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龙在中国古代到底存在不存在
龙是虚构出来的,没有真实存在。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
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龙的产生背景: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这个故事虽然完美解释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龙怎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遗址中龙形象的发现,使它不攻自破。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说”,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
但在实际上,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
㈡ 龙到底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水中
在中国传统神话形象中龙都是生活在水中的,比如东海龙王,西海龙王。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说。
(2)东方文化中的龙在哪里扩展阅读:
龙文化的本质: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㈢ 为什么东方最神秘的动物昰龙
东方的龙和西方的龙有何区别?为何西方龙被称呼为恶魔?
你有没有发现,我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经常会有冲突,抛开意识形态我们先不谈,单说那些神话传说当中记载的神魔鬼怪,一般来说在西方被称呼为恶魔,在东方则被称呼为神,诸如女娲在我国为创世神,而西方则视为恶魔(伊甸园毒蛇),今天我们不谈别的,我们只谈神话传说当中的龙。
关于龙这种只有传说当中记载的动物,我相信我国是最早的,因为出现在了夏商的青铜器和玉器上,除此之外就是我华夏民族的图腾,在五行当中,龙属青木,是生命的象征,在传说当中,龙又是祥瑞的象征,而我们又是龙的传人。
不仅仅如此,这龙在古代帝王专制当中,那可是皇家的专用象征,最早传说是秦末时期,汉高祖刘邦为赤帝(赤色神龙)所转世,后来每个中原王朝,皆是以龙为皇室的象征,由于那时等级森严,老百姓可不敢随意称呼自己是龙的传人,这可是杀头之罪。
在我国的古籍当中,对龙的记载也是琳琅满目,各种的龙,诸如应龙、青龙、虬龙、黄龙、蛟龙等等,而这些龙又以爪的多少区分尊贵,诸如曾经的的帝王,皆以五爪金龙来形容,若论战斗力,结合《山海经》及其它先秦时期的传说和故事,位列首位的则是烛龙,那可是当之无愧。
《山海经》有记载的,其次是冰夷,传说这冰夷是修炼在昆仑山上的一只冰龙,《山海经》也是提过名字,据说和应龙也是约过架的,打的那可是山崩地裂,日月无辉啊,后应龙战败退却,而我们提到的应龙可是有翅膀的,一般认为,是西方人口中的龙就是应龙的形象,那么西方人为何要称呼龙为恶龙与魔龙呢?
在西方,龙也有很多,但是总体形象是长有翅膀,吞吐火焰的,诸如北欧有吞噬世界树的尼德霍格、洛基的大儿子尘世巨蟒、二儿子耶梦加德,大红龙,还有魔戒当中的黑龙安卡拉刚、史矛革。然而这些西方神龙,却与东方神龙最大的相同点是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法力,不同点是,西方的神龙往往都是邪恶的。
更有意思的而是,西方龙的形象基本定格为有剧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且有巨大翅膀、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它们甚至比人类都贪财、狡诈、且残暴。他们被描述为喜欢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牲畜为食,喜欢呆在储藏、经营和宝藏的地方。是贪婪和掠夺的象征,如果有人侵犯了他,他就会进行疯狂的报复,我们从魔戒《五军之战》当中就能够看出来。
至于东方的龙很多天生具有神通,腾云驾雾、穿云踏月。东方的龙呢都是住在仙境里,它们虽不问世事,但是却一直庇佑着天下,行云布雨,毕竟嘛,老百姓以食为天,是不是觉的西方的龙要比东方的龙坏多了呀?
㈣ 龙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东方和西方都会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
现在一般认为,龙应该是存在过的。不论是东方龙还是西方龙,都曾经存在过,但是,后来因为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逐渐变成了另一种生活手段,进而逐渐消失。中国龙最初应该是以某几种动物为原型,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增加其他动物的个性特征;西方的龙以爬行类以蜥蜴为原型。东西方中虽然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只在外貌特征上有相似之处,本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最明显的区别便是,东方龙是多数是吉祥的代表,而西方龙则是恶魔的代表。都有关于龙的传说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三,人类共通的某些情感。虽然说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心中所想都不尽相同,但人类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某种联系的,这种联系加上看起来很少的文化交流,共同促成龙的出现。
㈤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中都有“龙”这一形象
东西方的龙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的龙,主要是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作为敌对神(或魔)的形象出现,以强大的肉体力量破坏人类的文明,最后被代表上帝的基督教骑士杀死。有种说法,是说龙的出现和灭亡实际上影射了基督教在原始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原始宗教之间的冲突,最终这些宗教都倒在了基督教作为官方宗教的强大武力(骑士)上。龙的源头,似乎出自圣经,一只七头十角的红色巨龙,象征神之敌撒旦。而且圣经中说那龙便是古蛇,所以说在西方传说的早期,也是龙蛇不分的。
最着名的西方龙故事莫过于乔治屠龙了,讲的就是骑士乔治与龙的战斗,也是勇者斗恶龙这一俗套模式的鼻祖之一。
东方的龙,最早是作为一种有智慧的怪兽出现的,比如黄帝驾六龙,说明龙如马一般可以被驯化,又比如禹治水时有应龙(一种有翅膀的龙,不过从形象上看应该是鸟的翅膀而不是蝙蝠的翅膀)为其开通水路。古代传说中的龙形象也并不确定,有龙生九子一说,九子之中的狴犴、饕餮、赑屃、嘲风等等在后来的建筑装饰中都有体现,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四脚蛇形象。当然龙的主要形象还是与蛇比较接近,在战国时期的雕刻和挂件设计上体现出来的龙,与红山文化的玉龙相差并不多,只不过多了四只脚而已(当然一说红山文化的玉龙实际上是猪崇拜的衍生产物)。
东方比较着名的龙的故事是柳毅传,其中的龙可以变换外形,养一种叫雨工的羊形宠物,而且性情很暴力。此外大家对龙的认识更多的来自西游记,其中龙是各种水体中(连井中也算)的一种强力生物,通常统治着其他水生生物,而且爱好收集闪亮的东西(比如金箍棒)。看起来跟西方的龙有点相像了。不过在西游记里,龙是有职业的,那就是降雨。这一点跟西方以火为主要属性的龙就相去甚远了。
其实在其他文化圈里也有蛇崇拜(由于这些地方并不管它们叫龙,所以只是蛇崇拜)。南美洲的玛雅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神就是羽蛇的形象。(有没有觉得跟中国古代那条挖水沟的应龙有点像?)印度教传说大地的基石是一条蛇,其上是乌龟,乌龟上是大象,大象背上有一个盘子,所以这种世界观就叫碟形世界(特里普拉切特着)。埃及的法老头饰上是秃鹫和昂首的眼镜蛇,而且埃及的猫崇拜也跟蛇有关,原因是古代人睡在地上容易压到蛇被咬死,而养猫能防蛇。北欧的着名不正经神洛基的后裔中就有一条蛇,这条蛇只要醒着就不停地啃食世界树,并且其长度横无际涯(洛基的三个孩子都挺有出息的,但可惜都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个人觉得,蛇崇拜的出现很可能是跟蛇没脚没手的运动方式有关,因为它什么都没有,却又能走得很快还能爬树,所以古人觉得它多少有些神奇。此外,在不知蛇毒为何物的古代,人被蛇咬一下就会莫名地非常痛苦,严重的还会死掉,所以人们难免认为这种小动物有某种神力。再者,蛇的蜕皮也是很神奇的东西,不像蜥蜴循序渐进地蜕掉旧皮,蛇总是把旧皮一次性地蜕掉,在古代人看来,就好像从一条蛇的内部又爬出了另一条蛇一般,又或者是重生一般。所以古人认为蛇有神力就不足为奇了。以上。
㈥ 传说中的“龙"从哪里来的
龙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动物一直众说纷纭,要揭开这个谜团须从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去溯古寻源。
当原始人类从采集野果和渔猎转向以种植为生的时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获数量就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还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无常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控制,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寄希望出现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帮助抵御灾害的神灵,企图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偶象以求得护佑。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的模拟音。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象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古籍中说:“水以龙。”可见龙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据。有文字记载以来,远古华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汉字姓氏作标志的,没有用动物图形作标志的记载。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还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思考问题,只能用类比、表象的方法认识事物,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难以做到的,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尔雅·翼》中谈到龙有“九似”(角似鹿、颈似蛇、爪似鹰……)是指龙的局部形态与一些动物相似而已,并没有具体指龙是综合九种动物特点创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国民族的崇拜标志也都是实有动物(鹰、虎等)或人兽结合(狮身人面)的形象。
至于龙与其它实有动物一起出现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龙就是现实中的扬子鳄,而鳄是全球范围人们普遍关注崇拜的动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腊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鳄。
㈦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分别代表哪四个方位
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中国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而不是道教,直到两汉时期才被道教吸收成为四灵神君。
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上升;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升起。
(7)东方文化中的龙在哪里扩展阅读: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四象的代表物,青龙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们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宿,也称四神、四灵。
2、随着道教神系的逐渐丰富,四神的地位慢慢下降,镇守四方的功能被四海龙王取代,而青龙白虎,在中国民间故事中,降生为人间大将,生生世世互为仇敌,不过一直是白虎克青龙(金克木)。朱雀几乎在神话中消失了,而玄武,一跃而成九天大神,也就是真武北帝玄天上帝。
㈧ 中国和西方为什么都有“龙”的传说
首先我得先告诉你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区别:
中国龙文化是一种神秘文化,代表着神秘,祥瑞,权力.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的《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龙却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西方夫妇盼望千禧婴儿,中国人盼望生个龙子龙女。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再者,我告诉你起源:
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
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喜水、好飞、通天、善变、征瑞、兆祸、示威,是龙的基本神性。进入阶级社会后,龙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嬗递,现代化的冲击,已使龙身上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及兆祸、示威的神性呈现弱化的趋势,相应的,其他的与吉祥物身分相关的神性,却有强化和发扬光大之势。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着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秘密;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图章,一个徽记。
而西方龙正如以上的区别中提到,同时也多出现在小说当中
㈨ 中国古代的龙文化
前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赖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关于龙的起源还有许多学说:神异动物说 、图腾合并说 、天象树神说、 恐龙遗记说 、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等。
龙文化的内涵
北大一位教授从三个层次,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中国的龙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观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
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
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龙作为通天神兽,有助于人达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龙形态,大多数都包含这种文化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鳄型原龙。这里的整个蚌塑的文化内涵,据李学勤、冯时等着名专家研究,俨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苍龙白虎北斗星图”,既表现古人以苍龙、白虎和北斗星座确定时间与农业生产季节,也反映出这位高踞于当时权力上层的墓主,足踏北斗、执掌干坤的神灵地位。而蚌塑的鳄型原龙,在这里起了通天神兽作用。
龙作为飞天神兽,可以帮助人达到升天境界。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齐国术士公孙卿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在这里,鼎上的龙纹是一个神奇的中介,它使龙下凡,助黄帝升天。
《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开宗明义的干卦,就以龙——苍龙星座的物候历法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
孔子晚年《易传》与帛书易传中,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高度,来解释《易经》干卦内涵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龙作为通天之物,还有助于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统一的宇宙模式。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许可以举出西汉初期杂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训》:“正土之气,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迫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这里有许多神秘主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一个合理内核,则是表达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龙成了沟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环节。
由此可见,在龙的形象、龙的观念中,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独特形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
中国龙的本质特征,却在于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缘关系,升华为以地缘关系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内涵。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的传人
龙天地开辟之后,就该创造生命、繁衍人类了。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这件伟大的工作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合作完成的。生活在既遥远,又幽美的"华胥氏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由于再找不到其他女人,龙性在身又立志做"人类之父"的伏羲先生,只好和妹妹女娲氏小姐结婚,生下来第一批男人女人。这位堪称"人类之母"的女娲氏,也是龙身人首。这样,在那些汉代的画像石里,人类的这对父母便幸福地相依相偎,或手持吉祥物,相互礼敬,而两条龙尾,就紧紧地环绕着,亲密地交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源头吧。的传说
龙与帝王的象征
在公元前二世纪汉代以后,龙的形象与皇权联系起来,成为皇家的徽记。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他的后代称为龙子龙孙,他的服饰被称作龙袍,他的一切用品都刻画上龙的形象。那么,龙是怎么成为帝王的象征的呢?
来由大概有两个:上古的帝王天神大都是龙,或具有龙性。像我们提到过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乘龙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龙的共工,以猪婆龙为乐师、教飞龙效八方风音的颛顼,以及因母亲感龙才有幸出生的帝喾,等等。中国人生来尚古,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帝王是龙,后来的帝王自然也是龙了。即就是不具备龙性,也得设法把自己包装成龙。
再说,龙要管地上的水,又要管天上的水,这就得具备在天地间来去自由的本领。它可以直达天廷,向天帝反映人间的情况;也可以从天廷下来,传达天帝的旨意,替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说自己"受命于天"吗?不是自称是天的儿子,代天帝管理人间吗?显然,龙的神性和君主们的帝王性在这儿扣合在一起。于是,帝王们都成了"真龙天子"。
好像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于是被称作"祖龙"。汉高祖自称是母亲刘媪与蛟龙相配后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汉景帝梦见赤猪化为赤龙,于是有了汉武帝。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结果应在晋元帝身上。。唐太宗出世的时候,有二龙戏于武功县池;宋高祖小的时候独卧讲台前,上有"五色龙章"……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统治者将自己与龙相联系,无不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或因其出身低微借此提高威信,或因社会动荡以此麻醉人民。
海外龙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经的《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凶龙搏斗,斩其头后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龙却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西方夫妇盼望千禧婴儿,中国人盼望生个龙子龙女。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中国的龙文化也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其实远在白种人接触到中国龙文化以前,中国龙已经漂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以至美洲土着人当中。
一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
量传入日本的。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显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龙的头大,有些像狮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
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长江以南有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龙舟文化甚为发达。指挥龙舟竞渡的铜鼓饰有龙凤等吉祥动物图案。东南亚的铜鼓艺术源于中国。滇系和粤系铜鼓艺术的差别也见之于东南亚,成为长江龙凤文化的地方变体。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
亚龙文化是长江文化系,特别是苗蛮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国龙文化要比东南亚更要早得多。考古学家发现,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伦布时期,中国龙艺术就传入美洲,和当地土着人文化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基干。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中国历史的商末周初)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地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与商周时期中国龙的本源相似。在一些古印地安人文化遗址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几乎是中国扬子鳄的写生。印地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考古学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龙身体各部分分解分别于中国龙体各部位比较后惊奇地发现,玛雅文化的龙与黄河文化和松辽文化的龙极为相似,印加文化的龙几乎是华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龙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坛庙宇上饰有的龙的形象,说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地崇拜龙文化。其实龙文化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时期就东渡美洲并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
龙文化的影响
龙与绘画
龙属于商代艺术家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原龙纹)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因而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中国的纯绘画艺术大约在东汉时期才从应用美术中独立出来,我们迄今所知最早的画龙专家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
曹不兴之后,又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善于画龙。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绝妙”。南北朝时代的张僧繇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 唐代的画龙名家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传古、陈容三人。董羽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
明、清两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从传世的有龙形象的作品看,其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都更显成熟。
龙与文学
龙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观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龙纹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流行的纹像之一,龙自然要成为文学家笔下的素材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中所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纹,尤其以龙旗为最多,如“龙旗十乘”(《商颂?玄鸟》)、“龙旗阳阳”(《周颂?载见》)、“龙旗承祀”(《鲁颂?閟宫》)等等。
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九歌》中有很多涉及到龙的诗句,这些龙均属为神人驾车的神畜。如《云中君》“龙驾兮帝服”,《湘君》“驾飞龙兮北征”、“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大司命》“乘龙兮辚辚”,《河伯》“驾两龙兮骖螭”等等。
随着诗歌的发展,以龙入诗的现象逐渐增多。隋唐以后,与龙相关的典故广见于诗中。
龙与民俗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龙王会 每年夏历五月,很多地方都要举办"龙王会",这一习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
端午节
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阳节最重要的活动。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与活动亦不尽相同。
祭龙节
哈尼族,壮族、瑶族传统节日,哈尼族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陆续开始过节。节日这天,选出两位英俊的小伙子扮成姑娘,在"龙头"带领下,由众人簇拥,周游寨子。壮族在农历二月间过此节。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所需的鸡、猪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骑马或载斗笠者均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使人畜平安。瑶族节里农历三月三日。祭龙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祭时,要杀猪献供,猪由全寨 出钱购买,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参加祭祀仪式。
龙头节
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五。是日,当地群众备供品祭祀龙王。
总结
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度。除了欧洲那个代表邪恶的龙外,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源于中华文化,或者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征。几千年来华人崇拜龙,信仰龙,祈望龙给人类带来祥
和,带来发达。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被绝对化,并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㈩ 中国的龙文化起源自哪里
龙,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精神象征,我们号称“龙的传人”,以此骄傲!
但龙的来历?从未见史学界正儿八经地给过结论。
或,人云亦云"中国特有",言之凿凿“独立自成”, 更上升致民族尊严国家文化根源的高度,;或,跳出井外视穿葱岭,理性地以全球的眼光看“龙”,发现这也和许多很中国很中华的文化一样,有着深远的世界性渊源和明显的西来痕迹。
秦汉中国龙·“应龙”形象,与西亚文明的"怒蛇"形象有直接源流关系。
“Mu_-_u__u”一词是阿卡德语,可粗略译作“大蛇”。怒蛇的形象是由若干种真实生物组合而成, 头、颈、身躯以蛇鳞覆盖,四肢则是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足("爪似鹰,掌似虎"是万里传播中可理解的小变异);头部生角、有冠,舌头如蛇一般分叉,颈部修长;尾巴细长,末端为蝎子尾巴的蝎针。
对比一下中国龙的组合特征,是不是老鼠生老鼠猫生猫般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