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人转在东北文化中重要吗
关于二人转的研究论着,目前所见的多为对其历史沿革的考证和艺术本体的探讨,另有不少散见于报刊的独立成章的篇目,集中研究的是二人转的艺术特点,颇多真知灼见,但基本侧重于专业角度,其理论建构的影响面明显不足。对于二人转的理论研究,既应结合舞台实践,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高度和广度。余秋雨曾有言:“我的《中国戏剧文化史》有缺漏,书中重点介绍的剧目历史上没演过几场,而像二人转这样天天都在生活中演的戏却无法出现在大学的讲台上,无法出现在任何文字本上,这对我们学者而言是个耻辱。”话虽说得有点过,不过倒确实说明现阶段对于二人转的理论研究,与其火热的演出现状着实不相匹配。东北女作家马秋芬的一本书《到东北看二人转》既有主观的回忆录式的叙事、小说式的人物塑造,又有理性的学术分析和客观的新闻纪实。可以说,它既是关于二人转的大文化散文,也是一部以二人转为载体的东北地方文化史。另一位东北女作家素素的文化散文集《独语东北》也曾以相当厚重而感性的文字记述了东北二人转的历史与命运。同样是用文学的视角,表现民间艺术与民族性格相生相融的际遇,两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最代表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二人转艺术上,恐怕并非偶然。这是她们对东北文化的诠释和构建,也说明二人转艺术的历史发展和艺术表现形式确实是研究东北历史、社会和民俗的极为丰富的资源。与此同时,研究东北民间文化对深入理解当下不断变化中的中国大众价值观和审美口味也显得越发重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对于二人转的深入研究,也是对那些已经或正在发生流变的文化及艺术形式的重视和关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国外学者对我们的秧歌和二人转艺术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它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被欣赏,即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东北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和世界共通性。它乐曲的“闹”,舞姿的“浪”和语言的诙谐不羁,正是真实百姓赋予它朴素的灵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积淀下的地域魅力。换一个国际的立足点来看,二人转不仅不土俗,它更带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二人转曾是老百姓的书,一部《纲鉴》能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头,一直说唱到改革开放和当下的现实生活,简直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二人转艺人时刻喷涌的激情和即兴的抓哏逗乐,给观众带来的无穷乐趣,更是深深植根于那片盛产大豆、高粱的土壤以及由此孕育出的埋藏在东北人血液里的从容和豁达、泼辣和风趣。二人转艺术的命运和走向,值得我们始终关注和思考。
‘贰’ 东北文化有哪些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
‘叁’ 请为我推荐几本关于东北历史方面的书,正史、野史都行,还有人物传记类的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 千古名将英雄梦 原来这才是春秋 战国那些事儿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大秦帝国 流血的仕途 那时汉朝 嗜血的皇冠 最三国 华丽血时代 南北朝那些事儿 说晋天下 隋朝那些事儿 唐史不并如烟 轻松幽默侃唐朝 疯狂五代史 如果这是宋史 两宋风云 大话元王朝 大明王朝最后岁月 亡天下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曹操秘史 隋唐战史 浪花淘尽英雄 史上最强日本史 帝国政界往事 袁腾飞系列 窃明
‘肆’ 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
一、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
三、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庆安版画创作初期追随了北大荒版画风格。但庆安版画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他们在平淡无奇的农家小院中发掘新的艺术创造天地,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成为作品赞美表现的主题。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明水篆刻: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名家众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五、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伍’ 东北评书有什么代表作
关于东北的评书主要有:《大东北剿匪记》王传林,《乱世枭雄》单田芳等。东北说评书的代表人物有:张少佐,孙阔英等。
1、《大东北剿匪记》评书由王传林播讲。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八路军带着一支精锐队伍在东北根据地与国民残军败旅之间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
2、《乱世枭雄》讲的是东北王张作霖和其子少帅张学良的传奇故事,是着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根据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创作而成。这部评书语言生动,人物鲜明,悬念环环相扣,故事引人入胜。
3、张少佐,1962年出生于河北定兴,评书研究所掌门人、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80年张少佐参加绥化文工团。后师从袁阔成。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其中评书《大明剑侠》获得“全国交换一等奖”。
4、孙阔英,男,评书演员。黑龙江哈尔滨人。孙阔英青年时曾六访张清山、三拜固桐晟,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在评书表演上突飞猛进。其代表书目有《包公案》等,此书记录整理本曾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出版图书
出版年份 书 名 编撰者 出版社 1994 《辽东半岛石棚》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马城子》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1995 《东北文化》 徐秉琨、孙守道 商务印书馆 1996 《东北亚旧石器文化》 韩国国立忠北大学校先史文化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山文化出版社 1997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97 《辽代铜镜研究》 刘淑娟 沈阳出版社 1997 《东北亚考古学研究》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中国考古学研究会 文物出版社 1998 《大南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2002 《辽宁碑志》 王晶辰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 《三燕文物精粹》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3 《辽宁考古文集》(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道路建设考古报告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五女山城》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04 《牛河梁遗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文化局 学苑出版社 2006 《辽河文明展文物集萃》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7 《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朝阳市北塔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07 《辽宁省惠宁寺迁建保护工程报告》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10 《东北亚考古学论丛》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2010 《辽宁考古文集》(二)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
‘柒’ 东北文化的文化历史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人们的地理概念。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两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为防御匈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黑龙江的统治加强,各民族多次派出贡使,向中原王朝进贡。236年,挹娄遣使向曹魏“献楛矢”,建立直接臣属关系,曹魏将其划归辽东郡管辖。这是挹娄民族共同体继春秋肃慎以后,第一次与中原王朝直接来往,并自此保持着融洽的臣属关系。挹娄与高句骊国,也有过臣服关系。后来挹娄趁高句骊受到魏幽州刺史册丘俭军的沉重打击之机,断绝了与高句骊国的来往。降至西晋,鲜卑慕容氏崛起,与高句骊争夺辽东,挹娄乘机南下,攻掠高句骊北境。245 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奉命征高句骊,派玄菟太守王颀与夫余联络,夫余简位居为魏军提供“军粮”。274 年,晋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归平州护东夷校尉管辖。285 年,鲜卑慕容氏连续袭击夫余,但在西晋王朝的保护下,使夫余国破而复立。高句骊为报旧仇于280 年发兵征讨,降其“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掠走挹娄“六百余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谈德为高句骊国王后,在进攻百济取得胜利后,398 年“遣偏师”进攻挹娄,挹娄大败,300 余人被俘,挹娄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骊迁都平壤后,挹娄后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骊王调遣,随高句骊兵攻新罗、征百济、侵辽西。挹娄虽深受夫余、高句骊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凭着“便乘船”、“善射”的优势,对居住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进行肆无忌惮的“寇钞”,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备其袭击,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后,才返回村中居住。555 年,白黄混血的突厥灭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
隋、唐时期,是黑龙江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612 年,隋炀帝征高丽,当时附于高丽的靺鞨粟末部的八个分部(厥稽部、勾使来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户赖部、破爱部、步括利部)共千余家归隋管辖,被安置于朝阳市。其间满族(秣羯,均为革旁)兴起建立渤海藩属国,领长白山以东含朝鲜半岛北部区域,地位较为独特。
唐朝在黑龙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机构。后来在黑龙江西部设室韦都督府,在东部设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在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汇合地区设黑水都督府。
辽继唐之后在黑龙江地区设治管辖,于黑龙江上中游地区设羽厥里节度使、室韦节度使和乌古迪烈统军司;在嫩江设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在黑龙江东部地区设女真节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龙江下游一带设五国部节度使。黑龙江地区各族向辽贡纳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参、松实、白附子、蜜腊、麻布、海东青(鹰的一种)等。
辽天庆五年(1115 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击败辽国,自称皇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造女真文字,于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天会五年(1125年)灭辽,金代替辽统一了中国北方,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金、宋对峙的局面。金代是汉族大批移入东北地区的时期,主要在辽宁区域等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西部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儿家族的游牧地,今泰来塔子城古城则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个东北设辽阳行省统辖,下设路、府、州、县。
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于黑龙江口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共辖384卫、24所、7城站、1 寨。所辖区域北到外兴安岭,东抵鄂霍茨克海的库页岛。明朝承继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东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陆路城站,从辽东到奴尔干都司设驿站40余所,多次派专员沿松花江、黑龙江下航至奴尔干等地,了解和抚慰各族。从十五世纪初,明朝先后于开原、抚顺设马市,在吉林设立造船厂,这对扩大东北各地经济的互相交流和发展松花江、黑龙江的水路运输有重要作用。
‘捌’ 东北文化都有哪些
地方戏剧二人转最具有特色
‘玖’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四卷 高教社;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外研社。
看着两套书就行了,其他的愿意看也可以,这是我想报考的那个专业的老师说的,而且他讲的选修课就是文化史,出台的也是他。但是今年的文化史考试和《要略》关系不大是因为换老师出题了。所以,平时多看点书,多积累点文化常识就没啥问题了。
另外,东师文学院网站上要求的那100本书是复试内容(只看相关的就行了,古代文学有17本左右)
祝你成功!
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史无前例的。
‘拾’ 关于东北的民俗文化
一、服饰文化民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色彩丰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羁的,也比较喜欢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服饰。
二、冬捕民俗
东北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三、粘豆包惯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喜粘食。得益于这样的的饮食习惯,也导致东北传统的这一类食物种类丰富。同时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四、冻梨饮食民俗
在东北冻梨还是解酒的佳品,冻梨一般是选用秋梨放在纸箱子或者丝袋子里面封好,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饮食民俗
以前东北人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冬天,人们为了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