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山西传统文化有哪些

山西传统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2 16:17:47

Ⅰ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传统文化:

  1. 秉承了山西晋文化传统,融合了五台山传统佛教文化。

  2.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山峦重叠,地形复杂,东,由东、西、中、南、北、五台组成,号称“华北屋脊”。位居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3. 五台山佛教文化对忻州五台民俗的有着深远影响。春节期间保留着贴窗花、垒旺火、接财神、迎喜神、逛庙会、寺庙祈福、扭秧歌、耍社火、八音会等传统的民俗节目。六月骡马大会是当地最有名的古庙会,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清代达到高峰。举办地就在五台山所在的台怀镇,历时1个月到40天,会上的主要交易品是牲畜。

  4. 建筑文化。五台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

  5. 饮食文化,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


Ⅱ 山西传统文化遗产有那些,谢谢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

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着称;

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

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

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莺莺传》故事发生地;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

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

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

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

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

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

Ⅲ 山西大同有哪些民风民俗

山西大同的春节的习俗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大同人婚丧嫁娶、圆锁、开业一切庆典都要吃一种食品,就是油炸糕。糕,寓意为:高升旺长,节节高,高官厚禄。是跟高有连系的一切美好愿望。糕是最为讲究的一种食物。只有主人觉得你是贵宾、贵客才会给你做油炸糕吃。

二月二,龙抬头,是大同的主要民俗之一。

大同旧时农历二月初二,清早,各户按当年治水龙钱的数目放置到茶壶内,所谓治水龙钱数目是指农历正月第一个辰日为初几,即是几龙治水;再就是以治水龙钱数来预测年景的好坏。

各户提壶去井中汲水,打满水后边走边洒,到家门口停,将剩余的水和钱一起倒入水瓮,这就叫“引龙钱”。中午各家各户吃面条或薯仔粉条,称为“挑龙尾”。这日,男女老少,修剪头发,名为“龙抬头”。

大同风俗之一,出生俗

大同地区,在婴儿出生后,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须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要给产妇带来些红糖、挂面、蛋糕等礼物,表示慰问。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

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冒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在满月之前,要由婴儿之父母或者其它长辈给婴儿起一个名字,一开始要有个“乳名”,也称“小名”,叫起来不连姓。

过几天再起个名字,也称“官名”,叫起来与姓相连,以后报户口、上学皆用此名。 婴儿生下一个月,父母要给过“满月”,一百天则要过“百日”,一周年还要过生日。过“满月”、“百日”和生日的时候,父母的亲朋好友都要带来礼品表示庆贺,同时也要设酒宴招待客人。

如今,独生子女为数最多,婴儿过“满月”、“百日”和生日都很隆重,有的还要大宴宾客,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贺一番,谓之“圆锁”。

Ⅳ 山西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

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着称;

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

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

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莺莺传》故事发生地;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

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

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

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

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

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

Ⅳ 山西过端午节的习俗资料 200字

一、插艾蒿、编艾人、艾虎

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

二、解州男女戴艾叶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三、贴门虎

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浮山等地是采制艾蒿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四、饮雄黄酒

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Ⅵ 山西太原的民风民俗

黄河与天地不息,
走遍中原还气力。
日月东西有落时,
黄河万古无停刻。
黄河是中国人的伟大图腾,古老的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太阳,是中国文化的圣地。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有源有流,仪态万千。它有着硕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尤如黄河一样,生生不息,与日月同辉。然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我们透过历史的望远镜可以看到,东西南北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从密到疏那极不均匀的人口分布,受异国情调和不同民族的影响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经济优势和自然优势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了不同区域间人们那各有千秋的传统习惯,民情风俗和性格心理,“百里异习,千里殊俗”。
从茫茫的内蒙古草原到山青水秀的江南水乡,不同的自然条件使两地人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呈现出通然不同的风格,一个犹如游牧文明中保悍的小伙子,另一个则是农耕条件下温柔的姑娘。
的确,以食肉为主的北方民族同食粮食为主的农耕民族在民情风俗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靠近赤道的地区,在炎热的气候下,人体发育成熟较早,妇女早婚便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俄罗斯人喜欢喝酒,可以从寒冷的气候中寻找一些原因。
小脚女人,中国妇女之缠足,这曾是许多人对传统中国妇女的关注焦点,但是生活在南方水田里的劳动妇女并不缠足,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南方的许多地区,妇女是田里的主要耕作者。
居住在白云下深山中的山民也许比交通较发达的平原地区的人更多一些忠厚与朴实。
古人云:“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环境不同民俗也不同。梁启超把我国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习俗特点归结为:“北俊南靡,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塞南华。”(《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国南北方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身高体重及外貌特征上,在语言、性格、饮食习惯、服饰、建筑风格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林语堂把中国分为“粗犷豪放的北方”和“温柔和婉的南方”。他以为:尽管中国的南方与北方被共同的主干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实际上,他们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并不亚于南欧地中海人和北欧日尔曼人的差别。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另一方面,在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喜爱文学,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中国人》)显然这是很有见地的概括。
黄河流域,是一部硕大的史书,它记载了一部远古人类活动的历史,那一处处遗址,就是文明发展的丰碑。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带,南部沿黄河一线和汾河谷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之地,这里有长达几千年之久的文化积累,古迹遍地,每处古迹似乎都在向世人诉说一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悲壮的命运。
大河往往是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早在太荒时代,就响起了人类远祖蹒跚学步的足音,在山西最南端“大禹治水”的遗迹表明,早在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史籍所载的有关“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以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传说便发生在山西南部。在晋南的农村,昔日的河东大地至今还有不少关于大禹治水、尧和后稷的民俗。无疑,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文资源。
山西,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很多时候,他曾经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从唐太宗到司马光,从威武雄壮的关云长到哀婉动人的西厢记故里,这片黄土地上人杰辈出。然而,伟大的汉唐之后,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中心移向东南,山西便开始落伍了。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社区封闭,各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受到时空的限制,风俗与价值倾向呈现出一种严重的沉淀与凝固性,人们的心理、精神与行为被牢牢地锁在历史的山谷之中。
如同今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临东南亚,面向海洋文明一样,丝绸之路也曾是古代中国面向世界进行沟通、交往与接触的欧亚大通道。大西北也曾通过与西域与地中海的交往而丰富了自己的文明。但是,山西自丝绸之路中断以后,长期远离国际交往的中心,孤宿一隅,无法直接与异质文化相接触,这样,民俗文化的变化与更新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他的民俗风情更具传统意蕴。
“大河不废梦廖廓。”黄土地上的民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神韵,自己的特色。
与汉民族一样,山西民俗的主干部分无论就其形式而论还是以其内容来看都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联系。汉民族的民俗风尚是以农业社会特有的经验为基石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流动性小,社会交往不发达,“树之谷,艺之麻,养有性,出有车,无求于人。”虽然鸡犬之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形成了“安居乐业”、“宁死不迁”、“知足常乐”,重家庭,重伦理的民俗价值,而聚贮财物,沉淀货币,省吃俭用。崇尚节俭也就成了消费民俗中的核心价值。
崇尚节俭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汉民族的普遍习俗,但在山西却表现得特别突出。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少,多山而且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植被较差,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较为贫穷的省份。当开源的努力被束缚在小块土地上而无法施展的时候,节流便成了人们自然的选择。节俭是贫穷的伴生物,是对付贫穷的消极办法。正如史籍所载:由于“地瘠则民劳而贫,自三帝三王以来,勤俭之俗未尝改过”,“河东地瘠民贫,风俗勤俭,”(《山西通志》)“晋有唐虞之遗风,其俗节财而俭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节俭的基础上,山西人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储蓄风俗,“山西人善积蓄,家有窖藏,”这些节俭与储蓄意识,并非局限于家乡僻壤,在太原、大同、临汾、上党等昔日的通都大邑也复如此。重要的是节俭,特别是储蓄民俗创造了一种土壤,一种氛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山西人发展起了他们曾经独领风骚于中国大地的金融意识,并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做起了金融生意,发明了票号,并使它独行于明清时代。
作为一种传统与习俗,节俭与储蓄的习惯至今仍然支配着山西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目前山西人的人均收入位居全国的下游之列,但人均储蓄却位居前列。山西人节俭与储蓄的习俗在大量的地方志中都有广泛的记载。

Ⅶ 山西太原风俗习惯

1、添仓节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2、寒食节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3、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4、春节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5、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Ⅷ 山西太原的风俗介绍

发布日期:2009-9-4 点击次数:36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Ⅸ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约6305万。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阅读全文

与山西传统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