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什么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 民族和睦之魂。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裂祖国的活动。
文化认同是一种自我认同:
一是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应于人的存在的生命意义建构,其伦理内涵对人的存在作出价值论证,这都是政治认同、社会认同等所没有的维度—它们更多对应于人的存在的表层,无法支撑个体对存在和存在价值的确认。
其二,文化是一种“根”,它先于具体的个体,通过民族特性的遗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先天就给个体的精神结构型构了某种“原型”。个体在社会化后,生活于这种原型所对应的文化情境之中,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即使这种连续性出现断裂,人也可以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支配和已化为行为举止一部分的符号而对之加以认同。
其三是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血缘认同等是重叠的。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地缘、血缘共同体,它们将人的各种认同融合其中,避免了这些不同的认同之间因相异特性而发生的矛盾甚至冲突。
“文化”的这种特性实际上使它嵌入了人的存在内核,对这种文化的否定,在心理上实际上已等同于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价值的否定。
⑵ 文化认同是什么,维基
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文化认同与身份政治相似并有重叠,但两者意义并不相同。
来源:维基网络
⑶ 文化认同包含哪些认同里理论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着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书籍、民俗、文化意识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实现的,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⑷ 文化认同有哪些
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有时候是指一种个体文化被群体的文化所影响,有的时候说是对外来文化的价值的认可。
最主要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可以使这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伟大精神力量。
⑸ 文化认同展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文化认在生活中体现在对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文化认同的思考:
1、世界上有许多的文化,但没有一种文化是塑造具有普遍性的人。人的文化存在必然是一种特殊存在,而这远远没有穷尽存在的内涵。
2、就这点而言,文化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对世界的解释和规范也只是一个特殊的角度。这一点决定了文化之间必然具有互补的特征,而因本质上不存在对立。
3、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乃是倒果为因,将其他与人的存在定位无关的冲突(比如政治、经济上的利益纷争)植入人的存在内核,企图以文化来包装使其合理化。
4、或者将各种不同的文化认同及人捍卫主体性的方式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逻辑之上。在这里,不存在“共存”的逻辑指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文化认同
⑹ 文化认同 名词解释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⑺ 什么是文化认同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
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辞典(冯天瑜 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20页.)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⑻ 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什么
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在一定民族地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的共同个性、行为模式、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民族心理或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崇尚统一”是这个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一般来说祖籍地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是相互依附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