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
2、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3、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
4、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
⑵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你是怎么认识它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它是从出生开始,也是我们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了解的过程。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以出色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最先必须确定什么叫出色的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即出色的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所说是啥,包括什么关键含义。
仅有弄清楚了优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才可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所包括的繁荣富强、民主化、文明行为、和睦,随意、公平、公平、法制,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好十二个关键字的含义。
学习团中华传统文化是因为基本建设具备文明行为使用价值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全社会发展详细地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塑造“能一日三省吾身”的“知止”观,做一个坚持不懈中华传统“坚毅有能量,壁立千仞”的人。
或许目前也有很多人没有认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总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人民的国粹。大家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学习。
⑶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⑷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影响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⑸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教育
一、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民族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外来文化充斥着我国的各个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让国人有些迷失了方向。当今社会忽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占据国人生活的现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部分年轻人青睐于外来文化,不论是国外影视还是国外书籍、国外节日,已经占据了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许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三字经》,反而操着一口生硬的英语、韩语、日语,对外来文化信手拈来;嘴里天天喊着吃肯德基、麦当劳,不喜欢吃面条等传统中餐;他们不再重视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不会在传统节日进行相关教育,反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还进行夸张的装扮,举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动引人注目。许多年轻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饰、食品等偏爱于外国牌子,认为国产品牌质量低下,点滴之间把中国之根、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此外,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也在逐渐减弱甚至淡化,如春节放烟花爆竹被禁止,元宵节打纸质灯笼被认为危险,清明节扫墓认为不必要,甚至感觉污染环境……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印记与标识,却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逐渐消亡,这是多么可怕。
二、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猛烈冲击的情势下,如果国人再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再不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蚀,那么我们的国家、民族将深陷万劫不复,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包涵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2]。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不留余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真正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需要学会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摒弃传统落后文化,学会审时度势,用发展进步的眼光去解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强化各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年轻的一代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各教育系统和单位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起步阶段,即潜移默化地对儿童阶段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让其从小身受古代优良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辨别鉴赏文化的能力,学会认可精华,摒弃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或者中小学阶段开展古典诗文品读诵读,陶冶儿童的情操;可以开展以儒家典籍为主的浅显易懂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赏鉴,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开展相关的系列教育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对孩童时代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高中及以上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更不可因为专业课而忽视传统基本文化课的学习。有的高校因专业性极强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开设和学习,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塑造和培养,这是极不可取的。在大学阶段我们仍然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将其设为大学必修课,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相关文化的学习任务,以免年轻人不知儒学,崇洋媚外。
(三)中国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应职责分明,重视相关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际,我们都会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浏览到新一年的日历,日历上标红的节假日更是吸引众人眼球。那么到底有多少国人真正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呢?他们仅仅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可以游玩,什么时候可以和同事举行派对联欢……而本应该引起思考的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仅仅被当成了玩乐的标识。大家没有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关键点在于有内容含义的“节”,而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义首先是追根溯源,铭记先辈,牢记传承,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清明节,众人皆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是一个对已逝故人先贤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的节日,是一个对先人表达我们追思与敬意的节日,清明更是代表着一种感恩文化。现在的我们需要感恩先贤,感恩祖宗,正是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创造了当今灿烂的文化,正是他们留下的这些优良传统文化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这就要求中国各文化宣传部门应该在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加强对节日由来、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等的宣传教育或者开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动,使国人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接受并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预国人过分重视洋节,如万圣节、圣诞节和情人节,加深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教育总是伴随着一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教育发展背后的真正推动力。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文化的消亡没落势必导致教育落后。只要文化不灭,文明就会延续下去。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两面性的,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起到积极导向作用,是国人精神力量的支撑,是国人行为举止的指南。在优良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中华儿女践行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子孙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4]。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我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给予我们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气,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现实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古代历来追求同一性,这源于古代君主对政治局势的把控,但在如今看来,盲目追求集中统一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思维的发散,严重阻隔了创新的发展。追求同一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如果教育课程、种类、设置等整齐划一,长期集中统一,势必会造成教育灵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后导致教育体系的滞后,学生缺少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被动化,缺乏创新意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⑹ 如何看待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让这个时代的人认同传统文化,其实只要从身边做起,比如现在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过去60年的总和。这说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得到了社会性的认同。
2、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历史中会被洇灭。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色是一项传统文化,那么通过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的塑造可以让文化产业化。
3、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韩剧中的古代文化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人通过韩剧把这部分文化伪装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发扬,让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6)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1、要拥有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抛弃不良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观、批判的态度。
2、要创新性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网络传播快,也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创新性学习。
3、当然,也要持之以恒,学习好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不断坚持不懈、刻苦钻研。
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你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所传承的东西简直太多了,从书法、武术、兵马俑、玉雕、四宝、笛子、古筝、琵琶等在到彩陶、国画,每一种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就像现如今汉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汉服又为什么会让年轻人这么着迷呢?
首先汉服的设计,特别符合国人的传承内涵,包含了彬彬有礼和中和之美,符合现代青年的审美,而且女孩子穿了会特别显身材,使得女孩子拥有娇羞之美的同时,又不夸张的显现自身之美,正所谓闭月羞花就是这么来的,而汉服在现在制衣工业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所制作的衣服更显精美华丽,让年轻女孩爱不释手,所以大力推崇汉服文化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⑻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顺应潮流。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坚守传统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这样容易被历史所淘汰。
2.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我们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3.取其精华。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⑼ 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