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有哪些外国人根本无法接受的“另类文化”
印度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国度,在这个国家,有许多的事情,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在印度,有许多奇怪的风俗习惯,虽然他们习以为常,但是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本文就说一下几个非常另类的文化现象。
1:包办婚姻。流传很久古老习俗,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抛弃了这一陋习,但印度仍然保留着。新娘的嫁妆是任一场包办婚姻里最糟糕的部分,陪嫁的东西包括沉重的家具、珠宝、现金、汽车或摩托车,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房产。
8:和日本的割腹不一样,印度为了哀悼死去的烈士,会有很多教徒会参与这个活动,不惜用链条和剑伤害自己。任凭手上的链条和刀具把自己割得遍布血迹。这是他们悼念烈士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这种近乎残暴血腥的场面让外国人都看不下去。
9:租老婆在印度很常见。因为某些地区很落后,难讨到老婆,为了解决生理需求,因而印度出现了一种让外国人都难以接受得另类现象——租.妻。每月一千八百元人民币就可以租到,还可以经常换。听着好像还不错的样子,但是这种现象隐藏着巨大的社会不稳定性,会增加暴力的发生机率。
印度是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宗教,习俗各异,所以我们去到印度的话,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
B. 如何理解另类文化
另类文化,就是一种不合时代不合主流,需要别人包容的文化。
这种文化反传统,以吸引人的眼球,以出位为动力效果。只要能出位,能博得关注,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文化,只要不是对时代文化,固有文化,传统文化,优秀文化造成颠覆,属于个人爱好,可以不予理睬,不必大惊小怪。
林子大了,啥鸟儿都有;鸟儿大了,什么怪事都能做出来。
C. 主流另类理解看法写一篇800字作文
“主流还是另类,这是个问题”。在主流的大江大河中,另类只是旁支小流,不断壮大和扩充主流,由最初的分歧走向最终的融合统一。
主流是人们的大体认同,而另类则是人们额外的诉求。
另类对主流起推进作用,近年来的“山寨风”便是一例。“正版与山寨齐飞”是对主流的挑战,逼迫主流审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前进。央视“春晚”年年被批,并非众口难调,而是忽视群众的诉求。而“山寨版春晚”的公开叫板和迅速走红便是对央视春晚的一记闷棍。避免了因央视独大而引起的自傲,让主流媒体能够在忧患意识中不断自我检验与审视,不断超越前行。
唱着“哼哼哈哈”,玩转“双截棍”的周杰伦可谓“另类”,然而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旋律引爆了人们麻木已久的神经,一曲“青花瓷”更勾起了人们对古文化的无限向往。李宇春的《蜀绣》不也令人对古蜀文化心生遐想吗?学科网
审视当今西方摇滚元素和东方嬉哈元素的音乐圣堂,维塔斯可谓另类。他决定用独特的“海豚音”诠释音乐殿堂的“失乐园”,让音乐进入一个崭新的“海豚音”时代!
是的,正是这些所谓“另类”的不断尝试才使得主流文化得以扩展和发展,时刻以最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另类中不免掺杂些杂质,因此,对待另类,主流亦不能全盘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当今的“山寨文化”,其中不乏创新个性的闪亮之处,但也夹杂着大量盗版与低俗的成分。我们呼吁央视这个主流媒体放低姿态去接受另类的“山寨”,但也不能不加选择。央视打算让“山寨”入主元宵晚会,而又放弃此决定正显示了“山寨”这样的另类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主流与另类,在不断的推进与抉择中必将由分歧走向一统,使主流发展壮大。因此,审视另类,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它,注重构建另类与主流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这是个循序渐进,逐渐融合壮大的过程,“万流同宗归沧海”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D.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互相尊重,兼容并包。
同时,文化差异是正常的文化现象现象,是由各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引起的社会习惯、价值取向等的不同。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我们应当具有开放的胸怀,消除差异,保持自身精神家园,正确对待不同文化。
E. 另类,何为另类
另类一词出道不久。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胆大妄为,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把它当时代的伴生物,是人性的彻底解放;把它当主流生活的边缘,是放纵和异端。
无法拒绝另类。另类的生活充满自由和诱惑。有时感觉,另类,这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呐喊;有时感觉,另类,这是对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种破坏和践踏。然而,无论多么矛盾,它的诱惑无处不在,象深渊万丈之底的桃花仙境,象巨海广袤无边的玄晕宫殿,叫人神往,驻足翘盼,临身其中。一如都市中憋闷久了走向山巅引吭嘶鸣,一吐胸中秽气和豪情。 我们要自由自在,我们要快意人生!!去他妈的你羁我拌,我要无拘无束挥洒我自己、我自己!我自己的生,我自己的命!!
无法投身另类。另类,需要环境,需要金钱,需要尊严和名誉的不被侵犯,需要性欲的奔放和搭配。另类,需要观念的彻底改变,需要不计青春的代价和前程的渺茫,或者相反,需要青春无悔,需要我活着我痛快我极致就是我的前程!另类,离我们又何其遥远!另类就在我们边缘,就在我们其中,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社会和生活愈见其精彩和五光十色的点缀。然而,无法投身另类,无法。国人的另类,是一种体制之外失控而公开的隐私,是流言蜚语和传统根深蒂固势力撼动不了的洒脱与倜傥。另类,体制之内无法与你交臂生辉!!怕,怕一切的桎锆、掣肘和诋毁!!
无法认同浅层的另类。另类,具层次之分。摇头叫另类?任意幽会性爱叫另类?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叫另类?是的,这应该是另类的某种形式上的组成。但,低级文化层面的另类只是另类阶级中的基层部分。国情下的另类,《上海宝贝》、《糖》等文章及其作者已属上流。然而,上流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缺乏政治层面的关注与忧思,缺乏族群特性的概括、引导和激发。另类,一如美丽的女性,不要只做小家碧玉,而要升华出大家闺秀,具备一份雍容大度。另类,不读书、不看报,不关注人性深处情感的深层思考,只在意形式和感官上的快觉,在意嘴上风光,在意风风火火,这是徒有其表的另类。
无法否认自己的另类。另类,古今中外早已有之,阐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不同,内容神似。每一个人,都有另类的一面,都有另类的冲动和欲望。有的因为环境遭遇心态合适迸发出来,有的因为教育教养担忧约束一直包裹难以泄漏。另类的另类了,半另类的偶一为之,不另类的并非绝不另类,只是突破不了自我的心理和周围的保守牵制。如果大而广之,要说:理想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就叫另类,无拘无束就叫另类;文化的氛围中—思考之后的举动就叫另类,冲破顽固势力的作为就叫另类;你、我、他——置身的环境不能另类,然而我们,愿做另类,就是另类!!
F. 传统赣剧文化带动现代乡村旅游,你如何看待这种另类文化结合
江西传统赣剧文化带动现代乡村旅游,新生的另类文化结合必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1、古往今来,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2、有所突破,有所尝试,才能有所收获;
3、另类的文化结合也会创造不一样的惊喜和期待。
感觉是江西的传统文化之一,如今通过赣剧文化来带动现代乡村旅游无疑是非常妙的一招。也许有人会对此发出质疑,质疑传统的赣剧文化能否与现代的乡村旅游和美结合,但是相信更多的人对此是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的。
四、结语不管是传统的赣剧文化带动现代乡村的旅游业,还是乡村旅游业成就了传统赣剧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结合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便这种结合在短时间内会被很多人称为是另类的结合,我们也期待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与经验,让我们找到合适的点去创造,去发展。期待江西的赣剧文化和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完美结合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
G. 怎么看待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
1、主流文化
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性民众认同,经常凭借认同优势,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
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有阵地丧失之感。大众文化强大的、快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广大消费者感到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实现了。
2、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但在中国被严重恶俗化了。所谓的非主流,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肤浅的社会现象。
很多网页,论坛什么的,也喜欢把时尚和非主流混淆,这对潮人而言无非是极大的侮辱。再提示一下什么是非主流吧,
简单来说,非主流就是另类到让大众无法接受的,非常规的事物,形容外表时已经和杀马特划等号了,在大陆,许多人把它和时尚、潮流混淆,完全错误,其实是根本没有关系的非主流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某一群人逃避现实,找寻心灵慰藉的工具。
而非主流也失去了它本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在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停留在那些隐晦的,颓废的文字中。在年轻的茫然中,非主流成为他们逃避社会责任,逃避自我责任的一种借口,换句话说,他们颓废的一塌糊涂。然而现实生活中,实在找不出能够让他们如此颓废的人或事物。
而非主流所体现的深刻的观念也被曲解为颓废,伤感,痛苦等等一些部分年轻一代十分喜欢的字眼。正如某位网友所说的,连那些真正的反传统边缘人士都厌恶。
(7)如何看待另类文化扩展阅读
随着非主流现象的流行,非主流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起来。毫不夸张的说,一时之间个人站长们齐齐将目光放在了非主流站上,一夜之间这些非主流站点已经充斥了网络的各个角落。
非主流站的流行也加剧了非主流色彩的加速传播,非主流站大多以QQ空间模板、QQ空间代码、手机壁纸、非主流图片、繁体字、非主流音乐、非主流资讯等信息为建站素材,内容充分体现了个性、另类、非大众化。越来越多人在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不少80、90后成为此类站点的忠实粉丝。
非主流站,经过发展已经从繁荣走向平稳,大量相同内容的泛滥,主心思想信息传播的不到位,成为非主流站发展的瓶颈,人云亦云,没有特色可言,虽然此类站点迎合了不少少男少女的口味,强烈冲击了他们的视觉,感观甚至内心。
但是站内不时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广告、信息,这样的内容应该杜绝,热爱非主流文化的人也应该学会识别,因为真正的非主流,并非色情颓败萎靡,它体现的应该是一种健康的个性主张!期待非主流站的发展能打破陈规,做出真正的非主流文化也引导正确的非主流文化!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60无法容忍70,70唾弃80,80反对90,90教育00,00不服90。宽容面对,未来是下一代的。
H.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大约从一册《增广贤文》里就不难得到答案。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
我们曾经争论过多年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但这种争论终于历史性地统一到发展上来;我们又开始争论起了姓中与姓西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争论同样需要统一到发展上去。21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I. 如何看待西方的“另类美”
我觉得西方的另类美 ,果在西方人的眼里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东方人却不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造成的。
J. 什么是另类网络文化在线等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字的流传,思想的继承,观念的发扬三个方面,相对而言,目前借助于网络广泛传播的所谓“另类网络文化”就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的,这一类文化出现时间短,但是流传极其广泛,影响面也大,尤其是在青少年之间广为传播。网络小说中,内容中有符号语言的书籍非常多,这些网络“符号文化”是对传统语言文学的一种挑战;传统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法墨儒释道各个流派思想的积淀,主要传播方式就是纸质文字;传统文化崇尚谦虚勤恳,价值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另类网络文化宣扬的则是如何突出自我,名曰“秀”,鼓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网民呈现指数级增长,其中绝大部分属于10-30岁之间的年轻人,在这个人群中,另类网络文化极大的冲击着他们从小接触的传统文化,由于网络的发达与网络文化的颠覆作用,传统文化举步维艰,中国面临年轻一代道德的缺失,文化的断层,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前人说:存在即合理。另类文化的存在肯定有其可取之处,便捷的获得渠道,新颖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无可比拟的,因此意图把另类网络文化完全封杀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只有仿效大禹治水,弃堵为疏,从根本上疏导网络文化走向正轨,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首先,要从管制理念上主动适应网络文化,采取新的管理办法。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管理对象的复杂化,网络文化的多样化以及社会问题的网络化、舆论斗争的国际化,都给传统的管制方式方法带来强烈冲击,传统的管制理念已严重不适应形势需要。为此,一是既要正视网络文化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又不能因噎废食,要顺应时代潮流,看到网络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积极的一面。二是要破除只堵不疏的片面观念,充分认识我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传媒功能、娱乐功能和诉求表达功能的基本属性,对危害国家信息安全、色情暴力的有害内容毫不含糊坚决依法取缔;对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大力倡导,对无益无害的网络文化不鼓励可允许存在。三是要站在发展先进文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对待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来思考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要以健全法律为基础,推进立法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高。与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法制建设滞后相当突出。为此,一是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思考设计中;二是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改变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法律依据不足或无法律依据的窘况。
三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信息化建设,由国家和地方协商,建立传统文化的知识库—专业化网站。借助于网络的发展来传播,这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最大优势,一旦传统文化也引入这种机制,将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文化获得渠道少的不利局面。树立“品牌效应”,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引导民众向这个方面靠拢,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道德建设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耐冲击力。
四要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从自身来疏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当前需要做的工作包括设立通讯传播技术委员会和自律委员会,从专业层面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划分管制主体和管制对象的职责、权限,厘定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以自律的方式对缺乏职业道德的传播行为加以警诫和处罚,以专业的参考对违法传播提供处罚依据。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奖励举报等措施,及时查处传播有害信息的网站。
只要我们疏导及时,手段有力,管理得当,即使有另类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也一样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