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许渊冲: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1、继承传统、突出当代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大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告诉世界中国人民的所思所想、不懈追求和未来。 [详细]
2、中国文化、世界表达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要借助手机、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高新技术和新媒体。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 [详细]
3、尊重规律、科学发展
官民并举,推动政府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兼容并蓄,“走出去”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双轮驱动,加强公益性文化同时发展商业性文化贸易;注重长效,充分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常态、作用长效特点;凝心聚力,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形成对外文化工作合力。
❷ 孔子学院为何会失败中国文化要如何走向世界
几千年来,孔子教授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让我们虚心学习,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老师;他也告诉我们,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和思考结合,任何偏袒了一方都会让你的学习有所阻碍;他还教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必要强求知道,不懂就去问,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孔子不仅教授我们知识道理,他的思想也是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着我们的人生,可见孔子对我们的重要性。
而当今世界在日益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国也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孔子书院,以求宣传中国的文化。
然而,近几年来显示,孔子书院在国外的发展并不是顺风顺水。那么中国文化应该如何走向世界呢?
孔子学院
“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诚然,这句话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别人的一个观点而已,不过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当今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落后而又贫困的国家了。我们中国有着美好的生活,有着迅猛发展了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这就会给国人带来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本来全球一共拥有1000多所孔子书院,而在欧洲,孔子学院几乎全部关闭,而在美国,也从原来的100多所减少到了40多所,究其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并不难想,首先就是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文化因素而进行改变,虽然文化是相通的,但是在一些方面,比如文化氛围等还是会有所不同。
在孔子学院设立茶艺,书法,戏剧等,也只适合他们进行观赏,而不是学习,毕竟他们从小都不是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对这些传统文化有着陌生感,只有兴趣感受,而没有兴趣学习。
其次,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就像中国这种传统文化,并不适合出走国外,就像日本也有寿司,有浮世绘等,但它并没有将这些传出国外,毕竟这些东西不适合普世性,就算传播,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选择动漫是因为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动漫文化,这就找到了文化的共通点,从而能够将日本的动漫发扬光大。美国也一样,因为世界各国都会有电影产业,所以将电影作为突破口。
这样反观中国的孔子书院,自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文化出走国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现在的惨淡而评估它未来的状况,毕竟事事都有可能改变。
小结: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却早已无踪。”
这个时代在变,传统文化也在日益消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让文化出走国外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孔子书院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宣扬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这般。
但是,反观孔子学院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说,是存在着问题的,为文化出走国外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从实际出发,符合这个国家国民的需要,而不是单纯的传入,我们要明白文化在哪一个方面能够具有价值,能够让国外的民众有所喜欢。
其实在当今世界,我们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连接点,就是说和国外受众的相交之处。
就像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韩国的韩剧,孔子学院虽然能够代表中国,但在现代却没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国文化应该出走国外,本身是没错,不过要能够接受漫长的时间考验,毕竟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❸ 以李子柒为例谈谈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传播内容上,先术后理,首器次道。海外异域,国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在国内叫得好、叫得响的作品、项目,在国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响;反之亦然。想当然把国内的做法,运用到国际上传播,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说,在国内传播传统文化,我们一般是先从理论上讲其重要意义,解决认识问题,然后再着手贯彻实施具体项目。而在他国,相关背景缺乏,文化圈差异带来的理念截然相异,对我了解有深有浅,感情有好有差,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不一,认知不等于认同,因此或许正好相反:先实施具体的文化项目。如此说来,我们应尊重差异,不强求对方点赞苟同。特别是,不纠缠于文化观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实证和器物层面上多下工夫,先让对方感性了解,然后激起其主动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热情的学习。
❹ 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这些文化都适应了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无优劣可言。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个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汉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带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待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同类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❺ 中国女孩在法国弹古筝征服路人,中国文化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全国人民所倡导的“四个自信”中就包涵文化自信。中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这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了解。近日,一位中国女孩在法国大街上以街头艺术的形式弹奏古筝,征服了许多路人。可见,我国的文化在国外也是非常受欢迎,而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需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那我们应该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呢?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与当代文明融合首先,文化要“走出去”,不一定要亲自到国外,而最好的方法便要借助当代许多的文明形式来实现文化的传播,比如通过新兴视频软件传播,像抖音、B站录制视频来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像当红优质视频博主李子柒,她就是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融合来向外传播,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
最后,各位读者,对于小编总结的问题,您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
❻ 试论述在全球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文化全球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个性基础L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
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
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
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传统民
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之难题。
“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
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个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
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并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
的动态概念,它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总要吸纳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于自己的血肉之中。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
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理论研讨
身是建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近来,随着国
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
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
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
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
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
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 “全
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
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国传
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
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
积极加入进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
扬, “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
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
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
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
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
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
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
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
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
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
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
和落后。
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
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
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❼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战略角度来说,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维持共赢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胁,于是采用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等方式冲击中国的文化市场,并且在国际社会宣扬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煽动国际社会情绪,破坏中国的文化建设和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国际关系的构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建设,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国经济硬实力逐渐强大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体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实力是“中国制造”,那么随着自身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未来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倡议”等。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值此契机,中华文化也可以实现对外的传播。通过发掘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实现交流、碰撞,增进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求同存异、增进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敌对势力给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重塑国家整体形象。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硬实力与软实力是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协调发展,才能共同增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促进国家的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国对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需兼顾软实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两者的属性来说,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其本身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文化因素,可以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并且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虽然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依然需要依托于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同时,软实力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硬实力的发展,推动国家硬实力“走出去”。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硬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充分结合、协同共进,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灵魂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着重展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文化渊源。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进而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等相关言论不攻自破,从而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建设。
❽ 运用文化传播的角度说明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本质就是中华文化向全世界的有效传播。要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播主体问题,依靠哪些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起点。二是传播受众问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应得到哪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鸣和认同。我们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点。三是传播方式和渠道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过程。四是传播效果评估问题,即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会带来什么影响,中华文化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流人群中有着怎样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这是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全过程的综合评估。效果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展,更好地分析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文章来自:http://www.doc88.com/p-3969513389156.html
❾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走向世界
❿ 与文化的未来: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官民并举,推动政府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兼容并蓄,“走出去”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双轮驱动,加强公益性文化同时发展商业性文化贸易;注重长效,充分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常态、作用长效特点;凝心聚力,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形成对外文化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