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向国外介绍真实的中国,文化、人文等等,
2,组织一些中外文化的交流会,比如邀请文化届名人参与。
3,翻译国外和中国作品,
4,组建旅游团互访
5,进行合作制作中外专题片
作为个体从自身向国外展现中国文化。
‘贰’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沟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沟通,要记住如下这个法则:注重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思维,遵循共同的价值与情感,寻找文化上的共性,激发人性中的共鸣。
其实在教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这些课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困惑。如果说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维度上比较的文化结构,如文化起源、文化选择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学、文学、艺术、审美、社会制度和社会风俗等等,属于一种静态的比较,那跨文化交际则更侧重于不同文化间各种行为体(个人或国家)之间动态交流,就会发现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分歧大于认同,而这种分歧又根植于深层的文化结构,即价值观系统。
‘叁’ 中西文化是怎样交流的,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认识
怎样交流的:西方传教士东来,以传教为目的,并且宣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深入封建社会上层,积极争取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展开平等的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西学东渐开始形成。 影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合译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科技,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 如何认识:中国的科技文化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到明朝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差距在不断的缩小,甚至有些领域落后于西方。明朝中后期西方近代科学已经产生,而中国的传统科技在专制主义统治下停滞不前,这与双方的政治体制是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统治日益加强日益腐朽,极力维护封建思想,八股文取士的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新思想的冲击,因此近代科学的产生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条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与之相适应的近代科学缺乏产生的经济土壤。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和经济条件都得到一定的瓦解,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大大冲击了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而西方知识和科技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肆’ 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伍’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
1、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招募使者,派他们到月氏氏族去攻打匈奴。张骞招使者,出使长安。他往西到大源、经过康州、到了大月,然后到了大察。他待了一年多才回来。
2、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最大、航船最多、船员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
3、创办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而设立的机构。
简介: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陆’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回顾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不经意间你会注意他们的身影——传教士,近代历史长河里,他们充当了先锋,为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想而积极奔走,穿梭于各大场合,给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一笔难于抹去的重彩。西方传教士,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史学界对西方传教士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希望以此为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繁荣和发展。那如何辨证地看待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及其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一枚硬币分正反二面,而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锋——传教士,他们的传教对中西文化交流也存在利弊这方面。而这篇文章讨论的主旨是为需求当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部分借鉴,以此在看待近代传教士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方面,主要侧重于积极影响。 一、 中西接触的先锋。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既有西方政治上的对峙、军事上的冲突等显性背景原因,也有佛儒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异域文化的排外性影响等内隐性原因。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由来已久。清初由于罗马教廷与清政府的“礼仪之争”,康熙帝遂下令禁教:“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此后清政府又进一步强化禁教令,因此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可谓举步维艰。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大门紧紧关闭着,西方传教士虽屡遭摒弃,但仍不断来轻叩关门。代表人物有:利马窦、汤若望、马礼逊、洪若翰、罗德先、李损摩太等。以利马窦、汤若望和马礼逊为例。 1577 年利玛窦被派到东方传教,一开始利马窦为传教而传教,结果到处碰钉,相当不顺利。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决定采取曲线传教的方针,先向公众开放图书室、展示地图、宣传西方科技等,然后再伺机行事,马上就改变了处境。利玛窦的这些行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来了很多知识分子,招至大批中国士大夫的亲徕,影响也越来越大。先是瞿太素跟随他,瞿学会并亲手制作了天球仪、星盘。[3]后来向利玛窦学习数学的人多起来:有知名学者顾起元、知府王泮、着名学者李心斋的儿子及他的两个学生和当时的翰林王肯堂的学生张养默等。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中国的境遇。汤若望在明朝的时候着述颇多,他参与编写翻译的着作有《远镜说》、《主制群征》、《坤舆格致》、《浑天仪说》五卷、《西洋测日历》一卷、《民历补注释惑》一卷、《大测》二卷、《星图》八幅、《恒星表》五卷、《交食历指》七卷、《测食说》二卷、《测天约说》二卷、《新法历引》一卷、《历法西传》、《主制群徵》二卷、《古今交食考》一卷、《学历小辩》一卷策:“一、《恒星出没》、《交食表》等等,其中涉及天文历法的,基本上都是包含在《崇祯历书》内,或和《崇祯历书》有关。明末汤若望还撰写了对西洋火炮的整个制造工艺的《火攻挈要》一书。 1807年,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作新的努力。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来到中国,此后美国的美部会、圣公会、长老会、美以美会等也纷纷派员来华传教。直到鸦片战争,香港割让、五口开端口通商后,有了条约保障的传教士们才将活动基地迁到这些地方,以后,又往内陆腹地迁移。这期间,除了传教士们的悉心传教布道,直接影响信众外,他们还出版了大量的宗教书籍。有的学者统计,仅在1843-1860年,香港、
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就有434种书籍出版,其中宗教书籍329种,占总数的75.8%。这在当时我国报刊出版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在西方宗教文化并不为多数中国人所知的情况下,其影响是颇大的。历史地考察我国基督教文化的渊源,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宗教介绍到中国,不仅使中国近代宗教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更给博大浩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内容。西方传教士的努力对我国宗教文化以至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西学东渐的实践 19世纪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学校、出版书籍报刊,揭开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传教士即担当西学东渐的实践者。教会在中国所办学校取得惊人的发展。1889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不到一万七千人。到1918年,教会学校约一万三千所,学生总数约三十五万名。估计到1926年,教会学校总数约达一万五千所,学生共约八十万名。而到了1937年,教会学校在校学生估计总数约一百万名,其中大学生约八千名,中学生约九万名,其余为小学生及一些神学院校学生。其中基督教重点放在大学,天主教则放在小学和神学。另据统计,在1914年,教会学校有一万二千多所,学生约二十五万名;当时中国官立学校共五万七千二百六十七所,学生共约一百六十三万名,与教会学校的比例:学校是五比一,学生是六比一,由此可见教会教育在当时的比重了。教会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据1917年日人统计,在外国人办的初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学生总数的4%,中等学校占11%,而在外人办的高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新式学校学生总数的80%。除普通教育外,在针对残疾人所进行的特殊教育方面,基督教会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首创之功,不可磨灭。所有这些学校的设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学术,引进西方新式教育体制,造就一代新式人才,无疑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其对几千年的旧式封建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商人进入中国,外人创办的各类报刊也大量增加。据统计,1842年到戊戌变法前后,外人在华创办的报刊达170多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后改名为《格致汇编》)、英国商人美查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申报》等。这些报刊在宣传宗教、进行殖民教育的同时,也宣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为中国人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洋务运动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在这时期,西学通过遍布各地的新式学堂、各种近代报刊和品种繁多的西书,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西学的影响已经逐渐从知识界扩大到社会基层。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西学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封建观念开始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着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传教士将西学传入我国,客观上对我国近代科学、文教、医学事业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对我国知识分子的学识、思想起到
了启发作用。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王韬等一大批科学家、思想家也正是在与西方传教士的合作中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在近代中国科技、文教事业、思想领域多有建树,并产生重大影响。 三、传播中学的使者 19世纪以来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用“旁观者清”这个说法,他们的研究中有中国人自己没有做或者看不到的新鲜东西。传教士在中国的语言文字方面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语言是传教士布道的基础,早期来华传教士不得不攀越汉语这道万里长城。编辑了大量的西文、汉文字典,如1815年马礼逊出版了英文版的《汉语语法》,被誉为19世纪英国中国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鸦片战争后出版了《汉英字典》和《英汉字典》,其它研究中文语法的还有传教士晏马太和富善等等。出版这些字典是过去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必备之书,以利于更多的西人有兴趣研究中学。传教士的贡献在于把中国经典介绍到西方,如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经典,如《论语》、《老子》等译成西文并介绍到西方;传教士在编撰字典、翻译中国经典的同时,也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许多传教士回国后,都在大学中开设了汉学讲座,并担任主讲,有的则直接参加或帮助欧美学术机构建立中国学的研究中心。其中很多人如卫三畏、理雅各等还成为本国极有影响和学术地位的中国学家和中国学的泰斗;传教士在向中国传布福音与介绍西学时,也注意对中国社会各方面情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向西方社会作详尽的介绍。如:裨治文赴华时,美国传教事务局便要求他“在工作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把有关中国人民的特征、状况、风俗、习惯等等,特别要求对这些情况受他们的宗教影响,向公理会做出完整的报告。”尽管这些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及其观点带有一定的偏见,但多数传教士对中国儒学文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国传教士以其特有的观察视角和学术风格对传统国学提出了一些较中肯的批判。也正因如此,一些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曾表现得相当活跃,特别是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许多传教士成为中国改革运动的参与者,在历史上留下了长久的痕迹。 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带来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众多的文化问题,如冲击传统文化、奴役民众思想、掠夺中国资源等等。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近代传教士所扮演的角色及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发展,中西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的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是双方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吸收以往经验,并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渠道尤为重要。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中国崛起已成为重要的话题,而文化传播成为我国成为大国的一个重要障碍,如何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在全球积极推广汉语教学,试图通过汉语教学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在我看来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但远远不够。 首先,内忧严重,国内思想主导近年来受到直接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深广,特别的关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加之自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内年青一代思想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严重泛滥,其次,国内5000年的文化精髓未能受到良好的提倡,优良文化传统流失严重,在传统文化脱节和西方文化泛滥的冲击下,国民思想发展让人堪忧。所以,在我看来,要推广和发展中西文化,首先的重点狠抓自身文化塑造,而非所为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思想。让民众拥有精神归宿,塑民族魂,强中国魄。
其次,在国内经历塑魂强魄后,国家应尽心打造民族文化,5000文化过于庞杂,而能够传输与国际特别是西方的更为稀少,不如毕其功于一役,提炼民族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并以此为主线,借鉴西方传教士先输入数学、天文、医学等优良成分一般,同时适当吸收外来优良文化,使之与中华文化融合。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国际化的今天,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是中西双方加强全方位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崛起的一个良好契机,充分利用5000年文化底蕴,并吸收优良的西方文化精髓,以史为鉴,我相信中国文化将更为繁荣。
‘柒’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三大方式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每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同,并且政策也会不同,存在差异当然是很正常的,要尊重其它国家的文化。
②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能够以正面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的长处,取其长处而学之。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捌’ 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
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1、自主性特点
新时期文化交流的显着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
2、双向性
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3、不对等性
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表现在物质交流、精神文化交流和互派留学生方面,是由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造成的。
4、开放性
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的开放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进行的。
5、包容性
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正是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8)中西文化如何交流扩展阅读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由近及远地与别国接触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交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政府使节、留学学生、宗教、商业与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战争与俘虏,也曾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对方影响深浅及产生的结果,也因国家与时代而异。但中国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与各国交光互影的漫长过程中,总的来看是中外双方相互受益。
‘玖’ 如何让东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让中西方文化融合。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政治上的两大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体制。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跨国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途。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文化,这种人类所创造出的永恒瑰宝,有着其隽永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文化两种,他们有的将顽强的继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们都如同其自然诞生的过程一般,本就没有任何界限,暂时的冲突,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的丰富与完美。而站在城内的我们,不要总是向往城外的美好,无论内外,守住已有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双眼展望真美的,那么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千百年来,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荡荡的前进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结局的。
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
‘拾’ 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承中华文化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崇尚“和而不同”,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积极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增进理解,相互借鉴、融合.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③继承、弘扬“以和为贵”的优秀文化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
④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接受有益的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