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土楼是客家人的“流浪家园”
福建土楼:客家人的流浪家园
解筱文
今天的土楼,远去的是汉人曾经的蛰伏和坚守,承接的则是汉族历史记忆的博物园地,是触摸客家人心脉的文化圣地。
可以说,土楼凝结着汉民族世代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客家人建造的流浪家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古代民居形态,是活着的中华民族精神图腾。
旅游,当细品福建土楼。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② 土楼是什么民族的房子
土楼是汉族的房子,是由客家人建筑而成的,客家人是我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本地汉族民系,并不是少数民族,而土楼是客家先民聚族而居的地方,一般是指用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居住楼房,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③ 福建客家村落的土楼------圆楼的文化背景
福建土楼的独一无二价值
作 者:罗哲文 郑孝燮 浏览数:77次
--------------------------------------------------------------------------------
福建土楼,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文化、多民族地区、多种建筑形式中,在特殊历史背景出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人居建筑类型。其社会历史背景之特殊,文化内涵之独特,建筑形式之特色,建筑结构之特有,居住生活与防御功能之结合,与自然环境之融合等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堪称独一无二,现仅就其主要的独特之处,谈谈我们的认识。
独一无二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世界上着名的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一直绵延不断,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从几十万年、上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一万年至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其后五千年左右至百年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薪火相传,延续不断。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民族相互交融,不断前进发展,其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就是南北民族的大迁移、大交融、大结合。这种情况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后期的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30世纪距今5000年前后的炎帝、黄帝的征战交融和距今两三千年前的周人西进,匈奴南下等等,但是这些交融为时较为短暂,而且已逐渐融合,形成了包容广大华夏文化和后来的汉民族和汉文化。而在此后两千年的南北民族大迁移、大融合、大交流中,出现了一个持续1700年的独特现象,这就是自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开始被称作“五胡乱华”即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入据中原的历史事件。该事件迫使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中的豪门贵族、门阀世家向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躲避战乱。此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元兵南侵等等,凡是北方民族南进、中原动荡等原因,中原地区的名门世家,都从北方南迁,而且越来越向南,越过长江到达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处的山岳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和独特的客家文化。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初期,由于客家人口的急剧发展和一些地区战争的破坏,以及本来荒凉的人烟稀少地区的需要,这一客家民系又从闽、粤、赣地区迁到四川、台湾、海南、粤中和广西东部等地区,以后又逐渐向世界各国迁徙,目前在国内外的客家人已有一亿两千多万。但他们仍然保存着客家文化的传统,怀念着1000多年来不平凡的经历,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的文化,正来源于它的独特历史背景。我们可以说,土楼文化保存了悠久的华夏文明中原地区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因为他们来自被称作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主要中心地区。其范围大约在今河南、山西、江苏、安徽、陕西的一些地区,所谓的民族摇篮之地。客家人自称为“中原士族、三代遗民”是华夏文化的正宗、嫡系。继承着忠孝节义,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许多楼的匾额、对联中处处都有反映。如在振成楼的对联中有一幅冠头字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还有“振纲立纪,成德达才”以及“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
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是中原华夏汉文化的主流,许多失去的东西在客家文化中都还保存了下来。尤其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颠沛流离定居下来之后,更为珍惜,时刻不忘教育他们的子孙世代相传。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成了他们的信条,每当外敌入侵时他们都毁家纾难,奋起勤王,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英雄人物、志士仁人。在近代反击帝国主义侵略革命战争中所出现的着名将领朱德、叶剑英、郭沫若……等等都是客家民系的人物。
土楼文化除了主要继承儒家文化之外,他们还同时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道家和其他诸子百家的文化,反映在土楼的建筑选址、楼内布局、室内布局、装饰艺术上随处可见,在土楼的祠堂、祖庙的大门口、厅堂内,以至私家居室中,处处都标明了他们的堂号,寄托对祖先对故土的怀念,并以之教育后代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精神。
独一无二的居住方式
由于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是中原名门望族的聚族南迁,因而其居住的方式也相应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方式。在一座土楼或是多座土楼中居住的往往是一氏一族之人,少的有数户,多的有数十户。他们之间相互关照,共同防护、共同教化。其居住的形式,一般在一座楼内分作上下数层为一户,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储藏室,三层以上为卧室。在楼内还有共同的祭祀、祠堂和学校等等,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氏族社会。与近代的公寓楼相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功能往往与近代社区相似。这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独一无二的建筑布局与造型
福建土楼�包括广东、江西的一部分的建筑布局与造型非常特殊,而且形式多样。平面布局有方、有圆、有半圆及其它变异形式,但它们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大门、厅堂、主楼在中轴线上,左右分列横屋、围屋和附属建筑。楼内上下廊道相连,四通八达。建筑的造型,雄伟壮观,高墙厚壁,出檐深远。特别是许多座土楼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村落群体,从高处俯视,令人惊叹,被一些外国专家称之为地上长出来的蘑菇群,天外飞来的飞碟。
独一无二的结构与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的又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封闭坚固的墙体和完整的防御功能体系。这种情况虽然一些村寨也有,但如此之坚固完备者,确属罕见。首先是坚实的墙体,不管是方楼、圆楼、半圆楼等等,其外墙均用生土夯打坚实,墙厚1.5米左右,有厚达2米者。尤以圆楼最为坚固。在楼墙的下部往往用块石、片石、条石等砌成高2米左右的基础,以防止洪水或潮湿的侵蚀。楼墙自下而上有显着之内侧收分,以增其预应力向心状态。在墙体内往往加有木条、竹片等作为拉结的筋骨,以防止受地震等外力的摧折。墙顶外檐挑出达3米左右,以防止雨水的冲刷。最为巧妙的是圆楼内的梁柱,有的东倒西歪,甚至上下曲折,仍然不倒,其原因是左右都有相互挤压着的。除非是无人管理,通天漏雨或失火焚烧,一般情况下,土楼是很难倒塌的。
由于特殊艰巨的生存环境的需要,客家人不仅创造了这种聚族而居的公寓式集体居住方式,而且创造了这种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一般的土楼一、二层均不开外窗,以防敌人和野兽的侵袭,三层始开辟小窗,到四层以上才开大窗。为了加强楼的大门入口处的防御,大门很厚并包铁皮,门后用粗大横杠和抵门杠。大门之上还安置了水柜,以防火攻烧门。在土楼之内水井、粮仓、柴草、牲畜圈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短时期的敌人、盗匪围困都能抵挡一阵。这是客家人在这原来荒山野地、野兽众多、强梁出没、本地土着排斥等等困难条件下,得以生存繁衍的保障。至今在客家人中还流传着土楼被敌人久攻不下的故事。
独一无二的小气候
在酷暑的夏天和严寒的冬天,我们都曾到过土楼,一个现象令人惊奇。冬天进到土楼内,立刻感到温暖得多,其原因正是土楼的厚墙挡住了寒风,土楼内的围房又保存了气温。更为奇特的是到了夏天土楼内不仅不闷热,反而凉爽,坐在土楼门口或房檐之下更觉清风徐来。究其原因,仍然是这坚厚的土楼厚达2米左右的墙体的隔热作用,加上有如筒体的空气对流,上下左右的大门、门窗的空气对流,形成了有保温、有多向对流的特殊小气候现象。实际效果就是如此,许多科学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阐发。
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相印证参考的就是北京故宫的紫禁城的城墙、城门和大殿,炎热的夏天,来到那里时也顿觉凉爽。冬天在殿内也觉温暖。
独一无二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1000多年来,客家人不断南迁,最后选择了这块闽、粤、赣交界的山区集中定居下来,不断生息繁衍,传承文化。我们认为除了这块地方是高山密林、交通险阻、不易受到当时朝廷官府的重视与追赶、易于生存之外,最大的好处是自然生态环境极佳。这些土楼大多建在依山傍水的溪流岸边,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林木环抱,花草繁茂。旁边清清溪水流淌,禽兽出没,鸟语花香。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读传家,可以说是达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也有不少这样的地方,但这样的历史背景,这样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自然环境,这样的居住方式,这样的建筑形式,的确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独特的普遍意义
福建土楼�包括广东、江西部分地区的独一无二突出的价值,不仅其独特而且有普遍的意义,特别是在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传承文化方面,曾经在闽、粤地区起过重要的作用。如在闽南的漳州漳浦海边地区,曾修造了抗倭抗海盗的土楼。其形式与结构完全和客家土楼相同。就是一些非客家人也建造了规模宏大,形式相同的土楼,如漳州华安的二宜楼等等,其历史文化内涵同样非常悠久而丰富。闽、粤、赣土楼�包括各种形式的围堡,它们是在继承了中国中原文化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土住居住建筑创造出的独特形式,它们不仅具有突出价值,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土楼的个性,它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自然客观环境和实用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成果,本身就具有规律性,也就是普遍的意义。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共性由许多个性所组成。也就是突出的价值存在于普遍意义之中,普遍意义由许多突出的价值所构成,因而福建土楼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标准,应该列入世界遗产的名录。
④ 土楼在族
汉族客家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1.龙岩永定: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2.漳州土楼: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漳州土楼数量很多,共有800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规模最大的土楼是直径达94.5米的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它有“超级土楼”之称;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⑤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属于哪个族啊那儿是不是好多这种土楼的
永定县是纯客家县,属中原南迁汉族的后裔,其县内原少数民族,钟姓畲族早已被同化。
永定县内现存23000余座土楼,其中圆楼有3600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
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⑥ 哪个少数民族居住在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居住的主要是闽南人和客家人。
闽南人是福建南部的意思,而客家也是汉族的一个分化出来的分支,客家人也叫客家民系,所以说福建土楼还是汉族在居住
⑦ 土楼是哪个民族的民居
土楼是客家的民居。
客家土楼,属于庭院式住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广东客家土楼和江西客家土楼,分布在福建的永定、龙岩、南靖、平和、诏安,广东的梅州、饶平、深圳和江西赣南等地。
⑧ 土楼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民居
土楼是中国汉族中的客家民系的传统民居。
客家人是汉族人。汉族主要分为8大民系,客家是一个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民系是唯独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及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
土楼一般是指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着名的圆楼360座,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
⑨ 永定土楼是土家族吗
永定土楼应该算客家土楼,客家人则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另外福建比较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是畲族。
⑩ 圆形围屋土楼是哪个民族的
汉族客家民系,比如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