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散文比较着名的作品有哪些
文化散文比较着名的作品有: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风雨天一阁》、雷达的《足球与人生感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王英琦的《求道者的悲歌》、顾骧的《也爱黄昏》、还有《散文选刊》上选登过的《菩提》、《四十而大惑》、《思索人生》、《用笔签约》等等。
Ⅱ “文化散文”一名的由来是什么
人们习惯把思辨散文称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之所以称“文化散文”,或许是因受余秋雨《文化苦旅》一书所受的启发,但《文化苦旅》只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感怀,对中国文人的伤悼,而并不能代表所有“文化散文”的内涵。还有一说是“中国文化人”写的散文,而为“文化散文”,此亦笼统得很。因为何为“中国文化人”呢?这一定义难以界定,“文化散文”的定义就失去了意义。
Ⅲ 为什么说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起源于他的《文化苦旅》,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化苦旅》应该说对于拓宽当时中国散文的走向及突破其困境与注入生气是有所帮助、有所贡献的,因为他是以学者的目光、学者的心灵来打量山水风物、品评历史精魂,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走俏,除了其自身的散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优胜之外,也跟《收获》的连载不无相关[1],同时又跟余秋雨的四处讲学,到处演讲、传播己说不无关系,可以说余在讲学的过程中也制造了一大批自己的忠实读者(依我看来,恰恰是这批年青的读者在其后成为了他的不断出版的书籍的购买军主力――当时几乎清一色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又因应试教育之苦而导致文化、历史知识的断层和欠缺,急需弥补,余的文化散文恰恰能够起到这个补课的作用。),同时也跟余秋雨在评论界所受到的吹捧和贬损相互交织而更激发了社会广大读者的好奇和跟进有关,诸多种种,从而导致了“余秋雨热”的持久不散的现象。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恰是给当时软弱无力、格局狭隘、囿于个人悲欢的散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以思想潜扬和格局开阔而取胜,这普遍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间的知识大众和青年学子寻觅和重新打量中国山水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因为现实的政治已不容许轻易和随便放言,而随之而来的经济狂潮更是席卷了无数社会大众的不安稳而烦躁的心,而在文化领域,学者们普遍遁入了精神学术和着书立说之中,先前的一套已经不行了,得另建一套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便应运而生。至于文化领域中的艺术,也自有其运行的轨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小说,显着者莫过于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写现实,一写历史,相得益彰,彰显了那一时期的主流艺术形态。而在散文界,呼唤散文变革之声、之气早已弥漫开来,余秋雨的散文,以一学者的人文游记忽入文坛,既得益于《收获》的彰显,也慢慢自成体系,由此扩大开去,终成一家。这底子里,通过打量历史,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彼时也,国中诸多学者纷纷遁入学术,学生逼入考试,社会逼入经济,人心转向金钱,弃理想而取实利,摈高尚而取世俗,社会转型之风风起云涌,前路之向多乃不明,国人乃注重当下及享受(极则致腐败),少谈主义和理想,更可谓潮涌大江流。在此当中,余氏之散文应运而生,风行天下,实有时势所造成之因素。非唯人力而已,亦仰时势。(文章阅读网http://www.sendfon.com/)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人,下面试分析几个主要原因:
一、作品有思想,有力量,有艺术,能够吸引人。前面还说过,有壮气,有神气――这一点越到后面的散文越容易看出,毕竟心高气壮了,不似先前的“文化苦旅”了,变成有些仪式形式了。他几乎每写一书,都尝试一种新的形式,回避前书所写和所采取的形式,力图别开生面,[3]这种努力总是值得赞许的,而且辛勤之下,总有不菲收获。老实说,无论怎么壮阔,总有狭窄之处,无论怎么丰美,总有蔽秕之处。有些作品虽然理性过重,但是他铺陈得开,张扬得来,而且他能够收放自如,气势贯通。深入挖掘之处,即使就像一篇论文,他也能够自圆其说。应该说,余秋雨于散文写作,实在是有他独到的目光和手法的(他是带着探索和试验写的),这个独到的目光和手法就是以他多年的学术训练为功底的,以他多年的学术思考作为基础底子的。由此可见,倘若没有深厚的学养,要想把知识转变为思想,把见识转化为文字,实在有时就只差那么一筹,隔着那么一层什么。这种融会贯通和点铁成金的力量,余秋雨委实比众多散文作家高出一筹。但他相对于那些老而弥到者譬如巴金,又委实差着一截。但是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构建的呼声和人文关怀的情思,及其对文明的追索和追问,实在是比建国后出生的众多作家精深。其文化散文之所以能够吸引国内众多的读者,不无这个主要的原因。人文安慰和人文关怀实是社会知识大众的心灵鸡汤,其营养成份非某些枯燥的学术论文和政治宣传所能比拟,其丰富的营养也有助于健全一代青少年的心智灵明。
二、不能不看到,广大社会读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知识的普遍欠缺,对于此种既有高雅成分又包含有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独到挖掘、而又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文化书籍的需要,实在是余秋雨散文热的外界因素。读者就是作者的上帝。完全可以这样说,是中国这个转型时代的中国读者创造了余秋雨现象。可能有人会说,你怎么不看东南亚一带海外华人读者对余的热爱呢?我会告诉他,那些人再怎么多,也比不过中国大陆的读者。没有中国大陆的读者的厚爱,怎么有一开机首印数十万册月多之内就一销而空的奇迹呢?
中国自文化大革命后实行的普遍的高考教育制度,已经造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教育缺陷――应试教育导致众多的偏科和无知。无知应该是青少年的通病。应试教育造成了一批历史知识欠缺、人文知识欠缺、科技知识欠缺、心理知识欠缺的学子,可以说,知识欠缺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学生最大的弊病。知识残缺不全的、文化修养不高的众多的大学生和更其数目庞大的社会男女青年,在其人生的道路上混沌摸索,似清醒又糊涂,既盲目而坚韧,目标单一而又爱好多样,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好能够给他们补上一课,能够给他们补上一门通俗历史的课,一门文化修养的课,所以在这一点上,就不难理解青年男女对余书趋之若骛的现象了。据余的文字,上海某地下行业之从业年轻女性,其坤包里三样东西,其中之一就是余的散文。这虽然是个案,但和余的散文巨大印数一印证,似乎又可见人心向善。不管有些人怎么贬低余的散文,事实上,很多人没有能够像余写到这个份上。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够吸引广大的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老实说,如果众多的读者对于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他们未必会那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因为当你掌握到那样一种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对他所谈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你就不会轻易跟着他的笔触走了,结果你可能就不会接受他的散文。即使接受,也是有所保留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倘若心智比较健全,知识比较丰富,目光比较全面,那么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跟着他走了,不会那么受他影响了。但是,也要看到他所谈的一些文化主题是带有共同性的、普遍性的,你很难拒绝对这些文化主题有所认同。这就是余秋雨思想的独到之处。
三、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往往摸索出了一个个主题,大的几个就是: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用他的话来说),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用古时的话来说,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充满了入世的精神,余秋雨对它们的探讨和追踪,以及相关的思考和启悟,完全充满了当代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为的作风。可以说是接继昔往,传之今后。[4]可以说,余秋雨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对于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教育利弊得失,内心也多少了然,加之他对若干历史现象的考察、研究和总结,尤其对学术之研究之方式,亦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从散文构建开始,就呼唤建立健全的人格,尤其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有着别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呼唤未尝不有对着广大青年学子而发的深意,因为余深知青年学生乃祖国的未来,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国民,建立健全的人格,则于社会的进步功莫大焉!这一思考和呼唤,可以说是接续着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话题和主题的,是一脉相承的。此后,他扩大到文明的高度上去了,则更见其远见和意义。(诚然有人会说文明这个话题及其深远意义,非余发见,但余在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探讨和寻找,实有着别人不可替代之重要意义。)诸多重大的话题,涉及到时代的种种,涉及到文化的种种,面积之大,深度之广,难度之巨,可以说在当代文化的散文史上,无人与之伦比!其意义,倘若余氏晚年深掘开去,在理论上自成一格,那么,恐怕余氏在思想文化史上,亦留一名耳!即使如文化人格论者、文明论者,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改造和建立健全的人格,则是我们当代社会所必需,完全是当务之急,于此一端,余氏即有所贡献。所以说,余秋雨的散文自有其对当代社会的、对文化的积极的建议和应对意见,这一点,也是吸引广大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罢。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够在社会上形成长久持续不去的余秋雨散文热的原因,也跟他持续不断的受到攻击、诽议(非难)、盗版等打击和他不断的反驳、反击有关。持续不断的媒体宣传,无论好话坏话,皆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名度,引起广大社会读者的关注,引起潜在的购读欲望,进而一定程度上引起购读潮,从而帮助了余氏文集的促销。换言之,余秋雨的散文热,一半在于媒体的跟捧、宣传、非难和炒作,这些文学之外的传媒力量,在现代可以说威力无比,无孔不入!媒体的这种宣传和推出能力――这种既可以说是炒作也可以说不是炒作的功夫――甚至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文化明星式的人物――尽管余秋雨的本意未必如此,但确实也有这样的迹象。学者触电乃时代之需,应时而作,余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甚为可嘉,这样一来二去,两相互为交用,无形中又为他制造了许多潜在的读者,无形中又为他的散文热火上加油。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如此众多的版面宣传(无论正面反面),如果没有现代立体媒体的庞大的覆盖率和广泛受众,我相信余秋雨的散文不会热到这个程度,他的散文销量不会高到如许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余秋雨之所以能够红遍中国,很大部分、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媒体的炒作、造势、宣传。尤其是几个别有用心的人对他的文革问题的不断逼他“忏悔”的问题和事件,更是哄动一时,以致闹到打起了官司,搞得众语纷纭,混淆不清。开始闹腾很大,最终却是平静的庭外和解(?)。实在也是有所得,有所伤。
回到传媒来说,余秋雨因为名声在外,又持着自己的知识实力,曾经有一段,不断担任公共电视媒体的嘉宾,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知识分子走向公共化、公众化的适时而动,套用余的话大意来说,即是现在和过去不同了,知识分子应该敢于走向公共媒体和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另一些人的反向来看,又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学者)耐不住寂寞,抵抗不了诱惑,有心成为明星人物的举动。以我个人之见,我还是赞成和支持余的出镜,因为这是时代潮流,虽然不一定好,但总得有人尝试。而且,可能余秋雨也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来宣扬自己的主张,来演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他毕竟负着传承文化和传递文化的使命。电视传播文化,在现代已经成了当仁不让的受众最广的传媒利器,余秋雨怎么能够不好好利用它呢?一次演讲,面对的可能就是几百个学生,演讲完了就完了;而在电视传媒上出现,他面对的观众何止几百个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和千万,那么对于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扩大自身的影响、传播自己所思考的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帮助和效果的,即使受邀者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不以名利为意,但终究在无形之中,名士的风度依然深入到庞大的社会观众心目中去。至于引起众说纷纭,那则是难免和别人的事了。 但我们也不能由此而认为余秋雨是借机炒作自己,而是说他趁水推舟,借力打力,或者公正地说双方相互合作(可以看作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应时而动的一种文化行为),那么余秋雨的这些行为,都为自己的散文增加了、积累了许多潜在的读者。又因为他的散文的确是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一些不容回避的文化问题,很有吸引力,只要你拿起了他的散文,读下去,慢慢地你就会被他吸引,欲罢不能,你就会被他思考的问题而引发你的思考,你就会跟着他追寻下去。这种诱惑――艺术的诱惑也好,思考的诱惑也好,总之余秋雨做成功了,起码对于普通读者他是成功了。他的背后,归根到底是他的思想和知识在起支撑作用,归根到底是他的作品在吸引人。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再怎么样出席电视公开场合,再怎么样作秀都没有用,那只是一时的电视人物而已;但余秋雨显然跟这有所区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散文将他和别人区别开来了。
Ⅳ 文化散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散文
柳含烟,花幽梦
月夜幽静,伏案品读书卷,时而清泉流碧,时而鸟鸣山涧,露珠轻盈,娇花凝露,在主人公的温婉曲折的故事情节里深思品味其间的韵律。漫步欣赏,不觉赞叹,古今的文人墨客的胸怀和文采真值得我去学习,挥毫舒卷,留此一笺,书写感言。柳含烟,花幽梦,春意渐浓,醉在书卷,一梦千年。
Ⅳ 余秋雨,文化散文有什么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Ⅵ 文化散文是什么余秋雨的散文与前人所写的散文有何不同之处
对余秋雨和文化散文的一些看法
我要写一篇文章,来表达我的思想。我要写的人是现在炙手可热的学者,文化名人:余秋雨,我要说的散文也是颇有争议的“文化散文”。
说余秋雨这个人很红,实在是因为他写了一些文章比较“走红”,确切的说是散文有些与众不同。
近年来的各种舆论纷纷指向余秋雨,无论其人和其文!据说一些写抨击文章的人有些还是颇有“脸面”的人,而他们大都借着对文章的攻击来达到攻击作者的不良目的。在我看来,对个人的攻击我是无能为力的,一些人,人品有问题。但文章是可以公平客观的评价的。我于是更仔细的“研读”了余秋雨的文章,发现的确写的很有特色,很有可读性,发现了很多优点。其实要说“漏洞”那要细究起来没有文章是十全十美的。而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用抓小错误来全盘否定作者甚至人身攻击的所谓“文化人”,只能说丢了文化人的脸,写不出比余秋雨更好的文章便肆意诋毁。有本事也写一本,写一本比《文化苦旅》更好的书出来,大家也来评一评,那才是真本事!而恐怕连最起码包容和涵养都没有的人,就是写出来东西,估计也是浪费纸张,无人观看吧。
说起文化散文,这里还是要站在文学专业的角度说两句。“散文谁没读过呀?他的又有什么不同?”,的确,我们读过的散文太多了,小学课本里就有不少,初中语文课里也有不少,比较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等。但说余秋雨的散文与众不同,社会上一直有争议。有学者称这类散文是“文化散文”,网上立即有人反驳,据说有代表性的还是个大学教授,他说:“人家写的散文就都没文化,只有到了您这里才是有文化儿的‘文化散文’!”,我看后情不自禁的笑了。认为这人太“矫情”!
我读过的余秋雨的作品有几本主要的,比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山居笔记》,还有近期的半自传体《借我一生》等等。在我看来,他至今就写了一本有影响的书。而这一本书就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充分的展示了他的“文化散文大家”水平。这书就是大家可能都看过的:“《文化苦旅》”。
写熟悉的地方!这绝对是一大特色!上海,杭州,甘肃,四川,莫高窟,都江堰,青云谱,西湖,洞庭湖,苏州……这些地方相信许多人都去过!而且有些景点还很熟悉!那么,看来人家文章写的好并不是写的神仙都难接触到的地方,就是普通的地方,而景物就是普通的景物,只要高兴,有那么些时间和盘缠,人人都可以去的嘛!既然景物人人都有机会,买个门票都能进去看到,那就人人都可以写写感受了。我相信普通人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去领略的地方,那么那些所谓的大“教授”大“文学家”当然也没有不去的理由了,而写不出这样的文章?那我看只能说是自己天赋不够、天资愚笨了!写不出可以学吗?干嘛攻击别人嘛,尤其是写不不错的人的,这不是妒忌和心胸狭隘的表现吗?事实明摆着嘛,大家也看到了,平常景物啊?写的好就是好,怎么个好法,别人怎麽就写不出,那还要往下说。
真挚的情感!这也不是妄言!余秋雨以一种发至肺腑的感情入他的文章,他在景物中挖掘可以感动的掉泪的细节来描写挥发。心中有大悲愤,大喜悦都回归于痛心疾首的历史的冷漠。他散文里有年岁徒增的感慨,有步履维艰的蹒跚,有默默无声的伫立,有奔涌情感的喷射,沧桑的人生感……且看《道士塔》里的一段:“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这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的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面对王道士不生不息的为了金钱就贱卖了珍贵的古文物壁画,作者多么的心痛,竟然要“下跪”来乞求,但是乞求什么呢,国人那么不争气,结局不过是另一次倒手和转卖……但余秋雨的感情流露还是让我感到那种渗到血液里的爱国情怀和无可奈何。其实不只《道士塔》,纵观《文化苦旅》,面对历史文物的洗劫、民族瑰宝的毁灭,这种“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深刻情感是贯穿一至的!恐怕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感情了。感情里最珍贵的恐怕是真情了吧?而《文化苦旅》里,处处皆真情,作者就是用这弥足珍贵的“真”字在铺垫续写的!难怪这文章好看又耐看了!现在许多学者当然也写散文,而不能说文章没有感情,但也的确挺“淡”的,好像就是在调侃而已。真情不知道是在哪里耗尽了。而抨击起别人来也不知道哪来的劲头,特别的“有热情”,这可不好,把劲使在诋毁人上算不得君子。要是想要文章也好看,耐读,那就先不妨“存”些感情嘛!
故事性的叙述,平近又简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秋雨散文的语言是那种平易近人有很有味道的语言。他用的虽然是浅近的语言,却不是随便就写的,而是经过提炼的精华,表达简练,准确,生动,尤其形象。随手翻开一页:“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这语言华艳不刻意,随意不肤浅,让人读了可以在头脑里勾出画来,让人忘记时间和空间。相信作者写的时候一定投入,才使得读者看的时候也实在是享受。《文化苦旅》中散文大都富有故事性,故事本来就好看,用作者这舒畅的语言写来文章就富有了可读性和神采。
书的好,读了才知道,好书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过了许多年,当我在拿出很多年前买的《文化苦旅》,伴着青灯品读的时候,也还感到了快乐。没有比读书更大的快乐了。没有比读好书更长久的快乐。《废墟》,《老屋窗口》,《风雨天一阁》,这些文章都渗透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令人回味良久。
遗憾的是,余先生的文风近年来似有改变。我看了《借我一生》,还些零零散散的文章,都是近作,便觉少了些什么。文章里忧愁感没那么浓了,好像少了以前文章中的恢宏豪迈和澎湃的激情。总之,没有看到《文化苦旅》更超越的文字。其实那本书是我在一个旧书摊上买到了,忘了价钱,好像挺便宜的。而且还是盗版。但因为是我喜欢的书,还是不忍看着在地摊上被来回挑拣展览。我把它带回了家,撕去了粗糙的不相配的封皮,保留到现在。
时间总在走,没有一刻要停息。终究,一切要成为历史。历史也要被遗忘。我常常不由得伤感。看到现今中国文学状态也一直在思考,中国,中国难道就没有文学批评吗?有人说中国历来缺少文学批评,有的只是“文人相轻”。但恐怕现在的实际更加糟糕,有了网络便有了肆意攻击,诋毁,甚至辱骂。让人匪夷所思这些争论的人物和辱骂的对象竟都是所谓的“文化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人。“文明人”意义在哪里?“文学批评”?何时才能建立呢?
Ⅶ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是指什么
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中,散文圈内人士最热衷的是谈论所谓“文化散文”,也有人称之“学者散文”,也有人称之“思辨散文”,其实则是一个接近于随笔的散文大集合。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事物而引发人生感悟,并对之进行理性思考,富有哲理思辨性。
Ⅷ 文化散文特点
“文化散文”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大历史品格。一般的散文可以不具备这一条美学原则。一般的散文可以是写些身边琐事,花花草草,风花雪月,个人哀乐,一己悲欢。而文化散文通常写作的都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规。而且,文化散文所写作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是历史小人物和历史小事件,它通常要写的是历史大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学术家、艺术家等)和历史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
文化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坚持文学品格。这样,就把那些虽然是从文化角度来写作但不具有文学品格或文学品格比较弱的散文从“文化散文”这个集体中剔除出去。比如从各个学术角度来写作的散文性文字就只能称之为学术随笔而不是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刻的历史理解。这种“历史理解”,按评论家谢有顺的看法,就是作者的独立见解和思想个性。这种历史见解,也如文化散文作家张加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精神发现”,“它往往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精神发现,能到达历史的人生深处。”
文化散文的第四个特点是浓厚的文化意味。既为“文化散文”,就不单只有散文的文学品格,也应当具有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我将之概述为“文化意味”。这种“文化意味不仅意味着文化散文必须有“文化”的品格,有“文化”的内涵,或者说本身就是“文化”的。这种“文化意味”还意味着一种文化考古、文化爬梳,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有一种“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大多数文化研究者也讲文化批评,但文化研究者的“文化批评”又因其理性的表述而不能列入“文化散文”行列。所以,“文化批评”这种态度应该是内在于文化散文家的灵魂之中。
Ⅸ 有哪几种文化散文
历史文化散文 ,人文文化散文。 没有太大的区分,文化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
没必要分得很认真以余秋雨的文章为例,如果他的文章主要说的是一
种文化,比如城市文化,戏剧文化等内容,就可以称为人文文化化散文,如果他的文章是讲历史事件的,那就是历史文化散文了。其实这些不过是人们对于散文的叫法和大体的分类罢了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Ⅹ 什么是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