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陕西有什么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有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打社火”,“地傩子”,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花灯会”,关中扮演社火则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等。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悠久、民风质朴,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产物,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戏、眉户、唐三彩,这些都是陕西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结晶。
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
Ⅱ 陕西安康有什么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
【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二、安康历代人文景观最典型者叙述如下:
1、 虞帝庙
《前汉书》应劭注云:“在西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舜居妫讷,在汉中西城县西”。又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 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兴安州志》云:“过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云“明隆庆中(1567-1572),建正殿五间,大门、重门各三间。”刊碑榜曰:“虞舜陶渔河滨处”。明万历十一年(1583)毁于水,庙宇坍圮。万历四十六年(1618)关南道吴愈、兴安知州许尔忠重修,“殿庑门垣,黝垩丹漆,悉则故制”。许尔忠撰《重修虞帝庙碑》文,略云:“兴汉江之北,旧传为姚墟。《帝王世纪》可按也。(明)隆庆己巳岁(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兽、甬道暨剥落残碣,依稀记大舜陶渔河滨处”,“当事者闻于朝,创建崇祀,春秋享献。”今碑佚文存,遗址上尚有万历四十六年重修时,阁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榜文一通。清嘉庆十三年(1808),兴安知府叶世倬倡首再修,着名学者张澍亲赴遗址考察,后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并引晋朝人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阳县,晋太康初(约在公元280—283之间)改为安康。故安康谓之妫墟,或谓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华,故有姚墟之谓。
今存世帝舜遗迹,湖南为巡狩驾薨之虞帝庙;浙江余姚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冀州蒲坂姚墟,张澍认为乃司马迁“据其所迁者而称之。”都没有“陶渔河滨处”的提法,这个典故出自战国《韩子》一书,韩子曰:“农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让畔;河滨渔者争坻,舜往渔,期年而渔者让长;东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认为这里就是帝舜陶渔之处。是以至光绪 间,安康知县屈寿昌特将《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榜文作亭以护之。可见虞帝陶渔传说之久远,入人之深广。因此重建虞帝庙,不仅可以展现安康人文历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渔河滨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实为一处不可舍弃的人文景点。
2、 翠光台
又称“翠光遗台”,安康古八景之一。创建于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徽之游山南,有《翠光台》诗云:“钓舟浮浅濑,一舍绕重林;云放千峰出,花藏一径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创修之《金州志》,翠光遗台为八景之一,白河知县普晖诗云:“云山面面树苍苍,独有遗台拥翠光;乱抹晴烟横古渡,轻飘瑞霭弄斜阳。”万历间,兴安学正李正芳;康熙时,兴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诗中,都赞扬了“翠光遗台”的美景。
因为翠光台是地方一个重要人文景观,于是到了明代衍变出一段美丽神话,据康熙《兴安州志》之《仙释》载:“郭尚灶卖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吕姓,在柴扉道院中,往来尚灶店中饮。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数年。道人授一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后数年,复来,携尚灶往香溪炼丹,从翠光台端飞去。”今翠光台虽然已废,但作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却十分丰富,是安康历史上极为着名的古建筑,重建翠光台不仅可以恢复古八景,也是游人凭眺汉川,登高揽胜的景点。
3、忘归亭
北宋熙宁七年(1074)建,据《兴安州志》载:“在州西南五里,宋陈师道有记。”其略云:“相与登斯 亭以向座,则又云意舒徐,气血和平,遽然而笑,栩然而歌,超然而忘归。其山川之美,临观之乐,不言而知,言不能尽也”。
陈师道为江西派重要诗人,文师曾巩、诗师黄庭坚,雅奥自成一家。元祐中,苏轼荐其文行,授徐州教授,累迁秘书正字。熙宁间,其父为金州通判,师道尝客居金州,作《忘归亭记》。
4、至喜堂
南宋淳熙间太慰部浩建,淳熙初,郭浩以安抚便知金州,招辑流亡,开营田,积赢钱十万缗助户部,封太子少保,于是在金州构堂建楼,时着名爱国诗人陆游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而至汉中,特为诗讽谏郭浩不要因修了华丽的堂室而消磨斗志,甚而抱有隐退思想,金人仍在河洛一带与宋军争战,鼓励郭浩以国家大局为重。这首诗就是着名的《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第中筑堂最宏丽,奎画岌岌蛟龙缠。知公所喜在勇退,顾视解组如登仙。公心虽尔天未可,终倚北伐铭燕然。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淮边。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中珠履逾三千。愿公小缓高枕计,既今河洛犹腥膻。出师鸡鹿拥皂纛,画像麒麟峨玉蝉,是时公喜客亦乐,为公满写黄金船”。据说,郭浩读诗后,即放弃了急流勇退的念头,参与了北伐金人的战争,卒赠少师,谥曰恭懿,在金州立祠奉祀。
郭浩是抗金名将,陆游 是爱国诗人,此一段公案,实足为安康山水增辉。因此重建至喜堂,可使安康历史悠久的人文精神得到实物证明,从而也可使安康城山水之美更加完整。
5、忠惠王庙
在西堤南端,奉祀唐中和年间金州刺史崔伟。据康熙《兴安州志》载:“创建于宋,有元人二碑在焉,其一云:‘神之功德,宋已刻石,嘉定五年重加封号,至正改元,辛巳(1341)十一月重修行祠,金州吏目康道积撰文’。另一碑文,则兴元学政黄理仙撰(文载《安康碑版钩沈》,碑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题曰《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碑文记载了元末红巾农民起义军攻占安康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赞扬安康“去城百步,有汉江之清波自山番冢荡漾东流,历洋州萦纡数千百里而至于金州之境。其舟车辐辏,商贾接踵,实秦头楚尾之都会也。”特别是碑阴镌刻了五十多元代军政官衔和少数民族(蒙、回、维族)姓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性,在国内石刻艺术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明正德二年(1507),金州刺史王溥重修并建山门廊庑;清康熙时,兴汉镇总兵官程福亮捐资补葺,黝垩丹漆,金碧辉煌,诚一郡胜景。光绪二十一年,陕安镇总兵官姚文广再修,恢宏其规模,并建碑亭,庙貌更加宏阔雄丽。今虽不能恢复庙貌,但为了证明安康人文历史的博大精深而不仅只是山色水光,仍可以复制重刊《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于西堤南端建亭以护之,使之成为安康城区一个重要的景点。
6、 药王山(庙)
《兴安州志》云:“西南五里曰药王之山,孙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郡人争赴,其俗然也。”又说:“药王庙,孙真人思邈常往来山中采药,后人立庙城西五里士阜之上以祀之,殿前黄扬一本,相传已数百年矣。”庙建于宋,明成化八年(1410)郡守郑福葺修饰;万历间,郡药肆捐重金恢郭之,美仑美奂,遂为郡城士民游乐之区。古人题咏甚多,刘应秋《十月朔后,同诸友痛饮药王山》:“列坐呼卢兴未阑,澄江日晚晚天寒,壶倾木客休估酒,醉卧螺纹第几盘”,尤为脍炙人口。又有“封苔倚石凸还凹,俯背飞鸦高复低;有客登楼传老句,逢僧说偈止儿啼”等诗句。光绪中,医士郭天元筹款重修,署西安府事宫尔铎为之记。其略云:“邑西药王山,兴郡之胜景也,一湾碧水,青山四围,景色翠茜,不可名貌,游观之乐莫先焉。”
今药王山已成殡仪馆,夺一郡之风水,殊为可惜,若能迁出,重修药王殿,旁建小亭,连山虚郭,沿山脊升降,娇若游龙之势,将是何等壮丽雄奇!
7、文昌宫
安康郡城香溪洞公园已成景点,以此为轴心,城区负郭之南,西有药王之庙,东则重建文昌宫,彼此呼应,连成一线。文昌宫创建于明嘉靖间,《兴安州志》载:“南七里曰文笔之峰,岌然刺天,满 岁春暮,野花被山,其旁一峰,为明时州守郑时亨所增筑,建文昌宫于其上”(在陈家沟脑东岸山上。)清光绪十九年,知府童兆蓉在旧址上重建文昌宫。安康举人罗钟衡撰《重修文昌宫碑记》,略云:“旧址上加砖积土筑为高台,盖与城郭相望也。门外伐石为路,宽一丈,长五十丈,下至山麓,陈家沟水环绕焉。又为石桥达于两岸,所以便往来也。登阁眺望,觉阁之壮丽,出云气而摄斗牛。所谓‘两城烟火,了如指掌’。至于原溪映带,平畴如画,远带汉水,樯帆上下,而既见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汉之北上台、中台、下台,势若星拱,而牛山之峥嵘靓丽遥相影对,其左右则龙王寨矗立于东,鲤鱼小盘据于西,合形辅势,无不效伎于山门之前,亦郡中一大奇观也。”
除以上几处久负盛名古建筑外,据康熙《兴安州志》载,还有若干亭台楼阁,录如下:
8、望江楼 《兴安州志·古迹志》:“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
9、望云亭 《兴安州志·古迹志》:“在城东北三十步。”
10、 绮川亭 在州治北。
11、翠光亭 在翠光台之左。
12、 枕戈碑 “又曰御书亭,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御书‘枕戈’二字赐郭倪,立碑西城。”
13、 回龙观 “在郡城西北隅,汉水之滨,竹树丛集,绀窗掩映,尽堪游目,清康熙时胡恺建,”知州王希舜撰《回龙观碑记》。
安康又有四大丛林,名着于外。据《兴安州志》载;万春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南岳怀让祖师开山。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郁葱,昔有大竹千竿,翠绿可爱。被明陕西按察使张涣誉为“可绘真图”的寺庙,庙前白云洞石窟,有唐至明题咏10余首。天圣寺:在西津渡之南,创建于宋,规模雄阔,壮丽可观。明嘉靖吏部侍郎温仁和《游天圣寺》诗:“红日浴江蒙雾雨,晨钟礼佛听蛟龙。”是郡人暇日 趋之地。新罗寺:在西津渡北,唐贞观时新罗国(今韩国)僧人建,内有怀让禅师读书庵。东岳庙:即双溪寺。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宣抚使张浚重修,郡守王彦董其役,明末毁于兵火。顺治间重修,嘉庆间再修,请西蜀高僧日杲主持,易名双溪寺。近代着名高僧印光大师在此学习戒律,开端净土。以上四庙形成犄角之势,中间一脉汉水,映带郡城,布局十分精奥。
Ⅲ 西安的饮食传统文化有哪些
西安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与其历史悠久有很大关系。西安饮食文化更多表现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宫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全国很多地方的一些传统吃食、民族小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而西安的大多数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比如“羊肉泡”,有人说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礼馔,也有人说是唐代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后才有;西安的“凉皮”早在秦朝就有;“锅盔”馍则在周代就有,称为“文王锅盔”。这些吃食现今在城市和乡村依然十分普遍,依旧很受人们欢迎;宋朝的“水晶饼”如今不但在卖,而且市场越做越大;诞生于民国时期的“樊记肉夹馍”如今更是陕西的一大名吃。
西安饮食文化还体现在很多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或者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西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水盆羊肉,要和一种饼同吃,这种饼叫月牙烧饼,它的来历和月宫里的嫦娥有关。黄桂柿子饼是西安人最喜食的小吃之一,相传1644年李自成称王西安后,进军北京。当时,关中正逢灾荒之年,临潼县的老百姓就用熟透了的火晶柿子伴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并让他们带在路上当干粮吃,义军在百姓的支持下,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北京。后来,为了纪念李自成及义军,每年柿子成熟,临潼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而关于西安人最爱吃的锅盔馍,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修乾陵时,因民工在头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称锅盔;也有人说早在周朝就有了锅盔,所以锅盔又被称为“文王锅盔”。总之,吃西安的饮食和小吃,实际上也是在品读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西安的饮食与外地饮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庞杂性。在西安,不论大菜、小吃、糕点都是品种繁多,各式各样。中国的菜系一般都有很强的地域性,更有很强的物质属性。比如粤菜的海鲜、川菜的肉、鲁菜的河鲜、新疆菜的牛羊肉、云南菜的山珍和菌类,但西安的大菜(即陕菜),古代、现代加起来有上千种,它们山珍海味肉禽,无所不包。据统计,西安的小吃有几百种(这还不包括民间的一些小吃),风味独特,一品一味。西安回民小吃,更是陕西小吃一绝。不仅品种多,而且做工精致、风味独特、营养卫生,已经成为中国民族菜、清真菜中很重要的一支;西安的糕点更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在西安被称为名贵小吃的就有几十种,如“黄桂柿子饼”、“粉蒸羊肉”、“酸汤水饺”等等。前几年,西安旅游界就流传这样一句话,到西安旅游的老外是“住在宾馆、吃在外”。所谓的“吃在外”,就是指老外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品尝各式各样、风味独特的西安小吃。西安的几条小吃街,规模之大、品种之多、经营时间之长,在全国都不多见。
西安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一座旅游城市,作为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文化的包容性由来已久,是历史形成的。唐时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一百多万人,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人、中国人从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外国人,特别是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日本、朝鲜人则又纷纷进入长安,同时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饮食及其文化。早在唐代,西安的饮食市场就十分开放,西安的许多食品、小吃,如“羊肉泡”、“胡麻饼”、“饦饦馍”、“羊肉串”等都有很强的外域特征;当时,长安城中的酒肆、饭庄里的陪酒、陪歌女大都是从外域来的女子。
如今的西安,更是传承了古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在西安,你可以吃到粤菜、川菜、鲁菜、湘菜、淮扬菜、云南菜、新疆菜、贵州菜、东北菜等全国几十个菜系的佳肴,各地的上万种小吃,而且还能品尝到香港、澳门、台湾的各色美食。同时,也能吃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餐点,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韩国、日本料理,巴西烧烤,新加坡快餐,法国大餐和印度菜等等。西安餐饮市场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外地、外国的一些餐饮形式、菜系、小吃,一旦进入西安就能火起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安城市的包容、西安人的宽容以及西安文化的多元,从而引发了西安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有人说,西安人具有多重性格,所以,西安人的味蕾也同样具有多重性。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西安人都能接受。如今,在西安,吃西餐也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总之,在世界的三大菜系中,不论是法国大菜、土耳其菜还是中国的诸多菜系,在西安,你都能看到、吃到。西安无愧于一个美食王国的称号。这是西安城市的光荣,也是西安人的自豪。
Ⅳ 传统文化,陕西有哪些
历史世界历史名城,华夏精神故乡—西安。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8%,西安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标志性建筑:大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大明宫、大唐芙蓉园、小雁塔等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着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历代名称“西安城”:沣京(周)-镐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注“永兴”)-长安(元)-长安(明)-长安(清)-长安(中华民国)-西京(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安”:宗周(周)-内史(秦)-京兆(汉)-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安一名的由来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长安古名的废止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立名“长安城”,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民国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长安城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自此“长安”古名寿终正寝西安兵马俑石榴节p;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山增辉添色,令海外游客赞叹不已,驻足不前。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在1991年举的首届兵马俑石榴节中,身着石榴裙的16位石榴仙子给客人敬奉石榴的场面,曾倾倒万人。五毒图案五毒图案是西安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关中人认为,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种动物是最毒的动物,俗称"五毒"。人们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绣制五毒图,是按照"以毒攻毒,厌(古时厌字与压字形相近,意相通)而胜之"的原则,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约。经过长期的女工实践,关中妇女对五毒造型进行了修饰美化,逐渐失去了当初凶御凶的本意。80年代以来,随着西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妇女们将五毒图案精心绣制于马夹背心,受到海内外旅游者青睐,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西安四色礼四色礼也称四样礼,是西安地区比较讲究的一种晚辈对长辈所行之礼。四色即四季,表示一年,含有自始至终,完美、美满等意蕴,是后辈对长辈的祝福。譬如男女定亲以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带四种礼品:烟、酒、肉、罐头或水果及其它东西,女方家也必凑成四礼品回送,如鞋、袜、钢笔、笔记本等,让男方捎回。以后每逢时令节气,岳父母生日,男方去女方家也常备四样礼品,但女方就不必回送。若女方家到男方家通常则不拘泥于四样礼。随着人们收入增多和生活水平提高,礼品档次也在提高和翻新。西安特色小吃走遍天下的同时也吃遍天下,这是不少吃货们的理想。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大街小巷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下面小编就为各位整理一些西安的特色小吃,吃货们若到了西安不妨照单全吃一遍。特色小吃有:1、牛羊肉泡馍;2、葫芦头泡馍;3、粉汤羊血;4、辣子蒜羊血;5、水盆羊肉;6、羊杂碎;7、腊汁肉夹馍;8、腊羊肉;9、笼笼肉;10、粉蒸肉;11、粉蒸羊肉;12、酸汤水饺;13、宝钏荠菜饺;14、太后火锅饺;15、馄饨;16、辣子疙瘩;17、秦镇米皮;18、汉中面皮;19、麻酱凉皮;20、岐山擀面皮;21、biangbiang面;22、油泼箸头面;23、岐山臊子面;24、翡翠;25、摆汤面;26、浆水面;27、乾州酸汤挂面;28、荞剁面;29、荞面碗坨;30、荞面饸饹;31、麻食;32、老鸹撒(月天韭);33、搅团;34、凉粉;35、浆水鱼鱼;36、煎饼;37、麦饭;38、肉丸糊辣汤;39、乾州豆腐脑;40、凤翔豆花;41、菜豆腐;42、“西安饺子宴”;43、千层油酥饼;44、锅盔;45、杨凌蘸水面(又称玉带面);46、贾三灌汤包(提起来象灯笼,放下似菊花,是陕西一绝)
Ⅳ 皮影戏是中国哪个地域的传统文化
皮影戏是中国陕西西安的传统文化,粗略地讲,戏剧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无处不在,寺庙、街道、乡村、市场和人的灵魂。树木的阴影在月亮和太阳照亮的传统房屋的蜡窗玻璃上播放。雷电被解释为宇宙对话。在皮影戏被公认为表演艺术之前,它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娱乐形式,神与人交流,人偶与天交流,为被赋予艺术天赋的神表演。
皮影戏每逢节假日公演,老少皆宜。正如美国民俗中心的斯蒂芬妮·霍尔在她的博文《木偶:魔法演员的故事》中所写的那样,“即使在今天,木偶戏也常常被视为既神圣又神奇。在东南亚,由精心剪裁和装饰的纸制成的木偶被用来在木偶剧中投下阴影,伴随着音乐。这些是讲述神灵和英雄故事的皮影,最常见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当这些木偶被创造出来时,他们会被祈祷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木偶被认为是“出生”而不是制造出来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和格雷戈里·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 记录了在巴厘岛的一个实地项目中制作皮影的过程。
Ⅵ 陕西的传统文化
秦腔,皮影戏,陕北民歌,华阴老腔,宝鸡社火脸谱,安塞腰鼓,绥米唢呐,剪纸,陕西八大怪(1.板凳不坐蹲起来;2.房子一边盖;3.姑娘不对外;4.帕帕头上盖;5.面条宽的像裤带;6.锅盔像锅盖;7.油泼辣子一道菜;8.秦腔不唱吼起来)陕北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