Ⅰ 目前 ,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江南丝竹、昆曲、京剧、越剧、沪剧、锣鼓书、顾绣、竹刻(嘉定竹刻、宝庆竹刻)、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Ⅱ 上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有------和------
金山农民画和崇明的灶花
Ⅲ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有:白杨村山歌,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陈行谣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上海花样经,杂技与竞技,舞龙竞技,鸟哨,耍石担石锁,摇快船。
Ⅳ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着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Ⅳ 上海人的物质文化
您问的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吧?上海十大非物质文化有沪剧、铜锣书、上海绒绣、顾绣、越剧、浦东说书、毛笔制作技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滑稽戏、上海龙华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
Ⅵ 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有哪些2个
崇明灶花和金山农民画
Ⅶ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是
请及时采纳
民间文学部分包括以下:
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市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江浙沪交界地区劳作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形式。
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市级)
王龙仙(王学红)
出生年份: 1939
性 别: 女
民 族: 汉
类 别: 民间文学
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市级)
张文仙
出生年份: 1931
性 别: 女
民 族: 汉
类 别: 民间文学
上海花样经(市级)
郑树林
出生年份: 1960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类 别: 民间文学
上海花样经
几十段“花样经”的曲谱和唱词,这些“花样经”共10至12个曲调,以扬州小调、苏北小调、南汇调(上海说唱)为基础,再配上不同的唱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上海花样经”。在此基础上,他又增加表现新生活的内容,使“上海花样经”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整。
剪纸之类的不属于“民间文学”,属于“手工技艺类”
Ⅷ 上海传统戏剧非物质遗产有什么
上海的传统戏剧非物质遗产有:沪剧,昆剧,越剧,京剧,淮剧。
Ⅸ 上海的南翔小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
上海南翔小笼包,又叫南翔小笼馒头,源自上海嘉定区南翔镇。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原料辅料
一、原料:
新鲜猪前腿肉、上等精白面粉、煮熟肉皮冻
二、辅料:
精制油、食盐、白糖、葱花、姜末
三、配比:
1.每两面粉制作小笼10只。
2.每只小笼用猪肉馅3钱。
3.每公斤猪肉馅加适量肉皮冻。
4.每公斤猪肉馅加适量清水、食盐、白糖、葱花、姜末等。
步骤
一、制作:
南翔小笼包
1、馅料:将鲜猪肉加工成肉酱,置于容器内,然后按配比加肉皮冻及适量的清水、食盐、白糖、葱花、姜末等一起搅拌,搅匀成馅待用;
2、面坯:将精白面粉加适量清水拌和揉成面团,然后撒上适量干面粉和适量精制油,反复揉和,做成柔软适度的面团待用;
3、小笼:按用量配比将面团匀分成小笼面坯,然后用手将小笼面坯压成圆形薄饼状,放上猪肉馅,用手将饼状面坯包起,再用手指折叠捏合成小笼包,并形成14道以上折褶。
二、烹蒸:
将小笼放入有草垫的竹制小笼格内,用旺火沸水蒸5分钟即可。
三、成品:
1.形状:小笼出笼时呈半透明状,形如荸荠,14个以上折褶均匀清晰,小巧玲珑,具有赏心悦目之感;
南翔小笼包蘸酱
2.味感:拨开小笼面皮,肉馅内的汤汁约一食匙,口感滑爽不腻、鲜美纯正、清香悠悠;
3.特点:皮薄、馅大、汁多、味美、形美。
营养价值
在畜肉中,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瘦猪肉含蛋白质较高,每100克可含高达29克的蛋白质,含脂肪6克。经煮炖后,猪肉的脂肪含量还会降低。猪肉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可以使身体感到更有力气。猪肉还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猪肉性味甘成,滋阴润燥,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猪排滋阴,猪肚补虚损、健脾胃。
Ⅹ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
1、浙派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明清以后,古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和“杭邦丝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筝乐新作品的技法没离开过浙派筝艺传统与新创的技法,推进了全国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了500余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已遍及了全国及世界各地。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特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卷
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周虎臣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制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笔的兽毛常用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10)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扩展阅读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汪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自开端口之日起,上海作为“通商码头”就成为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
频繁进出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于是“通商码头”衍生为“文化码头”。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步沉积发展起来的。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形态繁多,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巾不仪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以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态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既有乡村特色浓郁的民间歌谣(如网山歌、长山歌、哭嫁歌)、民间故事(如郊县农民故事、市区新故事)、民间传说(如城隍庙传说、七宝传说),也有都市文化鲜明的戏剧曲艺(如沪剧、京剧、独脚戏)、手工技艺(如刺绣、编织、剪纸、木版水印)。
既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商贸(如老字号、民间医药、小热昏),也有展现地方风情风貌的节庆庙会(如龙华庙会、三巡会、豫园灯会、端午赛龙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