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与弊要详细的解答。。。
对文化研究doubtfire是门外汉,以下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看法应作极朴素的
理解,都是我本人的一些零星粗浅感受。
1 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
无对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国文化的境界的确是比较高。或者是中国人的追求(理想)比较高
2 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
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3 与此同时,恰恰是因为中国文化定下的目标过高(换句话说,就是不切实际),
造成达到这个目标的难度过大,一般的人,乃至中华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难做到。于是乎,在这样的土壤中,尽管“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整个民族对
“特异功能”就有异乎寻常的热中。目标太高又无法实现,只好自我欺骗也。
4 与上述情况相适应,中国的教育极为糟糕。因为没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术可教。
“圣人”不是上学可以产生的,而是“顿悟”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际
上是不能从“教育”这种手段中得到助益的。于是教育无法系统地发展起来。
5 西方的情况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标比较合适。可以通过学习,发挥人的智能,
达到控制自然的目标。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不断积累,
并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极具操作特征,可以很好地推广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6 也许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说,西方人忙活了一阵,发现迷失了方向,于是到东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归宿真谛云云,以此来说明,中国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为21世纪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况在Doubtfire看来,可以这样描述,即中国人一直在追求人间天堂的美景,
但限于客观条件(智力,体力等等),无法实现,只好通过一些梦幻手段“假装”
实现之(比如气功等)。而西方人则为了达到天堂,花了两千年造战车和梯子等。
也许人类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国人
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反而在表现形式上落后在西方后面了。
以上是我对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分析,尽管中国文化的目标看起来比西方的“野蛮”
文化要高得多,而且的确高得多,是人应该有的目标,但太“超前”了。正是“欲速则不达”呀。
⑵ 有哪些中外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例子
中外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例子: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茶叶的缩影,从明末清初传入欧洲至今,始终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并塑造着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
而正是从武夷岩茶来到欧洲开始,中国红茶开始了对欧洲的深度影响:从欧洲人对“百病之药”的追求,到茶叶成为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从茶叶影响欧洲艺术与制瓷业的发展,到如今风靡欧洲各地的“泡泡茶”,一部茶史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历史。
传统文化传播方法:
将传统文化融入影视行业。可以借助电影这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拍成记录片的形式进行播放;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片段,无缝插入电影中;还可以拍摄一些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涌现出的一些人和一些事的专题电影。
⑶ 如何形容中西结合的美
中西结合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美。
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
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像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
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⑷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深入社会,感受碰撞
----谈 “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的研究体会
假如你们回家跟阿公比出两个手指头(成功的标志), 他们会有什么反映?如果你的小堂妹或小堂弟过生日,他/她选择吃蛋糕还是面线呢?侨乡人结婚时穿中国式的服装还是西方的婚纱呢? 侨乡人喜欢听外国歌曲还是中国歌曲?
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对外开放的侨乡,到处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也许很多人司空见惯,但做为侨乡人,做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去去体会、探究、去思考。有利与于我们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外语,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家乡,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只心动,而且立即行动。
我们从婚纱店到音像店,从图书馆到书店, 从生活到网络…我们采访了各种行业的人,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 但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首先, 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能有机的结合。在婚纱店我们看到侨乡的设计师们把国外的婚纱和中国人所喜爱的红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非常受到侨乡新娘的欢迎。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许多快餐店既有中餐也有西餐,这种快餐店尤其受到侨乡人的欢迎。在音像店, 外国片子、外来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昧,一些英语歌曲,或中西风格结合的歌曲的市场越来越大,尤其受年轻人和学生的欢迎。 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
第二、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很快地吸取外来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使侨乡文化更富有生气。侨乡人除了烘烘活活地过春节,也不忘圣诞节给朋友捎去祝福; 侨乡人除了过中国的七七情人节, 也不错过西方浪漫情人节;侨乡人除了坚持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也开始在五月母亲节给侨乡母亲们送上一份礼物和深深的问候。
第三、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的英语知识不断增长、生活语言不断丰富。许多阿公阿妈都懂得“OK”, “Thank you”和“Bye- bye”等英语的意思, 生活中人们广泛地使用“小case”, “好cool”“爱show”等中西结合的词。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当然,我们也发现在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侨乡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阿公阿妈都说看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许多高甲戏面临着解散的命运。我们也了解到在高甲戏还是有人为这侨乡独特的文化的生存,正努力奋斗着。
在深入社会、感受碰撞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学了许多课本里所没有的知识,我们发现我们成长了许多。
一、我们学会人与人更好地交流的方法,增加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采访和问卷中尽管多次碰壁,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打好基础。我们了解社会,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更促进我们学好课内外有关知识
二、我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我们确定研究调查的任务后,就侨乡的中西方文化在肢体语言、饮食文化、服装文化、音像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碰撞,各自进行多渠道的调查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地探究:利用网络,收集大量图片、文本等材料,然后集中,在讨论与沟通中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三、在活动我们觉得我们增强了跨文化意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扩大知识面,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当然,我们的活动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我们问卷时遭到不解和误会;采访时问题不够精练或问及店主不想回答的问题;同学之间有时合作不很和谐。但是,我们都能正视问题、反思总结。我们成员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约定,下次谁生日时,中午请吃面,晚上请吃蛋糕!
⑸ 中西文化结合的起名方式走红,你对此如何看待
走红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所以我们会在网络上用各种方式展露自己的头角。然而在走红的过程当中肯定也有一些奇特的方式,这一些方式也能够获得网友们的关注。
在热点上就有中西文化结合的起名方式,网友们对于这一件事情都特别关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一系列看法。对于中西文化结合的起名方式一事,我对此我的看法就是以下所说的这一些。
⑹ 结合新文化运动和当下,谈谈中西文化融合的利弊
中西方文化融合有利于文明的交替融合,世界一体发展。但也存在西方文化殖民东方文化的问题。
⑺ 你见过哪些中西方文化成功交融的例子
为了方便日常生活,有的商家设计出了汉服的改良版,也就是汉元素,汉元素中有些就是中西结合的款式。
⑻ 有哪些比较好的能将中西文化背景巧妙结合的游戏或者电影
林正英的《驱魔道长》,里面的BOSS,就是中国僵尸和西方吸血鬼的结合体,林正英对付他,他就变成吸血鬼,神父对付他,他就变成僵尸,最后还是林正英演的道士和午马演的神父,中西合璧才将他消灭。还有《一眉道人》,里面的BOSS是西方吸血鬼,中国的道家法术根本对付不了,最后还是把吸血鬼压进了沼泽里消灭的。
⑼ 文化也讲究求同存异,你看过把中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一个节目是什么
回答:我看过把中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一个节目那当然是非正式会谈了!
人既有独霸的权力欲望,也有求同存异的生存智慧,这两者都几乎算得上我们的生存本能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求同存异。在内心,我们实际上是多元思维,一个成熟的头脑,会把互相矛盾、各执一词的知识,给它划定一定的范围,让他们不但不冲突,还组合起来覆盖了更多的知识盲区。在外部,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人的认识总有差异,但是大家都要在社会中生存,所以就学会了求同存异。求同有了协调,存异,至少各不相妨,更好的情况是把不同之异,留作自己的智慧的备份。
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各自国家、民族的精神、知识的凝聚。文化首先是为自己服务的,文化首先具有自利性,我们接受或坚持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对我们有意义,而不是仅仅因为它出自我们自身。这应当是我们采取求同存异的作法的出发点。
⑽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与弊
中国民族主义应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作者:知原
今天在网上刚看到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由潘岳南平讲话讨论所想到的》,我认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南平经验的讨论引向了很深的层面,就是我国的思想建设的层面。
此文提到了当今中国思想界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方面许多人的基本观点其实是相同的,但一争论却常常走到了“极端的边缘”上。此文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各自运用的思想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观点也是我非常赞同的。
此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今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或话语体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 “一群盲无头绪,高喊马克思的新革命青年们”。此文认为,“这种纷乱的思想状况,是导致互联网上讨论出现极端现象的主要原因。”此文进一步指出,“我以为,我们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话语体系下讨论,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就如中国的现代化究竟得按西方的现代化标准进行,还是要自己制定一个新的标准进行一样。”
此文最后认为,“就目前而言,或可为中国带来属于自己的话语思想体系的,也许只有民族主义了,因为他是中国人自身的情怀,是中国人维护自己利益的唯一可靠的思想武器。就产生的本源而言,他不是外来的,是内在的。有人或许会说自由也是本源的,我承认,但就本源的重要性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我们只有站在第一位的需要点上才能触摸真实。从这一点上说,民族主义只是一个思想的平台,通过他才能整合出属于中国的思想体系。”
此文最后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结局》( h ttp://ctk.cn.gs/xhc/zgmzz.htm )中就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最高成就“是能激发出一大群能从中国实情出发,以中国的繁荣强大为本的民族主义者,这些民族主义者能以宽大的胸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与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优质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型文明的哲人。说的更简单明了一点就是,我希望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中能孕育出一些类似于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等的大哲人。不仅如此,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中还需要出现一些实干家,能践行这些大哲人的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的人。中国的民族主义只有发展到这一步才是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繁荣强大之时。”
我在《<兴华策>的形成与基本思想》( http://ctk.cn.gs/xulun.htm )的“对我的思想的定性”中进一步将我上面的观点表述为:
“许多人常常喜欢把我定性为民族主义,我认为这种定性是片面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将我定性为中西文化融合主义是最恰当的。
事实上,我最初上网时宣传的就是中西文化融合。后来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网络上的思想界对中西文化融合并不关心。当时网络上的热门是民族主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 而在这三大思潮中,民族主义和中西文化融合是最为互通的,所以我才发表了一些民族主义方面的文章。
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再回到中西文化融合问题上来,因为我感到民族主义就其本身而言,始终不是一种建设性力量。民族主义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需要一种内在的寻求将我国、我们民族建设成为繁荣、强大、优秀的国家和民族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设方案,而这种内在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设方案正是中西文化融合所要解决的。
实际上,随着对民族主义争论的深入,民族主义这种内在的缺限日益暴露,议宣网友提出了什么是成熟的民族主义的问题,我在一篇文章中的回答就是能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的民族主义就是最成熟的中国民族主义。
另外,许多人担心民族主义会激发民族分裂情绪,这种担忧是存在的,但中西文化融合主义是不会激发这种情绪的,所以我认为民族主义应该向中西文化融合主义转型。
事实上,我认为假如中西文化融合能够成功的话,在后人看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它起到的作用是为中西文化铺路。因为这场民族主义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思潮的反击,它意味着对我们民族精神的重新定位,从此我们摆脱了那种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那种积极探讨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至少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