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娘惹文化属于哪个时期

娘惹文化属于哪个时期

发布时间:2022-07-02 04:34:23

⑴ 新加坡的“娘惹文化”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新加坡是一个地方不大,位于东南亚,这个国家是具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加坡的旅游业也是相当的发达,位于热带地区,四面环海,岛国位置较小,是不少人的避寒去地。新加坡拥有着发达的经济现状和多元的文化色彩,同时也是一个华人活动的集聚地。根据对新加坡的进一步了解,得知他们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娘惹文化”。那么,“娘惹文化”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娘惹文化指的是马来西亚人和中国人所生下的女儿,即他们的女代后人在新加坡被称为娘惹,同时这种文化的源头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一种新文化,加剧我们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⑵ 娘惹文化属于哪个国家

娘惹文化属于马来西亚。早期旅居东南亚的华人与东南亚土着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男孩被称作峇峇baba,女孩被称作娘惹,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虽然他们不会讲中文,但却依然保留华人传统的婚丧嫁娶等风俗和传统礼仪。

文化

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

娘惹原本是指华人与马来人婚配的后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尔后演变成泛指华人与马来人相融的文化,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这也包含饮食在内,因此在马来西亚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椰浆,香兰叶,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适中,嚼头儿足。

⑶ 娘惹是什么意思,这是哪个国家的词

很多人认为“娘惹糕和娘惹菜肴是娘惹文化的精髓。

娘惹糕是南洋特产。糕点晶莹剔透、碧绿清翠,同时也有着嚼劲十足、香味浓郁的口感,是娘惹菜中最富盛名的甜品。

△娘惹祖屋会客厅

娘惹文化百年传承不忘中华祖根

其实峇峇娘惹们对中华文化是有着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曾经一位土生土长的峇峇说过这样一番话: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马来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

对于峇峇娘惹这个群体来说,有种无法断掉的牵扯,那就是文化的认同感。

回溯百年,他们的祖根在中国。

了解这么多“娘惹文化”后想不想一起回望,那段战火纷飞的南洋往事?三个华人家族的兴衰浮沉

一段大时代的烽火儿女情等你开启,还能感受“舌尖上的娘惹”哦~。

关于“娘惹”的科普,很多时候其实并非大家真的不了解,而是有些新的名词大家从来都没有听过,现在大家对于“娘惹”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⑷ 娘惹文化发源于哪

娘惹(NYONYA)文化就是清朝时候下马六甲的华人和当地土着通婚后的所演生出来的文化,所以看起来很象中国的装扮,
但是又有其特色.

⑸ 小娘惹是哪个国家的文化

小娘惹是马来西亚的文化。

娘惹文化属于马来西亚。早期,旅居东南亚的华人与东南亚土着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男孩被称作峇峇(baba),女孩被称作娘惹(nyonya)。

郑和七下西洋时曾5次到过马六甲,船队每次回朝时都有部分随从留在马六甲,这些留下的官兵和留居海外的商人娶了当地土着及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生下的男性后代称为“峇峇”,女性则称“娘惹”。如今,他们在马六甲社会中仍占很大的一部份,统称为土生华人。

相关简介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虽然他们不会讲中文,但却依然保留华人传统的婚丧嫁娶等风俗和传统礼仪。

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华族与马来族的特色,无论在服饰或是饮食都独树一格。鲜艳的色泽与花纹,以及风情独特的剪裁设计是娘惹服饰(Kebaya)的特色。一般上来说,峇峇的服饰包括中山装与西装,娘惹装则大多启迪自马来传统的沙龙服饰。

⑹ 娘惹文化属于哪个国家

娘惹文化属于马来亚、满者伯夷国(印度尼西亚)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早期的中国移民与当地人的后代被称为峇峇娘惹,是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峇峇娘惹保留了中华传统习俗,同时也吸收了当地马来人的文化,是中马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也是马来西亚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珍贵文化遗产。
六十年代以前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着身份,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着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这些峇峇娘惹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⑺ 什么是“娘惹文化”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着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着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

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特别注明: 马来西亚华人娶/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定要改用阿拉伯姓名,例:某某 bin Abllah 和皈依回教。)

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如:膳食、衣饰、语言)也有华人传统(如:信仰、名字、种族认同),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⑻ 娘惹文化是怎样的现在还有娘惹吗

娘惹文化指的是以前从大陆迁徙到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一代的人所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现在娘惹很少,会煮娘惹菜的也很少。

⑼ 娘惹文化属于哪个国家

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那些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
在政治上,“巴巴”们仍保留浓厚的中国意识,这与中国清朝政府的海外政策有密切关系。1881年、1890年清廷先后在新加坡与槟城设立领事馆,以加强与华人社会的联系。清政府除赐封当地华人领袖以正式的官衔个,还充许华人富豪买官衔。1877年至1911年间,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共有295名上层华人拥有清朝各种官衔。其中非献捐等方式取得官衔者仅5人。清朝廷这种鬻官制度在维系海外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上产生了重要作用。因为拥有中国官衔的华人在心理上自然认为自己是中国臣民,因而也就更加关切中国政局,维护中华文华。因此,马来西亚“巴巴”社会虽然融入了许多当地文化因素,却始终保持了中华文华的一些重要特点。当然,巴巴和巴巴文化现象并非马来西独有,在印度尼西亚也有。

⑽ 什么是"娘惹文化"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着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着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
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特别注明:
马来西亚华人娶/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定要改用阿拉伯姓名,例:某某
bin
Abllah
和皈依回教。)
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如:膳食、衣饰、语言)也有华人传统(如:信仰、名字、种族认同),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与娘惹文化属于哪个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