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戏茶是哪里的文化

戏茶是哪里的文化

发布时间:2022-06-29 20:53:17

‘壹’ 戏曲文化,茶文化是上海的吗

戏曲文化、茶文化和丝绸文化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早点文化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
故选:D.

‘贰’ 如何看待古代点茶的茶百戏这与现代的咖啡拉花有什么不同

咖啡拿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为了对茶戏和咖啡拿铁进行终极对比,我们需要了解茶戏。其中一个茶戏叫 "分茶",在宋代因斗茶而变得非常流行。茶戏是一种古老的茶道,使茶汤中的脉络形成图像。只有茶和水,没有其他原料,就可以在茶汤中显示文字和图像。茶戏只用茶汤来产生变化。要形成图案,对茶叶原料和技术的要求很高,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叁’ 茶文化是从哪传来的

国茶道概念

☆ 饮茶,之道 修道 即道 艺、修、道的结合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一、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着《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着作,也是第一部茶道着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着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着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肆’ 赣南彩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几种采茶戏的介绍】

赣南客家采茶戏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曾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赣南客家采茶戏就是赣南土生土长的采茶戏。

采茶歌是产生采茶戏的胚胎,采茶歌在赣南山区尤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便是将采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开始。明万历年间已有民间进入豪绅官吏府第演唱(见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宗谱《熊体甫先生传》)。明中叶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赣南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有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的采茶灯,又叫“茶篮灯”(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

明中叶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又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形式,表现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的欢乐情绪,而茶童既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以此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个原始传统剧目《姐妹摘茶》。后来又在由采茶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用一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板凳龙》,由二旦一丑耍龙灯,二旦为大姐,二姐,丑称作三郎子。这两个戏被称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戏。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流传:赣州地区戏曲志载:“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赣南采茶戏的《姐妹摘茶》流传到武宁,景德镇和湖北黄梅等地区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锄茶》;传至广西合浦后叫《送哥卖茶》。《板凳龙》传至赣东,赣中后叫《三姐妹观灯》或《三矮子观灯》;而传至广西云南仍叫《板凳龙》。还有诸如《补皮鞋》,《补瓷碗》,《捡菌子》,《拾田螺》,《挖笋》,《卖花钱》,《卖小菜》,《卖纸花》,《瞎子裁衣》,《瞎子闹店》,《磨铜镜》,《当棉裤》,《大劝夫》,《小劝夫》,《四姐反情》,《卖杂货》等剧流至各地后与当地风情民俗结合演化,有的成了当地自己的传统剧目。

粤北采茶戏

(一)历史之幕。粤北采茶戏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源于广东北部山区节庆灯彩歌舞的地方民间小戏。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1950年后逐渐交融汇合,1959年统一称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亦有两百多年。据清干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清朝乾、嘉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府县志书及文人着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丽”等一类记述。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如《装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这时人们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根据调查,清朝已有连县的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的里溪灯班,曲江县的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份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后来调查挖掘出这时的流行剧目有150多个,如《打柴头割鲁基》、《磨豆腐》、《双双配》、《卖杂货》、《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刘吉增、沈松、潘金凤、刘荣华、钟南石、唐任喜、谢启池等享有声誉。民国32年(1943年)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于1957年组建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年改名粤北采茶剧团。与此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剧团收集整理粤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共得传统剧目200多个,音乐曲调200多首,同时举办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艺术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一部分是经过整理改编、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装画眉》、《王三打鸟》、《哨妹子》、《钓蛤》、《借亲配》等;另一部分是为了扩展剧种的艺术表现力而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题诗》等;还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刘介梅》、《玛瑙山》、《血榜恨》等。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广泛借鉴其他戏曲剧种和话剧的长处,粤北采茶戏艺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罗发斌、何瑶珠、何胜祥、谢福生等,成为这个时期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1966年,粤北采茶戏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动,直到1976年之后,才开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创作、改编、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剧目,如《女儿上大学》、《称心花》、《阿三戏公爷》、《人生路》、《青峰山传奇》等,既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又在广东省的多项评奖中屡屡获奖。舞台上也涌现出吴燕城、陈联凤、蓝兴朗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高安采茶戏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采茶戏:《睄妹子》 免费在线视频欣赏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瑞昌采茶剧:春锣--全场戏视频在线欣赏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351079

‘伍’ 武穴采茶戏的由来

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即“采茶调”。武宁采茶戏是指由人们在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发展而来,动作套路则来源采茶舞,后经艺人创造、革新,最终形成了具有武宁当地特色的采茶戏。地处幕阜山区的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干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
当地人在种茶、锄茶、摘茶、拣茶、制茶、卖茶、喝茶等劳动与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采茶歌”。清干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进士陈奉兹在《浔阳乐》中描写当时九江元宵灯会盛况时写道:“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巷,一路采茶歌。” 《武宁道光志》里也记载了一首古老的茶歌:“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姐妹双双采,明年姐妹摘谁家。”在武宁一些茶坊里,也流传着《十二月拣茶歌》 :“正月拣茶懒纺纱,一心一意去拣茶,心想做件漂白褂,腰中无钱托人赊,以后还钱去卖茶”。由此可见,当时汉族民间“茶歌”风行盛况。这种优美动听“采茶调”(包括民间小调)很自然地成为当时汉族民间灯彩和婚嫁喜庆、祭祀、节日娱乐活动等歌唱部分的内容,特别是民间灯彩,有些是以唱“采茶调”为主的,所以叫做“采茶灯”。与此同时,“采茶调”还被民间艺人用到茶行、茶馆去唱“板曲”,慢慢形成了“唱生”这一职业。当时武宁有很多商人在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开设茶行,武宁的“唱生”经常到这些茶行去卖唱,并将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北采茶戏和万载花灯等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采茶戏的发展。

‘陆’ 夫子庙茶馆有什么特色

饮茶是我国具有文化内涵的一种活动。

我国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以上溯至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茶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和紧压茶等六大类。除叶茶外,还有果茶、糖茶、松子茶、元宝茶等多种。

南京饮茶历史悠久,风俗礼节也很丰富。南京人过新年时,流行送糖茶和松子茶;逢年过节,学生都要向先生送元宝茶,元宝茶就是用茶叶水泡煮出来的鸡蛋。

还有一种称“砣茶”,这类茶是新嫁女或新女婿回门,娘家用开水打几枚鸡蛋加糖给女儿或者女婿喝,意即称心如意。

南京的茶馆最先是产生在寺庙里,后来才逐渐普及开来。六朝时期,秦淮河两岸的大小市上茶铺已经很兴盛,最初它们是人们休息饮茶的主要场所,而后逐渐形成各行各业人士联系交往的场所,茶馆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期,秦淮地区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已经成为秦淮这块繁华胜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夫子庙是南京历代茶馆的集中地,也是我国旧时茶馆的典型代表。

夫子庙地区大小茶馆几十家。有名的茶馆有问渠、迎水台、万全、大禄、雪园、奎光阁、新奇芳阁、永和园、六朝居、饮绿、市隐园、得月台、义顺、鸿福园、春河园、文鸾阁、天香阁、麟凤阁、飞龙阁、天韵楼等。

夫子庙的很多茶馆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有的还是戏茶厅,可以一边茗茶,一边看戏。茶资从小洋4分至4角不等。

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各的茶客,如义顺、新奇芳阁、六朝居、雪园等,是古董、缎业、营造、建筑材料等行业茶会之地,得月台、迎水台、万全则是文人雅集之区,饮茶之余,吟诗填词,高谈阔论,情趣盎然。

夫子庙的戏茶厅是夫子庙茶馆特殊的一种,它大体上经历了茶社——戏茶社——戏茶厅这样一个过程。

明代《秦淮画舫录》记载:“酒楼废而茶园兴……鸿福园、春和园皆在文星阁东首,各据一河之胜。”

戏茶厅的内部摆设比较简单,一般戏台呈方形,三面临空,唱戏者都在戏台上表演。

由于秦淮烟水气味的感染,再加上多年江南文风的熏陶,夫子庙许多着名的茶馆都带有幽雅的诗情画意。如坐落在文德桥边的得月台,楼上下朝南的窗子均可以浏览秦淮河,夜晚品茗,可以看水望月,茶馆之名取自李白捞月的传说。

得月台茶馆还供应独特的果茶,在小茶碗中加两枚青果冲泡,清凉去火。新年玩灯时,游者多喜欢来此吸饮果茶,称为“送元宝”,取吉利之意。

得月台旁边有家“文来”茶馆,这个名字取自《四书》中“则修文德以来之”。

文德桥的对面是柳隐园茶馆,这个茶馆门外植有一排柳树,围以篱笆,长柳拂人,绿光掩映,让人虽身处闹市之中,却能饮憩于柳隐深处,因而得名。在柳隐园西边隔壁,是义顺茶馆,这个名字取自南京人大年初一“一顺百顺”谐音的吉祥口语。

义顺和柳隐园各有特色:卖雀茶和棋茶。义顺茶馆上午是各行业手艺人聚会饮茶,下午茶馆屋檐下挂满了鸟笼,为玩雀者集聚的场所。进入其中但闻百鸟齐鸣,满屋啁啾,如入山林,遛鸟的人在这里大摆龙门阵。

柳隐园卖棋茶的堂口尽是棋桌,进去后静悄悄,茶客有的对弈,有的观弈,屋里只有棋子落盘之声。

问渠茶馆的名字取自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问渠茶馆不大,后堂临水,清静雅致。

六朝居茶馆坐落在秦淮剧场隔壁,是夫子庙最大的一家茶馆,有数百张桌子,经常茶客满堂,繁喧嘈杂,人声鼎沸。

六朝居茶馆楼前堂显眼处有一块横匾,上为名人所题“静躁万殊”4个大字,这是取《兰亭集序》中“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之典,是称道六朝居茶楼大、茶客多的堂皇气派与兴旺景象。

六朝居茶馆是一座二层楼建筑,飞檐画栋,雕花窗格,古色古香给人的感觉是优雅而深邃。店堂中挂了不少名人字画。一些文人学士来此品茗,老板好茶供应之后,往往慕名当场索要墨宝。

店堂中悬挂的一副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长圆。”即由此得来。

六朝居茶馆的茶桌一律八仙桌、靠椅,夏天则换上藤椅。每到夏天推开雕花木窗,正对秦淮河,凉风习习,既是品茗的好场所,也是纳凉胜地。

所供应的清茶与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包饺、干丝也极耐人品味。3个铜元就可以买到一个包饺,5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碗干丝,因此,一般穷学生都愿来六朝居品茗。

奎光阁在在文德桥东边,紧傍秦淮河,后院有亭榭,亭榭顶呈宝蓝色,形如酒坛,在晨曦夕照之下。蓝光熠熠,极为惹人注目。

奎光阁茶馆的店名乃取“奎星高照,光宗耀祖”之意。原来在科举时代,是专门做江南行省各州县来南京赶考,住在附近状元境的黉门秀才们的生意的。

在科举开始之前的那段时间,士子们为图吉利,其他茶馆不去,专上奎光阁。

1905年科举不再后,来奎光阁的茶客再也不是赶考的生员了。每当清晨,做各类生意的商人、经纪人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奎光阁看行情,谈生意经。

奎光阁茶馆下午是书场,晚上或书场或清唱,每天晨店门外悬挂木牌,大书“某日几时请某某先生说评书”,大书“某日夜几时请某某女先生弹唱古今全传”。届时,艺人登台高坐,台下茶客环座而听。

常在这里说扬州评话的是王小堂。他擅长说《水浒》中的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书,被誉为“王家《水浒》”。

饮绿斜茶馆和万全茶馆坐落在文德桥对岸秦淮河畔,这两个茶馆都是清代光绪初年开张的。上午常有瓦木工人在座待雇或洽谈生意,中午则有许多挑高箩的,将摊满衣服的高箩放在门前,任人挑选购买;下午则常有谈生意、谈房屋买卖的,济济一堂。

万全茶馆位于饮绿斜茶馆对面,地点清静,茶堂后有一棋楼,喜玩棋者常齐集楼上,交锋对垒,也十分惬意。

夫子庙一些茶馆楼上,常有一批老茶客,每日必到。他们长年将自备茶壶寄放在茶馆,还有人备一小袋松子,边清谈品茗,边以松子摩擦茶壶。久之,松子油香渗入壶壁,茶中便微含松子香。

时人称这些饮茶如此用心的人为“茶博士”。

在夫子庙茶馆服务的堂倌都是训练有素的人,不仅应承周到,而且技艺纯熟。

他们往往右手执太平府大铜壶一把,随着应诺茶客的召唤,人到壶到,在离桌面两三尺的高处对准茶盅倾注开水,只见壶嘴猛一向下,再一抬头,茶盅刚好九成满,从无一滴开水洒落或四溅。

其动作之迅速利落,注水深度之准确,常令人惊叹不已。

茶客要的茶,品种不同,放在面前的茶盅,其颜色花卉图案也不一样,同时,决不会你要茉莉花茶,而给的是“碧螺春”。对一些老茶客,堂倌都能熟知谁爱喝什么茶,届时,不等茶客开口,他已在你的茶壶或茶盅里搁下你要的茶叶,绝不会搞错。

堂倌送面点小吃的技艺,同样令人叫绝。

他们一双手能托10多个菜盘面碗,自掌心至肘弯,重重叠叠,在人群中穿梭往来或飞步登楼,从不会发生碰撞失手等事。这种特殊技艺的绝招,在秦淮胜地茶馆中是屡见不鲜的。

‘柒’ 茶百戏的历史渊源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捌’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是怎么样的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的粤班影响,桂南采茶戏中后来出现了《倒乱鸳鸯》、《高文举》、《陈三磨镜》等大戏,总体风格发生较大改变,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戏。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桂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举世一致的认可。2006年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玖’ 九江县的历史文化

县内民间戏曲主要有采茶戏、文曲戏、黄梅戏,汉剧、赣剧、京剧亦偶有所见,但属地方剧种仅九江采茶戏和文曲戏。
● 文曲戏
俗称“曲子”、“文词调儿”,清代流行于境内。初为坐唱形式,后仿汉剧的分行和表演,并吸取其音乐、配上锣鼓登台演出,渐成剧种,1981年出版《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确认为“文曲戏”。曲调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调。旋律优美清新,音调柔婉中见深沉,伴奏力求渲染乡土气息。道白初期使用普通话,后期现代戏用九江官话加工提炼:古装戏则分大白与小白,大白为戏曲韵白,小白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
● 采茶戏
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境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定名为“九江采茶戏”。曲种分南河、北河两大流派,县内采茶戏属南河派。声腔可分平板、花腔、汉腔、杂调和曲牌五大类。演出时,不用丝竹乐器,而以打击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员于打击乐器前演唱,台后众人帮腔。后受黄梅戏及其他剧种影响,有的戏班将打击乐移于台侧。传统剧目有《告经承》、《香珠记》、《白扇记》和《王氏劝夫》、《乌金记》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 舞狮子
一般用麻和布做成狮形皮,二人置身狮腔内,一人扮狮头,一人扮狮身,以两双人脚转形为4只狮脚。另由一人扮武士,手舞绣球(内点蜡烛),逗狮起舞。狮随绣球引导表演各种动作,如跳栏、打滚、踢绣球,或登高台施绝技,神态多变,惟妙惟肖。
● 采莲船
用竹篾、色布扎成彩船,船舷粘贴纸剪荷叶、莲花、莲蓬,船帮下方围以浅蓝色绸布作水波状,船舱底空。表演时,一村姑扮采莲人用彩带负船立于舱内,一老翁捞船夫持浆依于船侧,二人模拟采莲和划船动作;并由船夫领唱,打击乐伴奏,众人应和,或由采莲人独唱,唱中夹白。有时还加上一丑旦扮船妇,手持破蒲扇,在一旁打趣逗乐。
● 玩龙灯
玩龙灯,又称龙舞,是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龙灯特色鲜明,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归属百戏。相传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楚国高士,名叫鬼谷子,擅长捭阖之术。一次,他遇见骄横的金角老龙王,便说:“依我掐算,近日下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老龙王意欲不中鬼谷子所算,当即呼风唤雨,城内下四十八点,城外下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下雨多,淹死了百姓;城外下雨少,干死了禾苗。老龙王因此违犯了天规,被贬至凡间。老龙王为了立功赎罪,每年春节期间,逐户登门,向天下黎民请罪,并允诺确保风调雨顺。后来,劳动人民就创造了玩龙灯,以表示制服龙王,期望丰年的愿望。

阅读全文

与戏茶是哪里的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