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
㈡ 高中政治。我国如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国家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法治文化环境。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活动。
3.科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依托信息技术大众传媒传递法治文化。
4.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5。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促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
㈢ 如何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
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内政治文化是融入党员干部血脉的精神标识,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当前,我们党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更好发挥党的建设制度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作用,需要更加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制度的支撑作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进一步指明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努力方向。
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是由先进文化孕育而生的,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决定了我们党一直具有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思想建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凝结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在重视思想建党的同时,以制度治党进一步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坚实支撑。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既需要真理的力量,又需要人格的力量,而党内政治文化正是我们党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党的建设来说,党内政治文化无疑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实支撑。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反“四风”、转作风,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一些问题的存在又与一些庸俗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需要从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切入,大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促进党的建设由“治污”向“清源”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迈进、由“关键少数”向基层党员拓展,使党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政党。我们党又是有着8800万党员、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党,新的长征路上充满艰难险阻,没有先例可循,党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传承中持续创新。没有根脉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脉和底色,坚决不能丢,丢了党内政治文化就失去了根和魂。比如,从1922年的第一部党章到今天的党章,历经多次修改,但始终都把忠诚老实铭刻在党章上,这就是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要传承,但也要认识到文化是上层建筑,党内政治文化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而不断创新。尤其要看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由“冷眼向洋看世界”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转变,党执政的环境异常复杂,“四大危险”“四种考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才能与党的事业同发展、共进步。
在开放中不忘坚守。在社会信息化大潮中,封闭的文化形态既不可能、也没有前途。文化的发展要有开放的心态,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但是,在开放中决不能忘记本源、忘了坚守。在开放中坚守,关键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这“四个自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始终不忘初心。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对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守是一种全面的要求,要全方位向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看齐,不搞选择,不讲条件,不打折扣;是一种具体的要求,要落实到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长期的要求,不管风吹雨打,精神品格都不能变,必须一辈子牢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维护。
在自信中加强自觉。文化要深入人心,靠的不是行政的力量。仅仅依靠行政的力量,很容易出现“雨过地皮湿”的情况。文化要深入人心,关键是要服人,让人们在内心真正认同、真正自信,从而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自信,再将文化自信上升为文化自觉,从而不断坚定信仰。只有在自信中自觉,树立坚定信仰,党员干部才能在战争年代做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和平时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自信中自觉通常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比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但在一个时期里我们也曾一度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可以说,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贯彻**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信和自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遵循政治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在以文化人上出实招、求实效。组织部门应从自身职责职能出发,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厚植育人、选人、管人的先进党内政治文化。
用教育塑造党内政治文化。教育是塑造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要聚焦真懂真信,不断创新党内政治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比如,可以强化仪式教育,不仅把面对党旗宣誓作为入党的第一步,也可以作为表彰奖励、批评帮助、担任党内职务时的重要仪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在文化供给侧发力,催生有思想、叫得响的优秀政治文化教育作品,建设用得上、有吸引力的政治文化教育阵地。重视党内法规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党内法规教育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以党内法规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用好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同时加强管理、善于对话,防止党内政治文化在新媒体上被削弱、被稀释。
用导向引领党内政治文化。以文化人需要确立正确导向。选人用人导向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风向标”作用,有什么样的选人用人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当前,在领导班子换届的关键时期,更要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正风气、以好风气引领政治文化建设。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价值观,把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融入好干部标准,力求做到选一名干部立一面旗帜、树一个标杆。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严防“带病提拔”,力阻沾染官场劣**的干部得到重用,防止出现干部选用上的逆淘汰。组织部门要大力弘扬公道正派的组工文化,把公道正派作为核心理念、核心要求,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使选出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用严管纯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必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不断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这就要求坚持真管真严,坚决抵御和清除党内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应紧抓问题不放,对于班子建设以及巡视、审计、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通过紧抓、常抓抓出**惯,形成自觉管、从严治的政治文化建设氛围。紧抓预防不放,经常性地与干部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的真实情况,及时咬耳扯袖,让党员干部把成文的纪律、不成文的规矩记在脑中,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紧抓责任不放,盯住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分管领导监督职责落实情况,让管理者把责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责、尽责、负责,不断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㈣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 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你好 听我的 1.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 2.大力发展科学 文化 教育事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3.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的文化建设 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5.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㈤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工作任务很繁重。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不能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茫然失措、不知从何下手,而应分清层次,找到着力点,工作具体化。
1、夯实理想信念信仰之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要一以贯之地把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有效塑造党性品格,使全党理想信念信仰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显着增长,始终将理想信念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任务就在于践行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教育引导党员自觉地、模范地践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鲜明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根本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刻高举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党内政治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实践中不断滋养和发展,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先进性与真理性的统一。党内政治文化应将根脉深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民族气质,承载民族精神、牢固国家认同。
4、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我们党都很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忠诚信仰、追求真理,英勇顽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形成了包括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
5、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根本着力点所在。我们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党组织、党员现状,努力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保持党内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有机统一起来,把培育党内政治文化与提升党员队伍的素质、净化党员队伍思想、整饬党员队伍作风、增强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清风正气,坚决反对腐败蜕变。
旗帜鲜明地与各种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有害政治文化作斗争,以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厚植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把灌输式政治思想教育变成以文化人、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着力把建设党内制度文化与建设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价值导向,在精神文化塑造中实现思想引领,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达到知行合一。
㈥ 试述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一、确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主导的政治文化
在政党政治社会里,执政党必须注重建立和发展党的思想理论,并加强政治社会化,灌输执政党的思想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向执政系统和全社会灌输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理论,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其成为民众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因此,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入人们的思想之中,使民众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选择,并能够自觉地遵循其制度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等,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尤其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制度文化建设。
三、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和融进取的民族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养,是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当积极推进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创建和融进取的民族文化。
四、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㈦ 用政治知识回答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㈧ 高中政治,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我国应如何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㈨ 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㈩ 政治必修三,怎样建设文化强省
1.充分挖掘本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2.吸收借鉴外省和外国的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进行文化创新,立足本地文化建设的实践;
4.依靠当地人民群众
5.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