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鱼子酱的消费格局
鱼子酱的主要消费市场相对集中于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以及亚洲市场,三大消费市场2005-2011年的鱼子酱消费量为954.4 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7%。
欧洲市场是鱼子酱消费的传统市场,也是世界鱼子酱第一大消费市场。自16世纪以来就形成了食用鱼子酱的传统,鱼子酱得到众多消费者认可和追捧。尤其是作为鱼子酱故乡的俄罗斯,其具有历史悠久的鱼子酱消费文化,鱼子酱消费潜力巨大(为保护国内的野生鲟鱼资源和鱼子酱市场,俄罗斯禁止鱼子酱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鱼子酱消费市场的分析中未包括俄罗斯)。2005-2011年,世界前十大鱼子酱消费国中有4个欧洲国家,分别为德国、法国、瑞士和比利时,这4 个国家共消费鱼子酱487.62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44.3%,欧洲市场是鱼子酱第一大消费市场。
美国的鱼子酱消费文化起源于欧洲,由欧洲移民在美国成立之初带到美洲大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美国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大消费市场。2005-2011年按单一国家统计,美国是世界鱼子酱消费数量最大的国家,总计消费鱼子酱167.73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3.51%。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美国的鱼子酱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以日本和阿联酋为代表的亚洲鱼子酱消费市场发展迅速,2005-2011年总计消费鱼子酱139.58 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9.56%。
鱼子酱消费的细分市场主要包括欧洲、美国、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俄罗斯、新兴市场及航空、游轮市场等。其中,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作为主要的传统消费市场,已经全面立法禁止野生鱼子酱的进口贸易。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工养殖鱼子酱供应量将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开始体现,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消费量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寿司作为日本的传统食品,有使用鱼子酱的习惯,历史上消费量较大,因野生鱼子酱供应逐年减少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日本市场开始用大马哈鱼等鱼子来代替鱼子酱。随着人工养殖鱼子酱供应量的增加,日本市场的鱼子酱消费量也将逐步恢复。俄罗斯是传统的鱼子酱消费大国,在野生鲟鱼资源充足时,作为世界上主要的鱼子酱生产国,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曾将鱼子酱大量出口到欧洲和美国。随着野生鲟鱼资源的减少,为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俄罗斯出台了不允许进出口鱼子酱的禁令。
我国的鱼子酱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国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销售渠道是各消费城市的高档酒店、西餐厅、会所、使馆和大型超市等;主要消费人群是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海外华侨、了解鱼子酱的中国少数消费群体。
综上所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世界鱼子酱消费市场仍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1)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一直重视农业发展,近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对农业进一步扶植并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鲟鱼全人工繁育、健康养殖及精深加工行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包括研究烤鳗、鱼糜制品、鲟鱼子、水产模拟食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主要进行鳗鱼、鲢鱼、罗非鱼、鲮鱼、鲟鱼等加工开发,发展烤鳗、冻鱼及鱼片、鱼罐头、鱼糜和鱼糜制品、氨基酸调味品、鲟鱼子、腌熏制品、鱼露、模拟食品、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的加工。
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重点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完善水产品物流体系,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损失率;淡水鱼类加工,以原料产地为依托,实现就地就近加工,革新罐头、干腌制品以及传统风味鱼制品加工工艺,大力发展鱼糜制品、各种鱼片、调味即食食品等精深加工。
(2)鱼子酱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鱼子酱作为国际市场的传统顶级美食,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具备超过200年的稳定消费市场,并已经形成了鱼子酱消费文化,被众多消费者认可和追捧。历史上,世界鱼子酱的最高年消费量曾超过2,000 吨,而鱼子酱年供应量不足200 吨,据专家预测鱼子酱国际市场缺口超过900 吨,而且市场还在逐年扩大,严重的供不应求,导致鱼子酱的价格居高不下。
受消费习惯影响,鱼子酱的国内消费量较小。但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显着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将鱼子酱消费文化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培养鱼子酱消费人群,我国将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鱼子酱新兴消费市场。
(3)技术水平的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人工养殖鱼子酱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流,各国对鲟鱼人工养殖及加工的相关技术也日益重视,鲟鱼繁育、养殖、雌雄鉴别、鱼病防治、鱼子酱加工、鱼肉及附属品加工等关键技术已经被主要的生产商掌握,技术水平的进步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符合濒危物种保护的发展趋势
CITES 组织在保护野生鲟鱼资源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人工养殖鲟鱼产业的发展,通过人工养殖鲟鱼生产高品质的鱼子酱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替代野生鱼子酱,减少对野生鲟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起到保护野生濒危物种的作用。随着世界各国加强对鲟鱼野生资源的保护,人工养殖鱼子酱已取代野生鱼子酱,成为鱼子酱产品市场供应的主流。
⑵ 酱文化的特点与种类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庶民大众平居生活中每日相伴的酱,自汉以下基本是“以豆合面而为之”的谷物酱。这种“以豆合面而为之”的谷物酱,几乎一开始就走着以豆为主料和以麦为主料的两种类型并存的道路,也就是说豆酱和麦酱是中国酱的两大主体类别。正如南朝梁人、着名医家陶弘景(456~536)所说:“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
当然,两大类别不是完全对等与平分秋色的,古往今来豆酱一直是中国酱的大宗,其文化蕴含和影响也相对大得多与深远得多。直到20世纪末,中国中国大豆主要产地的东北以及华北等广大地区仍不同程度保持着这一传统。当然,中国酱的种类和品种绝不仅仅止于豆酱、面酱两类,依中国食品酿造工艺的基本分类方法,中国酱大约可以分为黄酱类、面酱类、清酱(酱油)、豆豉、甜酱类、蚕豆酱、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鱼子酱、果酱、蔬菜酱、虾酱、肉酱等十余种类别。 黄酱北方又俗称为“大酱”,传统是农历二月初二日的下午,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黑大豆(担心黑皮影响酱色)、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二至三遍,以净为度,入大锅中烀,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主要目的是将豆焖成呈红色)。随后,将豆入绞刀(一种铸铝的手动工具)绞成均匀豆泥,或在碾盘上反复碾压(大户人家为大批佣工备常年所用,需酱量很大,故用碾子加工)成泥状,也有直接在锅中用粗干面杖捣成豆泥的(不过这样的豆泥不易均匀)。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坯,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坯过软难以成形,坯芯易伤热、生虫、臭败。酱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裹以一层毛头纸(多用于糊窗户)或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沾污等),用绳系悬于灶房梁上,下距锅台约四、五尺高。或摆放于室内温暖通风处,坯件间距约一寸,酱坯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黍秸或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坯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苇子秸编成大草帽形状,既透气又防雨水。城里的酱帽一般是用煮饭的大铁锅反扣在缸口上,为了通风则在缸口上用木条将缸撑起。
山东农村黄酱的做法与上述东北地区、内蒙古及山西等地区酱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不同是:将玉米炒熟后用碾子碾粉,然后用沸水烫和,攥成直径约十公分的球状,如豆酱坯一样贮放酶酵;届时按豆酱坯与玉米粉球各占一半的比例做酱。这种玉米豆酱的酱味甜于纯豆酱,而所以以玉米粉为原料,除了山东富产玉米之外,还因为大豆不是最主要的口粮谷物因而种植很少。清代时的山东人被俗呼为“山东棒子”,因为玉米在山东人的口粮结构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玉米结实,其形如棒,习称为“玉米棒子”或“包米棒子”、“包谷棒子”。
与黄酱做法略异的是盘酱的做法:将与做黄酱同样的酱坯用盐水调成如稠粥状糊,置于缸中,酱糊上层表面遮上一层干净纱布,纱布上再略撒一层盐;让后用牛皮纸封好缸口,缸置于阳光充足处。满一个月后即可开缸酌量取出食用。因盘酱干稠,故食用时要在酱里调入适量的清水。盘酱的便利是省却了打耙的繁琐,而且一定程度可以避免黄酱因打杷不及时等原因可能造成的可口性变异的顾虑。北方的蒙古族,还基本以玉米粉为原料做一种比黄酱稀,且味略酸的玉米酱。那主要是历史上长期缺少大豆原料而又不能不作酱的结果。 中国酱文化历史的演进流变,自然应当以中国酱的品种及其工艺为重心和主线。但中国酱文化的拓展,则越出了狭义的酱形态范畴,逐渐衍生出了豉、酱油、酱菜、腐乳(又称乳腐)以及酱或酱油的各种制成品等等。
中国人利用豉的历史,逻辑思考应当不会很晚于用菽制醢的时间。但是,明确可资的文字记载则要晚到战国末期。《楚辞》记载的楚地传统食品中有“大苦咸酸”的品目,东汉着名学人王逸注云:“大苦,豉也”。《本草纲目》:“豉味苦,故逸以大苦为豉”。如此看来,豉的历史一定还要比春秋时期更早。尔后更可信的资证则不断出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提供了这样的证据。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辛追大约死于公元前168~160年,殉葬品中就有酱、豉、豆豉姜。西汉人史游的《急救篇》已经将“芜荑盐豉酰酢酱”记录为百姓日常食生活的必需品。古往今来,中国人普遍地喜爱豉,而且发明了需多种风味不同的豉。豆豉有干豆豉、水豆豉、咸豆豉、淡豆豉、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等。豆酱、豆豉都是豆类经过制曲、发酵而成的。
中国酱菜的历史应当开始得很早,最初的萌芽应当可以在植物原料醢品种中发现,三代期的“芥酱”、“榆酱”是其力证。蔬菜、盐、曲霉、器皿是酱菜制作的条件,而这一切早在文字史以前很长时期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当然,具备条件并不等于就一定会发生,历史科学要求的是史实证据。事实上,三代时人们普遍食用的“菹”也已经孕育了酱菜的基本形态:“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菹是经过乳酸发酵的酸菜,可以是盐或盐水渍菜,也可以是清水渍菜。周天子常膳必备的“盐菜”品种就是菹:“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在中国人食用酱菜的漫长历史上,我国原产的蔬菜品种芥菜、萝卜、菘(白菜)、冬寒菜、百合、萱草、莲藕、韭菜、水芹、大葱、蒲菜、荸荠、芜菁、茭白、芹菜、宝塔菜、葫芦、黄花菜、紫苏、菜瓜、塌菜、姜、山药、藠头等基本都被用作或用作过酱菜原料了。迄今,人们很熟悉并经常在家庭餐桌上出现的酱菜品种所用的蔬菜原料主要有:芦菔、壶卢、薤、菘、姜、大蒜、葱头、青菜、大芥菜、榨菜、紫苏菜、韭、黄瓜、生瓜、小蒜、葵、冬瓜、胡罗卜、莴笋、苤蓝、甘蓝、茄果、四季豆、辣椒、胡芹、蕨等。百姓家的各种酱菜自然不拘于上述种种的范围,民间酱菜的取材有很强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随意性,如西瓜皮入酱腌,各种野菜入酱腌,甚至煮熟的马铃薯也可以用酱腌制,酱腌菜的功用几乎被中国人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不应忽略的是中国酱的药用价值理念与实践历史意义的认识。陶弘景据汉、魏以下名医用药增益《神农本草经》而成《名医别录》,即已将酱录入为药品,认为酱有“除热,止烦满,杀百药及热汤火毒”的功用。陈日华《经验方》认为酱可以“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并治蛇、虫、蜂、虿等毒。” 李时珍的用方则是:“酱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涂猘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又中砒毒,调水服即解。”《本草纲目》又转录了《千金》、《外台秘要》、《古今录验》、《普济方》、《千金翼》、《濒湖集简方》等医书所载用酱治疗手指掣痛、疠疡风驳、妊娠下血、妊娠尿血、浸淫疮癣、解轻粉毒等症的旧方一、新方五;以及《食疗本草》所载“榆仁酱”、“芜荑酱”主治功能的历史资料23。用酱治疗烫伤、蚊虫叮咬、皮肤炎肿等病症,是历史上中国百姓、尤其是下层贫苦大众的习用方法。既是笔者幼少时城市生活所常见,更为成年以后农村生活时常目击,并且至今忆起仍有不愉快的视觉印象和沉重的感受,同时无法淡化每次目击所涌起的怜悯同情。中国劳苦大众在最艰难处境中求生存的顽强韧性、聪明智慧,令人震撼,中国酱的确是中国人的生命依赖。 历史上的中国劳动大众饮食生活是十分贫苦的,他们很少吃到动物性食料,是“准素食者群”。但他们的机体健康在太平年间所以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主要的功劳就应当属于包括中国酱在内的菽类食品的三餐依赖。“种豆造酱”还是中国历史上数百万计佛教徒的食生活传统,并因此在物质上支撑了中国历史上“素食文化圈”的存在。中国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不仅造成了中国饮食史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而且很早就越出今日版图的地域范畴,传播向朝鲜半岛、东南亚广大地区、日本列岛。时至今日,中国酱则已经几乎是环球同此凉热,无土不之,鲜无人识了。中国酱文化走出国门以后,在异国他乡入乡随俗、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韩国酱、日本酱、东南亚广大地区的酱等等,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原料,适应了当地人群的需求嗜好,经过当地的聪明借鉴再造,使中国酱文化更加绚丽多彩、福佑无数人民。“泛亚洲酱文化圈”的历史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是与“中华饮食文化圈”基本重合存在的历史事实。
本被豆取代了以后的情况,变化了的主要是基本原料,而非基本工艺。这种工艺,我们可以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肉酱法”得到参证:“牛、羊、麞、鹿、兔肉皆得作。取良杀新肉,去脂,……大率肉一斗,麹末五升,白盐两升半,黄蒸一升……内甕子中,泥封,日曝。寒月作之,宜埋之于黍穰积中。二七日开看,酱出无麹气,便熟矣”。显然,先秦时制醢工艺中必用的谷粉和酒一起被“麹”(麦麹)和“黄蒸”(带麸皮的酱麹)取代了。《齐民要术》是详细记录具体的工艺过程,《急就篇》则是仅仅强调要点,因此后者连作醢必不可少的盐都省略掉了。
先秦醢的制作工艺,我们获得了上述的理解。但是,汉代谷物酱——传统的中国酱的工艺,我们迄今还没有发现明确属于汉代人的确切详细文字记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四百余年的两汉时期根本没有任何人去作过这种记录,问题恐怕仅仅是没有流传下来而已。不过,这并不能限定我们就无法了解汉代造酱的基本工艺了。事实上,《齐民要术》的记载,恰恰是汉代造酱法的流传承续。《齐民要术》记述造酱法,首先是豆酱,其次才是麦酱、肉酱、鱼酱等其他酱类。
《齐民要术》对中国酱工艺的记载,应当是两汉时期民间社会(至少是中原和黄河流域广大北方地区)中国酱制作的历史记录。《齐民要术》的成书,上距东汉时期的完结仅三个世纪的时间,而且其间又充满了战争荒乱,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常所、食不果腹。也就是说,尽管我们不排除三百年间会有新的经验积累、技术提高,但其基本成分与成果是汉代的延续流传。
中国酱的制作工艺,在漫长的历史上当然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唐末的《四时纂要》一书就记录了《齐民要术》之后的新变化。《四时纂要》一书主要是纂辑诸书资料按月记载各项事宜而成,因此,其所记叙的事项自是其前的历史文录无疑。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所记的“合酱”法与《齐民要术》所记中国酱工艺的一个明显不同之点是:后者已经是将豆、面原料同时参与制麹的“全料制麹工艺”。这种全料制麹工艺,无疑要比《齐民要术》所记工艺前进了一步,既充分强化了微生物的酶解作用,也对原料利用率以及酱品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这一传统基本上保持和延续到了近现代。在中国的东北城镇,酱菜作坊和广大城乡庶民百姓之家,中国酱的制作方式、方法也大概如此。全料制麹法大约沿用了四个世纪左右以后,又有了新的改进。元人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的纪录,是《四时纂要》中国酱工艺的继承和继续。据《农桑衣食撮要》的记载,制酱用炒熟的白面调稠偏稀酱醪的方法,以及用芳香料增强酱风味的做法,这虽然算不得工艺革新进步,但作为文字记载毕竟是新内容的出现,也应当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
⑶ 鱼子酱文化
最后都是骗人滴
⑷ 鱼子酱文化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鱼子酱文化商标总申请量3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3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鱼子酱文化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⑸ 鱼子酱为什么价格这么昂贵它有什么营养价值吗
鱼子酱被称为“世界三大珍贵美食”,也算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大多数人对鱼子酱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价格昂贵,和鹅肝酱,黑松露齐名。却忽略了其他一些关于鱼子酱的信息,比如说鱼子酱的营养价值,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一、什么是鱼子酱
鱼子酱又称鱼籽酱,是用鲟鳇鱼卵、鲑鱼卵等制作的腌制品,在波斯语中意为鱼卵,严格来说,只有鲟鱼卵才可称为鱼子酱,其中以产于接壤伊朗和俄罗斯的里海的鱼子酱质量为佳, 鱼子酱呈圆润饱满的颗粒状,入口破裂时味道腥咸,犹如海洋的味道,它的价值等于植物界里的松露,风味卓着价格昂贵,向来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在西方国家也是很受欢迎的食物,还有现在的化妆品里面多多少少都有鱼子酱的成分。
鱼子酱的鲜味在味蕾绽放,实现听觉和味觉的双重协奏,其中鱼子酱沙拉是最受女性们所喜欢的,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本身所富含的营养成分,希望各位也能有幸去品尝一下这“黑色黄金”。
⑹ 为什么说中国让鱼子酱失去了“尊贵”的地位
放眼整个吃货界,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鱼子酱的大名,在过去,鱼子酱一直是作为贵族食品存在的,一盘看似普通毫不起眼的食物,一旦被加入鱼子酱,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价格不菲的奢侈食品,动辄上千元一份,也正因为鱼子酱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贵族和精英阶层的人士准备的,所以在鱼子酱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食用鱼子酱也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鱼子酱之所以如此金贵,是因为物以稀为贵,鲟鱼比较稀有,而中国既然自己能够养殖鲟鱼,那么就能够大批量的制作鱼子酱,让本来已是“贵族食品”鱼子酱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日常我们也经常能够在某些寿司店,见到制作好的寿司上面,覆盖有一层金灿灿、红彤彤的鱼子酱,然而价格却是很是平易近人,可是在中国鱼子酱生产之前,这么一颗寿司却要上千元,也正因为中国的这一创举,才让很多外国高端食客愤恨不已,因为鱼子酱不再能代表他们尊贵的身份了。
⑺ 鱼子酱文化和爱奇艺什么关系
鱼子酱文化和爱奇艺是合作关系。
青春有你是鱼子酱文化和爱奇艺联合签约的。
鱼子酱文化(Caviar Communications)于2015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以综艺娱乐内容生产为主的传媒公司,聚焦于娱乐视频节目的研发、制作、投资和运营等服务。
制作出品了《零零大冒险2》《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中国音乐公告牌》《青春的花路》《奇妙的食光》《2017快乐男声》《闺蜜的完美旅行》《黄金单身汉》等多档综艺节目。
爱奇艺
爱奇艺是由龚宇于2010年4月22日创立的在线视频网站,2011年11月26日启动“爱奇艺”品牌并推出全新标志。爱奇艺成立伊始,坚持“悦享品质”的公司理念,以“用户体验”为使命,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投入、产品创新,为用户提供清晰、流畅、界面友好的观影体验。
2013年5月7日网络收购PPS视频业务,并与爱奇艺进行合并,现为网络公司旗下平台。2018年3月29日,爱奇艺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IQ。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爱奇艺打出大幅广告庆祝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