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兰克福学派为什么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成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本质上本来就是有差别的,大众文化注重的是娱乐消遣和享受,而法兰克福学派则以相对冷静和学院派的保守风格批判大众文化是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出来的,文化产业,是缺乏反思性,在艺术方面缺乏了文化艺术的(光韵)以及神秘感和距离感,因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
第二法兰克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偏向于社会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批评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的,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与西方所处的“市民社会”截然不同的。当时的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因而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
第三,客观地说,当时的大众文化的确具有很多不足之处,作为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文化批评团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不良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法兰克福学派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因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
②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研究学派有什么不同之处
法兰克福学派注重“批判”,象阿尔多诺和霍克海默所谓的“文化工业”。
至于你说的大众文化研究学派是什么,不甚了了。
③ 如何评价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1922年在德国成立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阿多尔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该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国际性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人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中,马尔库塞曾对那个时代做过这样的描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正因如此,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人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今天看来许多悲观、偏激、敌对等情绪化的批判是他们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极度反应。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一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
由于处境危险,法兰克福研究所于1934年迁往纽约,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流亡美国。在此期间,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旅美文化批评,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属于上流文化保守主义和人文主义,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在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形成的。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了解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或观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界定。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实辩护。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否定批判态度。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后现代文化工业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指出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是一种技术性、商品性的文化。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社会。商品化原则支配着社会的一切生产分配系统、社会权力结构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于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前提下,文化艺术已经同商业密切融合在一起,被价值规律所统摄,具有共同的商品形式和特性,更直接地说,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这种批判根源于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解。深受欧洲古典主义影响的他们认为艺术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理想化的、自由的和超现实的领域,它超越了为生存压力所困扰的、琐屑的日常生计和程式化的、常规化的社会活动,成为人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艺术是一种个体的、自由的、超越的精神存在物,不同于现实世界,它是否定现实世界非自由因素的精神力量。
其次,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文化。由于资本主义文化市场对文化商品的需要日益增长,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复制具有了必要性,更关键的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之同时具备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可能性。这种标准化的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本质的丧失“像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的'原材料'走向文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之后便毫不费力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种标准化的文化艺术势必是雷同的、个性泯灭的文化艺术,其艺术价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文化,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制作而非创作。
再次,大众文化具有一种潜在的强迫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阿多尔诺指出,意识形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自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它对人的操纵与欺骗比早期统治相对粗暴的方式更为微妙而有效,它能把它的牺牲者安抚进入被动接受状态,使其不知不觉地按统治者的意愿行事,它使民众天真而固执地相信统治者所宣扬的一切,人们明明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现实和对抗的世界里,压抑苦闷,惴惴不交,可是,大众文化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假象。再有,大众文化是一种视听文化、娱乐文化。视听文化提供了高密度的信息内容,使接受者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意识的信息整合和深层次的意义提炼,受众被激起的更多的是生理和低级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感悟,谈不上对生命意义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这种美学追求也是不被法兰克福学派认同的,因而也是被该学派批判的。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犀利的价值批判态度,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异化”这一世纪性课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正是其历史贡献之所在,它以恢宏的学术视野精辟地分析了以媒介组织及媒介产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与过去的单纯从剥削、不平等、暴力统治等肉体强制的角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文化工业批判显得更发人深省,也更有说服力。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意义显然不局限于西方文化领域,昔日法兰克福学派所揭露的大众文化的种种弊端,现在可以说不但是原封不动,而且是变本加厉地注入了今天的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和电子社会。文化媒体正在制造当今世界新的话语--全球化话语。资本主义的全球文化扩张已呈一种蔓延之势,形成了全球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扩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了“霸权文化”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我们更重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价值,该学派理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它对我们思考现实文化问题和合理地规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该学派理论家的自身学术背景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条件下,该学派的理论也无法避免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法兰克福学派由于坚持自己的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法兰克福深受欧洲大陆古典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追求一种完美、超越,追求的是“阳春白雪”,因此,在他们眼里,这种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批量化的大众文化就成了“下里巴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排斥表现了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化态度,在对通俗文化的鄙视中透着一种精英论。
其二,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由于其精英论的立场,他们没有意识到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民众更接近文化艺术,使得文化艺术不再是只为上流社会、精英阶层所独享的盛宴。正是由于有了现代工业技术上的支持,大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走出了博物馆,随着大量复制品的传播而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视野,使他们得到了接近艺术的可能。此外,在大众媒介的传播下,广大民众接受到了多样的思想、潮流、观念等信息,无形中丰富了民众的思维。大众文化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体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现代技术所提供的日益完善的大众传媒,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普及,拓宽了人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人的文化生活,使得大众文化的市场突破狭小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全球规模的文化市场,这些不能不说是大众文化做出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被法兰克福学派全面地否定和抹杀了。
其三,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大众本身的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机器。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同立场,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品味去欣赏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顾及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要求。大众文化使得大众拥有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多得多的选择机会,实际上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像法兰克福学派所描绘的那样是被这种“意识形态”所强迫全盘接受的,是被完全地、温柔地控制着的。
其四,网络时代的特征也使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面临挑战。因特网由于具有这种多媒体功能,故能实现印刷媒介与电了媒介的整合,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网上文本以“超文本”的形式出现,愈加强化了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更进一步的是,因特网除直接运用文字外,还将文字阅读的特点赋予影音视听,由于网上节目是“点播”式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对各种节目加以选择,还可以调整节目的播出状态,相对于在传统电子媒介中饱受“言说者‘控制的状态,受众的自主空间无疑已获得极大拓展。并且,因特网的双向化促成了文化反馈的丰富性。因特网的多媒体性质将电话单纯的人际互动发展为错综繁杂的大众交流,鼓励越来越多的或相互认识或彼此陌生的人们参与到畅所欲言的谈论之中,这不仅使得个体话语纷纷凸现,并且还意味着这些个体话语也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建设性力量。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法兰克福学派针对传统大众媒介提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写于网络时代。
从以上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已经进入文化工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建立既能满足时代的经济要求,又有艺术水准的,健康而有活力的大众文化市场,如何对大众文化因势利导,已经成为广大文化建设者必须用心思考的问题。
④ 什么叫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大众文化?谁能说得清?后现代讲一切都没有边界,怎么都行,
英语中文化的定义有260多种,据说是英语词汇中意义最丰富的二、三个词之一。大众文化虽多了“大众”的限定,其含义仍然多得惊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理论家都曾对大众流行文化定过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尔、汤普森从张扬大众文化起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论家杰姆逊、费斯克以及法国学者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尔等也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说了不少观点不同,意义却都十分深刻的话,还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论家批评家,他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另类”。
先找找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吧。
定义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关键词》一书中界定大众文化的四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众人喜好的文化”。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关键在受欢迎的程度,在达到一定的量的指标。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反证随手就有,比如唱遍世界的“三高”演唱会是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定义二,一切来自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的文化,威廉姆斯称“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发端于巴赫金的平民主义狂欢节理论,流布于世界变革于中国。比如刚刚过去的申办奥运之夜狂欢节或者XX歌迷会什么的。
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毛泽东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众化”及“化大众”的革命文化理论与实践;
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的理论。
定义五,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没有标准或共识,如果有,那么凡是低于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与文化实践就是大众文化。无疑,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确存在着差别,但区别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由谁来定,又由谁来评判。谁立法,谁起诉,谁判决,谁执行?
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与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的关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问题是,它究竟是文化呢还是商业?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明星做广告是卖“明星”还是卖货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欧洲人说大众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国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国是大众文化的“家园”,在所有大众文化中“规模最大”,它向世界“预示”了老态龙钟的贵族文化的“消亡”。
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或文化领导权的理论。采用这种“新葛兰西主义霸权理论观点的人,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力量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 力量之间斗争的场所。这里的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制文化,也不是与之对立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两者交战的场所,是以反抗与兼并为标志的领域,是葛兰西所称的“折衷平衡”的内运动。
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观。对他们先前的否定论文化批评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费斯克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作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也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们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处”。 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问题出来了,谁有资格列入“人民”的范畴,资格由谁来确定?霍尔说,大众文化就是一个争论和确定关于“人民”的政治构成以及他们与权力集团关系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有可能团结起来,组成相对于权力集团的人民。
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威廉姆斯说,这是一个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英国人思想的文化。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与大众文化有关的各种关系。其实,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后,越发展现了其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特征。
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与通俗差异的文化。原先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将走向终结,代之而起的是经济、政治、科技、商业与文化的全面渗透或互相交融。
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
新旧交替、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尚新心理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就了文化时尚,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文化时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的特征。文化时尚总是与大众传媒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大众传媒是文化时尚生产、传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时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但由于文化时尚的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场机制赋予其上的消费欲,文化时尚就存在着消解文化精神的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加以引导。
⑤ 什么是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有哪些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大众文化?谁能说得清?后现代讲一切都没有边界,怎么都行,
英语中文化的定义有260多种,据说是英语词汇中意义最丰富的二、三个词之一。大众文化虽多了“大众”的限定,其含义仍然多得惊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理论家都曾对大众流行文化定过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尔、汤普森从张扬大众文化起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论家杰姆逊、费斯克以及法国学者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尔等也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说了不少观点不同,意义却都十分深刻的话,还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论家批评家,他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另类”。
先找找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吧。
定义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关键词》一书中界定大众文化的四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众人喜好的文化”。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关键在受欢迎的程度,在达到一定的量的指标。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反证随手就有,比如唱遍世界的“三高”演唱会是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定义二,一切来自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的文化,威廉姆斯称“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发端于巴赫金的平民主义狂欢节理论,流布于世界变革于中国。比如刚刚过去的申办奥运之夜狂欢节或者XX歌迷会什么的。
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毛泽东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众化”及“化大众”的革命文化理论与实践;
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的理论。
定义五,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没有标准或共识,如果有,那么凡是低于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与文化实践就是大众文化。无疑,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确存在着差别,但区别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由谁来定,又由谁来评判。谁立法,谁起诉,谁判决,谁执行?
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与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的关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问题是,它究竟是文化呢还是商业?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明星做广告是卖“明星”还是卖货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欧洲人说大众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国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国是大众文化的“家园”,在所有大众文化中“规模最大”,它向世界“预示”了老态龙钟的贵族文化的“消亡”。
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或文化领导权的理论。采用这种“新葛兰西主义霸权理论观点的人,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力量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 力量之间斗争的场所。这里的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制文化,也不是与之对立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两者交战的场所,是以反抗与兼并为标志的领域,是葛兰西所称的“折衷平衡”的内运动。
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观。对他们先前的否定论文化批评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费斯克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作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也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们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处”。 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问题出来了,谁有资格列入“人民”的范畴,资格由谁来确定?霍尔说,大众文化就是一个争论和确定关于“人民”的政治构成以及他们与权力集团关系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有可能团结起来,组成相对于权力集团的人民。
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威廉姆斯说,这是一个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英国人思想的文化。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与大众文化有关的各种关系。其实,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后,越发展现了其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特征。
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与通俗差异的文化。原先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将走向终结,代之而起的是经济、政治、科技、商业与文化的全面渗透或互相交融。
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
新旧交替、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尚新心理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就了文化时尚,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文化时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的特征。文化时尚总是与大众传媒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大众传媒是文化时尚生产、传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时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但由于文化时尚的形式大于内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场机制赋予其上的消费欲,文化时尚就存在着消解文化精神的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确地加以引导。
⑥ 什么是大众文化
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毛泽东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众化”及“化大众”的革命文化理论与实践。
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于劳动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的理论。
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与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的关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问题是,它究竟是文化呢还是商业?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明星做广告是卖“明星”还是卖货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欧洲人说大众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国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国是大众文化的“家园”,在所有大众文化中“规模最大”,它向世界“预示”了老态龙钟的贵族文化的“消亡”。
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源自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或文化领导权的理论。采用这种“新葛兰西主义霸权理论观点的人,将大众文化视为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力量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力量之间斗争的场所。这里的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制文化,也不是与之对立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两者交战的场所,是以反抗与兼并为标志的领域,是葛兰西所称的“折衷平衡”的内运动。
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观。对他们先前的否定论文化批评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费斯克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作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也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们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处”。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问题出来了,谁有资格列入“人民”的范畴,资格由谁来确定?霍尔说,大众文化就是一个争论和确定关于“人民”的政治构成以及他们与权力集团关系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有可能团结起来,组成相对于权力集团的人民。
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威廉姆斯说,这是一个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英国人思想的文化。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与大众文化有关的各种关系。其实,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后,越发展现了其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特征。
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与通俗差异的文化。原先意义上的精英文化将走向终结,代之而起的是经济、政治、科技、商业与文化的全面渗透或互相交融。
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
定义十三,……。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作为中国世俗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具有开放的、变革的意义。
⑦ 如何评价法兰克福学派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与严厉的一种.他们从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对文化艺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严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痛斥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商品化。
齐一化和意识形态功能.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需要做辩证分析,既要认识其合理性,又要看到其缺陷,从而为我国在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的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作为西方社会哲学的研究重阵,该学派正式创立于1923年。
随着A.希特勒的上台和二战的爆发,法兰克福学派经历了从最初的不断发展壮大到战时迁移、战后重建以及后期逐渐解体消亡的曲折历程,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