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想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我们不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绝对深厚,也绝对足以支撑我们的文化信心。要包含自己的态度和别人的态度。
B. 大学生如何践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青年学生做完大学生,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做到: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识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C.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包括内在的展示和外在的展示.我想,你说的文化自信是指内在的丰富吧?
内涵丰富,是指持续通过知识的获取,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所谓见多识广正是它.如此,你的文化自信感就会越来越强'
但不能忽略外在的展示.包括自己的穿着打扮得体,与社会人际交往的坦然,谈吐的自然而不浮夸.自信不自卑,自信不浮躁.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你的人性魅力一定大放光彩.
D.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如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使命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文化建设,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高校应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主流文化的导向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华,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导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方向的确立,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主流文化,从而自觉抵制非主流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
第二,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艺术瑰宝,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第三,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树立,从而达到培育的目的。各种社团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文化交流辩论会以及各种传统文化展示等,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举例而言,北方工业大学自2012年起举办“文化庙会”活动,设置文化体验区,进行书法、剪纸、猜字谜、制作风车、制作中国结,以及抖空竹、感受茶文化、吆喝、对迎联、诗词对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一位参与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第四,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一方面,在鱼龙混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文化辨别力、区分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文化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对于西方文化的精华,要理性对待、吸收、借鉴并使用。同时,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身优良的文化素养,为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E.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1、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对其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品格,锻造民族风骨,促进民族自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3、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国民文化意识、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1、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集中反映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程度,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公众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在内心深处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人民网——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F. 结合所学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1、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民族认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我们中华儿女广泛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华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信仰;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
强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的帮扶精神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不变的文化基因,都有着一样的文化认同。
这种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坚定文化自信,根本要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性的科学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可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先进文化坚持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这既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
尽管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本质内容上,所体现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性,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3、坚定文化自信,关键要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客体,而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
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文化竞争也前所未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我们一定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的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如何做到文化自信扩展阅读:
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
首先,来自中国文化的“硬件”。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是有它的形态和呈现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有根有魂的聚合体,它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因密码”。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色基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涵盖着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党内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