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刚毕业大学生,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文化复兴,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一份力,很值得赞赏。
多读书,学到的东西要去实践,感兴趣的要去了解,多旅游,多看电影,多参加社团活动,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很少能见到认真深刻揭示传统文化(也包括礼仪)的解释。学者中有解释的,但由于自身体验的缺乏,解释的不到位。还有些解释和政治需要联系起来,从而也解释的不到位。如果人们不理解传统的本质,只是传承其表面形式,而携带浅薄之内涵,那么对文化的发展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从人们能普遍接受的礼仪开始,慢慢的实践,看看这样的实践是否逐渐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我希望,一种深刻的传统礼仪,能再次进入华人的生活,也鼓励年轻人,能肩负起这种承传的责任。
总体来说作为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多读古籍,多去学习和交流来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能传承它。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传统文化。并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些国粹越了解越喜欢,越热爱!
3.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首先要传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3)大学生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着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不切实际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剧进小学”和某专家呼吁“全球读经、论语100遍”之类,才会招来那么大的骂声。
一网友说:“‘全球’这个提法很有创意,就像大跃进时中国的钢材一样,雄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耐心来个‘论语100遍’,一个星期读一遍的话,连续不断就要100个星期,差不多就是两年。如果比较忙,而且觉得老读一本书乏味,那读一遍休息一个月再接着读第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10年时间内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总之我是绝对不会的。”
还有网友说,“作为‘国粹’的京剧,对它的弘扬,肯定不是以中国人人会唱为指标的。没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所有国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欢京剧的没人搭理,不喜欢的偏要填鸭,这个拧巴的局面,我觉得不应该是国粹应得的待遇”。
裴钰则认为,京剧进小学,作为学生选修课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我反对样板戏借着这一进程,僭越京剧的传统。有人说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是可怕的,我却认为遗忘可以通过普及来弥补,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用虚假和偏见制造的伪民俗、伪文化,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需要提防的最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博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接受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专家学者也主张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起码不会写也应该认识繁体字。朱大可说:“繁体字应该叫‘本体字’,也就是汉字的本原字形。这是中国文化历史密码的主要承载者之一,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工具。这是中国文化最独特伟大的遗产之一。应该排在四大发明之后,列为第五大发明。简体字部分地颠覆了‘本体字’的文化密码承载功能,是对汉字遗产的严重破坏,应当尽快予以纠正。”
裴钰非常认同文字是文化复苏的核心问题之一的观点,并提出了“处女中文”的概念:“我们对传统的继承,关键在于继承最精粹、最本色的内容,即没有经过篡改、扭曲和僭越的最纯洁的部分。”他认为唐代武则天的造字运动就是对汉字的僭越,她造出了十多个新汉字,结果都失败了。他说:“繁体字是数千年文化的主流,直到今天也在世界华语圈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在简繁体的争论中,我们容易有狭隘的情绪,以为两个字体势不两立,恢复繁体字就要打倒简体字,其实,繁体和简体是同一种文字的变化,而不是造出了新字,汉字并没有分裂成了两种‘字体’,因此,我主张现代人会写简体字,会认繁体字。”
近一段时间,最大也最被痛批的就是山东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了。对于这个经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参与,耗资300多亿也打不住的项目,文化界几乎是群情激奋,许多专家学者更毫不留情地斥之为“文化赝品”、“民族的羊癫疯”、“最愚蠢最荒谬”,是对传统文化的无情嘲弄。
朱大可斥责道:“文化标志城是一个荒谬的狂想,它是权力美学和旅游经济的混合产物,也是近几年各地祭拜狂潮的集大成者。此前我们已经看到‘中华第一祖龙’和汉高祖塑像之类的水泥怪物,除了浪费民脂民膏之外,这类建筑物没有任何文化价值。”
而裴钰则把标志城比喻成鼓捣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文化安全套”,他说:“我刚提到武则天造字,现在就有造城,伪学术方案只会产生一个新的文化赝品。有人让我预测这个城的未来,我想起了武则天造字的后果,后人在辞典中对武则天造的‘曌’字的注解是:同照字,任何的文化僭越最后往往成为一个黑色幽默。”
北大教授陈晓明也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和实践体悟来抵达。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所谓的文化标志城,那是旅游娱乐项目,与文化无关。”
而面对中华大地不断冒出来的像标志城这样的非驴非马的“文化”项目,有人建议干脆由政府出台有关“文化”用地标准的法规,省得各地像横店造城运动般造假上瘾,造了“天安门”、“故宫”、“清明上河图”还嫌不够,现在又打算投200亿开始建造赝品“圆明园”。
非问题
清明节该如何祭奠
今年是第一次实行清明节休假制度,对此,公众和专家学者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网友建议用网祭来替代传统祭俗:“网祭真的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它可打破亲临现场去祭祀的时间和空间之限制,随时随地,我们坐在家里或在遥远的他乡就 可进行了;网祭很安全,可避免传统烧香烧纸的火灾事故发生;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成本更是省到了最低;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更真诚,因为传统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去送点东西了却个人心愿而已,而以写祭贴和祭文方式,其内容可是我们发自肺腑最真心的祭语。”
80后的王可一进3月,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清明节假期出游行程。她说:因为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已为这个节日定了“悲伤”的调,所以人们早就忘了清明节其实是古人一个踏青寻春、进行户外运动的节日。而民俗学家还表示,清明节其实还是一个社交的节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说:“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
而专家学者普遍比较认同传统的祭奠方式。朱大可说:“在作为亡灵节的清明追思先人,这是人类的共同情感需要。”但他对纳头祭拜表示了深深的厌恶:“纳头祭拜不是继承历史传统的最好方式,尤其是那种盲目的膜拜,只能制造出新的文化奴隶。只有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对旧事物进行阐释、辨认、甄别、取舍、改造和推进,才能完成对历史垃圾的清除和对文化精髓的弘扬。”
裴钰则一如既往地反对伪文化的僭越行为,“今年清明节,西部要推出祭祀黄帝,它是又一个臆造的伪传统,新的文化僭越。因为人们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是祭扫‘父母丘墓’和私家祖先,清明时节祭祀黄帝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且,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还需要历史科学的进一步考古印证,推出黄帝清明祭祀,用世俗血缘传承对待文化符号,是非常荒谬的”。他表示,清明节根本的人文意义在于对个体的关怀,只有切实落实到个人心灵的层面,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对于近两年的国学热、各地哄起的祭孔和寻祖热潮,专家学者表示是新的文化恶搞,除了跟风炒作,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的角逐,其本身的精神实质早已丧失殆尽。朱大可表示,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是“经济与政治的亲密联盟,而文化虽然被打扮得楚楚动人,却永远只是一个受利用和奴役的婢妾”。裴钰说:“‘国学’这个概念早就被民国学术界废除了,今天哪来的‘国学班’?因此,我引用西方学界的‘阐释学黑手党’概念,来评价这些伪文化的制造者。”
5.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习、传播、传承回答)
学习方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学加以改造或剔除。
传播方面:
多提倡汉文化的节日和习俗等,方言是一个不可少的一样,一带水土养一带人,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才能懂得自己家乡的风俗。
传承方面:
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对人有礼,客客气气,对老幼妇女尊重礼让,对父母孝顺为上等等。
(5)大学生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6. 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科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6)大学生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因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2.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3.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4.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7. 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800字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文化复兴,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一份力,很值得赞赏。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
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
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
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
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
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
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8.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更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二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1)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进行系统性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由国家组织的小学、中学、大学及以上的国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备基础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关教育制度,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阶段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2)结合当前新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结合当前新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意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对传统文化做出当代表述,为文化发展开辟出更大的空间。
9.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
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条理清晰,最好分多方面讲
最佳答案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
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
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先正心悟自吧,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社会活动等推广传统文化,建议先看看陈大惠老师主办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看后自己会有很多的启发,网络”橄榄树影院”在传统文化专题里就有论坛的公益视频,案例真实生动,很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都讲的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和践行,相信会给你带来诸多的感悟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