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做跨文化管理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要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一方面,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将会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经营企业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
因此全球化经营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须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从而使全球化经营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什么是跨文化视角扩展阅读: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文化体系的差异
中西文化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文化形成的背景、民族的构成、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复杂的种族构成使其不具有大同的民族文化;而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整个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视伦理道德、追求和谐、重视整体等民族文化特点。
2、组织管理上的差异
组织管理涉及到一个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方式,包括企业的制度设立、组织内部沟通、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这些内部的实施方式对于整体企业的运作是关键环节。因此当组织管理方式上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整体效益。
从组织沟通方面来说,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文化氛围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经营,其不同的背景文化以及企业当前环境文化等多种文化模式之间时常发生碰撞。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等,因为超越了它们赖以形成的文化土壤也会不时发生冲突,所有这些都会对不同层次的组织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B. 跨文化交际主要讲什么的呢
跨文化能力是现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进行文明对话的基础
跨文化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多语言能力,也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合作的态度。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际理解”被列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的内容之一。因为有了理解才有感同身受,才有彼此欣赏和相互尊重,才能推己及人,自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真正树立起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未来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人,必定不是狭隘封闭、傲慢自大的人,而是有着高度“国际理解”能力的人。通过跨文化培养,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本国与他国、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和跨文化能力,才能自如行走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国际交往和文明对话。
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消费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将会更加深入。大到两国政府间的战略合作,小到企业间的商贸洽谈,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熟知彼此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制度都是开展合作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想要促进更深更广合作,那就更需要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这些更深层面的文化,从而把握不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些显然都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来完成。
中国社会对跨文化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对跨文化人才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既是跨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跨文化的实现方法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而不同”,是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能够包容差异、心平气和地共存而非对立。在文化交流加深同时冲突不断的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深得中华文明精髓的“现代君子”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摆渡者”。
跨文化人才培养有助于涵养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交流是一个对等的概念,有你有我才有交流;没有自我,就没有真正的交流。文明交流也是如此,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在文明的交流上,没有大小强弱之分。跨文化能力意味着对文明交流的方式也有着良好的把握:既有能力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上观察他文化,又有能力以其他文化的视角来反观自己的文化,在这种观察与反观中达成对不同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关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一段落后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自信心;通过跨文化学习和比较,有助于我们的青年把这一段历史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放到更广阔的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大格局中去解读。在观察与反观中,当代青年对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文化之根和今天的成就会有更深刻的敬意。
C. 什么是跨文化理解
文化首先是价值论、本体论的问题,文化之间的理解也就自然是价值论、本体论的问题了。跨文化的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而是主体之间的理解,不是主体性,而是主体间性。如果把不同的异文化看成是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可以任意地处置,客体成为被研究、被注视、被处置、被奴役的对象,这里有不平等的意味。殖民主义时期殖民者对土着文化采用的就是这种态度。跨文化理解应该将异文化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主体,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而且这种理解并不追求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而是仍然以承认差异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我们阅读理解一部小说一样。跨文化理解都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这一点很显然,可是仅仅讲不同还不行,还得讲相同。正是不同之中有相同,差异性与相同性并存,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才是可能的。用于回答跨文化理解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D. 语言学什么是跨文化
这个问题很大,简单点说,在语言学中,本身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所有的语言,属于跨文化性质。对于研究者来说,对与本民族语言文化有差异或冲突,能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这就是语言学的跨文化。
E. 请教各位,什么是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
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
F. 什么是跨文化认知
明显不是同一个概念啊。文化意识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的认识。跨文化意识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大体上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认识客体的不同,前者认识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系统,而后者则是对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及内部表现出的差异的认识。由于客体的不同,方法、要求当让也会不同啦。希望可以帮到你。
G.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带给了你哪些启示
首先带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不同社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不一样的,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当然风土人情也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基于这种差异下的文化差异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和美国的婚姻观念就有着非常多的不同之处。这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着婚姻观念的不同,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受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而最主要的也会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或许是需要打破一些固有观念。
最后一个启示是对于婚姻文化的差异,我认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的关键都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毕竟我们中国人主要看中的是一个稳字,但是美国人可能更加看重的是自由吧,所以在结婚之后,双方也不会去束缚对方太多。但是在中国的婚姻当中却有一定的束缚在其中。
H.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个人意见,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I. 跨文化视角的定义
一种文化与他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两种针锋相对的主义,一为文化相对主义,一为文化绝对主义。
前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否认文化问的共性和相互沟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后者认为文化之间只有优劣之分,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取代“落后的”文化,最终实现人类文化的普世大同。
此两种主义的倡导者其实各自怀有现实的政治关切,在此存而不论。本文要讨论的是这两种主义在经验层面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试图化解两者之间不应有的紧张,进而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