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是服饰文化

什么是服饰文化

发布时间:2022-07-02 19:16:56

A. 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

1、用服饰所划分出的阶层等级

用服饰来区分等级,来标识着装者的社会地位,并建立与当时社会相适合的服饰制度。

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有主客体的区别和意识,在这方面的意识是混沌不清的,事物的阴阳和人的阴阳是相同的。阳尊阴卑,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这些都反映出了人的尊卑之分。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专职体系逐渐完善起来的时候,人们的尊卑意识,以及阶级观念就强烈起来,贯穿于整个封建专制社会。

但是任何观点都有它的相对性,尊卑对于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定义,可能但针对某个对象是尊,但是换到另外一个对象上面又是卑了。在封建社会中,等级是一个分明的金字塔。

2、服饰与道德的统一

儒家将人们的穿着打扮与道德相结合,用道德准则来定义服饰的象征意义。男性着装中的深衣,它是上下相连的,它适用于等级金字架中的所有阶层,它深受统治者的喜爱。在深衣的制作过程中,上下衣裳的背缝一定要连成一条直线,因为这条直线代表着着装者品行方正。

3、“君权神授”思想。

天人之间可以感应,天子的意志就代表了“天意”。反过来,天也可以降祥瑞或灾异来反映帝王施政的得失。由于对祥瑞的迷信,在服饰中就出现了不少人为的祥瑞。

4、衣冠“制度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中国如何因改朝换代更年号、改正朔、易服色,但各朝代都遵循了对服饰制度做出详尽规定的法令,使服饰制度成为当时人们社交、礼仪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制度的实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数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都是通过严格的服饰制度的实施,建立教化和维系社会群体以达到祥和秩序与稳定节奏的,它对中国社会文明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与制约作用。

5、儒家道德观。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道德观影响极为深刻,上层社会尤其深重。儒家的伦理观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诸多细节中。

B.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文化悠久,具体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由来】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特点】交领、右衽、系带
【作用】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教圣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一、汉服的由来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二、汉服的五大基本特点

(1)历史性

虽然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但已不可能成为常服。因为,为了减少交流阻力,落后民族习惯于按发达民族的习惯改变外貌。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三、汉服的作用:
汉服是服装,还是汉族文化的体现

C.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一、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二、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三、我国古代妇女服装和梳装 (一)古代妇女的服装 1、汉魏时期已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妇女服装向来是服装中变化较大的部分,我国妇女的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上古三代,妇女服装同男子服装基本相同,而仅在材料和纹样上有差异。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而常服则是上衣下裙。裙裳形制相似,而专称女子的下裳为裙,表明当时裙已带有明显的女性装饰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妇女的服装由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并继续发展了汉末以来的“上俭下丰”趋势,即上衣变得短小,而裙腰越来越高,加之下着厚底的重台履,突出体现了女性下体的长度,给人以修长之美感。 2、唐代的女装比较开放 唐代的女装,主要由衫襦、裙、帔帛三件组成。唐初盛行窄袖衫襦和长裙,肩上披有类似长围巾的披帛。盛唐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的服装。其特点是不着内衣,裙腰高至乳房之上,以大带系结,从而袒露胸部。大袖衫襦的对襟,以纱罗等轻薄制品为面料。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正是对这种服装的真实写照。这与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因而服装也渐趋宽大。此外,当时妇女还盛行胡服和女着男装。 3、宋代的女装趋于保守 宋代妇女的服装,除北宋曾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外,窄、瘦、长、奇便是这时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此时的衫襦式样较多,有圆领、交领、直领、对襟等,袖口窄小,下摆左右两侧有较长的开气。总的来说,宋代妇女的服装渐趋保守,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4、明代的女装以淡雅朴素为尚 明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沿袭唐宋,但衣裙的长短各时略有不同。明初盛行窄袖衫襦、长裙、褙子,但礼服仍要穿大袖衫。中期盛行大袖长衫襦,裙则变短。明末则又盛行窄袖长衫襦,这与崇尚南妓服装有关,尤以秦淮一带妓女的装束为四方所仿效,其特点是以淡雅朴素为尚。
5、清代满、汉女装各有特点,并且相互影响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汉族妇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仍沿袭明制。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干隆时以苏州为中心,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辛亥革命后,服饰禁锢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饰工艺的传入,妇女的服装才产生了新的变化。 (二)古代妇女的梳装 1、古代妇女的发式 古代妇女的梳装,包括发式、化妆和首饰三大部分。发式是人类最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发式与服饰的协调,能构成人物外表的整体美。我国古代发饰可分为三大类型:披发、结发、辫发。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人们已开始由披发到梳理。笄的用途有二:安发、固冠。应用于古代男子和妇女的发饰中。不仅如此,笄还是古代妇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征。上古三代,我国妇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饰物不多。秦汉以后,发饰日趋复杂,从此,妇女的髻式就成为重要装饰内容。历代着名的髻式有堕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双髻、同心髻、高髻、宝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2、古代妇女的化妆和首饰 妇女的基本化妆品为眉黛、粉、胭脂和花钿。眉黛是供画眉用的,妇女画眉见于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句。只是古时女子画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画假眉代之。黛的颜色除用黑外,还有绿色,古称翠眉。翠眉起于先秦,兴盛于南北朝。唐代开始流行黑眉,这与杨贵妃的提倡有关,所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总之,古时女子画眉崇尚人工美,这与现代妇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为粉制成,或加之以红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时,才出现了以铅为原料的白粉和以红蓝花、苏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胭脂又称燕脂、焉支、燕支。古时把胭脂制成膏汁、粉类,还涂于纸或浸于丝绵,制成胭脂纸和胭脂绵,以便涂颊或用为唇脂。花钿,又称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纸、鱼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种形状的饰物,将其帖于额间、鬓角、两颊或嘴角。《木兰辞》“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古诗“眉间翠钿深”中的“翠钿”,均指的是花钿。古时妇女的首饰包括笄、钗、步摇、梳等。此外,还在耳、手、指上分别戴有饰物,分别称珥挡、钏镯、指环,但最初这些饰物的戴法和作用与现在不同。 四、我国古代的帝王服装和官服 我国古代帝王服装和官服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礼服(也称法服),用于祭祀和大典,后从中又分出祭服和朝服等小类;一类是公服(又称常服、从省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场合。
西周初年,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礼服,上衣下裳上绘有日、月、星、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饰,腰束革带,下穿舄。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为六个等级,服色为上玄下𫄸。当时的公服是弁服,与冕服的区别是衣裳无章彩纹饰。此后,冕服作为正式的礼服一直为历代沿用,直到清末。
汉代的朝服是冠服,头戴冠,穿深衣。等级区别在于:①不同身份的官员戴不同的冠,如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豸冠,御史戴獬豸冠等。②冠梁的多少不同。③佩绶的颜色和织法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正式官服多沿袭汉代的冠服,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帽和巾的流行。巾到北周又发展为折上头(即后世的幞头)。隋唐时,帝王和官员的常服为圆领袍,戴幞头,穿长靿靴。等级区别在于:①品色衣,即以服装色彩区分等级。皇帝为黄龙袍,官员一九品分别以紫、绯、绿、青为等级的标志。②革带上饰物的质料不同,有玉、金、银、铁的不同。③章服,唐代官员进出宫门,必带鱼符,作为身份证明。品级不同鱼符袋饰不同。宋代的礼服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是戴展脚幞头。辽、金、元的冠服多沿袭汉族旧制,而在一般场合仍保持基本民族特有的服制。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戴盔式折边帽。明代的公服又沿袭唐宋,只是官员戴乌纱帽,增加了以补服区分官阶的方法。
清代的冠服,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服装。皇帝用于祭祀的衮服,上绣有十二章花纹,略存古制。夏戴凉帽,冬戴暖帽,上缀牛纬,顶饰顶珠,有殊功者,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从一翎到三翎不等。官服是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遇大典还要在官服上加披肩,也使用补服。等级区别除补子外,还有:①顶珠色彩、质料不同。②腰带的不同,皇室用黄带,宗室用红带,其他用石青或蓝色,带上所缀宝石、带扣也各不相同。③袍上蟒纹数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五、我国古代的履制 原始人是赤脚行走的。随着人类的逐步文明,鞋也应运而生。上古三代时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服饰品。古代的鞋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舄:《释名》曰:“复(双底)下曰舄。,”它是礼仪场合穿用的鞋,故为双底,以木制或注腊来防潮和保暖。草鞋称屦,帛制称履,麻制称鞋。其中屦、履、鞋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曾先后成为各种鞋的通称,汉以前是屦,汉以后是履,宋以后是鞋。此外,还有屐,它是一种木底鞋。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制成的。有平底和装齿两种。靴,古称鞾。《释名》曰:“鞾,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皮制,有靿。它是草原民族适应游牧生活的鞋制。战国末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鞋制传入中原。

D. 中国传统服饰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含是什么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E. 什么是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5)什么是服饰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服饰文化的主要影响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服饰文化



F. 服饰文化的 定义

服装风格
价格定位
还有店铺的整体风格
员工对人对事的的态度
等等

G. 中国服饰文化的介绍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H.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作为继承华夏文明众多载体之一的中国服饰文化同样是构成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自有史以来历经几千年,无论在服装式样上,还是在服饰观念与着装方式上,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

服饰的变化不仅仅是时尚潮流的直观表现,更是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从呆板保守的旗装到大胆开放的旗袍,百年历史里中国女性的服饰文化,体现社会思想一步步地在改变和解放。

从晚清到民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百年光阴里,中国女性长衫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服饰文化从禁锢保守走向开放自由,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与发展。

(8)什么是服饰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服饰的变迁:

1、封建制度下清代满族女性的长衫服饰是其传统服饰“旗装”。宽大是旗装最显着的特点,宽大的上装短袄和长裙将人身体所有的曲线遮罩住,不露分毫。

2、而民国时期“学生装”和“旗袍”则是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服饰文化特色。民国时期,女性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女学生数量大大增多。

3、新中国成立后更加丰富多彩的长衫则更是体现了开放自由的社会服饰文化。女性长衫服饰样式更加丰富,花样翻新更多,旗袍的设计更加修饰女性身材,出现高领,开叉等新服饰款式。

I.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蕴含着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继承。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劳动创造,生生不息。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无不让人惊叹,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一直闪闪发光。



(9)什么是服饰文化扩展阅读:

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国各民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顽强的意念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经过历代的不断积累、融合、演变、创新,日趋缜密,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民族个性和文化传统的中国服饰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中国是衣冠大国以“衣冠王国”享誉天下,各少数民族更是以其灿烂多彩、风格迥异的服饰,书写了中华服饰绚丽辉煌的华彩篇章。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作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视为某种意义上的“族徽”。

J. 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服饰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