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礼仪 学礼的意义 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与礼仪教育的缺乏是分不开的[1]。通过礼仪教育,直接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一、礼仪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礼仪教育(Etiquette Ecation)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教育,礼仪是大学生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在公共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的约束。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但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礼仪让人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
(二)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礼仪具有道德功能,礼仪道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修正,从而将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要求的范围内。礼仪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言行一致”,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2]。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实践中锻炼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非常注重修养的方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就有所谓“内省”、“自讼”、“吾日二省吾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穷理居敬”、“读书”、“静坐”等修养方法。明代的陆王学派,认为品质的修养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清初着名思想家顾习斋认为,修养必须“躬行实践”,重视“实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礼仪的要求,在礼仪修养方面必须充分强调实践的作用,明确与实践相联系是礼仪修养的根本方法。一切礼仪修养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必然成为空洞的礼仪说教。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同样,要克服自己的失礼行为与习惯,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必须依赖于交往实践[3]。
(二)提高认识,多自我解剖
一个人的礼仪行为往往与他对礼仪的认识有关。很多失礼者,往往认为礼仪是“小节”,是“形式”,无关大局,有的不知礼仪为何物,甚至有人认为不受礼仪的“约束”,是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无礼却自以为荣,高校中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就是有力的佐证。所以,要提高礼仪水平和礼仪修养,首先应当提高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修养的过程,也是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弄清在礼仪规范方面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既要善于发现、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善于正视、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己者明”,多进行自我解剖才能减少用礼、行礼的失误,摒弃轻视礼仪的观念和失礼的言行,培养良好的礼仪品质和礼仪意识[4]。
(三)培养守礼的好习惯
礼仪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明显的可操作性。因此,学校进行礼仪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并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马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园,他是游客;在阅览室,他是读者;在商场、饭店,他又是顾客。但不论扮演何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仪的要求和规范。只有长期养成的礼仪意识和守礼的好习惯,养成时时处处用礼规范,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并带动社会风气好转,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结束语
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德修养,表现一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
⑵ 什么是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等,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盛行好比双刃剑,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多元文化融合以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在不断的文化融合中寻找契合点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主流文化成为营造和谐校园最为重要的因素。
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但是由于受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校园文化呈现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
非主流文化主要有: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等。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盛行好比双刃剑,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一方面它给校园注入活力和激情,比如,网络给学生的学习、交流、了解社会和世界洞开方便之门;优秀的卡通和影视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桌文化和宿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安全阀”作用,为学生提供了适时宣泄的空间,防止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更为明显。首先网络上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缺乏真实感,往往带来某些欺骗性,学生可能会在匿名心理的主导下进行有悖常识、常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其次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影视文化中充斥着不少色情、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于是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浮躁化、庸俗化的言行。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成为校园主旋律中不和谐的音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呢?怎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价值目标与现实发展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正因为校园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矛盾与冲突,我们才要追求和谐,也正因为追求和谐,我们才要协调矛盾。因此,校园中存在不和谐是必然的,是一种常态,我们不但要正视这些矛盾冲突,敢于让它暴露出来,还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和谐背后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要承认和尊重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必然加强,不同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局面。而一种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如地域、人种、习俗、历史、分工、身份、利益等的不同,每种文化都有体现其民族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内核,构成文化的生命力和张力。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和独特价值,都应受到尊重和宽容。也就是说,在大学校园里,无论地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学科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
其次,文化的多元化也是一种必要。“物一无文”,文化失去了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变成了一个面孔、一种声音、一类颜色,必然是一种死气沉沉而非生动活泼的局面;缺少新元素的融入,文化发展也必然成为空话。多元文化的共处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需要汲取世界上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家的文化建设如此,学校的文化建设亦然。
再次,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多元文化中会存在某些共同和普遍的原则,如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对公正的推崇,对幸福和平的向往等等,而多元的区别在于它实现和表现的具体方式不同。正因为文化之间具有共同性,使各种文化相互学习和借鉴,互为补充和吸收,融合为一体才成为可能。所以尊重和承认文化多元化的态度,是我们对待校园多元文化必须有的基本态度。
既然文化多元化是必然的、必要的,和谐相处也是可能的。那么,我们所要遵循的文化融合原则就是要在保持各种文化的个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发展,共同繁荣,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
多元文化融合以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在不断的文化融合中寻找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既要符合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规律,又要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学生精神风貌的培养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费孝通先生多次强调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文化多元融合的最好表述。我们遵循这样一种文化融合的原则,那么校园多元文化的契合点不难寻找,和谐校园的构建也不难实现。
⑶ 课桌的尺寸是什么
学生身高在一百一十九厘米以下,其使用的课桌高度应为五十二厘米,桌下空区高度应为四十厘米,椅面高度应为二十九厘米;学生身高在一百四十三至一百七十五厘米之间,其使用的课桌高度应为六十七厘米,桌下空区高度应为五十五厘米,椅面高度应为三十八厘米。
其实课桌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寸,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所使用的尺寸会有些差距的,国家卫生部发布《学校课桌椅卫生国家标准》,确定了九类不同身高的学生使用的桌椅高度标准。
而且按照规定,中小学校使用的课桌椅其形式可以任选,但桌高、桌下空区高和椅面高等主要尺寸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课桌简介
也许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课桌可能是鲁迅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由此演绎成当年的课桌文化(专门在课桌上涂鸦,刻字等课桌文化)。课桌凳的功能尺寸标准,主要依据我国近年的人体测量资料和专门调查,由卫生部提出,由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重新修订颁布,此前的两项旧标准同时废止。
⑷ 什么是墙上文化.
我想可能有两种吧,一个就是像那人说的,是摆设,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另一种可能是指类似课桌文化(涂鸦啦,刻画啦等等)的东西吧。 PS:个人观点,酌情采纳,谢谢!
⑸ 文明大学生是什么级别
一、举止文明
1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告秩序,不起哄,不无理取闹,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2 爱护公共财物和校园环境,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坚决杜绝“厕所文化”、“课桌文化”、“墙壁3 文化”,不张贴非法小广告。
4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酗酒,不乱丢垃圾。
5注意文明用语,不讲粗话,不恶语伤人。
6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不穿拖鞋、背心进入公共场合。
7与异性交往言行适度,举止得体。
二、教室文明
1遵守学习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上课不玩手机,不影响他人上课。
3教室内不吃零食,保持教室整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4积极配合老师,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⑹ 《鲁迅爱书的故事》中“针对课桌文化,你有什么理解”这道题的答案
1、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指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2、(买书)、(看书)、(抄书)
3、(1912)、(1939)、(九千多)
4、中心句: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过渡句: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
5、鲁迅不买有问题的书;重新装订损坏的书;不在脏桌子上看书,不用脏手翻书;把书整齐地放进书箱里,并且放上樟脑防虫蛀;做书账统计。
6、意思是说,鲁迅度过的书籍非常地多。
7、鲁迅虽然一生生活很贫困,但是因为藏有这些图书,脑海里有那么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8、略
9、略
10、(投石问路)——(路不拾遗)——(遗臭万年)——(年富力强)——
(强人所难)——(难书罄竹)…………
⑺ 从科学角度来说学生书桌桌面用什么颜色最好
浅绿色的,保护眼睛 。
为学生所用课桌,从最早的学堂里的八方桌开始,用于学校,学堂学习的桌子应该统一为课桌。
也许留在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课桌可能是鲁迅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由此演绎成当年的课桌文化(专门在课桌上涂鸦,刻字等课桌文化)。课桌凳的功能尺寸标准,主要依据我国近年的人体测量资料和专门调查,由卫生部提出,由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重新修订颁布,此前的两项旧标准同时废止。
其实现如今的课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实木课桌:2000年大部分学校都是使用这种传统由实木加工成的单人课桌,双人课桌。这种课桌加工方便,材料为杂木,浪费大量木材,而且不耐用,目前仍为很多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采用。因课桌凳高度固定,逐渐被钢塑结构的可调试课桌取代。
升降课桌:又名可调试课桌,顾名思义,就是课桌凳的高度可调,通过桌腿的相关固件在滑轴之间上下调节来起到调节课桌高度,以此来满足学校及学生需求。该类课桌主要为钢塑结构,桌面为三聚氰胺板,桌腿为钢管件,相关连接地面部分有塑料帽保护。
橡塑课桌:主要采用橡塑合金材料,经机械模压成型校用课桌椅产品,该类产品多为固定结构,高度不可调,但因为所用材料特殊,材质较好,耐用轻便,也得到部分学校采用。
⑻ 用唯物主义思想来看待课桌文化将是怎么的
1把桌子都给刻坏了!
2写这么多擦着多不方便!
⑼ 请问校园里的课桌文化算不算亚文化范围里我对亚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希望路过的解答一下,谢谢
当然算,
亚文化就是指不符合常规的一些社会文化元素,比如学生抽烟,打架等等,你说的课桌文化也算,并且长期存在。
是出于亚健康状态的某一部分人的反常行为,不必刻意回避,因为这并不能代表你心里不健康或者什么的,每个人由于都会受到压力,因此心里出于短暂亚健康状态下是可以理解的。而亚文化也就多是这些人引进的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⑽ 什么叫课桌文化
课桌文化 文化之大,包罗万象。如今“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等层出不穷,不登大雅之堂的“课桌文化”也有盛行之势。课桌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涂写或刻画在课桌上的文字或图画。据调查,在大学教室里,只有11.5%的课桌是干净的,大学生中经常在课桌上涂写或刻画者占2.3%,曾有写画行为者占23.7%。
课桌文化由来已久,已成为校园一景。有人说其祖师爷是鲁迅,他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下那个“早”字,宣布了课桌文化的诞生。
在小学里,你会惊讶的发现,每一张着漆的课桌上总有一道刺眼的白线,这是同桌的天然屏障,美其名曰“三八线”。这一文化现象不知从哪一代起即有了 ,现在仍代代相传,显示了其极强的生命力。
那么到了中学,课桌文化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仔细观察课桌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字。其内容应尽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反映中学生厌考心理的校园顺口溜也不失时机地被反映在课桌上。“不要让自己埋没自己。”不知是哪位“名人”留下的。但从中可见此人竞争意识、自主气魄之强。当然,其中还有些不伦不类的小诗,还有一串串见头不见尾的演算数字,更有那催人省醒的警句格言,使你目不暇接。
除了文字,还有许多各色各样的图案,便更多的是颇具讽刺的漫画。有些课实在无聊或老师的水平不尽人意,为不使自己打瞌睡,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始即兴挥毫作画,把老师的“个性、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看后让人寻味良久。有些漫画是反映中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音乐天赋的同学也借此机会作上一曲,经渲泄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让人“欣赏”自己的杰作。
有人认为,课桌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心理的传真。从中可以看到同学的喜、怒、哀、乐,可窥见当地的人世风情。然而,乱涂乱画毕竟不是好习惯,“课桌文化”实在提倡不得。
课桌文化亦图亦文,诗词歌赋、色情段子、广告启事,应有尽有。例如甲书:
明月皎皎,嫦娥飘飘。人寂寥寥,思念悄悄。
乙阅后即应和:
清风微微,入我心扉。只为伊人,玉容憔悴。
这是比较雅的,俗的如:
昨夜饮酒过度,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
工大自古无色狼,正人君子排成行。偶尔几起强奸案,施暴也是女流氓。
师大本无美娇娘,残花败柳排成行;偶有鸳鸯一两对,也是野鸡配色狼。
对课桌文化,论者褒贬不一。有人说它表露了大学生的心态,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人则斥之为垃圾文化,应予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