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莞的传统文化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粽”。吃起来香甜滑腻,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着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厚街烧鹅濑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当然非厚街莫属。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那本就鲜美的汤中浸上了烧鹅的香味,更是美味诱人。
冼沙鱼丸
冼沙鱼丸是地道的东莞水乡菜。鱼丸是东莞的传统美食,尤其以高埗镇冼沙村的鱼丸最为出名,也就是洗沙鱼丸。洗沙鱼丸所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鲮鱼,而且鱼塘中不能养鸭鹅,以保持的鱼肉味道的纯净。而且洗沙鱼丸在东莞的各种美食中,可谓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把鲮鱼剃骨取肉之后,要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6个小时以上,让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攒成鱼丸,这样做起来的鱼丸胶质多、韧性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样一弹数尺高,吃起来也相当有咬头。
冼沙鱼丸入口确实非常有咬头,而且味道鲜美。特地拿了一个鱼丸往地下抛去,真的弹起一人多高,果然名不虚传
视线——
东莞可园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园,即是环碧廊。长廊环绕整座园林,环长廊一周,全园景色可尽览无遗。环碧廊的开端设在“擘红小榭”之中。“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主人邀请文友品尝荔枝的地方。双清室是可园的又一胜景,其结构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亚”字为图,相传亚字是吉祥之字。双清室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 “双清”之后,是“问花小院”,为主人赏花之处。顺环碧廊步出“问花小院”,来到一处广阔空间,园中花丛果坛,满目青翠,被称为“壶中天”。“壶中天”无任何建筑,它是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一方独立的空间,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园最庄严的建筑,四条红石柱并列堂前,显得气派不凡。堂外左右两廊长花基,秀丽中蕴藏着庄严肃穆。右前方设一小台名“滋树台”,为专门摆设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筑一大石山,状似狮子,威武雄壮,其间建一楼台,人称狮子上楼台。
在3.3亩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底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可园创建人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清代广东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声音——
道滘镇——中国曲艺之乡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主要有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粤剧曲艺在水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镇,各镇都成立了粤剧曲艺协会,常年排练演出各类粤剧曲艺节目,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现代剧目,许多群众创编的小粤剧目,如《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等还获省、市创作、演出等多项金奖,为粤剧曲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南国红豆"在东莞焕发出无限生机,对我市的文化事业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道滘、麻涌两镇被中国曲协、文联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道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莞邑人将延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求变,使东莞的曲艺之乡的美誉流芳溢彩。
道滘人爱好粤剧、粤曲、木鱼歌等,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每年用重金聘请省港大戏班来演神诞戏,龙船扒第一演大戏,成为历史惯例。在粤剧曲艺的熏陶下,不少人学唱学演粤剧,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三十年代有“上手材”(叶棣材)五兄弟,吹打乐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设馆授徒,驰名广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粤剧大老倌何非凡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场,打破剧目晚晚不同的惯例。文武双全女花旦陈艳侬组成全女子戏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刘金定斩四门》成名,提高女子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年年请大戏班演出,学唱粤曲的人,在依村旁水的“凉棚”里,村头的大榕树下,在师傅的教授下,弹拉吹唱,练习粤曲,过春节时,麒麟引凤表演,吸引了围观群众,唱一曲《胡不归》……,娱乐群众,穿乡过巷,大显身手,娱乐大众。
建国以后,私人合股,建有新华戏院,请粤剧团来演出,道滘工会文工团、工会艺宣队演出也很多。公社化时的文工团,刘莲卿出类拔萃,被佛山粤剧团吸收为花旦,六十年代九曲女青年陈锦云被红线女招考为省粤剧学校学员,成为省粤剧团花旦。六十、七十年代,草织厂、造船厂工人宣传队演出《沙家浜》、《断桥会》等粤剧,十分活跃。1980年道滘文化站组成道滘业余粤剧团,1985年演出《胡不归》、《盼君还》粤剧,获东莞市文艺汇演一、二、三等奖。到了九十年代,道滘粤剧曲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有业余曲艺粤剧队(社)十多个,1990年第三届歌手大赛,参加者170人,共演出5场,观众达一万多人。叶少兴演出歌颂亚运会夺标的小粤剧《庆功酒》获得1990年9月5日东莞市首届《粤乐杯》的冠军
② 东莞文化
东莞文化
历史文化
历史背景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初期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广州市。1959年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民间艺术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
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卖身节、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随着东莞物质生活的丰富的提高,东莞人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自发性的重视的热心。使东莞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因此,1958年,东莞被誉为全国第一个“游泳之乡”;2000年1月,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东莞沙田镇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道滘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莞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东莞的石排镇中坑村和长安镇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醒狮舞蹈艺术之乡”,此外,清溪镇、樟木头镇均是闻名中外的麒麟艺术之乡。
南国红豆——粤剧 戏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在东莞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着名粤剧大老倌卢启光等广东粤剧名家常到东莞城乡登台演唱和传艺。长安镇业余粤剧团还于2002年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大型粤剧《思源》。作客东莞,可不要错过一睹“南国红豆”风采的机会。
舞狮(龙、麒麟、凤)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每年元宵节,全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赛龙舟 东莞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石龙及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客家山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荔枝节 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地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举行欢庆活动,共庆丰收,共聚友谊。
东坑“卖身节”—“翻身节”—“泼水节” 这是一个从明代起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而来的有趣民间节日。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东坑及附近生活极度贫苦的农民就聚集在东坑村的大榕树下,等候大户人家雇佣耕田、打工、雇主看中谁,就用水泼湿被雇者的衣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间的“卖身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富裕,“卖身节”就逐渐演变成为庆贺美好生活的“翻身节”和“泼水节”。
饮食文化
东莞菜属岭南菜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分山乡风味菜系、水乡风味菜系等,各有代表菜式,如山乡风味里有樟木头客家咸鸡、大朗榄酱炒饭、清溪茅根黄豆坑螺汤等,水乡风味有沙田莲藕煲龙骨汤、洪梅芋合干拗蚬肉、虎门蜜汁烤鳗鱼等。
【美食购物】 特产 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
东莞主要食肆 花园新村食街——于东城区堑头的花园大街一带,是莞城市区一处十分出名的饮食场所。有海鲜酒楼、西餐厅、酒巴、粥城、茶餐厅、快餐店、面包屋、果汁店、茶庄、客家菜馆、糖水铺等。
虎门新湾食街——位于虎门镇新湾渔村。一条以竹棚搭成的食街,延绵近百米,绝对新鲜的海鲜,简易的竹台竹椅,颇有特色。
长安新民食街——位于长安镇新民村,伸出海边的一个个凉棚,用杉木杉皮搭就,捞上当地出产的麻虾、乌头鱼、膏蟹,即时加工,别有风味。
石排食街——位于石排镇中坑村,这里的食肆以精心泡制塘鱼着称,尤以东莞四大家鱼(鳙鱼、鲩鱼、鳊鱼、鲮鱼)的烹制最为出色。
大岭山蛇宴食肆——大岭山镇烹制蛇宴十分讲究,炖蛇汤用硕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烧中的木糠柴火“焖”成,味道浓郁,食客连喝十碗八碗不腻。
清溪客家菜食肆——东莞清溪镇一带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这里许多食肆烹制的客家菜很正宗,尤其是客家狗肉、酿豆腐。
③ 东莞的文化传媒公司有哪些比较有名的
摘要 您好,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查询到,A.东莞摩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东莞市旗峰路224号附近,B.东莞市影视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东莞市莞太大道篁村段22号福民大厦12层1206
④ 东莞有什么文化成果(如文化广场、文艺演出、文学影视、书画比赛、体育竞技、民族俗风情、节日庆典)
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着
赵水平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本报讯 昨日,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一行来到我市检查、指导文物保护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励小捷充分肯定了我市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在文物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希望我市继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将东莞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副省长雷于蓝,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虎门镇委书记尹景辉,副市长喻丽君等热情接待了励小捷一行。
了解文物古迹文化内涵
昨日,励小捷一行先后对虎门炮台旧址、林则徐销烟池旧址、鸦片战争博物馆、市展览馆、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等文物景点和文化设施进行了实地检查。
检查中,励小捷被我市独特的文物古迹所吸引。每到一处,他都饶有兴致地了解该文物古迹的历史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检查虎门炮台旧址时,励小捷不仅详细了解了炮台射程、防线设置等内容,还多次拿起照相机拍照留念;检查完鸦片战争博物馆后,馆内大量使用的场景复原、放映录像等手段,把艺术与声、光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展示手法,给励小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文物的价值、意义不是光用展板和解说词所能详述的,这样多样化的展示手法,有内容有看点,将可看性和教育意义结合得很好。”励小捷说。
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隐患
对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励小捷作了高度评价。在检查完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后,他对这个“袖珍馆”(现存面积约600平方米)的保护工作不吝赞美之词。他说,在其所参观的博物馆里,这个馆是最节约的——建在居民区内,将遗址和居民区结合在一起,在原址上修建博物馆,很好地保护、利用了历史遗址,在国内的博物馆中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既保持了遗址的原真性,又没有破坏周边的环境,很好地利用了空间。“面积虽然不大,但还建立了两个青少年互动基地(互动展厅和陶吧实验室),将两者融为一炉,非常不错。”励小捷说。
按照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我市已于8月15日开展“东莞市2012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至10月15日结束,为期两个月。该行动分为安排部署、排查整治、检查总结三个阶段,排查范围覆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工地,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排查重点对象,重点排查整治文物、博物馆的防洪涝灾害情况及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与保管设备安全隐患。
完善设施提高防范能力
对于东莞的文物保护工作,励小捷说,东莞作为一个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的城市,文化事业也发展得很快,东莞市委、市政府更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着,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他希望东莞继续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目前,市、镇(街)两级已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障文物维修维护和文物安全经费投入,保证消防、避雷、监控等各项安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更新以及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如莞城街道先后投入50余万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碑纳入24小时治安视频监控范围;茶山镇南社村委会拨款35万元为古建筑群购置治安巡逻车、对讲机等设备,铺设消防管道;石排镇塘尾村古建筑群配置了小型消防车,各个重点古建筑配备了灭火器材等。
⑤ 东莞镇的文化遗产
东莞镇境内山峦起伏、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潍河如带,环绕苍翠险峻的九顶莲花山,有蜿蜒起伏的齐长城。沈刘庄村传为南朝着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故里。齐长城和沈刘庄汉墓群等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齐长城遗址
境内齐长城遗址位于莒城北50公里,东莞村北2公里处。齐长城东西长千余里,“遗址多能勘出”的莫过于东莞段。汉箕国东北1公里杨廷山上,是长城遗址之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今登山远眺,西见小泰山、穆陵关、峨岣山,东望马耳山、琅琊山和大海。故城高高隆起,如苍龙腾越,宛然显目。东莞齐长城高5米左右,宽近10米,境内一段长10公里。齐长城是连接海岱的一道巨墙,莒县界内的东莞齐长城越穆陵、涉潍水,生色增险,蔚为壮观。
大沈刘庄汉代画像石墓
1985年,东莞镇大沈刘庄汉代墓出土汉画像石一组,共21块,显示画像28幅,其中第24幅画像属国内罕见。此画像高87厘米,宽37厘朱,浅浮雕,极为精致。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一妇人端坐正中,头发向上飘散,背后两条豹尾卷竖两边,左边4个不规则的尖状物,似羽毛状。下格中间一男一女拥抱亲吻,左边一女在推亲吻之女,上边一下垂物,似帷帐状。专家分析,上格画面中妇人为西王母。民间传说西王母有不死药,后羿曾求得此药,其妻嫦娥窃服后飘然奔月。汉代《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是年约30岁、风姿绰约的美妇人,住在昆仑山上,所居地有瑶池,故称“瑶池金母”,曾以仙桃赠武帝。西王母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集于殿前,随后在二青鸟的陪侍下款款而来。传说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职责是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汉《神异经》中还塑造了一个东王公,为西王母配偶。常与玉女做投壶游戏。《神异经》载,昆仑山上有大鸟,红嘴,目黄如金,面朝南,右翼张开可覆盖西王母所在的西方之域,左翼张开可覆盖东王公所在的东海之地。其背有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可一年一度经大鸟之翼与东王公相会。
石刻画像上格画面应是西王母经大鸟之翼前往东海与东王宫相会途中。画面左边4个不规则尖状物应是大鸟背部的羽毛被风吹起状。下格画面上边的下垂物应是帷帐。说明当时东王公与西王母两人已进入内室,为久别重逢正欲拥抱亲热之时,发现丫环玉女在场,顿觉尴尬。玉女善解人意,遂助一臂之力,将西王母推进东王公怀抱,二人激动不已,亲吻起来,表现得既浪漫,又幽默。作者构思奇特,具有罕见的艺术想象力。画面简朴生动,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画细腻。沈刘庄村传说为南朝着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故里,今留有校经“小楼”和“彦和巷”地名。东莞镇驻地南有风光秀丽的文心公园,园内屹立刘勰雕像。沈刘庄村南今有一株1500多年的古银杏,树高33米胸径6.4米,枝繁叶茂。
⑥ 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那些
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共24项)序号 类别 名录1 民间美术 七夕贡案2 民间音乐客家山歌、咸水歌3 民间舞蹈 狮舞、龙舞4传统戏剧粤剧、木偶剧(大朗)5 曲艺 粤曲、木鱼歌(莞城、寮步)6 传统手工技艺莞草编织技艺、龙舟制作技艺、麒麟制作技艺、“百岁”制作技艺7杂技与竞技 莫家拳(桥头)8民俗交盘会(石碣、农历正月廿六日)、东坑卖身节(农历二月初二)、盆菜、道滘放河莲花、舞木龙、端午游木龙、康王宝诞9生产商贸习俗寮步香市1 0 消费习俗 东莞粥品、东莞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