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1)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② 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进行详细地阐述,因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浅陋观点。
首先来谈谈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 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中的一员。汉字可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从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便几经磨难。首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要讲求科学创新,向西方世界学习,鲁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最终没有成行。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但在几经权衡之后,仅仅是创造出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随后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差点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十分普及的时代,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一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奇怪生僻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千奇百怪的缩写和文体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已经遍及我们生活里的各个角落,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这样的情形无疑会对汉字和汉语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害。不是危言耸听,久而久之,这些青睐网络语言的人定会忘记真正的汉字该怎么写,真正的汉语该怎么表达了!国家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
我们的母语——汉语也遇到了与汉字相似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国内的英语学习热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的情况较以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英语的学习早已提高到“从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英语的学习中,而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我敢说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对英语语法如数家珍,而对汉语语法却是知之甚少。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背四六级词汇的学生,有谁会将时间花费在汉语的学习上?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想到,什么时候会出现一股汉语学习热?
由此看来,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有时甚至会对
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于文字和语言这类意义非凡,对本民族影响深远的东西,最好还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加以改进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诗歌、词赋、文章以及成语、俗语,我们就应该保留其本来的面目,因为这些都体现的是古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肆意更改,就会改变它们的原意,这对我们的后人或许会成为一种误导。
然而,并不是说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服饰,例如唐装和旗袍,设计师如果在服装中融入一些当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纹,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不仅有传统特色,也有一定的时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中国的传统戏剧,我们可以将其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编排一些有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来演出,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些都不失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此外,像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进行创新。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③ 文化多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历代的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几千年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一些鲜有人关注的民居、传统工艺甚至已经逐渐消失、消亡。传统文化正面临怎样的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也积淀下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汉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汉字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甚至在外族入关的元、清两朝,都没能让蒙古文、满文取代汉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它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若干年的积累和蜕变所产生的一种文明产物。这些文明是现代化社会加速发展的助力器,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需要有建立在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方向指引。一个国家要想走向繁荣,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一个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困难面前就会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民族没落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理论上的遗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个民族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做支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文化重创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找回了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改革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任何国家的繁荣富强无不是从文化强国做起的,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搞好对外发展,才能使国家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频频被窃取,许多我国传承多年的节日习俗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显示出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的不够到位,有些文化甚至走向消亡。虽然搞好现代化建设和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很重要,但是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抛弃。如今,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我们应该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部分存在,这部分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然会遭到淘汰,只有符合新时代发展道路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被时代所认可,得到弘扬和发展,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没能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发展,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够完善。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走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得到不断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完善和弘扬。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例如我国传承多年的风俗习惯、经典文学、文化古迹、科技发明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摒除腐朽的、过时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缤纷多彩,将这些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传承下去,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中西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盘否定和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对于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和接受,使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发展。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应坚决抵制两种思想观念:第一,完全、绝对地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不注重吸收国外文化的先进部分,这样会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固步自封,失去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崇洋媚外,不加选择和考虑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这种观念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以中为主,以西为辅,在大力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结合时代特色完善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文化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弘扬中国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既不完全抵制西方文化,又不崇洋媚外、摒弃传统文化。通过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努力完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④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网络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⑤ 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1、实现中国梦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基本精神的背后,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文化血脉。
2、实现中国梦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历经艰辛和曲折,在不断地探索和奋斗中,我们最终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则赋予了我们创新精神、文化自觉和文化动力。
(5)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⑥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从小教育。
⑦ 如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⑧ 目前社会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认同多元,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国传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内里包涵的东西也很多,这个题还真不太好答。
先下一个结论:在现在,不懂传统文化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不展开叙述。
懂传统文化可以让你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这个丰富程度并不会就比看美剧看动画高什么的,相反,上海白云观,国内辈分最高的薛道长,现在的爱好也是看韩剧。
先谈谈儒释道三家吧。
在中国,道佛二教多是作为精神寄托而存在。由于中华文化的同化性,血腥暴力猥琐……的佛教原教旨在中部东部基本绝迹了,但近年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又有复辟迹象。
这个精神寄托,有其价值,但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将此作为骗吃骗喝的手段和加官进爵的捷径,古有烧丹炼汞献君王、甚至还有明代青词道人和一些进献床笫之术的下作人员,今有净空和某梁姓之流不要脸的玩意。
更多则在其潜龙勿用的隐逸之上。儒家言“一箪食,一壶浆,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儒家其实骨子里确实是一个天行健以求自强不息的学派,更多的人是通过道佛,来做到贫而乐的。
而儒家的价值,则在于其一针见血的人心洞察和完善的社会构架理论,算是比较实用,如果真的能从四书五经里读出点东西并且笃行,除却养在胸间的浩然正气不谈,为人处世、为官任职上都会比较游刃有余。当然对腐儒来说是看不到这层的。
至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爱好和别的爱好的地位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优越,只有喜不喜欢。
但有一点,传统文化的东西是需要切磋琢磨的,不但有苦功夫,还有巧功夫,吃不了苦,无非附庸风雅,探不到巧,何谈圆转如意。前者如同当今所谓古风圈,后者犹如孔乙己。
⑨ 谈一谈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谈一谈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秉承以下的做事原则。
首先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祖先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让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做好申遗工作把我们的文化遗产烙上中国的印记。
其次,弘扬传统文化,就应该让人民大众都了解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让我们新一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传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学生青年中继承下来。
还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有很大的区别,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要保存和发扬下去,让世界全球了解多样化的中国文化。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传统文化,去继承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责任感和历史感,让我们去传承自己的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让这一使命成为我们青年人的光辉使命。
⑩ 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该如何融合并进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发展传统文化,因为一切文化的存在价值及意义,都要介入当下这个命题中考虑。而同时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要建立一种文化自信、本位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