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着《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⑵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公元1793年,大西洋东海岸的霸主英吉利派出了一个特殊的使团,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遥远的东方帝国——大清。这个以马嘎尔尼爵士为首的使团刚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向大清朝廷提出了“开关、通商、割地”的请求,遭到了当时的世界“霸主”——82岁的大清皇帝干隆的严词拒绝。但是干隆皇帝在揭露英国人狼子野心的同时却也附上了一句傲慢无知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马嘎尔尼一行人只能带着对东方文明的疑惑与敌视沮丧地离开......67年后,当年使团的后裔以侵略战争胜利者的身份攻陷北京并占领圆明园时,他们惊人地发现,当年作为礼品送给干隆皇帝的科技设备,武器装备与舰船模型都原封未动地封存在府库里,任其腐朽...... 这已经不是东西方文化的首次碰撞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生产力提高,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开放的祖国继承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从海外带来了西方文化?那么作为新世纪主宰一代的我们要如何对待呢?我的回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人向来都是主张”经世致用“的,通俗而言就是吸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服务于当下,为现时代服务。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智慧与杰出艺术,都应该为我们所继承和弘扬。而由于时代局限产生的封建糟粕与腐朽思想,我们应该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剔除出去。这就比如,吃鱼的时候,不吃鱼骨,你不能说人家不会吃鱼;吃马肉的时候,不吃有毒汁的马肝,你不能说人家不会吃肉。对于我们本民族自身继承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像保护我们的孩子一样保护好它,但是凡是要阻碍它继续发展的”负能量“,我们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改造与剔除。 中国古代成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便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争议的代表。从古至今,儒家思想的发展几经曲折: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一生周游列国,着书立说,以此宣扬”正统“,但未受重视;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家学派,使其同韩非之法家、墨翟之墨家并称为战国三大”显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文化遭到极大冲击;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直到汉武帝时期,武帝为加强皇权,纳大儒董仲舒之“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遂发展成为“外儒内法”的统治阶级正统思想; 东汉时期佛教东来,道教建立,两家思想都曾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一时间呈现出“三教并立”的局面; 宋代程朱理学将儒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儒家思想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均暴露无遗; 明代的心学与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则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创新与变革; 清末民初,“批儒反孔”的思潮兴起,虽然袁世凯、溥仪复辟又抬出了孔子的幌子,但也不能抵挡住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思潮; 解放后的“文革”时期,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人民群众”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批林批孔“,对儒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人民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客观、崭新的时期。如今在世界文化界,世界人民兴起了一股学习儒家优秀文化,进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潮流。 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及文化的认识
与做法都太过片面、狭隘甚至粗鲁:”人们无数次地把孔子供上或拽下神坛,有用了供起来,没用了就揪下来,用脚踩用板砖砸!“(袁腾飞语)而只有今天人们的做法,才是比较可取的。 严格追溯起来,自明朝嘉靖年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开始,西方文化便以各种各样的载体或形式向中国传播。从那时起至改革开放之前,很多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要么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对西方文化采取拒绝甚至是敌视的态度(且这种余毒至今仍然残存)。而随着中国的开放,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而中国也更清楚地认识了世界。因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完全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做到”洋为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正是这一原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么?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认真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才能为自身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不竭的动力之泉!
⑶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我们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
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闭关自守和全盘西化。要努力走出
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横向空间上看,随着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这个有机整体而获得其应有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从纵向时间上看,
它都是继承和变革的统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历史来进行建设。所以,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也必须吸取当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合
理成果,但关键在于如何吸取。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学风方法论的视角上看,这一吸
取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能因以往教条主义地对待马
克思主义的失误而走到另一个极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⑷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里面有一个基础的信仰是非常好的,是我们中国人所没有的,就是不承认人有等级之分,在主神的下面我们都是他的儿女.所以说主内兄弟,就是因为大家完全相等.这个平等观念在基督教里是信仰的基础.假如否定了主内还有弟兄的话,你就一个人是老大,这就不是基督的信仰,是另外一种信仰.在中国没有这个思想,在儒家思想里人是分等级的.中国文化里缺少一个东西,就是中国人没有终极的关怀.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到底爱什么?真正爱自己的君王吗?那是假的唉!所以中国人不诚实,爱自己的父母这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不能超过自己的血缘.中国人的爱不能超过血缘,中国人的能力也不能超过血缘.一旦超过血缘,你的事业你的学问都崩溃了.因为我们没有终极的关怀,我到底是为什么?西式的话就是我到底为谁而战,我为谁而活着,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基督徒很简单,我荣耀上帝.你可以笑他,但是他有终极的关怀. 上帝的使者们却默默地将生命献给了中国.‘’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里,儒家文化主讲究上下尊卑的.是大家努力争当人上人,出人头地,取得高于他人的身份地位,然后相应取得一种剥夺与侮辱他人的资格.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欺负与被欺负,凌辱与被凌辱,压迫与被压迫,就是人际的常态.所以,在中国即使还在幼儿园里,父母们对孩子的关注不是要求孩子为他人服务,而是如何防止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在成年世界,欺负与被人欺负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所谓的礼仪,也只是巩固与强化这种上下尊卑的秩序之用的工具.通过这种礼仪,让在上者耀武扬威、趾高气扬;让在下者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在这种社会里,一旦跳出了血缘关系与熟人圈子,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十分冷漠,严重缺乏诚信.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里,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非常单一落后,社交范围非常小的情况下,这是可能实现的生存方式.然而,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农业社会,而是进入到市场经济与商业文明里.然而,经济上部分进入商业文明与政治上的传统等级专制,使得中国社会进退维谷,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礼仪制度因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得不被人们丢弃.
⑸ 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如何对待西化及传统文化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
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对立起来,因而把现代化的过程看作是西画文化的移植于我们民族的过程.
闭关自守:绝对的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对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这实际上是不思变革,抱残守缺.
以上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⑹ 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站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站在西方文化或者中华传统文化任何一方的角度来看,这二者之间是有矛盾与对立的。用西方文化来一样一样对比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但是,把我们的视角拉高、拉大,把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当做一个整体来看,这二者不但不矛盾,而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存在的。这个同一个目标就是,把存在于上古的人类终极文明传承到今天,并让今天的人类能够理解。
⑺ 你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我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并合理的,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文化的差异。
在许多中国人能够迅速的接受西方文化,反而对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有着不恰当的定义。但我们应该始终记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是因为历史的潮流导致的,没有对错与高低之分,这是一种差异,而并非是一种差距。
⑻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何差异
1、中国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则重理智。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哲理名言充分体现了西方对理智的偏重远远大于对人情的重视。
2、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不过是人的陪衬。
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和物质利益,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认为人有能力而且必须征服自然以获取生存的条件。
而中国人从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天、地、人一统于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从语言角度看,汉语是非形态语,西方语言为形态语。
西方文字是由单个字母组成的流线性的文字,它以形统意,通过严密复杂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谓结构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谓结构才是句子。
而汉语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方块字,方块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语意意思,汉语言是以意统形的,句子的句法、组织结构和语义根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来安排,而且在汉语中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所以汉语组织以达意为主,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
西方流线性的语言和文字相应于西方人单向性的思维模式,他们强于分析、逻辑。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讲究整体性与立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立体的思维模式。
4、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里,物质的满足是相当重要的,从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物质的追逐简直不择手段,对物质的追逐,对感官刺激的寻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觉迷茫。相反,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5、西方重个人主义,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
西方自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体的奋斗,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
而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从古至今,家国思想贯穿人心,一个与众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更是深入人心。
中国人的行为注重的是以大局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强调集体至上的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
⑼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求简要并全面的解答。 急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
(9)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扩展阅读:
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建。
⑽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超越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道”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秩序之和谐,西方文化宣扬个性之张扬。没有孰优孰劣,至小在东方就这么认为,当然不排除西方持反对意见,这也是传统使然。西方文化要开放一些,能够接受新生事物,探索进取心要强一些,先人一步获得了工商业及农业的发展,所以他们获得的高新技术也就多一些,他们至少在财富方面率先获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代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