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还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论述中,既讲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强调挖掘其优秀、汲取其精华。言其独特,是指中华文化自成系统,道出了其不同于异质文化的客观事实;言其优秀,则指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精华和值得肯定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固有根本。这些论断阐明了“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内蕴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处理两者的关系,不能在“指导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诠释、排位次,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抽象地等同于本末关系、体用关系,并据此来判定两者的高下优劣。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复兴儒教、以中华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揣测,既不懂中国历史,也无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贻害匪浅。
② 说说当代年轻人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当下,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物质基赐技术手段已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衷程度和对其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工作中怎样对待“微心态”这一新问题是需要很好思考的新课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媒介信息爆炸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和“瞬时性审美”,使得他们难以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甚至产生一定的抵触。这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年轻人多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宣泄,内心中难以树立和崇拜长期的偶像,更倾向于接受以“眼球经济”和“感官消费”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事实上,这些本是人性中普遍固有的特质,应予以尊重。如能对这些“微心态”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将对“微时代”语境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微时代”仍将大有可为。“微心态”是一把双刃剑,它浮躁、喧嚣的另一面是崇尚高度的迅捷化和强烈的时代感。合理利用它的“正能量”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应进一步探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传播对年青一代审美和心态上的影响,利用年青一代对这些“微元素”亲近和依赖的特点,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现代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赢得年轻人自觉的青睐与关注。福建闽南地区借助“一带一路”契机,通过网络推广“传统民俗真人版桌游”、微信推送当地传统小吃烹饪技巧、制播充满闽南乡土风情的微电影等方式,让年轻群体在游戏、美食和视觉感官中主动自觉地体验和探索当地民俗文化,培养了其对传统文化浓烈的主人翁意识。2005年创立的青年社团“汉未央”将汉服文化很好地普及到了青年人群,汉服成了婚礼等重要诚的“常客”,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树立青年人更高审美情操的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微元素”的传播力对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对部分陈旧、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好地契合“微时代”的流行趋势和个人体验。上海的“国学新知”公益组织就利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将众多青年人聚在一起诵读古书,举办茶道、棋艺、古琴等古典文化沙龙,议题开放,视野广阔,其微博已拥有近百万互动“粉丝”。与此类似,不少网上创建的“诗社”“古风”类原创流行音乐团体将传统经典元素融入流行艺术中,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收获了可观的人气。如此双管齐下,才能在“微时代”中赋予传统文化对年青一代更高的“黏度”和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文化和美德。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4) 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古为今用,符合时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④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该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深刻研究之后再结合一些现代元素,吸引大众们的眼球先让他们了解,有了深刻的了解、接触之后,相信他们也会慢慢的喜爱上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后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并发扬传统文化,这样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到了真正的传承和发扬。
我认为要想发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在年轻人和青少年的群体中宣传,因为一代人是社会的顶梁柱,一代人是社会的未来,这两代人都喜欢上这些文化,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需要的是代代人的努力,如今国家在这些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倡导人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些文化的传承人也会利用自媒体然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优秀文化正在不断地发扬,我们要相信这些优秀文化不会失去传承。
⑤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1、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2、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国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3、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发展观,规范言行,以实际行动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⑥ 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重视程度,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不仅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更利用媒体等宣传方式开展文化传承的活动。
国家应对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肯定青年的责任和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还需将这一活动纳入到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从物质层面保证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及项目的顺利开展。
鼓励教育传播,打造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教育为本,知者先行。要使青年扛起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首先就要将传统文化深入至青年日常的教育中,使青年了解并熟知传统文化。
(6)我们年轻一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当代中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传统技艺,传统习俗,传统思想等等,让中华文化流传下来。
应当学会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和魅力,懂得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从而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精髓。比如读一首词听一段曲都有其意境和妙处。
要创新性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网络传播快,也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创新性学习。
⑦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传承民族文化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青少年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所以,要由青少年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 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 ‛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臵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弟子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唐诗》到高年级的《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
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其次,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传统美德的深入人心。 再次,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锋纪念日的学生实践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中秋节举办手抄报比赛等。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传统美德教育的初期,采取孩子做、家长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的方法。
其次,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中期,采取孩子做、家长同做的方式,共同实践中华美德。
文化,特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正确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⑧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传统文化,先要全面了解一下传统文化,从了解到喜欢,再到学习,再传承。比如有很多年轻人在一些着名景点,穿汉服,表演民族舞蹈和乐器,都是弘扬传统文化。
⑨ 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科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9)我们年轻一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因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2.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3.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4.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⑩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首先要传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10)我们年轻一代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