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瑶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土特产是什么
一、瑶族的风土人情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仪。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二、瑶族的民俗习惯
1、建筑: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新中国成立之前,边远山区瑶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当一部分还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砖瓦屋。。
2、信仰: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
3、传统节日: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着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三、瑶族的土特产
瑶族烟熏腊肉主产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烟熏腊肉采用原汁原味的农家土猪肉为原料,配上瑶家特有的米酒腌制,打造出的腊肉具有肉香味浓,口感好,肥而不腻的特点。
每年到了三荒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或家中有客人来了,热情的瑶族同胞就会在自家厨房的灶口或火塘上取下火烟腊肉,洗净灰尘,或整块,或切片,或蒸,或煮,或炒。
(1)瑶族非遗文化是哪个村扩展阅读
瑶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瑶族聚居区建立了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利。目前,全国共有13个县的瑶族人民实现了区域自治,建立了自治地方,设立了自治机关,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工作,我国宪法和法规性文件规定了散居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为了充分保证散杂居瑶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国家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五省区还建立了113个瑶族乡(镇)(有的民族乡是由瑶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瑶族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特点进行了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对工、农、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瑶族人民的积极性,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Ⅱ 瑶族有什么独特的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民族众多,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还有一个摩梭人。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他们都有非常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他们的传统服饰,各种各样异常好看,他们的建筑也跟汉族不太一样,他们的礼节,饮食等等都与其他的民族存在明显的区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瑶族文化,一起去领略一下瑶族人民的独特风格。
除了这些瑶族,在饮食方面也跟其他民族不一样,他们多以一些粗粮,比如玉米,芋头等为主食,还喜欢腌制各种食品,作为待客的良品。瑶族的婚俗也比较提倡自由恋爱,通常利用集会、节日等等来走村串寨,通过对歌以及其他的形式来建立感情,自主婚姻。
Ⅲ 瑶族是发源地是哪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21。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2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Ⅳ 瑶族的传统工艺有哪些
《黄泥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过山音》《瑶族织绣技艺》《瑶族医药》《跳甘王》《瑶族度戒》《瑶族做盘王》《瑶族石牌习俗》7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服饰》《瑶族石牌制》等3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8项被列入县级保护项目。
Ⅳ 瑶族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耍歌堂
瑶族服饰
瑶族刺绣
瑶族民歌
瑶族长鼓舞
瑶族猴鼓舞
密洛陀
Ⅵ 瑶族有哪些风俗文化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
南丹白裤瑶男子空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头缠黑色或白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饰耳环、手镯、银牌。
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的瑶族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Ⅶ 瑶族文化 瑶族刺绣有着怎样的历史
瑶族刺绣主要流传于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必背、游溪、东坪镇农村及乳城、桂头镇部分地区。乳源瑶族属过山瑶,该族妇女自古爱绣花,闲时针不离手,代代相延,但刺绣确切产生年代已无从考证,其历史渊源据说与瑶族先祖“盘瓠毛五彩,故令瑶姎徒衣服斑斓”(《广东新语》)的传说有密切关系。
乳源瑶族刺绣以黑色、蓝色、白色布料为底布,以红、绿、黄、黑、白五种色线作线绣,广泛用于衣服、头帕、围裙、角帽、童帽、脚绑和挎包、伞袋等的装饰。当地瑶胞几乎从头到脚都以五彩斑斓的绣色把自己装扮起来,格外美观精神。
乳源瑶族刺绣技艺独特,绣时不需画稿,按不同布色先用黑线或白线依着布纹绣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绣出各种图形。尤为神妙的是不必看正面,只从反面而绣,却能在正面构成三角形、齿状形、城堞形等不同纹样,其缀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个形纹图样,再经组合便成为各类物品上的完整装饰图案。
乳源瑶族刺绣的形纹图案制式划一、造型奇特、结构复杂、样式繁多。其线条必是对角线、垂直线、平行线而无弧线,图案配色组合各异,但基本形态是定型的,且世界各地的过山瑶皆大体相同,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其造型抽象,有变形、夸张、象征、比喻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其大莲花、八角花等形纹结构繁复,甚至有型中型的复合构成和多重组合;其形纹图案有男女、佛手、唐王印章、文字、龙身、兽蹄、鹿、蜘蛛、鱼骨、锯齿、碎花、单花蕊、组合花蕊、大花蕊、梧桐花、莲尾花、凤仙花、松果、大松果、大八角、豆腐格等26种样式。
这些奇异古拙而经典的形纹图案记载了瑶族生存发展、信仰崇拜、传统文化艺术和思维观念的历史,是过山瑶民族身份的符号和标志,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及时髦服装的流行。
瑶族的传统服饰以至生活习俗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由于许多瑶家姑娘外出打工,在学女孩课业过重等原因,刺绣习惯已慢慢淡化,乳源瑶族刺绣已面临后继乏人、技艺濒临失传的困境,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Ⅷ 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文化
(一)唱山歌
乳源瑶汉族人民都喜欢唱山歌,汉区以桂头、一六、大桥、红云、侯公渡等乡镇流行。瑶区则是村村寨寨的瑶族同胞都爱唱山歌、会唱山歌。歌声悠扬动听、音细而长,唱时讲究一定的技巧,强调拖音、吐气,曲调清新,使听者感到十分亲切。平日里,瑶族青年男女上山打猎、伐木、耕作或到田间劳作时,都歌不离口,或独唱或男女对唱。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还会集合到林间、草坪尽情地对歌,传情达意。
(二)舞狮
乳源的舞狮主要有醒狮和惊狮两种。舞狮是民间最普遍、最常见的一项娱乐活动,凡喜庆日子,皆以舞狮助兴。特别是春节期间,从年初一至元宵,更是爆竹声声、锣鼓咚咚,舞狮队伍穿街过巷、走家串户,舞狮拜贺,祈福消灾。
民间舞狮队如新置狮头,要择日在厅堂簪花披彩,然后到长流水的江河边跪下点光。要盛上熟猪头一只、熟雄鸡一只、生猛鲜鱼一条,叫“三牲”,同时要有酒、水果、糍粑和香纸宝烛奉拜,用一支新毛笔蘸上珠砂、生鸡血点狮头的双目,舞狮艺人要还要唱“狮头歌”。
(三)舞龙
乳源民间舞的龙主要有木雕龙、纸扎龙和稻草龙三种。桂头、杨溪舞木雕龙,附城舞纸扎龙,大布、大桥等山区舞稻草龙。舞龙时间除节日庆典由单位出资制作安排活动外,民间自发性的每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的夜间进行(惟桂头王龙围等村在白天进行)。
(四)舞春牛
“舞春牛”是流行于桂头、杨溪、一六等乡镇的一种民间歌舞。活动多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舞春牛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由一男子穿戴竹篾织的用纸裱的牛头、牛尾,手中摇着扇子,扮成书生样子,另有两个姑娘挑着花篮,边舞边对唱表演;另一种形式,是由一个小孩扮演牧童骑牛(人扮)吹笛,另由几个姑娘挑着花篮一起表演、对唱。唱词以问答式为主,通俗易懂。
Ⅸ 瑶族故里
瑶族故里通城县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瑶族的精神家园
龙窖山作为瑶族文化的发祥地--千家峒所在,此间遗存了大量的瑶族文化图腾和生活遗迹,沉淀了丰富多彩的瑶族先民的石头文化,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是极其少见的瑶族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属性中的唯一性,文化载体的独特性和文化研究与发展的代表性。千家峒瑶族文化遗存,上与古三苗国(2)有渊源,下与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贵州等地瑶族有族属关系,在国内、外民族文化史上有独特地位。特别是代表上古瑶族先民的石文化遗存更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具有打造为国家级文化品牌的潜力。(小兔TONI武汉编辑)
Ⅹ 瑶族有什么文化
1.建筑文化,种植文化。独具风情的瑶家山寨,充分展现了瑶族同胞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辟岭,在明清时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和青砖瓦房等,房屋排列整齐,村庄供水设施完善,并且他们千年瑶寨还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同时,他们开垦耕地,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梯田和森林,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山水田园风光的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向往和心旷神怡。2.传统音乐、舞蹈。瑶族歌谣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有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有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歌、革命斗争歌,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等等。在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瑶族崇拜盘古,把盘古看作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其中《盘王歌》是经典歌谣,是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谜语、谚语等,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瑶族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是瑶族同胞的生活组成部分。其着名舞蹈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25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等数十种。现在,瑶族的长鼓舞和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清远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舞马鹿、凤舞、闹花灯、瑶族小长鼓舞、豆腐节、舞被狮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歌舞所用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3.传统民族节日。瑶寨是歌舞之乡,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瑶家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庆丰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民间盛会,耍歌堂传诵的瑶经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4.语言、服饰、宗教、婚俗等生活习俗文化。瑶族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如服饰,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有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传统工艺如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瑶族男女老幼都能出口成歌,而且歌词精练押韵性强,时逢喜庆佳节歌声遍野,令人神往。很多走出故乡的瑶胞都尽力保存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婚俗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另外瑶族也保留自己的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账据。三、瑶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何将瑶族传统文化和其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特色的民族经济,这是连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