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许村的经济支柱
许村家纺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构筑起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检测和产品研发、销售等一条龙的家纺装饰布产销组合配套体系。拥有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25家公司型家纺企业及6000余家个体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企业68家、超亿元企业2家、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9 家、中国优秀家纺装饰布出口企业推荐单位11家。从业人员4.1万人,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城市营销人员7000多名。拥有各类织机及出纸、印花、印染等机器设备3万多台套,国内外先进设备约5700台套。主要生产销售高、中、低档的窗帘布、沙发布、床上用品、成品窗帘、地毯、桌布、台毯、枕头、垫子、浴帘等及开发销售纺织管理软件。
家纺装饰布年产8亿米,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三分之一,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1亿米,家纺业年产值69亿元、占全镇经济总量95%,年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年出口量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被誉为“中国家纺装饰布第一镇”。
海宁(中国)装饰布科技工业园已被批准为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和浙江省专业工业区,入园企业112家、面积2500亩、投资6.5亿元,其中引进家纺类外资项目4个、总投资153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81万美元,年产值28亿元、占总量41%。
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首期投资1.5亿元、建筑10万平方米,划分为交易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和联托运中心四大功能区块。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家纺博览会。浙江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建筑4万平方米、纺织原料市场建筑1.5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0%以上。
全镇已形成了以宏达科研中心为龙头和5个厂级科研所为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了以宏达家纺研发中心为龙头和10个花样创意中心、 50个企业技术开发部为主体及家纺质量检测中心为配套的产品开发体系,建有中国家纺装饰网和海宁(中国)装饰布科技工业园网共2个专业网站,拥有企业服务中心、版权登记代理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和职工培训中心、成人文化教育中心等教育培训基地及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争取到2004年全镇家纺业产值超100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超50亿元;争取到2005年海宁(中国)装饰布科技工业园总面积拓展到4平方公里以上、投资超20亿元、产值超60亿、外贸出口超30亿元,成为全国家纺装饰布生产制造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行业导向中心;争取到2007年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拓展到350亩、投资4亿元、市场成交额超50亿、利税超30亿元,成为全国家纺装饰布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
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是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有摊位463个,1994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一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Ⅱ 许村镇的乡镇简介
许村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第四批),位于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县的西北部,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21公里,东经30°00′,北纬118°18′,占地总面积65.1平方公里;东连上丰乡,南邻富堨镇,西靠徽州区,北接黄山区。全镇辖5个行政村,3256户,总人口9675人。许村水系是昉溪和升溪,两条溪流在元代高阳廊桥下汇成为富资河上游注入新安江。
Ⅲ 许村的基本现状
许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60户,人口1500余口人,其中劳动力9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800余亩,耕地面积4800余亩,人均耕地2 .5亩。人均收入6000余元。
许村有一所寄宿制学校,占地12亩,教学楼上下30间,设有电脑室(配有电脑21台)安装了远程教育、多媒体,设有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学校全部安装了暖气,现有5个教学班。学生食堂餐厅干净整洁,配有专人管理。
文化、体育、休闲方面;新建有集体育活动场地和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占地1300余平方米。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许村有甲级卫生所一个,建筑面积为90余平方米。
村委会独院办公,建筑面积80余平方米。
现有金子河水库一座,并配有6寸电管站,为许村农作物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打深井一眼,对全村的吃水管道进行了全部改造。环村道路全部进行了水泥化,电力、电路、变电设施全部进行改造。
Ⅳ 许村的景区介绍
因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号叫“五马”,故名。建于明代,位于大观亭的北侧,为纪念福建汀州知府的许村人升立而造。据说此人在任期间,击退倭寇海匪立大功,因此皇帝下令从他的管辖地至许村,一路建牌坊,共99座,表功绩。现仅存两三座,图为其一。坊上雕有明代早期建筑特有的“哺鸡兽”的图案,为研究明代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这一块小广场中,廊桥、牌坊、大观亭就像园林一样组合在一起。
又称离合桥,属双孔石墩廊桥,建于元朝,明朝改为石拱桥,后多次翻修。桥上有廊,桥里面挂着灯笼,设有佛座,供着观音菩萨。过了桥右手边是码头遗址。下廊桥往前是一座石牌坊,大概有五楼高,上刻“双寿承恩坊”,雕工十分精美。是明朝时候朝廷为许村的一对百岁夫妻而立的牌坊,在全国极为罕见。
与“双寿承恩坊”相毗邻的,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小亭阁,立于许村正街。牌扁书“大观亭”,木构架,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当地文人聚会之所。据说登此亭四望,远山近水,村落田畴、古建民居可以一一尽收眼底。
往大观亭另一边出原本该有几座碑刻录着很多许村的故事和当时文人在大观亭中所作的诗词,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只剩下零星几座碑基。 位于村口往左300米左右。建于明嘉庆,只有双柱一楼,传说是最小的牌坊,中间有块“圣旨”牌。这座牌坊不是奖誉功勋,而是束缚两个苦命女人一生的枷锁。
Ⅳ 江西婺源许村的历史
许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毗邻瓷都景德镇、德兴、乐平三市,辖 7 个村委会和 1 个镇办林场, 53 个自然村, 3330 户, 1.3 万人。全镇 156 平方公里,有耕地 2.1 万亩,阔叶林 19.3 万亩,杉木林 1.2 万亩,毛竹林 0.86 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 85% ,活立木蓄积量 40.6 万立方米。乐安河支流由北向南蜿蜒而下,沿河建有二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 520 千 瓦,小(二)型及小型水库 36 座。
许村镇位于婺源县西南部,毗邻瓷都景德镇、铜都德兴、乐平三市。东邻中云镇,南连太白镇,西接珍珠山乡,北靠赋春、镇头两镇。土地总面积325905亩,镇政府所在地许村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景德镇46公里,交通快捷便利。1994年12月撤乡设镇,2005年4月撤凤洲乡并入许村镇。许村镇现下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18363人,均为汉族。
许村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镇区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许村镇既是粮区又是林区。水田面积22993.5亩,人均水田1.32亩,全镇年产粮食达9970吨。全镇有林地面积26万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79.97%,森林覆盖率达85%,人均林地15亩/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珍贵树种丰富多样,有红豆杉、罗汉松、樟木、楠木等等。林间野生动物时常出没,有过金钱豹、穿山甲、山羊、麂、猫头鹰等珍希保护动物。拥有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水库28座,蓄水量186万立方米。养殖水面达970多亩,有效灌溉面积15000亩。拥有茶园2300多亩。镇内古建古迹诸多,且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许氏徽商豪宅、怡心楼等,令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保存完好的古石桥有22座之多,有名的“和睦桥”是代表当地农民民风淳朴的一个历史见证。全镇劳动力资源富余。每年有二三千平均年龄轻,文化程度高的人离开所承包土地,外出从事经营活动。
经济发展
近几年,许村镇党委、政府按照“扬生态龙头,兴种养大户,拓集镇建设,填旅游空白”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立本,工业兴镇,林果富民的经济工作方针,努力建设婺源县西南方的生态大镇和经济强镇。兴建了三个农业基地:以汇森园林和杨翔苗木为主的花草苗木基地,周溪鹅鸭孵化基地,林场朗湖笋竹两用林基地,逐步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招商引资兴建了瑞源经编针织厂,改制原婺源香料厂为江西婺源方正化工有限公司,并引导方正和方园两化工厂进行技改、节能、增效和新产品试投产,促进仁洪木制品厂等木竹企业进行深加工,镇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大促进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基础建设
2000年以来,许村镇实施了“千户沼气生态工程”,大力建设沼气,目前全镇建有沼气池1333座,全镇近30%以上农户以沼气代柴,年节约六千多方木材,并起到了净化环境、保持水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
集镇建设日新月异。1997年在原泉田商业街基础上,再延伸标准化街道300米。2003年又兴建了许港商贸街,并有许村农村信合大楼、工商行政大楼、财政大楼、卫生院门诊大楼、电管所大楼相继落成。今年还实施了“万香公路”的改造,使集镇功能日趋完善。
许村镇党委非常注重教育投资。1998年9月许村中心小学教学大楼落成,1999年新建许村中学综合教学大楼,2003年仁洪美亚保险希望小学和周溪云峰希望小学也相继落成。同时还建筑了中学教师宿舍楼,学生住宿楼等。
行政辖村
许村村[3]董家村汾水村朗湖村盘山村仁洪村周溪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4] 总人口13075 男6857 女6218 家庭户户数3471 家庭户总人口(总)12951 家庭户男6763 家庭户女6188 0-14岁(总)33100-14岁男17140-14岁女159615-64岁(总)894815-64岁男476815-64岁女418065岁及以上(总)81765岁及以上男37565岁及以上女44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2415
Ⅵ 许村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第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第三是深化农村改革;第四是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第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五个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
那么该怎样走这条路?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值得反思或值得检讨,我个人认为应该就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从农民的角度讲,其核心是收入问题;从农业的角度讲,其核心是公平问题;而农村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公共品的供给问题。应该说这三个方面我们都有大量欠账。
从农民的角度来讲,2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绝对数量虽然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却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现在又扩大的过程。并且,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过去城乡收入差距是1比2.56,而现在是1比3.21。农民的收入问题面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从农业角度来讲,尽管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大城市郊区,农业的现代化的投入、现代化的装备以及现代农产品的推广方面都有很多企业介入。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包括贫困地区来讲,还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怎么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就是怎样加大对农业公平性的投入问题。
从农村问题来讲,如果说农民收入上不去还有一些原因可讲的话,那么农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乃至于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现在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
怎样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怎样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怎样确保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平性投入?从大的思路来讲,新农村建设和规划是一个很好的蓝图。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也是延续了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统筹,以及随后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和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做出的重要论断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所以,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或者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是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如果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过去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很成功。最近几年我们的农产品供应,除了粮食出现了一些波动以外,所有的农产品都是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且还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但是,我国的粮食仍然是一个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的稳定,依靠传统的农业方式是不行的。农民的收入这几年上不去,除了严重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结构以外,从农业内部来讲,劳动生产率低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我国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要说与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只相当于美国的1%),即便是就我国内部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3,相当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4。如此低效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怎么能够确保国家农产品的供应和粮食安全呢?靠如此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又怎么支撑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城市?换言之,我们不能想象在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阶段,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发达的二、三产业,有着非常发达的工业,非常发达的城市,另一方面却是非常传统落后的农业;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工厂、企业,另一方面还是老牛耕田。这样的国民经济一只腿长,一只腿短,肯定走不了长路。
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促使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现代投入,包括装备、机械化以及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次是现代的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能经营,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青年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总之,现代农业是装备的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应该讲,最近几年、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的这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去年是9.6%,今年上半年是9.5%。一般地说,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是三大支柱:一个是进出口贸易,一个是投资,再一个是消费。但实际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是前两个,即投资和对外贸易。而另一个支柱即消费这一块,特别是农村消费长期增长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不足。现在我们仍有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但是县以下的商品零售总额却只占了全国总额的约30%。
现在,我国的很多行业和很多的产业部门大量地出现了产能过剩,很多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已经出现逐渐过剩的现象。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却严重不足,乡村的道路、电力、能源等设施匮乏,生产生活设施水平很低。这种一方面大量的供给过剩,一方面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确实客观存在,并且矛盾逐渐尖锐。需求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农民的收入上不去,另一个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最近的一篇报道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制约农村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就电视机消费市场来说,农村的电力都不足,电压都不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些家电能在农村使用吗?很多洗衣机和电冰箱都当成放杂物的橱柜,电视机始终只有一个频道等等这些真实的故事,都是因为农村的基础设施不足。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又为下一步国民经济能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担忧,正是因为我们巨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的农村市场需求严重不足造成的。因此,我感觉新农村运动、新农村建设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现在我国的农村确实是社会事业不发达,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国家对“三农”的欠账甚多。据说,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三所国家一流的大学,每年得到的国家财政投入,竟超过了国家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共品的投入;2000年,世界粮农组织对我国的卫生状况评价是世界倒数第四,而在此方面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再看我们的劳动社会保障。我们的社会保障长期关注城市居民的就业与再就业,而很少关注农村劳动力。如果想看现在中国的发展差距,就看城乡结合部。而这些都是制度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所以,如果讲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话,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为农民的负担过重而发愁,税费改革以后最大的农民负担已经没有了,农民跟国家的由关系过去依赖关系、纳税关系、对抗关系,变为“三不”关系:不纳税,不对抗,不理你。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村社会的稳定到底怎样保证?基层政府这个国家政权末稍以后该怎么治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
从这四个方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确实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的基本思路。在此思路之下,怎样推动新农村建设应该做一些深刻讨论。现在全国各个地方有很多实践,发达地区前些年在城乡统筹方面或者说城乡一体化方面已经走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外,包括一些内地在新乡村建设方面,比如江西赣南等地区都在搞乡村建设的试验。最近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规划出这样一个蓝图,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但是我们还应该因地制宜,政府的积极性要和农民的积极性结合。
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某一方面的建设。也就是说,我们大家讲到的,从五中全会就提出来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有五句话,有一些报道农村的记者朋友们大概很熟悉,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讲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
2、从具体的工作推进去讲,今年“一号文件”里也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个当然是经济建设,第二是农村的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是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3、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有五个大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收入等等,没有经济实力的话,一个是在搞的过程当中可能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可能加重负债,另外没有经济基础的话,即使搞了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恒地搞下去。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我一开头就讲到,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不能因为搞新农村就错误理解为不搞家庭经营了。三是农村和城市相比,落后的方面很多,到底从哪方面入手,中央文件讲得很清楚,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比如有的地方农民道路不通,他非常希望尽快修通道路;有的地方电不通,希望尽快解决电的问题;还有看电视、对外交通、清洁的水等等问题,以及农村普遍关心的教育和卫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规划要统一制定,任务要一项一项落实,工作要逐步推进,而且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别的地方的经验。五是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当然首先要动员农民,调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推进农村的建设。二是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要给予农民支持和帮助。三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各个方面,城市的企业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4、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央要求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第一就是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中国过去在基层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往往一件大的事情提出来之后,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的变化而不追求实效。新农村建设,中央要求一定要追求实效,而不是追求形式主义。第二是明确强调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前些日子大家在电视里也看到,在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典型的农村建的非常漂亮,居住的房子甚至比城里都漂亮,普通农民住的房子可能比部长们住的都好,这样一些典型确实是他们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造成这些典型也有它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每个农村都去学不现实,容易造成劳民伤财。第三是要因地制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各地农村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这一条对中国确实是关系重大,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提新农村建设,而不是新城市建设?既然是新农村建设,建完了应该还是农村,应该还是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还能体现农村的特点,保留住农村的那些优良传统。还有一条就是一定要和农民进行充分的协商,先搞哪些,后搞哪些,而不能靠强迫命令的办法。第五个就是一定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实力比较强,或者当地有几个企业大老板愿意出钱,帮农民把房子都盖了,当然也好。但是中央更关心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新型农民,要在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这就不能搞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导扶持。
5、五大目标很清楚,一是农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第二农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第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第五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推向前进。涉及到几亿农民的这样一件大事怎么得到推进?中央反复强调的,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根据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去推进才有可能,光让农民自己搞就跟以前一样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1、作为政府的投入来说,要建立一个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一个长期的政府对农业农村增加投入的机制,无论是财政的支出还是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各个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投向,都应该逐步增加,并且形成一个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2、党和政府所有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并且相互之间协调,形成合力,去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党和政府的部门是相当多的,不能说哪个部门只为城里设的,所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这一点必须明确。3、还要形成一个调动农民积极性,让他们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而辛勤劳动,这样一个激励机制。4、要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5、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这当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做到。
Ⅶ 许村的安徽歙县许村
该建筑群坐落于安徽省歙县(原徽州府)县城西北20
公里处许村镇所在地——许村,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
以前即为歙北要冲,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许氏迁
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
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
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着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
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
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许村古建筑群罕见而独特
的村落景观,是研究徽州文化不可多得实物资料,具有较高
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
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
当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更为“昉溪”。唐朝末年,
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
“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
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
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
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安庆府和
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顶峰。近代
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
“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为闻名遐
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全国已有东南大学、中国美院等40余所大学学生前来研究和写生。
许村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对她情有独钟。“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对她的赞誉,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颂美的诗文。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Ⅷ 许村的介绍
许村,安徽省歙县的一个文化古村落,坐落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许村镇,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唐以前为歙北要冲,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有许氏迁居至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村落建设发展迅速,今存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
Ⅸ 许村镇的历史文化
许村历史悠久,源于东汉,古名富资里,昉溪、任公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有200余处。民间文化底蕴丰富,特色民俗活动有舞狮、舞龙(板凳龙、草龙)、舞大刀、嬉花灯。
1996年,许村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许村古建筑群列入其中,包括了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薇省坊、观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处元明清古建筑。其中观察第是纪念许氏当道员的祖先而立的支祠,现辟为许村博物馆,1997年由许村籍博士许靖华捐资维修。许村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已经成立。
古镇许村历史上是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地。许村古村落的形成有1500多年的历史,至今留存着元、明、清建筑200余处,其中有石牌坊8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石拱桥2座,祠堂古民居多处,其中双洞高阳廊桥是元代许友山所建,风格别致,彩画迷人;明代五马坊、双寿承恩坊雕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明代的大观亭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亭的一二层楼板、大梁上绘有“双龙戏珠”等清晰的图案,底层四壁还有“八卦图”,在众多的明清古民居内,如许世达宅、许本智宅等,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古家具,在昉溪桥边还有一巨大磐石迎河而立,名为“任公钓台”,据查这是南朝文学家任昉隐居许村垂钓石上而得名。
Ⅹ 许村镇的介绍
许村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第四批),位于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县的西北部,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21公里。许村历史悠久,源于东汉,古名富资里,昉溪、任公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有200余处。民间文化底蕴丰富,特色民俗活动有舞狮、舞龙(板凳龙、草龙)、舞大刀、嬉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