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给我介绍下“C字龙”
其实就是红山玉龙啦。“中华第一龙”是艺名(= =),“红山玉龙”是本名。“C形龙”是小名(= =)。 1971年出土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是墨绿色软玉制作,吻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长鬃飘举,细体内弯,卷尾有力,极富动感,为已知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红山文化玉龙的制造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材料为玉,高26厘米,现收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此件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当当当~附赠图片一张~
B. 红山文化的遗址在那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在中国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视中华文明史为上下5000年,然而从考古学角度,其地下证据只能上溯至4000年——红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实物证明。
自秦始皇以长城将华夏大地南北两分,中原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就成为2000余年间不争的事实——红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蛮称世的北方,亦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以其灿烂的远古文明,验证并扭转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式。
红山文化是指华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间,于北从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红山后村,而于1955年正式得名,并将其后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
牛河梁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自20多年前红山文化得以在此发现并发掘,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就变得大气十足,几乎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女神庙处于整个遗址中心,面积75平方米,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
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
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于6个个体,有大小不一的女神头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头像缺了半边耳朵,整个面部表情却依然生动。绿玉石的眼睛深深凹进眼窝里,使眉骨、颧骨显得很高。嘴巴有点特别,回缩微咧,好似略带笑意。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后人一片喧哗,祖先雍容自若。
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
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
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
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
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
——“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
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
红山文化北从西辽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科左中旗、开鲁县,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辽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陆续南移,一直到辽河入海口的盘锦。
盘锦于1982年在市郊发现七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于地表采集到彩陶器残片、细石器、玉石斧、磨制石斧、网坠等,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以至再无收获——辉煌数千年的红山文化,据此在长城以北消失了踪影。
然而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文化特征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国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红山文化外,还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两者都有以玉器为陪葬品的特点,其玉璧、玉环、玉龟、玉鸟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红山文化“C”形龙的龙头与良渚文化大目兽的面纹,具有共同的基本构成因素。
遂有学者以此为据,推测后期红山先民迁至盘锦后,曾沿着渤海湾海岸线陆续南移,不断向中原迁徙,从而使长江下游文化面貌剧变,融入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
进而推出一个足以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除长江、黄河之外,辽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参考资料:http://202.96.80.59/why/yuanqushow.asp?id=546
C. 中华第一玉龙 是什么玉
红山文化的标志性文物“红山玉龙”就出土于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北面8公里的“三星他拉”村(见图1)。该村原隶属于朝格温都苏木(乡),2004年撤乡并镇时划入乌丹镇辖区。“三星他拉”现在汉译为“赛沁他拉”,村子已不称为村,而是按民族区域自治法改称为“嘎查”。
图1 三星他拉出土的着名的中华第一龙-“C”形龙。
1971年出土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是墨绿色软玉制作,吻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长鬃飘举,细体内弯,卷尾有力,极富动感,为已知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
1971年农历8月的一天下午,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17岁的张凤祥(见图1)和其他7位农民受生产队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树坑。平整到傍晚时分,身强力壮的张凤祥已经将另外7位农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此时,感到有些劳累的张凤祥坐在离林地边缘还有十来步远近的树巷子里休息。他几乎是毫无意识地随手翻着身边的土,发现这里全是些鸡蛋一样的小石头。他觉得好玩,一边翻看一边往外扔。突然,“哗”地一下漏下去好多土。再一扒拉,发现下面是一块儿光溜的1米多长的石板。掀开石板,下面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井字形石坑。在石坑里,张凤祥找到了一块儿月牙形的东西,上面生满了厚厚的土锈,黑乎乎的。张凤祥把这块儿东西拿在手里看了看,以为是块儿破铁。收工回家的路上,张凤祥把这块儿东西拿给7位农民看,有一个叫杨德成的农民先用铁锹把儿用力敲了几下,想敲掉上面的土锈,却怎么也敲不掉。于是,杨德成随口说了句:“这么块儿破铁有啥用?”说完便随手扔了,张凤祥也没有去拣,继续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时候,张凤祥突然想:“那块儿铁咋说也有1斤重,能卖4分钱,可以买好几块儿糖呢!”想到这里,他又跑回去把那块儿东西捡了回来。张凤祥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捡,无意中竟然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
回到家后,张凤祥将这块儿东西扔在了屋子的角落里。张家有兄弟五人,张凤祥是老大,最小的弟弟那年才4岁。为了哄这个小兄弟玩儿,张凤祥就把这块“锈铁”拴上绳,给弟弟当了玩具。小孩子每天拉着这块锈铁跟着大人们的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十来天过去了,粘在上面的土锈逐渐被磨掉,露出了墨绿晶莹的颜色。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现已去世)仔细观察后,认为这块儿东西有可能是一块儿玉,村里但凡看过这个物件的人也认为像玉。从这一天起,张凤祥一家再不敢拿它给孩子当玩具了,把它当成了宝贝,张凤祥的父亲还扯了二尺红布,把它裹得严严实实锁在卧柜里。
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公社”体制时,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不叫“村”,而是叫“生产大队”,三星他拉村当时就叫三星他拉生产大队。农民一律叫“社员”,生产大队的领导是社员的直接父母官。
两个月后,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决定把这块儿东西交给生产大队,可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韩玉龙看了看说:“这东西有啥用?你还是拿回去吧,要不然就拿到文化馆去吧,看看值不值钱”。于是,张凤祥和父亲赶着毛驴车跑了十几里路,找到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当时文化馆接待的人不是搞文物的,认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用,就让他们把原物带了回来。
一次,张凤祥的舅舅来串门,看了这块儿东西说,能用它洗成四、五个半尺长的烟嘴,一个玉烟嘴能换一头大犍牛,一头牛值180元。这个主意还真让张凤祥一家动心了,特地跑到城里转了两圈打听行情。后来张凤祥的父亲说:“算了,这也许还是个宝物呢,不能损坏了,拿到大队去吧。”一年以后,张家父子又捧着“宝物”去找大队支部书记,还是执意要交公。支部书记说:“你们上次去旗文化馆一定是没找准人,这次你们再去找馆长。”听了支部书记的话,张凤祥的父亲第二次抱着这件东西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馆。
这次接待他的是文化馆副馆长王志富。王志富说:“这是个玉的东西,值两个钱,不知是啥玩艺儿,你不能损坏它是,这儿是鉴定不了,不行你就搁下吧,我拿到别处给你鉴定鉴定。”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在由废弃厕所改建的库房里的箱子里,一放就是一两年。在这段日子里,张金贵几次去文化馆打听结果,一直没有个明确的说法,于是摆了家里的困难,提出要几个钱。王志富见他不容易,说:“我把工资给你吧,你先接济接济。”那时他的工资一个月37块,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给了张金贵。是什么理由使得这位馆长把自己的工资作为奖金来解决当时的尴尬局面呢?是被张氏父子三番五次的诚心与热心所感动,还是出自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是他凭着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的判断,还是这件玉器内含的太多太多的未知的召唤?可惜这位馆长已经不在了,我们无法同他面对面地交流。
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博副研究员贾鸿恩事后回忆说:“我拿起那个东西看时,认为不可能是原始社会的,属于商周时期的东西,从它的工艺啊,从雕刻的水平啊,原始社会好像出不来那么好的雕刻工艺,只有到了金属时代才会有。没有金属哪能雕刻那么好的东西,原始社会没有金属东西,就是石器,石头雕刻石头,工具也是石头的,也不是金属的,所以当时不敢说,没有证据,证据不足。”
这块儿东西被留在翁牛特旗文化馆后,市旗两级考古专家们对它进行了多次研究,但是没有研究出什么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也不能怪当地考古人员的“内功”没有修炼到家,因为当时考古界对红山文化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1972年春,赤峰市博物馆(原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苏赫站长带队在三星它拉村搞文化普查时,听说这里发现一个半圆形器物,于是到翁牛特旗文化馆端详了这件东西,认为是早期的龙,材质是石质。回来后向辽宁省(赤峰地区1969年至1979年划归辽宁省管辖)作了汇报。以后,辽宁省考古所孙首道、郭大顺、徐秉琨等先生专程来赤峰考察,认定是玉龙,质地为青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曾经主持过多项文物考古的挖掘工作。他1974年知道了这件事后,亲自到三星他拉进行了实地考察。看了这件东西以后,他认为很重要,说属于红山文化的东西。这引起了当地文化馆的重视,就把它放在大厅里了。
1984年,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距赤峰地界不远的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1943年佟柱臣发现的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着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就此,贾鸿恩发了一个简报,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物刊物上发表。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惊动了考古界,也惊动了历史界,从而引发很多文物专家的一系列研究性文章。这一消息也惊动了着名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沈从文老先生。大概是出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的敏感,可能也是出自他对“龙凤艺术”的潜心研究,尽管他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听到这个玉龙的消息,喜不胜收,于是打破惯例,在病榻前及时地约见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1985年,《人民画报》用整版的篇幅登载了这件玉龙的照片,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山文化及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它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从此,它被命名为红山碧玉龙。此后,红山碧玉龙几乎是一日之间乘风而起,名扬华夏,成了举世瞩目的无价之宝,并且多次被借调,在国内外展览。那飘逸的造型,晶莹剔透的质感,得到了国内外一片赞誉声。
现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馆的红山碧玉龙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调走。据赤峰市博物馆原馆长项春松回忆,1989年,文化部下发文件,指名要调走放在翁牛特旗文化馆的红山碧玉龙。翁牛特旗文化馆和赤峰市博物馆的有关领导接到文件后犯了难。项老说:“不给吧,不行;给吧,又实在舍不得。最终还是从大局出发,忍痛割爱,交出了无价之宝红山碧玉龙。”交出红山碧玉龙后,翁牛特旗文化馆馆长总觉得这时候应该向国家要点儿钱,用来维修已经破败不堪的翁牛特旗文化馆。于是,几经思量写了一份需要国家拨款2万元的申请。申请交上去了,这位馆长感到忐忑不安,他对项老说:“要这么多钱,上面能给咱吗?”结果,国家主管部门很痛快地就将2万元给拨下来了。收到款后,这位馆长对项老说:“早知道这么痛快,应该多要点儿!”这笔钱随后便用在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基础维修方面。
现在,在出土红山碧玉龙的翁牛特旗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村口,竖着一块儿高约10米、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巨碑顶上,一个被放大了几十倍的红山碧玉“C”形龙雕塑昂首欲飞(见图2-3),贯穿于嘎查间的一条油路也被命名为玉龙路。作为凝固历史文明的文物,红山碧玉龙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赤峰市境内,红山碧玉龙优美的图案随处可见,赤峰人说起红山碧玉龙来,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笔者感悟到,真正的文化传统,绝不仅仅停留在考古的层面上,“中华第一龙”那种昂首欲飞、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老百姓的灵魂,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去了。
我们不得不感叹农业文明的伟大,当我们力图摆脱农业文明的羁绊,开始迈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农业文明还是时不时用农民的锄头来宣告自己的永恒。关中临潼县西杨村默默无闻的农民杨新满老汉用自己的锄头挖出了秦始皇兵马俑,杨新满老汉早已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为旅游者签名赚钱。而当人们以各种方式感悟红山文化传来的文明曙光时,还有人会想到玉龙的出土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吗?还有人会想到当年那位曾把玉龙当作锈铁块的小伙子吗?那位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三世同堂,抱上小外孙了;当年那位拉着玉龙满村跑的小孩儿也早已成家立业了。张凤祥一家仍然在村里务农,没有抓住出名的机会挣钱,他只是用自己的农业工具再次证实了中国农业文明的亘古久远。就是每当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访问他的时候,张凤祥总是会在讲述完发现玉龙的经过后,说上这么几句话:“村里人都说亏了,冤了,我说给国家,一点也不冤,给后代儿孙造了福,也是幸福!”农民兄弟张凤祥挖出的这件形状象拉丁字母“C”字的玉龙,成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图1 三星塔拉玉龙发现者张凤祥。
图2 三星他拉村远景。
图3 三星他拉村口。
D. 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地
2010年11月2日,被专家学者苦苦寻找20余年的中国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和翁牛特旗博物馆田野考古工作者历经两年考察被确定。 翁牛特旗博物馆于1987年在民间征集到玦型黄玉龙形器被中国文物部门定为一级文物而加入国宝行列。考古学界普遍认定此件玉龙为“中华第一龙”,并被国内外红山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
由于这件玦型黄玉龙形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部分专家认定这件龙形玉器属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玉龙属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 纷争之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初立项并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调查活动之中,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玦型黄玉龙形器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刘国祥认为,两年来的细致调查表明,玦型黄玉龙形器选料上乘,雕工精细,神态飘逸,具有明显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艺特征,应为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称国宝。 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被确定,证明玦型黄玉龙形器代表红山文化高等级类型器物,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E.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一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体卷曲为“C”字形,吻部前突。
龙起源于狼,无可争议。
我们祖先怎么会崇拜家猪或野猪这样愚蠢,毫无头脑的动物?
而崇拜狼,这样集智慧、勇猛、团结、美丽于一体的动物,到是较为可信。
龙由猪演变,简直是无稽之谈。
F. 红山的文化遗址
内蒙古赤峰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草原文明的重要源头。因时间关系与红山文化遗址失之交臂。我专程去古老而苍凉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考察。赤峰因市区东北一座山的红色岩石山峰而得名,先民曾生活在这座古老而巍峨险峻的山里。我去内蒙古时江南已是桃红柳绿,春风拂面,而红山文化遗址迎接我的却是凛冽北风,逼人寒气——那里的气温还在零下16摄氏度,站在山上整个人都瑟瑟发抖。
在遍山乱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五六千年前先民垒砌出来的半掩体圆形石穴,那些石穴虽不大,但一走进去“敬畏”之情顿生。在广袤的黄土斜坡上,先民们就地取材垒砌石穴,石穴门一律朝南或东南方向开,门前还有石砌,既可挡风避雨,又能防范野兽袭击,原来草原游牧民族的祖先也曾有过定居的生活。假使如我所想,那么,古代这里应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之地。陪同考察的赤峰博物馆副馆长赵国栋告诉我:“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日本考古队,带队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滨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他们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文化遗址他们发现的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但从此也揭开了红山考古的序幕。
最早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的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和考古学家尹达。梁思永解放后任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他早年实地考察过赤峰地区。两位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属于长城南北接触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故定名为“红山文化”。
新落成的赤峰博物馆有红山文化出土实物和图片展出。从展览可知,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等极为重要的文物告诉人们,那时红山古国形态已经出现了。红山玉器现已出土近百件之多,造型有龙、蚕、鸟、猫头鹰等,多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透亮,极具神韵;市面上流传的红山古玉,大都属于仿品。197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C形雕龙,其造型之优雅,质地之精美,堪称一绝。这件国宝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我曾见到过。由碧玉C形雕龙人们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赤峰地区远古时期也许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这样,它比南方良渚文化玉器早一千多年。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的智慧,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
是的,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细细研究。
G. 中国15件最顶级国宝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文明,这几千年的传承不只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各类珍贵的宝物的传承。记得之前为大家介绍过日本十大传世国宝,下面和探秘志一起看看咱们中国的各大宝贝吧。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
1、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也被称之为后母戊大方鼎,它是在商后期被铸造出来的。这个庞大的青铜器高度为133厘米,重量更是达到了832.84公斤,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进入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行列也是可以理解的。
2、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个宝贝虽然名字有点复杂,但是整体来看相当漂亮。这是汉代蜀地织锦护臂,这个也是中国的一级文物,在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中也占据一席之地。这个珍贵的宝物目前被放置在新疆博物馆中。
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一直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作品,这幅画的主要内容是宋代的街口情景,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优秀画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之前有传闻说清明上河图价值100亿,这个说法当然是假的,因为这是中国国宝,是不允许拍卖的。
4、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在1969年成功出土,这是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中的陪葬品,目前被安放在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自从出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高超手艺的代表作品。
5、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在1986年成功出土,整体长度大约为1.76米,居然是用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制而成,所以这个名字也因此而来。这是一款十分精致美丽的宝物,出土之后,甚至有人好奇金缕玉衣里面有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里面就是空的。
6、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整体相当耀眼,在1976年成功在陕西出土。这是是商周时期的金器,主要是圆形的,身体非常薄,图案还是镂空的,设计巧妙十分漂亮。
7、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是宋代时期的物品,高度为122.6厘米,主要是用楠木制作而成的,设计方面相当的巧妙,镂雕的技术也十分精湛,不愧进入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之中。
8、摇钱树
摇钱树是东汉时期的东西,1990年在四川成功出土,它的高度为198厘米,整体是一颗相当完整的树木。几大部件都十分精妙,设计不错。
9、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的青铜器作品,宫灯灯体就是一个双手端着灯的宫女,神态十分优雅,设计巧妙。这个文物虽然在现在不可能拿来点灯,但是在以前确实是不错的宫灯。
10、曾侯乙编钟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之一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它在1978年的时候成功在现在湖北的随州市出土,这主要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乐器作品,不仅铸造技术高超,还有比较不错音乐性能。
H. 馆藏红山c形龙有几件
馆藏红山c形龙有246件。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汇处的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市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着特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来到牛河梁进行考古发掘。1984年,当工作人员打开牛河梁第五地点的中心大墓。他们惊奇地发现:墓里竟然有七件随葬红山玉器。并且排列十分规整。
竖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压着一件马蹄形玉器,右手腕戴着一个玉镯,两件玉璧放在头部的两侧,双手各握着一个玉龟。如今,这些珍贵的红山玉器都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里。
I.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是什么呢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编辑本段历史
红山,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
[1]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红山文化博物馆示意图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红山文化墨玉马蹄形器
[2]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着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 雷广臻强调,在中国着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这种种契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雷广臻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广臻教授进一步分析,黄帝多图腾,哪个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呢?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 6 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编辑本段“红山文化”博物馆
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是由民间着名考古探险收藏家黄康泰先生创建。三十五年来,他凭着天赐的命运、龙祖的重托、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境界,踏遍龙疆万里,走尽凤国家园,不辞辛劳地探研龙的起源和人类文明起源之大课题,始终默默地肩负着探研和弘扬人类文明起源历史的使命和重任,艰难地完成了有史以来前人所未完成的寻根之梦。 中国第一“龙”——C型龙
[3]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以近三十五年来所发现的远古系列石玉器为主要物证,以陶器为辅证,以骨器为旁证,破解了五千年至三万年间人类文明起源之谜,是一所具有专题性、唯一性和重大发现性的博物馆。它是一座以考古实物讲述人类史前文化的知识宝库,是人类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无远古考古发现之前,中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疑古思想,被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观点所左右。如今,本馆考古发现的龙祖凤宗文明起源实物和红山文化系列石玉器,充分地证实了中国龙凤“一统多源”起源文明演变世界文明的学术观点,彻底推翻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的错误观点。中国物证探源人类文明的考古时间虽晚,但现在我们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可以郑重地宣布:中国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是人类文明第一起源国。 该馆收藏的各类远古石玉器均是龙祖凤宗文明发展、演变和传承的文化产物。中国文明起源即龙祖凤宗文明起源。龙凤图腾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图腾的象征,以最远古、最神秘的内涵,创造了中华民族总图腾的文明起始,衍生了无数中国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永恒的、从未间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无所不包的文明哲理,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三万年独树一帜的、龙凤一统多源的文明文化传承史。 红山文化——龙宗凤祖
[4]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相比中国龙祖凤宗的文明与文化起步要晚,是对中国龙祖凤宗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观点可在当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因此,本馆收藏的远古系列石玉器是探研中国乃至人类文明起源课题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证。 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藏品达二万余件,其发现地集中于中国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区,分布于闪电河、青龙河、滦河、东西辽河、哈拉哈河、老哈河、英金河、牤牛河、大凌河、西拉木伦河等流域,共计万余处。
J. 重大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龙什么时候出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是“龙”形象的出现,远比“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要早。最早的龙的龙的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考古上又有哪些重大发现呢?
“龙”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从字形来看,有头有角有大嘴巴,还有弯曲细长的身子。
先秦文献《左传》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说鲁昭公29年,晋国都城郊外发现龙。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关于训龙的各种传说,如五帝时代,董父帮帝舜驯养龙,帝舜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刘累为孔甲驯养龙,孔甲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
汉代青龙图案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