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州的饮食文化和常州的特产及介绍
1、常州大麻糕
10.常州梳篦
‘贰’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常州吟诵、《董永传说》、常州梳篦、锡剧、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又名吟诵调,是常州的传统音乐形式,用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话吟诵。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它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是中国古代诗歌吟唱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上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吴语的音韵特色,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古时期南方诗歌的演唱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万荣县文化馆、东台市文化馆、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获得“董永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传统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常州还有着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锡剧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干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
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留青竹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锡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常州梳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永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常州吟诵
‘叁’ 常州有哪写些传统艺术 传统节日 民间工艺 文化特色 名胜古迹 文化遗产
常州民俗文化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均饮誉全国。民间工艺 根雕、金坛刻纸、梳篦、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 风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时节“尝三鲜” 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冬至大如年 “岁朝春”与“踏双忙” “送灶”与“接灶” “三尸神”与“掸檐尘” “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常州漕运 古常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有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胜甲于东南,故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 5世纪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时,大兴围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涝。20年造田3.7万亩,使芙蓉湖、阳湖、临津湖逐渐缩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丰,水位失调,使以湖水为主的常州变成了以江水为主,由于运河年久失修,长江流沙淤塞严重,北运漕粮的覆船沉没事故不断。到清朝后期,山东境内运河大部淤塞,漕粮无法从常州转运。道光五年(1825)试航海道运漕成功,常州这个中转逐步东移无锡。从此专以海运,常州与运河漕运的二千多年历史才告结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的“常州小热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类别,序号7。 旅游名胜中华恐龙园(国家5A级景区) 恐龙谷温泉(国家5A级景区) 淹城春秋乐园(国家4A级景区) 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国家4A级景区) 环球动漫嬉戏谷(国家4A级景区) 中华孝道园(国家4A级景区) 武进花都温泉(国家4A级景区) 南山竹海(国家4A级景区) 天目湖御水温泉(国家4A级景区) 舣舟亭 张太雷故居 瞿秋白故居 三星村 御码头 篦箕巷 陈渡草堂 天宁寺(国家4A级景区) 天宁宝塔(国家4A级景区) 红梅公园(国家4A级景区) 东坡公园 (国家4A级景区) 青枫公园(国家4A级景区) 武进新天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 武进电视塔(国家4A级景区) 文慧苑 李公朴故居 恽南田纪念馆 三勤农业生态园 牟家农业旅游观光园 夏溪花木市场(国家2A级景区) 夏溪艺林园(国家2A级景区) 亚细亚影视城(国家4A级景区) 环球恐龙城(国家5A级景区) 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 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 茅山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 横山风景旅游区(国家2A级景区)特产主要特产美食有武进寨桥老鹅、太湖银鱼、焦店扣肉、雪山草鸡、湟里牛肉、卜弋桥猪头肉、嘉泽鸭头、尊龙酱鸭、黄天荡大闸蟹、横山百页、芙蓉鲜螺、常州萝卜干、常州大麻糕、芝麻糖、溧阳风鹅、野山笋、溧阳水芹、南山板栗、长荡湖螃蟹。
‘肆’ 常州自然、文化遗产有哪些
常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董永传说
2.常州吟诵
3.天宁寺梵呗唱诵
4.乾元观道教音乐
5.泓口丝弦
6.太平军锣鼓
7.跳幡神
8.谈庄秧歌灯
9.巨村舞龙
10.溧阳竹马灯
淹城遗址;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历史。现存遗址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从里到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城池遗存中,绝无仅有。1935年,我国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居民活动遗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内河出土了3条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陶器,这批成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轰动。这之后,对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断。1986年,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首次对淹城遗址进行了为期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当年考古发掘队队员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建芳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淹城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
‘伍’ 常州文化遗产有哪些
我市首个以运河为主题的专题纪念馆——大运河记忆馆正式与市民见面。整个展馆面积930平方米,参观展线108 米,分为“运河历史”、“运河遗存”、“运河风物”、“运河儿女”、“运河新姿”五大部分,为传播运河文化、传承运河遗产、品味运河乡愁提供了新的载体。
‘陆’ 关于常州地域文化的资料
一、延续传统文脉,科学规划建设 常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历史文化街区3个、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在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市将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处理好保护文物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水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努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规章;编制完成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各项文物保护的具体规划;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体现科技革命与文化创新相协调统一的文化名城发展格局。 二、保护历史遗产,打造城市特色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以及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常州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故居较多,特别是常州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位先烈,我们围绕这一优势,加大力度,以修复三杰故居、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杰系列文化项目,并通过各种活动,注重对常州三杰的宣传和研究,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纪念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张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单位推荐为中国革命和历史传统教育基地。 同时,几年来,我市投入近亿元,动迁居民近百户,先后修缮了西瀛里明城墙、黄仲则故居、梅村戏楼、万绥戏楼、常州府学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了天宁寺、近园、舣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迹,对青果巷、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重点宣传和修复利用,加强了对我国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护和上黄母山古人类起源发祥地的保护,大大改善并优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促进了常州地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为常州这座现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丰厚底蕴,提升城市内涵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表现着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的氛围、文明的气息、文人的精神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品质和丰厚内涵。一方面,我们十分注重挖掘历史的丰厚底蕴,加强对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修缮保护,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普查,确定了锡剧、常州梳篦、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另一方面,先后建成了亚细亚影城、市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谢稚柳艺术馆、华罗庚纪念馆等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标志性工程,正在建设体育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点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改善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0年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四、珍惜独特资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离不开地域文化。常州滨江临湖,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历史上就以环境优美着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生态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快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重点的家园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四大生态林带、四个滨湖生态区,建设10个生态园林乡镇、20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300个生态园林单位。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5%,森林覆盖率超过30%,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常州将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态之市、和谐之市,成为长三角一颗亮丽夺目的明珠。gaoyuxuan
‘柒’ 常州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丰富的地方特产
常州梳篦(简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自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曾享有"宫梳名篦"之称。
常州梳篦系天然材料制成,技术精湛,造型美观,经常使用,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提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玲珑精致的工艺欣赏品。
常州梳篦驰名中外,近百年来,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金银质奖,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展览会银质奖,1926年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质奖,1979年获我国轻工部优质产品银质奖,91年锋国家银质奖,90年长寿相拼梳获得国家专利权,91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金质奖,并被评为常州市十大名牌产品。梳篦产品远销东南亚、西欧及非洲等国,美誉交加,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
还有以下特产:
3:景泰蓝掐丝工艺画
景泰蓝--古代称金属胎珐琅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是全世界工艺美术作品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金属胎掐丝工艺画是采用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在金属材料底面上构制画面,画面主色调与底色采用现代新技术及配色技巧,画面清晰、新颖,色彩丰富、艳丽,晶莹剔透,立体感强;在底色衬映下,主题突出,寓意更为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砖刻屏
砖刻屏是一种用篆刻艺术的刀法,将汉碑文字、汉画图象刻在明清时期的古砖上,再配上用红木雕花精致而成的座屏和挂屏。砖刻屏重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其外观古朴典雅,图象既有汉代碑刻和画像石的雄强阳刚之气,又有古代碑刻的金石之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者能从中感受到汉朝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得到美的享受。
5:乱针绣
由我国着名刺绣艺术家杨守玉教授首创,将绘画艺术与刺绣技法相结合,打破传统"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框架,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深度和广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宛如油画或近似艺术摄影。
6:留青竹刻
是一种在竹子表面极簿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竹刻艺人在竹筠上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展示层次、明暗、浓淡、透出较强的立体感;又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深日久,竹皮竹肌的色泽反差很大,竹肌颜色渐呈紫红,犹如初熟樱桃、抛光琥珀,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7:天宁寺素斋
天宁寺素斋是有历史传统的,各地香客到此朝山进香,游客来瞻仰游览,每每喜欢在此用膳,一是趁做佛事之际,宴请亲朋好友、品尝佛门斋味,以表欢聚之情,也是虔诚祝愿之意;二来变换口味,或合家共餐,或亲朋相聚,不失为一种流行时尚。尤其是酷热暑天,人们厌烦荤腥油腻,而素斋多数是豆制品,鲜蔬瓜果和香菇、木耳、发菜等山珍海藻,佐以香油烹制,入口清淡,香味可口,加上佛地清净庄严,环境雅致,一年光顾几次,调剂生活情趣,满足好奇心理,确是一件赏心乐事。
为顺应经济发展,改善消费格局,促进旅游事业,充实饮食文化,增强寺庙创收自养能力,天宁寺于1988年恢复开设了“如意素斋馆”,馆址庙在山门东侧,既有寺庙建筑的古朴庄重,又具现代装修的时代气派,馆内一副抱柱联描绘得令人神往:“金碧耀琳宫,习静清斋,入门如意;宽闲临福地,延年益寿,到此加餐”。联为邑人着名书法家、诗人钱小山撰题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僧俗共赏,读来心旷神怡。馆内餐室可分可隔,可同时接待百余人就餐。素食有宫素、民素、佛素之分,宫素是古代帝王将相聚宴时的素膳;现代民素、佛素中许多品种已跻身名菜之列,这里的厨师大多是在上海玉佛寺和镇江金山寺素菜馆培训的,能烹调40多种具有传统特色的佛门素斋和常州地方风味的佳肴。这里的素斋具有佛门色彩的如“佛光普照”,以金黄的粟子为主,象征佛光,盘周配以碧绿鲜嫩的菜心,赭色的香菇,黄色的杏仁,色彩纷呈,入口酥软鲜美,香味扑鼻;还有“延年益寿”、“招财纳宝”、“恭喜发财”、“五谷丰登”等祝颂吉祥康乐的各色菜肴;精心制作的元宝、佛手、寿桃、色、香、形俱佳,被人们视为精巧的“工艺品”而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
8:金钱菜
常州传统特产——乌塌菜。由于它的菜片状如金钱,植株葱绿而富有生气,因而习惯上叫它“金钱菜”,以遂四季顺利,吉祥如意的心愿,旧时天宁寺主持素斋膳堂的当家人,当使人们三伏酷暑季节也能吃到这种“金钱菜”,他认真学习,使“金钱菜”成为他的拿手好菜,他们与一河之隔的桃园村(今桃园新村地段)的菜农,有一个无须签订合同的“君子协定”——每年寒冬腊月,要为寺里提供几千斤乌塌菜,由炊事员洗净晾干后,存进装满大半“七石缸”豆油的大容器里,不让乌塌菜“透气”,到第二年大伏天拿出来,供香客施主来寺做佛事,或宴请客人吃素斋时,作为一道稀有名菜。“伏缺”季节的炎炎盛暑,叶菜并不多,竟能吃到“金钱菜”,清凉爽口之余,使人自然联想到那白雪皓皓的冬日景象,自觉凉意顿生,情趣倍增。
9:银丝面
银丝面是常州特色品种,有30多年历史。配料讲究,操作工序严格,具有面细如丝,色白似银,柔软滑爽,富有韧性,下锅不糊等特点,为《中国小吃谱》收辑品种之一。
10:大麻糕
在清咸丰年间,由仁育桥畔的长乐茶社王长生点心师傅创制,已有140余年历史。其特点:色呈金黄,香脆松软,皮薄酥重,甜馅醇厚,咸馅味鲜,葱香扑鼻,肥而不腻。为《中国小吃谱》收辑品种之一,1983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1985年获市优质产品称号。
11:茅尖花红
据传干隆皇帝下江南,问到溧阳的风土特产时,大学士史贻直(溧阳下压人)曾回答说:“茅尖花红棠下瓜。”可见茅尖花红是溧阳传统的土特产之一。茅尖产花红已有近六年的历史。花红树的老家,在太湖边的东洞庭山上。那里湖光山色,环境优美,盛产果木,有“东山枇杷”,“西山杨梅”之说,花红也是其中的产品之一。
12:南式麻糖
南式麻糖系列产品是常州传统的土特产品,主要品种有芝麻糖、寸金糖、铳管糖、花生糖、浇切片等。芝麻糖色泽光亮,口味甜、香、松、脆,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食品;寸金糖又称董糖,内含酥心,外粘白芝麻,具有香、甜、松、酥的特点,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食品;食品浇切片是常州人长期来喜爱的食品之一,具有香、甜、松、脆的特点,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食品
1:天目湖"砂锅鱼头"
天目湖"砂锅鱼头"始创于江苏省天目湖宾馆,经江苏省特级名厨朱顺才近三十年的精心烹制,现已被誉为江苏最佳传统名菜,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烹制天目湖砂锅鱼头,选用天目湖水体中天然生养的大花鲢鱼头作原料,纯天然天目湖水为汤基,加上特有的烹调工艺加工而成,由于山青水秀的天目湖不仅周围山体绿色植被过滤了湖水,而且湖底为沙质而非淤泥,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天目湖水清澈甘甜,纤尘不染,故其中生长的鱼类也绝没有土腥味。因而,"天目湖"砂锅鱼头以其成品 "鲜而不腥 ,肥而不腻"的优良品质倍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赞誉。
‘捌’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董永传说、白太官传说、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乾元观道教音乐、泓口丝弦、太平军锣鼓、跳幡神、谈庄秧歌灯、巨村舞龙、溧阳竹马灯、跳五猖、冻煞窠、跳祠山、指前鱼灯、太平龙灯、马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