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夏商时期所谓的“华夏”其实仅仅是指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目前“汉”文化所包括的范围远远大于这一区域,这是通过不断的包容、吸收而形成的。
我国北方的很多居民在古代被称为“胡人”,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乐器也来自于西域,比如“胡琴”。但后来,它们都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独特的,世界上其他文明被外族入侵后几乎都毁灭了,而中华文明则在被外族侵略中不断向前发展,不论是鲜卑人还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后都被同化了。满族统治中国后,更是使用了汉字。
最初是清末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后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再后来则是孙中山对西方制度的学习,成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中国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它主张人类的平等和解放,共产国际也提出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相结合,这些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1)传统文化如何提高包容扩展阅读:
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
中华民族早就懂得以文化成天下的历史责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标识。世界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
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文化的血脉不因分分合合而中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聚合力、同化力。历史证明,不仅外来文化会被中华文明同化,而且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占领和统治中原的其他民族也会被同化。
❷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满意请采纳谢谢
❸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如何提高包容扩展阅读
主要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时候在世界各地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的文化异常璀璨,由于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但是在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历经千年而不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它的包容性体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性的体现。
三、中国文化的历史意义我国历史的种种事迹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优良的包容性跟综合性。也是因为具备这些特性,才能让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并继续传承下去。不然我国就会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因为遭受列强的入侵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❺ 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寻找文化的共同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我们应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印一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❻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容
一、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多元性与混合性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提出。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并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我们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三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凝聚着民族最根本的东西。
楼宇烈指出,文化是历史非常重要的载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的方法、生活的样式、风俗习惯,这些是民族认同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个文化抽掉了,大家都不认同这个文化,我们还哪有历史了,这样就没有历史了。”着名思想家龚自珍当时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曾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
1、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周文化最具典型。周人在周原建国时,他们和商人的关系是并存的,可是他的势力不如商人大,国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响,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独特的色彩,同时还接受了草原的影响以及西边羌人的影响,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体。他以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在打败商人以后,由于人少,要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很困难的,所以就建立了许多驻防的点,每个驻防的点到后来都变成了一个国家;从考古学上看最显着的一个驻防点就是在今天北京附近的燕国所在地,从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盘,有周人文化的地盘,也有土着民族文化的地盘,三者共存;由此可见周人又采取了所谓包容性极强的政策,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着也采取合作、共存的态度,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周人是同姓不婚的民族,它以通婚的方式和其他的族群融合在一起,同时以包容的方式来共存,不仅在燕国的地点如此,即使在长江边靠近下游的当涂县所出现的遗址也有同样的现象。这种包容性极强的情况使得周人可以继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的传统,那个传统就是从一个交流混合体里面构成的共同体系,它在周人身上得到延续。
2、秦汉时期
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迅速统一了文字,促进文化的相互融合。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民族交流的增多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和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包容性中华文化。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经过董仲舒的阐发,使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当然我们不否定佛教和儒家文化,和道家却是产生过碰撞和矛盾,有时甚至存在尖锐的对立。经过磨合,中华文化还是接受了佛教文化,包容了佛教文化,从而使佛教成为中国化,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教文化。
3、唐朝时期
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时期,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等等方面几乎都达到了鼎盛,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气度是分不开的。
唐初突厥曾经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为了国家安宁都不得不向突厥称臣。然而唐太宗打败突厥后,并未赶尽杀绝以雪父耻,反而极其包容的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经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担任五品以上的将军和中郎将,约占朝庭武官之半,同时,唐朝还允许归降的突厥人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各少数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赏尊号添可汗。
历史上吐蕃(今西藏),曾经是一个剽悍好战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时有征战发生,然而,唐朝几次战胜吐蕃以后,反而派出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将农业和佛教传播到吐蕃。此后数十年中吐蕃与大唐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文教之功。很显然,赶尽杀绝只会加剧仇怨,边疆地区仍不安定,战争还会再起。
这期间产生的唐文化圈至今仍然影响着欧亚一些国家。这里很大原因是唐朝政府在文化上采取的开放政策。究其原因有三点:一、唐朝统治者拥有着胡人血统,并不是单纯的汉人,所以在心理上没有严重的扬汉抑胡的心理,因此对外来文化能够客观对待。二、唐朝前的五胡乱华使得非汉族文化大量涌入中原,使得中原百姓对外来文化不再有抵触心理。三、唐朝有着强大的国力,对周边的国家根本无所畏惧。所以开放国门。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文化将会失去生命力,每次乱世,当有塞外民族侵略中原的时候,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候,除了战争促成了民族融合外,还因为在战争年代,文化的传播没有了政府的干涉,是完全自由的。
正是唐朝宽容政策,对各少数民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对吐蕃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人心。
在文化上,唐朝尊道,礼佛,崇儒,施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也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造就了唐代恢弘的文化气象。
4、元朝时期
蒙元时期是野蛮民族对文明民族的统治。蒙古统治者不仅不让自身的文化同汉文化相结合,更用暴力阻止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因此文化遭到大规模破坏。蒙古统治者开始打算把华人都杀了,耕地改为牧场。后来有人劝说蒙古大汗,留着华人收税比放牧更实惠。于是蒙古开始对华人横征暴敛。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鲜明的无神论观点。《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单在蒙古人统治时期,各种宗教斜教横行。蒙古人没有文化,因此更容易信仰各种宗教。尤其是喇嘛教,在蒙古地区非常流行。
蒙古人只需要聚敛,不知道怎么合理统治,更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非常低下,甚至不如娼妓。因此,文人和底层人民在同一地位。文人无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治国安邦上,智能在民间文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于是元曲发达。
文化的毁灭,文人的堕落,导致中国文明在蒙古统治时期大规模倒退。明朝赶走蒙古人后,虽然明太祖洪武黄帝有计划有步骤的企图恢复中国文明。但也没有完全成功。明朝只能称为部分的恢复了中华文明。和宋朝比,明朝文明要落后很多。明朝知识分子也的素质也比宋朝差很多。
5、清朝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包容性是由清朝开始的。清人表面虽推尊中国传统文化,但挟其部族之私,已将中国传统中吸纳外来文化的部分压下去,如清初大儒请求经世致用的精神,本来是可以接上西方文化器物的,而清廷为监控人心,强用文字狱消解经世致用的精神,迫使士人只能埋首故书作不涉现实的文献考证,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失去了张力。在清末西方国家挟着船坚炮利直扣中国大门时,有识之士如魏源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调方向,如果不是清廷的顽固抗拒,中国的现代化就可以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开展。由于清廷的狭隘部族思想,而实行闭关锁国的自绝国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扭曲成排外的文化价值体系。清廷在一连串的战败,签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而后被迫接受西化,推行[洋务运动]。由于是不情愿的,因此只作局部因应敷衍渡日;最后迫出康梁的[维新运动],就是清廷的腐败无能的后果,但政治变革抵触了政治上的既得的利益者,维新仅百日而败。在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之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机能仍在,而清廷的顽固则是历次文化融通的努力扫与失败的主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保证了中华文化体系的连续性。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2、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在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他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提倡君子坦荡荡,胸怀要宽广。孔子传播自己的学说失败后,虽然慨叹要乘桴浮于海,但是他还是在那里仔仔细细地整理各种文化典籍,使得《五经》能够保存下来,他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绝不像比他晚几百年的西方恺撒大帝那样,只会喊“我来,我看,我征服!”对别国的文化缺乏尊重、缺乏包容精神。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之“学”,无疑也包括向外族人民学习。
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思想中的包容性大加赞美。他继承了孔子的这种胸怀,认为海洋的博大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其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荀子在齐国是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主持学宫的时候,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这一做法使得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人理解成只要儒术,不要别的思想派别。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董仲舒仅是就统治思想方面主张用儒术,而从学者层面说,他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我们翻开他的着作《春秋繁露》,里面吸收了很多阴阳家的思想学说。正是在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他才提出了着名的“天人感应论”思想。
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学派。宋明时期,又吸收了佛学的一些思想内容,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学派。不管是程朱的理学派还是陆王的心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大思想家朱熹主张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要活到老,学到老。理学派和心学派都以包容的心态从道家、道教和佛学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近代杰出学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推行了一连串的重大改革,主张为学问而学问。这种宽容的研究气氛,导致思想自由和新见迭出。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在这一时期,北大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大师辈出的时期。这其中,包容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到当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和新儒家的许多代表人物,他们大多开始致力于融和多元文化为一体,期望以此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开出新生命。不管是熊十力、牟宗三,还是冯友兰,他们都注意从东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中吸收营养。海外新儒家,更是注意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汇合。杜维明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学建立了波士顿儒学,形成了对话派的风格,不仅和西方文化对话,也和东方文化对话,主张从文化多元的角度来看儒家传统所具有的精神资源。这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影响所致。成中英在夏威夷大学建立了诠释派的新儒家体系,被称之为“本体诠释学”。这种“本体诠释学”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最早见之于《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是既差异对立,又相生相成的。“本体诠释学”亦可说为“本体辩证学”或“辩证体性”,因为它包涵了多种对立互成的范畴,以及包涵了时间发展性与空间包容性的统一前提,因而“本体诠释学”既可用来建立现代化的中国哲学,也可用来丰富现代化的西方哲学,使两者世界化。“辩证体性”可以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内在根据。相辅相成,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3、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
4、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❼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哪些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❽ 为什么感觉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度变得越来越低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国家,我们的科技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一些新产品,新标志建筑物的介入就慢慢的代替了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逐渐的被泯灭,被新事物所代替,这时候我们国人不但没有意识到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在破灭而且我们还一直在支持外来新鲜物质的介入。
这些现象的确是代表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但是也代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失,在这些地方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度变得的越来越低了,我们在到处拆除传统建筑,引进来一些外来的新事物给我们的视觉上一个惊艳,没有了土里土气的房屋在这里占据地方,只有新事物在这里慢慢成长,日益壮大,慢慢的将传统文化吞没。而我们国人却没有人站出来阻止这一切,如果我们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就表明了我们人类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太低,没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保护,只是一味的传统文化让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包容度变得太低,对传统房屋漠视在极点,再也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爱护,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更失去了人们的宠爱,更别说去按时保护它了。
它破损一点点,我们国人都是漏出一种无视甚至是唾弃的表情。我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被现在的高楼大厦迷惑了双眼,我们没有了对戏剧的热情,只因网络的发展,好玩的东西可以陶冶情操的东西变得更多,渐渐的我们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
❾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收获或理解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化”相对的名词。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是传统的继承,传统是现实的基础,没有传统便没有现实。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无主义,一种是国粹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反对虚无主义,就是要充分认识祖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国文化有许多在今天也该大讲特讲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关对人性的论述,提出的伦理道德等观念,至今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反对国粹主义,就是也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两宋理学中那些“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实在让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❿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何在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发展
文化作为文明的核心象征,历来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魂。文化建设始终与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内涵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血脉根基,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谐、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与力量之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祖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以文化自觉为指向,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体现了在文化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今天,中华文化能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文化自觉,切实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封闭和开放的统一、民族和世界的统一、内涵和实践的统一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
按照文化自觉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保持和维护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始终,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崇尚和谐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这都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和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必须要以保持其内在的民族性为根本,这样才不会割裂传统,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线。
二是要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时代性内涵。中华文化就其本质和结构来说,基本属于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范畴;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价值形态而言,既有先进性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东西。因此,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对其历史形态、思想内涵、发展逻辑、主要结构、理论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把握,从而在主体结构和主流面貌上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实践相对接,从根本上符合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种转型不是盲目和被动的,必须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根据实践的发展和人民的选择而作出自觉的调整与变化。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冲突趋势更加活跃。只有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断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大趋势,真正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处于强势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并不能掩盖西方文化否认世界文化多样性、企图建立文化霸权主义的单极化思维。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文化及价值观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影响。
面对这种新的情况,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确保祖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进行改造和调整,使中华文化整体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于当代社会实践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态。它从历史和实践的高度回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代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框架下人民大众的文化价值选择,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所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经过革命和建设锤炼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最基础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内核、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以及各种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必须要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使用。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弘扬而弘扬,而是要突出其内在的优秀文化传统及理念,使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实践,让传统文化精华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新的阐释和新的发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印记。这既是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要求,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光大发展的价值前提。
三、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心灵归宿的体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经历如此多的血雨腥风而屹立不倒、枝繁叶茂;世界上也没有哪个民族文化能像中华文化那样,历经五千年沧海桑田而绵延不绝、一脉相传。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整合力。这种凝聚力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式微,也没有因为文化多元和矛盾冲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无论是在和平发展时期还是在战争动荡时期的共同纽带和民族信仰,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今天,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这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设的终极归宿,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坚持更加开放与和谐的文化建设思维,采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华文化进行接续与创新,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以实现中华文化的提升和飞跃。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命题,不仅仅是简单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而是要构建适应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统,这个文化体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当前,我们要围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总目标,首先要注意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整合、创新,要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从系统和整体性的角度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总结与发展,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民族心灵深处,走向世界。注意从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从根本性上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终与时代和人民共进步、同发展。其次,要积极推动跨文化交往,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体系的共建。通过跨文化交流,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内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再次,要转变思维观念,提倡更富有建设性的文化建设思维,着力从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上阐释中华文化的整体价值和系统精神,而不宜过多地进行简单的划分、肢解乃至习惯性地批判。同时还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反对文化复古,反对全盘西化等错误倾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中华文化的自觉。我们相信,实现高度自觉的中华文化,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