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杂志有哪些(社会话题、新闻类)
B
1. ★编辑学报
2. 保险研究
3.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7. 比较法研究
8. 比较教育研究
9. 编辑学刊
C
10. ★财贸经济
11. 财会研究
12. 财经科学
13. 财经理论与实践
14. 财经问题研究
15. 财经研究
16. 财贸研究
17. 财政研究
D
18. ★党的文献
19.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 当代财经
21. 当代电视
22. 当代电影
2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4. 当代外国文学
25. 当代语言学
26. 当代中国史研究
27. 当代作家评论
28. 党建
29. 党建研究
30. 档案学通讯
31. 档案学研究
32. 道德与文明
33. 电化教育研究
34. 电视研究
35. 电影艺术
36.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37. 对外经贸实务
F
38. ★法学研究
39.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40. 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41. 法学
42. 法学家
43. 法学评论
44. 复旦学报(社科版)
G
45. ★高等教育研究
46. ★管理世界
47. ★光明日报
48. ★国际问题研究
49. ★国外文学
50. 改革
51. 港澳经济
52. 高校理论战线
53. 工业技术经济
54. 古汉语研究
55. 国际金融
56. 国际金融研究
57. 国际经济合作
58. 国际经济评论
59. 国际贸易
60. 国际贸易问题
61. 国际新闻界
62. 国外社会科学
63. 国有资产管理
H
64. ★会计研究
65. 汉语学习
66. 汉字文化
67. 黑龙江高教研究
68. 宏观经济管理
6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7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J
71. ★教育研究
72. ★金融研究
73. ★近代史研究
74. ★经济学动态
75. ★经济研究
7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7. 吉林教育研究、高教研究
78. 集团经济研究
79. 价格理论与实践
80. 价格月刊
81. 江海学刊
82. 江汉论坛
83. 江苏高教
84. 江苏农村经济
85. 江苏社会科学
86. 教学与研究
87. 教育科学
88. 教育理论与实践
89. 教育评论
90. 教育研究与实验
91. 教育与经济
92. 教育与职业
93.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94. 金融理论与实践
95. 金融与经济
96. 经济管理
97. 经济经纬
98. 经济科学
9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00. 经济评论
101. 经济体制改革
102. 经济问题
103. 经济问题探索
104. 经济学家
105. 经济与管理研究
106. 经济纵横
K
107. ★考古
108. ★考古学报
109. 抗日战争研究
110. 科技进步与对策
111. 科学管理研究
112.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1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14. 科研管理
L
115. ★历史研究
116.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17. 理论探讨
118. 理论与改革
119. 历史档案
120.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21. 领导科学
M
122. ★马克思主义研究
123.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24. ★民族研究
125.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26. 毛泽东思想研究
127. 美国研究
128. 美术
129. 美术观察
130. 美术研究
131. 民国档案
132. 明清小说研究
N
133. ★农业经济问题
134.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35. 南开经济研究
136. 南开学报(哲社版)
137. 农村金融研究
138. 农业技术经济
139. 农业现代化研究
O
140. ★情报学报
141. ★求是
142. 企业管理
143. 企业经济
14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45.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146. 情报科学
147. 情报理论与实践
R
148. ★人口研究
149. ★人民日报
150. 人口学刊
151. 人口与经济
152. 人民司法
153. 人民音乐
154. 人文杂志
155. 日本学刊
156. 日语学习与研究
S
157. ★社会学研究
158. ★世界经济
159. ★世界经济与政治
160. ★世界历史
161. ★世界民族
162. 商业经济研究
163. 商业经济与管理
164. 商业研究
165.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66. 社会科学
167. 社会科学辑刊
168. 社会科学研究
169. 社会科学战线
170. 社会主义研究
171. 审计理论与实践
172. 审计研究
173. 审计与经济研究
174. 生态经济
175. 史林
176. 史学集刊
177. 史学理论研究
178. 史学史研究
179. 史学月刊
180. 世界电影
181. 世界汉语教学
182. 世界经济文汇
183. 世界经济研究
184.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85. 世界文学
186. 世界宗教研究
187. 书法研究
188. 税务与经济
189. 思想战线
19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1.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2.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T
193. ★体育科学
194. ★统计研究
195. 探索
196. 体育与科学
197. 统计与决策
198. 投资研究
199.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 图书馆论坛
201. 图书馆杂志
202. 图书情报工作
203. 图书情报知识
204. 图书与情报
W
205. ★外国文学评论
206.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7. ★文学评论
208. ★文学遗产
209. 外国教育研究
210. 外国经济与管理
211. 外国文学
212. 外国文学动态
213. 外国文学研究
214.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15. 外语电化科学
216. 外语教学
217. 外语界
218. 外语学刊
219. 外语与外语教学
220. 文史哲
221. 文艺理论研究
222. 文艺理论与批评
223. 文艺争鸣
224.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25.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26. 舞蹈
X
227.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28. ★现代国际关系
229. ★心理学报
230. ★新华文摘
23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32. 戏剧
233. 戏剧艺术
234. 戏曲艺术
235.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36. 现代法学
237. 现代经济探讨
23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39. 现代外语
240. 现代哲学
241. 小说评论
242.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3. 心理科学
244. 心理学动态
245. 新美术
246. 新文学史料
247. 新闻界
248. 新闻战线
249. 行政法学研究
250. 学术研究
251. 学术月刊
25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53. 学习与探索
Y
254. 亚太经济
255. 艺术百家
256. 译林
257. 音乐创作
258. 音乐研究
259. 音乐艺术
260. 语文建设
261. 语文研究
262. 语言教学与研究
263. 语言文字应用
264. 语言研究
265. 语言与翻译
Z
266. ★哲学研究
267. ★政治学研究
268. ★中共党史研究
269. ★中国法学
270. ★中国工业经济
271. ★中国社会科学
272. ★中国图书馆学报
273. ★中国行政管理
274. ★中国语文
275. ★自然辩证法研究
276. 哲学动态
277.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78.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79. 政治与法律
280. 中国大学教学
281. 中国档案
282. 中国电化教育
283. 中国俄语教学
284. 中国翻译
285. 中国高等教育
286. 中国高教研究
287. 中国记者
288. 中国经济史研究
289. 中国经济问题
290. 中国科技翻译
291. 中国科技论坛
292.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93. 中国农村经济
294. 中国人口科学
29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96. 中国社会保障
297. 中国摄影
298. 中国史研究
299. 中国史研究动态
300. 中国书法
301. 中国统计
302. 中国投资管理
303. 中国图书评论
304. 中国文化研究
305. 中国戏剧
30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307. 中国音乐
308. 中国音乐学
309. 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
310. 中外法学
311. 中外管理
312. 中外科技信息
313.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31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315. 装饰
316. 自然辩证法通讯
317. 自然科学史研究
② 汉字网的基本信息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显着标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是全人类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字网于2004年4月创建,获得国际顶级域名注册ICANN授权,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陕ICP备07501613号),国家商标局商标注册(第3687372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汉字信息网络平台。文化宗旨
普及汉字知识、提升汉字应用水平、研究汉字规律科研课题;编制汉字识记、书写、教学理论、信息处理等相关系列的教材、软件、视频、动漫及多媒体课程;建立汉字汉语教育科研语料库;承办‘汉字族寻根之旅’、‘汉字大讲堂国学讲座’、‘汉字文化校园竞赛’,举办汉字文化学术活动,参与汉字教育研讨会议,大力推广规范汉字和普通话。网站建设有“图·像思维”“汉字源流”“汉字世界”“语言文字”“仓颉文化”“国学经典”“汉语水平考试HSK”“学习汉语”“专家学者”“漫笔谈心”等栏目。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和陕西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慈善研究会等领导和我国汉学界权威专家许嘉璐、向光忠、傅永和、李玲璞、苏培成、欧阳中石、李敏生、张学栋、谷衍奎、戴汝潜、赵世民、萧启宏、宋洪昌、刘志伟、萧开明等诸多前辈和新浪汉字圈六百四十余位同仁们对汉字文化事业的热心支持和关怀下,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汉字信息平台,国际互联网汉字领域的着名品牌之一。荣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语文世界》杂志社等六家单位联合授予“第四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汉字网和省公关协会举办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暨中文国际论坛——华胥非物质遗产公园·中国“伟大母亲”纪念堂启动仪式”、“戊子年谷雨公祭仓颉典礼”、“仓颉 汉字 中华文明主题研讨会”、“为四川灾区儿童赈济课本文具募集大会”、“《我的祖国》全国‘爱心大使’系列活动”、“戊子年冬至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戊子年重阳节中华奥运健儿、奥运火炬手代表恭祭轩辕黄帝典礼新闻发布会”、“戊子年重阳节恭祭轩辕黄帝典礼”和“《黄帝功德大典》、《黄帝颂》、《千字文续集》竹简长卷捐赠仪式”。在祭祀黄帝陵同日,由奥运健儿杨凌、范良、郭文珺等奥运火炬手代表和着名书法家吴三大先生、也农先生、萧唤先生、陕西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刘宏涛、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主席关英才先生、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主席陈晓潮先生、中国公关关系协会副会长权裕先生、北京和华书画院史昱正院长、《后三国演义》作者袁银拨先生及黄陵县管理局有关领导共同签名发起成立了“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
③ 关于汉字与文化
漫谈汉字与汉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和“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两个方面,举例性地说明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 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呢?这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我国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产竹。富饶的竹源,使我国在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仅殷商时代诞生的竹简就延续了两千多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竹文化。从远古的女娲用竹做笙簧,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话始,我国人民种竹、爱竹、用竹盛行。汉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
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 · 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这种比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为此,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二、 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1、对偶和对联
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汉语的书写形式汉字是方块字,每个音节写在纸上占有的空间也相同。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古典小说各章回的标题,多采用对偶,精炼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水浒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红楼梦》)。
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过年过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联、婚联、挽联、店联、楹联,就是一部大书,各有千秋佳作。这里仅以对联广告为例说说。
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世纪30年代有一种“三星白兰地”的酒一直销路不畅,结果厂主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公开为一副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五月黄梅天”,应征者多如潮涌,当然最匹配的下联是“三星白兰地”。依靠这副对联,“三星白兰地”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上海的“宽鼎皮装”也专门征集过对联广告语,中选的是:“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其他广告对联如:“与时空同在,似日月常辉”(雷达表)、“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牌冰箱)、“百货百态百问不烦,千客千意千拿不厌”(百货店)、“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以平常心接纳人生万种风情,用大眼光饱览全球时代女性”(《女性大世界》杂志)。
2、析字、借字和联边
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如:
“对!找他!今天我章世昭豁出来跟‘工人阶级’掰了!”工会主席不跟他俩“掰”。掰?--手分手?才不呢!工会主席紧紧地、友好之至地跟他俩握手,(梁晓声《预碎》)
这里的“掰”字被拆成“手”“分”“手”,就是一种析字。
汉字单音的,音同音近现象较为严重,口语中常容易混淆,所以汉人的姓往往有一个析字的代称,如“十八子李”“弓长张”“立早章”“口天吴”“古月胡”等。再像为了表意含蓄,将“分”析为“八刀”(“打八刀”指解除婚约)、将“老鸨”的“鸨”析为“七十鸟”、将“谢”析为“言身寸”等。其他再如析字对:“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析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南宋刘一止《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咏”的异体字是左“言”右“永”。)
再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
正读是夫思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是妻思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宝塔诗,顾名思义,形似宝塔。如唐代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胡适《追想胡明复》一文中,也引到两首宝塔诗:
那时候我正开始作白话诗,常同一班朋友讨论文学的问题。明复有一天忽然寄了两首打油诗来,不但是白话的,竟是土白的。……第二首是一首“宝塔诗”:
痴!
适之!
勿读书!
香烟一支!
单做白话诗!
说时快,做时迟!
一 做 就 是 三 小 时!
我也答他一首“宝塔诗”:
咦!
希奇!
胡格里,
覅我做诗!
这话不须提。
我做诗快得希,
从来不用三小时,
提起笔何用费心思,
笔尖儿嗤嗤嗤嗤地飞,
也不管宝塔诗有几层儿!
这种朋友游戏的乐处,可怜如今都成了永不回来的陈迹了!
我们从回文诗、宝塔诗来看,它们都牢牢依附于汉字方块字特殊表意特点或形体结构才得以成立的,而且大多属于文字游戏性质。
另外,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再补充一点,通过汉字形体也形成了一部分词语进入汉语词汇之中,词如:井田制、人字形、国字脸、之字形、金字塔、田字格;成语如:十字街头、止戈为武、利旁倚刀、乌焉成马、鲁鱼帝虎、亥豕相望(前三个都是在借字或析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后三个都形容文字错讹多,前提是汉字中存在着形近字);歇后语如:自大加一点--臭、王字少一横--有点土、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谚语如:田养猪,猪养田、人欺地,地欺人;等。
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这个新兴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何九盈等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 前言》)。我们相信,在一代学人的努力下,汉字与汉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④ 汉字文化属于什么性质的刊物
《 汉字文化 》
《汉字文化》宗旨是宣传汉字汉语的科学性,婴幼儿、小学、文盲、少数民族、外国人科学汉字教育,更新普通语言学理论,努力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开发人类智慧潜能做出贡献。
《汉字文化》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该刊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社长兼主编袁晓园,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
⑤ 汉字文化
品味汉字文化
周洪林
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走来的汉字,每一粒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精灵会冲你眨眼睛,给你讲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悬崖边的时候,她会善意地走过来,给你一个醍醐灌顶的规劝。汉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人”, 一撇一捺,简单至极。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从字的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试想一下:有谁是能够离开了别人的支撑而独存于世的呢?什么是支撑?支撑就是搀扶,就是鼓励,就是奉献。只有这样,人才成为其真正的“人”,才是一个矗立起来的大写的“人”!一撇一捺,“人”字好写难做。
“忠”,是把心放在中间,即将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心眼”。我们讲忠,对祖国、对事业、对爱情、对朋友都要忠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欺下媚上不是忠的行为;忠贞不渝、刚直不阿、诚实可信,才是忠的表现。如此看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件事,无一不是在 检验我们的忠诚,检验我们的人格。
“信”,“人”“言”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的话一诺千金。孔子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信”是我国自古而今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是品行端正的重要标志。“信”还有一个深层意思,即信仰。信仰,是人生价值所寄寓的地方,是意志品质的原动力。一旦选择了终身不渝的信仰,他就会励精图治,步伐执着而坚定。
“钱”之为物,人所共爱。玩味一下“钱”的结构,却给人启发不小。钱(繁体字写作“钱”),用明人郑喧的话说:“金旁着戈,真杀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取之无道则贪,迟早会有被“杀”的一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一些腐败分子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明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充满灵性.很有意味。她不仅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还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品味汉字文化,让我们认识自己,升华自己。
(本文有删改)
⑥ 什么书涉及的方面是汉字文化的
裘袭圭《文字学概要》,期刊杂志《汉字文化》都是有关汉字文化知识的书籍。
⑦ 汉字文化杂志是国家级正规期刊吗评高级职称可以用吗
《 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宗旨是宣传汉字汉语的科学性,婴幼儿、小学、文盲、少数民族、外国人科学汉字教育,更新普通语言学理论,努力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开发人类智慧潜能做出贡献。《汉字文化》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该刊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社长兼主编袁晓园,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
⑧ 百度提问本科生投稿有关现代汉语的论文 ,投石河子大学学报社科版好还是 汉字文化 好通过呢或者有别
摘要 建议投校报
⑨ 中国汉字文化
汉字与书法
坐断东南
西方现代心理学当中把字体当作人性格最鲜明的体现,记得福尔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对字体作过精辟的演绎推理。二十六个字母在不同的人笔下或张扬、或犹豫、或坚定、或迟疑。今天考察字体已经成为招聘职员的重要参考,一个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谋远虑、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笔尖的墨迹里。
但字体作为一种艺术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羲献父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跻身“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今日,锻炼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书法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
汉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实、结构严谨,但又易于个性的驾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汉字作为象形符号的表意功能始终未变。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当“京”字被抽象成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之时,它的灵动,它的刚毅与柔美的融合打动了六十亿人。当中国字被作为文身在欧美流行之时,这些符号,我们在乎的已不仅仅是它的含义。汉字是最美的。
正因为有艺术的汉字才能有艺术的书法。春秋战国时苍颉的文字已经被各国变换成了互不相象的异体。战乱可以滋生一大批忧国忧民,奔走各国的纵横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会、扶助国君的诸子,却无法使文人们琢磨如何改进他的字体。即使老庄、钟子期余伯牙这类耳根清净者,也未必会放弃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时字都写在竹简或帛上,比起在纸上创作的游刃有余,是颇显困难的,但大纂从字体繁间来讲已经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进步。汉字从这时候起,已经与绝对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说再见。这是由书写器具上的革新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字体和书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一次字体的出现,都是一定基础的成果,是衍变得到的。一个朝代的历史条件通过对人的生活思维的影响来影响着字体的衍变速度。我们可以翻一翻《尔雅》或是《说文解字》来找找汉字衍变的足迹。
秦朝因大纂笔画复杂,不适应统一后繁忙的公务需要,于是在统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笔画的小纂。但这样仍不方便,于是程邈在监狱里创立了隶书来帮助他抄写公文。秦始皇闻讯大悦,免其罪,封御史。隶书得以广泛流行。这样历史条件的成熟,即统一的国家催生了字体的革新。魏晋时期,士人减省隶书的波磔,狂用楷书。这种规范、铿锵有力的字体时至今日都被视作是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的典型并被作为范本,令广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嘘不已。但不管怎样,楷书的笔锋和筋骨,一股严正之风却是足以担当正统的名号的。
这时庆祝官体字的时代结束。很快东晋王羲之就以独具个性的行书震撼了古今。这样的行书,抛弃了楷书的规范,却继承了它的浩然正气。屏弃了草书的放肆,却遗留了它的癫狂。行书笔画连贯流畅,不拘泥于点滴,足是写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体现。既打破了楷书的礼仪规范,又不肯像草书那样随意,却是大家风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用他们的洒脱写下了一幅幅气势恢弘的书卷。
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较之行书出现更早,因为早有狂人不喜欢楷书或隶书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于汉初,是隶书的草体,今草之后的狂草,由唐人张旭所创,其狂野放纵似游龙一般的连书将书者狂放不羁的个性显露无遗。但草书虽然无定法,但它的落笔、起承和结构都恰倒好处,极具美感,决不像某些人以为字迹潦草的就是草书,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汉代以后各大书体相继出现,既是越来越扩大的国家的公务需要,同时也是文景“黄老无为”影响下的产物,还是晋代隐士之风的杰作。总之只有这样一个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它属于“士”这个中国特色的阶层,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练楷书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养耐性,练行书可以使人挥洒自如,练草书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之后狂书一篇,彰显豪迈之大气。因此书法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良药。也难怪中国文人和帝王对它如此的偏爱。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集序》不择手段,终始之埋入坟底,不见天日。这时候,书法,甚至超越了艺术。
⑩ 《汉字文化》是几级刊物
2000年版的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是收录了《汉字文化》,但2004年版中已经没有,所以它不再是核心期刊,而只是一般的刊物,即通常所谓省级以上期刊。
有的学校的规定还是按2000年版的标准不变,那就可以占便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