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阳春有什么风俗习惯
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❷ 我想知道广东省阳江市阳春这个地方谁能介绍一下
阳春全景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的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漠阳江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6’27"至112°09’22",北纬21°50’36"至22°41’01"。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全市总面积4054.7平方公里。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91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漠阳江北南纵贯全市,为狭长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辖16个镇共30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市府所在地春城。
东连恩平市,东南与阳江市相接,东南与电白县相邻,西接信宜、高州市,西北与罗定市相连,北与云浮市、新兴县接壤,是连江门、茂名市,肇庆及五市、三县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与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相邻,距阳江港口60公里。
陆路,从市区至江门市236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至广州市266公里,至深圳市429公里,至湛江市246公里;
水路,从市区沿漠阳江南下经阳江市至北津港口入南海,航程85公里。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漠阳江北南纵贯全市,为狭长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
阳春,意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喀斯特地貌地带,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漠阳江中上游。全市总面积4054.7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县(市),总人口105.3万。
阳春是珠三角与粤西的交通中枢,交通方便。贯穿境内105公里的三茂铁路通达汕头、深圳、广西、云南、重庆;已开通的罗阳铁路、阳阳铁路、省道S113线一级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开阳高速公路、阳茂高速公路及相邻的325国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从阳春到广州、珠海2个小时,到深圳、香港3个小时,阳春已融入珠三角经济发展2小时经济圈。
阳春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9.2%,有650多种野生植物、1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茶木鹃、猪血木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有近40种矿产,300多万千瓦水力发电蕴藏量,现已开发超过18万千瓦。 [编辑本段]·观光游览 春湾凌霄风景区阳春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古迹众多,这里风光绮丽,奇峰幽洞,绿水秀山,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春湾凌霄风景区是省级旅游度假区,先后有30多部中外影视片在此拍摄外景,已成为国内特别是港台影视拍摄重要基地。百涌、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是正在开发的旅游胜境。阳春以独有的风景、奇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被世人称为“美丽的阳春,多情的土地”。
阳春是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马水桔之乡、中国孔雀石之乡、中国春砂仁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根雕雅石)之乡、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市。阳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百万人民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文明富裕、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
广东春都温泉度假村</B>
春都温泉度假村位于广东省阳春市马水镇河表水库。距阳春市城区18公里,距开阳高速公路出口48公里,从广州至度假村车程约为3小时,交通便利。
风光无限鹅凰嶂</B>
1500年的猪血木,世界上仅存5株。一支动植物野外科学考察队近一个星期来活跃在广东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的崇山峻岭间。
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 </B>
凌霄岩位于阳春市河朗镇。以雄伟壮观着称,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洞内高度120米,宽20—60米,上下分三层,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可游览面积3万多平方米。凌霄大厅高大宽敞,岩底小溪清澈透亮,潺潺流水穿岩而过;健步踏上百步云梯便进上凌霄宝殿,有“寿星迎宾、灵芝巨柱”等景观。其中九条擎天巨柱惟妙惟肖。
再上观景台俯瞰洞内景物、“仙女思凡”、“八仙过海”、“群狮起舞”等,更为气象万千。尤其是“吉星高照”、“一线天”、“水中印月”、“滴水明珠”等四大天然奇景,实为世间罕见。
400多米长的岩底河,可供游人坐船游览,“倒挂莲花”、“天马行空”等景物让人流连忘返。
凌霄岩旅游配套设施齐全,有可供百多人住宿的凌霄山庄,可纳300人就餐的凌霄餐厅(专营本地八大名菜),还有跑马场、夜总会等,设施上乘,欢迎方游客光临。
阳春头堡青竹农家乐园</B>
青竹农家乐园位于城郊头堡村,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洁静如人。在头堡村内的青竹农家乐园已成为城市人休闲、娱乐和品尝农家菜的最佳去处。
鱼王夕照-鱼皇石</B>
在春城镇北面8公里的漠阳江畔,有两尊奇石。从东面望去左石象鳌鱼,右石象黄鱼。鱼王石下小上大,挺拔巍峨,高有百多米,似一条冲天而起的黄鱼。微倾斜,中间有一断裂。在朝霞万丈或夕阳无限时,滔滔的漠阳江南水天相接,水天一色,巍巍的鱼王巨石顶天立地,为我们撑开一片空间。
最动人处,是夕阳刚好落在断裂处时,残阳染红了满天的云霞,映红了漠阳江面,几个打渔的老翁撑起船,迎着夕阳高高抛起了鱼网……。一幅夕阳打渔图跃然入眼。置身于胜似画境的此处,你早已忘却了江水的流动,时光的匆匆,不得不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正是:
刚则雷霆劈地,柔则妖媚腼腆,
澈则晶莹透底,悠则荡荡漾漾,
温则热气升腾。
崆峒岩</B>
崆峒岩位于阳春城西3公里处,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间,清干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寺宇。崆峒岩又名“四崆峒山”,山下有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 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岩与通天蜡烛</B>
慈云岩与通天蜡烛在春湾中山公园中,隔湖相望。该岩是阳春着名的古迹之一。从园门牌坊进园,便可以见到一石山屹立于右前方,浑穆端庄,卓拨挺秀。慈云寺建于
龙宫岩</B>
龙宫岩(合石林),位于春湾镇东郊。龙宫岩洞长10000米,洞内景点精致瑰丽,犹如海底龙宫之物。岩洞分四段:首段迎宾廓,彩旗招展,“石鼓”咚咚响,“龙王水
马兰群峰</B>
在春南的马水与潭水两地之间,石山绵亘10余公里,群峰耸立,奇峰突起,百态千姿。高耸的秀出南斗,蜿蜒的矫若游龙,聚列的如山水盆景,独立的拔地撑天。
春湾石林 </B>
春湾石林位于春湾镇东北2公里的蓬花垌。从“百页剑门”进入,里面是一块平坦的草地,草地四周矗立着无数如刀似剑的石峰,高60多米,宽50多米,极其险峻奇特。
</B>
玉溪三洞
玉溪三洞距凌霄岩6公里,由漠阳江上游的甘婪河水穿透三座石山溶洞而成,全长3公里,均可坐船游览。第二洞长330米,水深2—5米,水面宽20—30米,河水清澈如玉 。
广东花滩森林公园 </B>
广东花滩森林公园是一九九三年广东省林业厅批准建设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广东阳春市境内中心的西山山脉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公园境内面积4000多公顷,水面面
白水瀑布</B>
白水瀑布位于阳春市八甲镇10多公里外的崇山峻岭中。瀑布垂直落差达255米,犹如一匹长长的白练,飘挂在高山林海当中。这一落差,比贵州黄果树瀑布还要高。 [编辑本段]·产业资源阳春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温和,风调雨顺,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2380mm,年平均日照达2000小时。土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市耕地面积73.8万亩,其中水田56.9万亩。山林面积38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2%,木材总蓄积量743万立方米,可供开发的山坡山130万亩。阳春是广东省粮、油、林、生猪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广东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春砂仁、霍香等南药主要产区。市内建成了水果、蔬菜、甜玉米、蚕桑、香蕉、马占相思六大生产基地,颇具本地特色的阳春红荔枝、马水桔等优质水果广销省内外。农业生产和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有铜、铁、锌、钨、锡、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36种之多,是中国矿产最丰富的6个县(市)之一,其中水泥石灰岩储量在10亿吨以上,是生产高标号水泥的好材料。丰富的资源为发展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工业企业4169家,水电、机电、编织、家具、纺织、食品加工、特种钢材等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建材、矿产、冶金、制糖、酿洒、有色金属、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森工造纸、精密铸造、不锈钢制品、彩色包装、药材加工、化工等产业方兴未艾。
着名作家阳春
阳春:作家 副研究员 客家乡绅,江西省上犹县陡水风景区《阳春草堂》堂主。
主要着作有:
在海外出版发行的有《客家人传》、《客家长歌行》、《勿忘村记事》、《乌鸦唱的歌》、《蒋经国三部曲》——1〈从溪口到赣南〉、2〈在大陆最后的日子〉、3〈宝岛岁月〉。
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有《水牛牯》、《客家歌王》、《蒋经国外传》、《勿忘村记事》
艺术摄影集《梦萦井冈山》、《与黔川促膝》、《客家围屋》
❸ 阳春的历史文化
粤方言是境内最大的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67.7%,可分为以下4片:(1)春中白话,通行于春城、合水、陂面、圭岗等镇,以及永宁、潭水、三甲镇的部分村庄,使用人口约30余万:(2)春北白话,通行于春湾、松柏、河塑镇以及石望乡、卫国乡,使用人口约17万;(3)春西白话,通行于西部的八甲、双滘镇以及山坪乡,受境内客家话影响较大,使用人口约5万;(4)春南白话。通行于南部的岗美、河口两镇,使用人口近7万。客家话是境内第二大方言,32%的人口使用这种方言。近30万人,主要分布于潭水河以南的春西、春南地区,如潭水、三甲、八甲、双滘、河口等地,以及永宁山区、西山边缘和漠阳江两岸的一些村落。此外,境内现有瑶族近1万人,主要分布于永宁、圭岗、合水的部分村落,但汉化倾向较明显,能使用瑶语的仅有数百人。
阳春白话
粤语阳春话是粤方言中的一种,属粤语高阳片,也称阳春白话或者阳春白。
根据各地语音有所不同,阳春话可分为4片:春中片分布在春城、合水、陂面3镇街,圭岗、马水两镇大部和永宁、潭水、三甲3镇部分村落;春西片分布山坪、八甲、双滘3镇部分地区,接近高州话;春南片分布在岗美镇和河口镇部分地区,接近阳江话;春北片分布在春湾、松柏、河塱、石望4镇,发音近新兴话。
春中口音包括春城,合水,马水和潭水。在阳春春城镇(市府所在地)使用的语言是阳春白话。春北白话与新兴县话相互影响,春西白话与高州话相互影响,春南白话受阳江话影响较大,声调与阳江话基本相同。
春中白话是历代派至阳春的驻军官兵所操的各种广州音系方言,是与大批迁徙而来的高要移民所讲的高要方言融合的结果。它是音调较为平和的粤语方言,有8个发音。
阳江话
阳春南部与江城区交接地方(如岗美)等地使用的是阳江话。 基于瑶族居民散居于阳春各地,其生活习性及语言绝大部分已趋于汉化,原所有的“族语”逐渐融入汉语,年纪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已基本不会说“族语”了。能操“族语”者已是寥若晨星。
❹ 阳春过春节习俗
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❺ 阳春的民风民俗
高留圩 阳春的“高留圩”历史悠久。“高留圩”每年一度,农历五月初一这天,各式各样的木器、竹器、藤编织品云集高留河滩,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购各种编织品、工艺品,据说这些经过高留水浸使过的工艺品,永不蚀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留圩”吸引了无数游人。
◇瑶族风情 阳春县有瑶族同胞约一万人,居住在云雾山区之中,语言、服饰、节日、生活习俗与汉族不同。瑶胞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载歌载舞,别有一番风情。
❻ 阳春县的历史文化
据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
阳春县杜步乡的双凤舞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统一了岭南越族地方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两阳初属其中的南海郡,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汉武帝派兵打败了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政治中心在今阳东县大八镇古城(另一说在麻汕上塘村)。高凉县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川和罗定的部分地方。高凉县是粤西地区最古的县。
东汉末,两阳属东吴统治范围。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将高凉县从汉时的合浦郡分出,设为高凉郡,转由广州管辖,下统三个县:安宁县(今阳江市区及其东部)、高凉县(今阳东县北部地方)、西平县(今阳东县白沙镇、江城区端口场乡、平岗镇、阳西县程村镇邻近部分地区)。两阳由县升郡。
南北朝时,两阳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凉郡从广州分出,连同杜陵郡、宁康郡、阳春郡等合设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从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辖今阳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阳江由郡升格为州,下管郡,郡管县,历时122年,是祖国南疆的交通要冲、军事重镇。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政权把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阳春县从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阳江县、西平县、阳春县、杜陵县等从高州分出,建为恩州,属广州都督府管辖。恩州州治在阳江,从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阳江、阳春各自为县止,两阳被称呼为恩州达719年。此后。江、春两县归肇庆府管辖。
公元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阳江县两次升格为直隶州,下辖阳春、开平、恩平等县。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阳江直隶州改为直隶厅。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阳江直隶厅再改为直隶州。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撤除州府,复设阳江县、阳春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阳春属江门粤中专区;1953年改属粤西行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1983年9月为江门市属县。1988年2月10日,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下辖现在的阳春市、阳西县、阳东县和江城区。1992年增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1998年又增设岗侨管理区。
❼ 阳春是什么意思
阳春基本释义是春天;温暖的春天。出自《管子·地数》。
(7)阳春人对阳春文化知多少扩展阅读
1、春天;温暖的春天。
①《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
②汉 佚名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唐 酒肆布衣《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④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⑤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梁 沉约《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于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①唐 欧阳詹《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1]
②《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皇王在上,恩播阳春;其仁莫比,其德日新。”
4、比喻温柔淫靡。
《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咛此去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①汉李固《致黄琼书》:“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②南朝 宋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琴抽《白雪》, 郢曲发《阳春》。”
③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④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阳春白雪”。
6、朴素。
❽ 阳春是什么意思
阳春的解释[spring season] 温暖的春天
❾ 阳春话的例
鄂:我们(代替字:偔)
捏:你们(代替字:伲)
却:他们(代替字:佉)
煲:已经,了的意思。例:你吃煲饭未?(阳春话)=你食左饭未?(广州话)=你吃饭了吗?(普通话)
拱:这样,这么
恁、能:那样,那么
恁(能)唔:近年来兴起的口头禅,类似“当然,那还用说”之类的意思。因为同阳春背景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失忍:样衰,难看
人喐 :别人例子:人喐做理你理得旭 (阳春话)= 别人做什么你不要管(普通话)
果阵,改阵:那时候
采,采:在 例:你采边吧?(阳春话)=你在哪?(普通话)
争跤:吵架
执笠:倒闭
UP执:脏 (原字可能是:腌臜)
去耍:去玩
黑火,去海:玩完
过瘾:爽的意思
地豆:花生的意思
夫娘:中年妇女,女人
鸭蛮,啊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
戆戆D个:傻傻的
拱紧要:那么重要吗
沙尘 :形容人比较出风头,沙沙滚 (同义词=啡)
乸 : 雌性噶动物 例:老鸡乸 老虎乸
嗖,馊 (SOU第一声) 意思:就是隔夜的 或者不新鲜的 例:臭嗖 嗖咯,无吃得煲
氹女仔、氹人:骗女孩子、骗人
diang(第三声): 你想diang咯?即系怎样的意思 (代替字:啶)
恶dog:形容人或事物比较难解决,如:你都恶dog咯!意思是你很狠或别人拿你没办法
核突:恶心
巴闭:了不起
拱都得:这样也可以
biaoll(biao第四声)颈,谷颈 :生闷气
顶死颈、忍死颈:被人气急.
回屋邓仔:回家带小孩子
抵力:辛苦 例:抵力过担沙
罂(Ang第一声)煲:锅
妈仔:饼干、又指阳江地区特有的一种咸汤圆
滚水:白开水
等圩:去集市
河皮:河堤
庵(Anon第四声)街 庵地 :遍街 遍地
唞在:休息
去边还有、去扁华有: 上哪还有?反问句,表示已经没有了
扣、心扣、心扣扣:想念、记挂;相近的还有:“心浦”,意思是想家了。
扣颈:利是
杂呷、湿口、花口:零食
大米、有米:有钱的意思
一盯确、一古凿:用手背敲
坎档:警察去查案
耷(Dup 第四声)下地:掉下地
哟汇、 情寻汇 、麦K 、包剪DAU : 猜拳用语
titi(第二声)震:形容很冷或因为怕而颤抖
瀑:躲藏个意思 例:瀑去边洌? (原字:伏,多音字)
晏(第三声):有两种意思 例:你吃晏未? 指中午饭;晏皱咯! 指好迟的意思
快脆D:赶紧
阉尖 :挑剔
发掹挣、叫发烂渣:发脾气、蛮来
洗身:洗澡
屎紧:急着大便
尿涨:急着要撒尿
依蛮:勉强 例:菜下多盐得滞,依蛮吃下。
汇低,下低,上高:外面 ,下面 ,上面
浪(晾)衫:晒衣服
百厌:形容人好多搞、好动
嘴翘鼻掘:形容人生气的样子
邓家老:水上人家、渔民
婆仔哆(DUO第三声):老年妇女,老太婆;哆是贬义尾音;
去洒:去玩
妹仔:女的
佬仔:男的
“娇”啖:亲一口
充叻 :自以为聪明、有点说人不懂却装内行的意思
介得死屎:难怪
妈印拱似:形容孪生的般相似
话你都无膝个:你的都不听话
你戆都哗未好:你神经病
碌地 、你无卑我我就碌地:小孩子威胁亲人买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在地上打滚
碌地沙 : 一样意思
未时香、未交捞 :表示离某样事情还差很远
交捞、臭随:还未到时候
耐: 累 例:好耐咯 = 好累啊
粪鹿、屎楼:厕所
屙竹刻、屙崩厕所:形容大便用很长时间;要把竹子拉出来、要拉到厕所崩塌
拗屎:不公平 例:你无拱拗市嗲:你不要这么的不公平
一初:刚才 例:一初你又话来揾我:刚才你又说来找我
特登:故意
阴质 :坏 例:做那多阴质事 = 做了那么多坏事。(原字:阴骘)
红佢:留得他这样,不管
弊褒:糟糕
蚀底 :亏本 例:妹仔 你晚晚出去千奇无蚀底卑噶死仔掘吧=妹子你每天晚上出去千万不要被小混混占便宜了
架势:威风
计实:以为
尽在 :在意、在乎 例子:你会尽在个两蚊钱 = 你会在乎这两块钱
灶前:厨房
跳皮:多动,经常动来动去
鸡春:鸡蛋
死仔掘:死仔包,小混蛋
一咣人:一帮人
收实: 放好一点,整理 例:你快收实吧,唔系俾人旭睇到就挪你个吧=你把东西藏好一点,不然别人看见就拿你的走了.
上下:差无多
试根: 等一会、片刻 例:等试根我稳你 = 等一会我找你/稍等片刻我去找你
拷(Kao第三声)来拷去:搞来搞去,搞搞震;专指小朋友搞乱
无了谱:形容某事不太正常
吾怪知得 :原来如此,怪不得
大粒 :官职比较大,不是果子大颗
劈:丢 例:劈垃圾=丢垃圾
回刻:回一趟 例子:系要回刻阳春咯=是时候要回一趟阳春
慢摸:做事慢吞吞,拖拉
珍珠粟、包粟:玉米
呸切叻 :在说错话或不吉利的话之后补上的一句话,类似大吉利事
爱:要
添饭:装饭 例:哗爱饭咩?无爱咯,饱褒。=还要装饭吗?不要了,饱了。
儿虚 :随便 例:你做事无拱儿虚啦 = 你做事情不要太随便啊
黐(chi)实:呆在一起 例:你无好痴实我啦 = 你不要和我呆在一起
抽机 、搞机: 去玩游戏机或玩电脑游戏 例: 今晚去抽返盘机咯 = 今晚去玩一下电子游戏机(去网吧玩游戏)
对抽 :联机玩的,也指真人打架
讲改呢野死啊、讲果手也:你没必要同我讲这种话
你都未见过 大蛇屙屎/火车爆胎:你没见过大世面;形容人无见识
我谢会嬲你个吧、我顶你无顺之类:我真的会生你气的,但一般讲话人不是真的生气
吃晚未咧?吃褒咯。拱早个咧?我哗爱等鄂妈回至有得吃。=吃晚饭没有?吃饱了。这么早?我还要等我妈回来才可以吃。
❿ 阳春市语言文化的分布
阳春一百多万人口的地方语言,大种类的瑶话、白话、捱话,白话、捱话有按区分支差别。
阳春地方最早的语言,是秦始皇在广东设立南海郡的“百越语”。现在留下的语言译成汉文,有一批地名:在今河朗镇凌霄岩,三洞天风景区,有漠阳江上游的河水穿过石山洞穴,那河古代名叫“甘婪水”。“甘婪”是河水的声音,越语含义是“河水穿过石山”。冼夫人领导阳春郡时,在石山岩洞之东三里的地方,设立“甘泉县”,后改名“甘东县”。
阳春的原始人群,从岩洞出来在荒林草莽中开辟出一处处农田,开创农业生产。越语“那”音的意思是“田”。如一万年左右的阳春岗尾发现了新石器,那里没有石山岩洞,有几个古地名村庄,名叫“那漠”、“那马”、“那旦”,“那漠的越语意思是“在荒林漠漠中开辟的田”。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赤乌元年,在高凉郡北部的“那漠”设立一个漠阳县,从此阳春的漠水名叫漠阳江了。
南朝的宋、齐、梁、陈时代,阳春的语言用“俚语”。俚语留下来的基层单位称呼是“峒”,后来汉人官员改写为“洞”、“垌”。那些村落称为“狗郎寨”,谐音改为“高凉寨”,更简化为“高朗”、“高垌”,全县有二十多个村庄。
高凉太守和俚人姑娘冼英结婚,北方汉语和俚语结合融合。宋朝韦、杜、莫、黎、李等姓迁入阳春定居,带来的“广府白话”成了漠阳江平原居民语言的主流。明朝从洪武元年起,阳春县属肇庆府管辖,直至清朝,民国十年,肇庆府的高要县白话与阳春白话最相近,与广州白话有大同而小差异。我公差到肇庆,常以为讲高要白话的人是阳春白话。
阳春白话以春城街道各村为中心,合水、坡面、圭岗等镇至潭水镇北部,基本相同。春湾、松柏、石望、河朗四镇境,在隋、唐、五代、北宋时,属春州铜陵县,县境北至今云浮市富林镇,新兴县天堂、河头、_竹镇,因此,白话语言向新兴话过渡。岗美、河口镇与阳江县相邻,古代设漠阳县治、高凉郡治,岗美、河口人白话向阳江话过渡。明、清两朝,大量汉人从福建省或北方迁到阳春县建立村庄,语言“入乡随俗”与阳春白话三个区域同化。以一百万人口作基数约计,讲三个区域的阳春白话人口有七十万。
阳春“捱话”是新客家人的口音,“我”字读为“捱”,因此称为“捱”话。明朝成化年间,刘姓、范姓从东江迁来阳春太平都(区)三甲堡建村,讲的是“东江客家话”,随后有黄、王、袁、蓝、伍、林等各姓迁入居住在潭水、三甲、八甲、双_等地,语言统称为“三甲捱话”,人口约二十余万。明朝万历五年以后,信宜县的客家捱话人迁入永宁四乡,从阳春白话区迁入永宁的黄、谢、范、钟各姓人,都入乡随俗讲了“信宜捱话”。瑶族的赵、麦姓人也讲了信宜捱话,对瑶族语言只能讲一些单词。上世纪八十年代盘、赵、麦三姓申请恢复瑶族,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广东连南、乳源瑶族工作人员和阳春瑶胞会话,盘姓人已不能讲一句瑶语,讲的是阳春白话。永宁镇赵、麦姓代表,只能讲出一些瑶语单词,不能完全会话表达,他们都会讲捱话和白话。瑶语说“猪”为“峒呵”,“食猪肉”为“食峒呵”。村名“峒呵”以谐音写为“铜窝村”。
清朝后期,漠阳江平原村庄因遭受瑶乱、贼乱、三合会乱、客家军乱、天地会乱,许多村寨毁灭,田地荒芜。大理信宜藉讲捱话的人迁入春湾、陂面、合水和春城、马水的西山边沿建立村庄。人口约有十余万,他们内部讲“信宜捱话”,也会讲阳春白话。但邻村讲白话的人从来不会讲信宜捱话。信宜捱话和三甲捱话的分别,主要是语言音量较重,人际称呼有不同。如三甲捱话称母亲为“阿奶”,信宜捱话称母亲为“哀(爱)子”。三甲捱话称食晚为“食晚”(音慢),信宜捱话则称为“食夜”(音也)。差别不大,都是客家话。讲白话是北方南下的“老客家”,讲捱话的是稍后南下的“新客家”。土着是瑶族的盘、赵、麦姓。冼、冯是迁来一千多年、二千多年的土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