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聊聊西安有哪些着名的文化名胜古迹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Ⅱ 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发现3500余座古墓,为什么西安的古代文化遗迹这么多
陕西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发现三千五百余座古墓,为什么西安的文化遗迹会这么多?
这个机场要扩建的地方处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在古代,这个地方有许多的陵墓,比如,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这些陵墓被人们称为“五陵原”。所以这一次被挖掘出了许多的古墓并不会让人觉得很惊讶。
在秦国之前,还有许多的朝代都在这里建都。在这些朝代之前,还有最原始的人也在这里发展、繁荣。
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在西安一代接一代地生活;此外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先民”,他们也在这里扎根,他们发展农业,发明农用工具,利用各种天然材料制作工具,比如兽骨、鹿角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西安会有这么多文化遗迹的原因。
Ⅲ 西安历史的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汉长安城、阳陵、茂陵等文化遗址。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承秦制,在长安建立了持续200余年的西汉政权和空前强大的西汉王朝。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此,外国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遗址。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Ⅳ 西安先秦文化遗址有哪些呢
1.半坡遗址
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2.西周丰镐遗址
位于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都城遗址。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周王朝在此建都约300年,周平王东迁后废弃。
3.先秦古蜀道遗址
4.兵马俑,秦始皇陵
Ⅳ 古都西安历史悠久,西安有哪些地方更能体现历史文化
西安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兴起,西安又被人们重视起来。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西安都成为了二线城市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都非常喜欢西安这座城市,因为很多方面而言,这是中国历史的见证,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的活化石。
还有不得不去看的就是兵马俑,这个太有名了,就不详细介绍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西安毕竟是千年古都,有太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比如大雁塔、钟鼓楼、古城墙、大明宫都是非常值得去的,还有很多吃的地方也很有名,不过口味上都是经过改良的,和历史上的原味一定有很大的区别。
Ⅵ 西安的历史文化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经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Ⅶ 西安有哪些着名的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2、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3、大明宫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4、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5、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开发区,大雁塔东南侧,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一千亩,其中水域面积三百亩。
园内建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杏园、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唐市等许多仿古建筑,是中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景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
Ⅷ 西安历史文化
西安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其历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央,地当渭河之南,秦岭之北,地理条件优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西安有人类居住的遗址是;位于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就在西安,位于浐河东岸,距西安城六公里,是六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
遗址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在半坡遗址中发掘出的生产、生活用具众多。还发掘出六千年前的粟米和油菜籽。从已发掘的遗址中还可看到当时人们对住地的设计: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墓葬区,还有围绕居住区的深、广各五、六米的防御沟。 从居住范围判断,这个村落的人口大约有五、六百人之众。从世界范围来看,象半坡遗址这样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是绝无仅有的。
在西安沣河、浐河、灞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流域,发掘出无数文化遗址,其中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又压有西周文化遗址。
西周以前,周人主要活动在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周原地区。随着国力的发展,到了周文王时代,就把国都从岐山下的周原迁到了丰,称为丰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位于沣河之西。从周原考古证明,周人最早用瓦盖房。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位以后,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亦称京周,位于沣河东岸。但丰并未废弃。丰京和镐京隔沣河相望,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只是在布局上有所侧重。
丰镐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是在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第一个大城市。
西周末年,公元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丰镐不再成为国都。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长期以雍城为都。
后来,秦国出于政治因素将都城迁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再后退到咸阳,始终以渭北为中心。
秦始皇以咸阳为舞台,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渭南修建朝宫,即阿房宫。阿房宫遗址在今天西安市西郊的赵家堡和和大古村之间。
阿房宫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留名千古。当时两千万人口的秦国,其劳动力的动用情况是:“北筑长城四十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
从其劳动力的分配情况可看出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实际上,阿房宫并未建成,秦王朝就灭亡了。项羽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其实和阿房宫同时修建的还有信宫、兴乐宫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宠大的建筑群。
虽然咸阳宫始终是秦王朝政治统治中心,但阿房宫却是作为朝宫来兴建的,已大有取代咸阳宫的趋势。
今天的咸阳市位置已向本移动了十公里。
谈到秦始皇,不得不谈到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198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是1974年发现的,发掘于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园陵东侧的一处地下建筑,其中有一个秦始皇陵从葬的 兵马俑坑。
陶人陶马的兵马俑酷似真人,形态逼真,所有武士臂着短 胄,手持兵器(真的),威武雄壮。三个兵马俑坑组成的
秦始皇陵守卫部队,大约和今天的一个师的兵力相当。这是一支由步兵、弩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它是研究秦代军事史和军阵构成的无价之宝。
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的都城也建在长安。
不同的是汉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西北麓,在今西安市西北郊;当的长安都城在龙首原的南麓。
汉长安都城是中国古代高台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汉长安城的宫殿主要有三组,这就是有名的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是汉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汉代政治统治的中心,它建成于高帝刘邦时期。
长乐宫又称东宫,因位于未央宫东而得名,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建章宫位于城西,是汉武帝时兴建的,其宫殿楼阁远远多于未央、长乐。
王莽夺取政权以后,为修建它的九庙(祖庙)拆毁了建章宫,遗留到今天的也只有高、低堡子的前殿,太液池的遗址而已。
唐长安城在龙首原北麓,它的兴建比汉长安城晚了八百年。唐长安城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隋文帝杨坚创修的,名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组成,所有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十分高大雄伟。
外郭城为一大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外郭城每面各有三个城门。
皇城和宫城在外城郭北部中央,宫城在北,皇城在南,是唐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
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与处理朝政的地方。
唐长安城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中有城,在此之前,未有先例。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长安城遗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筑物。大、小雁塔均位于西安城南。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创修的。之所以称为雁塔,并非形似 雁,据说与佛教故事传说有关。大雁塔共开层,高六十四米。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 优秀典型。
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龙(707——709)年间创修的。由于塔形小于雁塔,故名小雁塔。从 此就有了大、小雁塔之分。小雁塔采用密檐式砖构建筑。初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四十三点三米。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旅居这里的 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很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促使唐朝文化的繁荣。这个时期最着名的是诗歌。
唐朝的诗歌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在见于《全唐诗》一书中就有二千三百多个诗人所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不少诗人还任过官府的官职,如:陈子昂、王昌龄、高适、王维、李白、杜甫、岑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等。
唐朝的诗歌流传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中国历代都有普通百姓将它作为启蒙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人都能随便背诵若干首。足见唐朝诗歌的繁荣和深入人心,它也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在古文运动的旗帜下进行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也给唐代和后代的文学发展、特别是散文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这种交往,很大程度上和丝绸之路有关。
“丝绸之路”是西方人的称谓。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和唐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物。
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逾葱岭,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逾葱岭。后来还开辟了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称为“北新道”。(唐代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这条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下去。)
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汉、唐长安城的繁荣。
唐代的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或称〈渭城曲〉)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有一定的帮助。(参见本网页的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的《阳关三叠》)
唐长安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为适应唐末战乱的形势,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不得不进行缩城。他放弃了破烂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就是“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这座新城的规模为今天的西安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的长安城,由于战乱,很少建树。
北宋时期战乱减少,但却处在前沿阵地,经常受到西夏的威胁,也难于发展。
元代,长安城有了较快的发展。意在利旅行家在他的行记中对元代长安城的发展作了精彩的描述。
元代的发展和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继续发挥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西安的名称是明初才有的。明太祖洪武二年(1936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今天的西安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间修建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到了清代,随着满族迁入西安,修建了一座专供满族居住的满城。它位于城的东北隅。
自五代以后,西安城的历史作用主要为一方军事重镇。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发展极为缓慢,直到清代末年,西安城的人口才十一万多。
如今,西安已成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迅猛,有目共睹。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也已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令世界瞩目。
现在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西安以及它所在的陕西省都成为中国的着名的旅游地,其旅游景点也是历史文化的缩写,如:兵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则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钓鱼台、周公庙、五丈原、黄帝陵、楼观台(道教圣地)、张良庙、龙门洞(丘处机修道之处)、金台观(张三丰修道之处)、华山等等。
关中的历史和优美的河山浓缩在一首诗里被世人所铭记。这就是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中记录的诗:
华岳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钟响城角。
骊山晚照光明现,曲江流饮团团转。
灞柳风雪扑满面,太白积雪六月天。
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
这首诗记叙了关中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此外
关中的十大怪(亦称陕西十大怪)表现出关中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
1:面条宽的象裤带,2:饼子(锅盔)大的象锅盖。3:有了辣子不吃菜。4:老碗小盆分不开。5:家家房子半边盖。6:板凳不坐蹲起来。7:妇女帕帕头上戴。8:秦腔大戏吼起来。(此条有的称:婆娘上树比猴快)9:一截粗绳当皮带。10:陕西姑娘不对外。
注: 关中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Ⅸ 西安有哪些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
秦兵马俑,它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兵马俑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面积相当于70多个故宫之大,可想而知,当面建造兵马俑时耗费的人力、资源是多巨大。
秦兵马俑更是很多外国元首来访中国时定要参观的地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曾说:“不看兵马俑,等于没有真正到过中国。”
钟楼
钟楼原来是在广济街口,到清朝时才挪到现在的位置,也就是市中心。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作为古都,这钟楼算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了。
古城墙
西安城墙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登上城楼,既能俯瞰西安风光,还可以在城楼上骑单车,观看城楼上的精彩演出。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唐朝永徽三年,起初是玄奘为保存佛经而建造的塔,后曾多次遭到损毁,现在的造型是五代后唐年间建成的。
梁思成评价大雁塔是树立一座庄严的纪念物。
小雁塔
小雁塔,也被称作荐福寺佛塔。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最高的两层在此后的地震中被震毁,相传此塔曾在地震中三次开裂,又三次自动复原。清代康熙年间,以小雁塔为主的“雁塔晨钟”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大明宫遗址
既然是遗址,大明宫其实早已不复存在,唐朝末年,整座宫殿毁于战火中,就好像圆明园那样,也只剩下了遗址也像世人诉说自己曾经有多辉煌。唐大明宫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最辉煌的一座,成为“东内”。
大明宫的面积是故宫的四倍!虽是遗址,并无任何宫殿建筑,但通过公园内各宫殿遗址上介绍牌和模型的介绍,还是能想象出唐朝时将会何其壮观。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它是被项羽焚烧,不过项羽到底有没有烧毁阿房宫,现在考古学界认为是没有的。
阿房宫,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只剩残垣。
碑林博物馆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后来历朝都有添加,重点藏品为中国古代书法名碑及汉唐时期石刻雕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