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雷州的传统风俗文化作文怎么写

雷州的传统风俗文化作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07-04 04:28:42

‘壹’ 我想写一篇关于雷州的家乡风俗,可是不知道怎么写,谁能帮帮忙

可以从红白之事、雷州(海康)当地的佛寺、庙、庵、祠堂等民间活动着手找题材。

‘贰’ 形容家乡雷州半岛作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州石狗信仰习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湛江市雷州市等地,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雷州石狗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吉祥物的发展过程,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内容。它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展示了雷州先民的独创精神及美好愿望,是雷州半岛带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叁’ 雷州名俗风习300字作文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肆’ 雷州市有什么遗产作文500字

湛江—— 一个景色美丽而又文化独特的地方。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它是沿海地区,它有优良的港口,它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 ——雷州半岛。
在湛江雷州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石狗。它布片于雷州的每一个角落,如在古城门、古通、门口……往往会有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用雕刻成的石狗,在是原,这一角色一般由石子来扮演,而雷州,切是狗儿居上,可知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于对石狗的崇拜传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某年代,有一支少数民族从黄河中下游迁移到雷州后,就受尽大旱之灾,于是人们想到天狗吃日,想引起天狗,借天狗射过此难,就这们人们出现了狗崇拜。
另一个关于石狗的着名传说是:唐代时,雷州人陈文玉被任任剌吏。他精察吏冶,爱抚百姓,稳定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纪念,尊具为“雷祖”。而据说“雷祖”的出生与一只九耳朵有关,托这位德政昭彰的地方官的福,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自那以后,雷州区域的历朝能工巧匠打造了上万只石狗,摆放各处,为家族,为先祖充当“守护神”。每逢初一,十五,雷州人还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这些石乃无价之宝,它们是雷州人的艺术精华。其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这雕刻风格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有研究社会文明,历史沿革的价值。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地域形、时代形、象形、人格形等。各个造型类别的石狗特征鲜明,独具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比如秦汉的雏形石狗,线条单调,艺术粗糙;精代的石狗,其头部留着辫子;在海边的石狗,石狗背穿叶网纹,脚踏渔网,这些是以打鱼为生的生活的反映;雷州城北大的大石狗、座高约2.5米,以其高大威猛来保卫城镇;雷公庙前的石狗则是镇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锚,当地渔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风大浪时有这根锚的保护……
2004年,蕴含厚重民俗文化的湛江雷州石狗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中,我省唯一入选的。
若你有闲时,不妨也到雷州一游,看看这群憨态可掬的石狗,领略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妙趣吧!
湛江这个美丽而文化又独特的地方欢迎你的到来。

‘伍’ 雷州的春节作文200字

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
春节趣事作文400字
。当我跑到阳台边时,突然,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多美呀!

‘陆’ 我爱家乡的雷剧语文作文不少于600字

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流行着一种古老的剧种,那就是雷剧。
雷剧没有国粹京剧、黄梅戏等剧种那么有名,我对它却情有独钟。原因有二:一是从小看雷剧,看出了感情;而是雷剧相对我来说通俗易懂,而京剧、黄梅戏听了半天,不知所云。

我看得最多的是普通雷剧团演出的雷剧,乡亲们称这种剧团为“厚皮班”,意指演员脸皮厚,什么都敢演都能演。还有一种高级雷剧团,从演员到剧团配备都较全面先进,一般在高级剧院演出或者到外地表演,所以乡下很难欣赏到高级剧团的表演的。
但在文化落后的农村,乡亲看到雷剧便心满意足了。他们称看雷剧为“看戏”。每逢庙祭、节日、喜事等日子,村里就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三五晚。演出费用一般是村民按全村人口均摊。如果觉得该戏班子表演出色,会再加演几晚,有时村里有钱人或者经商的人为了祈福,自己也会出钱加演。
有请戏班子传统的村庄都会在村中心建一个戏台。戏台呈长方体型,用沙石泥土堆砌而成。四角植四支电线柱子,用来挂布幕、电线等。
太阳刚落山,偌大一个戏场子里陆陆续续来了一半人。农村人没有先来后到的观念,大家为了占个好位子,往往使用出很奇怪的办法。有人早早就把桌子、椅子放在场子里,叫自家孩子看着,有的甚至把牛车驾在场内较好位置,戏演几晚就停在那里几晚,坐在牛车上看戏是不错的选择,累了困了,就在车床里睡了。小孩子是第一批到场的。他们早早地吃了晚饭,开戏场嬉闹。我小时侯喜欢到戏班的化妆室看演员化妆。看着女演员描眉涂唇,男演员画大花脸黑胡子等,觉得有趣极了。天色渐晚,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吃完饭也来看戏了,一些外村的人也会跑来看戏的,场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年轻的男女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伴,聚在一起。乡下没有什么正式的社交场合,戏场子就成为一些渴望爱情的后生妹子的相亲场所,据说效率挺高的,以戏结缘的农村男女时有发生。我很小的时候,那些要看戏的外村人还得买票,结果,戏场子四周的高地和大树上,经常坐着不少人。近十年来大家生活好过了一点,才不那么吝啬,有戏出演四乡八邻的乡亲都可免费欣赏。

演出终于开始了,报幕人报了剧目后,台下一片寂静。接着,铜锣、狮子鼓、唢呐、笛子等乐器声音有节奏地响起,幕帘徐徐拉开。第一个角色出场,唱了一会段子,都是民间的祝词,无非是风调雨顺、多子多孙,平安幸福之类。祝词唱完,才是真正的演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剧情渐进,或催人泪下,或诙谐搞笑,或情节曲折。当然也有很沉闷的剧情,遇到这种情况,没有耐心的人们便早早退场回去睡觉。毕竟,第二天还要到地里劳作的。
与其他剧种差不多,雷剧上演时,是分为一幕一幕的,有生旦净末丑等角,道具、灯光、舞台、音乐、服装、化装、导演、场记等要一应俱全。谓之雷剧,当然是用我们家乡的方言雷州话来演唱、对白的。雷剧剧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宫廷戏,如樊梨花征西、薛刚反唐、程咬金瓦岗寨称王、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包公斩美等据传统说书改编的戏剧,一种是民间戏,如乞丐中状、花好月圆、孪生子、樵夫杀妻等在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故事。比较常见的一种剧情是:书生家穷,赴京赶考,路遇奇事,金榜中状,衣锦还乡,夫妻团圆。有喜剧、悲剧和正剧,喜剧居多。所以,看到开场时主角的悲惨遭遇不必担心,一般结局都是恶人被惩,好人好报的。

爷辈和父辈看戏看得多的人,经常看到重复的剧目,但他们仍看得有滋有味,依依不舍,也许是好戏不嫌多吧。乡下人看戏也有讲究,一看文生与正旦(人们称男主角为文生,女主角为正旦)的才貌与嗓子;二看服装道具是否崭新好看齐全;三看后台(称配乐的为后台)能否更得上剧情,锣鼓唢呐是否响亮;第四才是看全体演员的才貌、嗓子、配合等。
记得我小时候,喜欢看有杂子或尼婆杂(男丑角或女丑角)的戏目,因为他们的唱词、对白和动作会很幽默好笑,让人忘记困乏。后来稍微大一点,那些悲惨的,甚至沉闷的也有耐心地看下去了,常常陪大人从晚上八点左右看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剧情拖沓过长,我也奉陪到三四点,而与我同龄的孩子大都已经呼呼大睡了。这也许是我从小喜欢文学的缘故,雷剧是一种戏剧,当然也是一种文艺形式,其中的文学元素也是比较多的。初中时,看到鲁迅先生写的《社戏》,颇觉亲切,常常拿其中的场面跟看雷剧时比较,仿佛又回到演出雷剧时的戏场子。
关于雷剧,还有几个让我难忘的奇人轶事。
村里有一老翁姓陈名荣居,现在大概已经八十好几了,人称居公,是一个十足的雷剧迷。四乡八邻只要有雷剧上演,他都不怕路途遥远,步行而去(那时,自行车估计在中国还没有多少辆)。据说有一次,他听说二十里外的一村庄请来了一个口碑不错的戏班,便在太阳还未落山的时候出发,跋山涉水寻戏而去。等他到达戏场子时,戏已经演至最后一幕了。第二天回来,他的脚都肿了,可他逢人就夸:那文生正旦的桑喉啊,真叫人过瘾,那后台服装啊,真让人惊。总之,不虚此次远行。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77年。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农民们心里那个乐呀就甭说了。生产大队请来一戏班子,准备大大庆祝一下。可是,问题来了:没有戏台了。戏台早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当做资本主义象征毁掉了。大伙好几年没看过戏了,心里一急,便想出用八仙桌搭建戏台这一绝招。于是,每户人家把八仙桌提供出来,平堆在一起终于把戏台搭好了。全大队的村民和四邻的乡民纷纷前来看戏,可是戏场子的围墙也早没了,如何收票呢?又有人想出主意:用一只只一人多高的谷围(一种装谷子的农具,用大毛竹编织而成)把戏场子围起来,只留一个小门口收票。开始还好,后来人越来越多,谷围都被挤歪挤破了——那时据说票价只有5分钱,可是还是有人舍不得的。最后,大队书记决定,撤走谷围,让大家舒心地观看。戏开演前,乡亲在大队书记的带领下,齐呼三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这个故事是父亲告诉我的,他那时还是年轻的后生,还没认识我妈。
还有一个传奇人物,不得不提。我们邻县有一个人叫黄祥荣。黄与妻子中学同窗多年,感情深厚,黄对妻子更是爱惜有加。不料,妻子忍受不了贫穷的日子,与来村里建房的泥水匠眼来眉去,勾搭上了。最后,她竟抛夫弃子,跟泥水匠跑了。黄祥荣气苦之下,写了一个雷剧剧本,叫《黄祥荣苦情之歌》,从中学的友情说到情投意合而结婚,从婚后虽然朴素但甜蜜的生活说到妻子红杏出墙,真是一把眼泪一把情,凄凄惨惨戚戚。众多雷剧团纷纷演出这个剧目,乡亲也想从舞台上看身边人的故事。一时间,《黄》剧剧情、唱词、对白等老少皆知,巷陌皆闻。黄祥荣也成为雷州半岛一时风头无二的风云人物。
最后一个故事跟我的表哥有关。

那年,表哥村里请来了一个戏班。戏班实力雄厚,一连演出了十多晚,众乡亲觉得他们演得精彩,不过瘾,一再要求加演。那天晚上正演出着名的传统剧目《乞丐中状》,剧情演到一半的时候,文生突然中暑,回到休息室便晕倒了,不能继续演出。这可急坏了团长和导演,两人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表哥自告奋勇,表示可以出演文生一角。表哥曾在市里的高级雷剧学校进修过两年,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便不继续学习了。团长无奈之下,只好让他试试。锣鼓声重响,表哥化妆完毕披挂出场。他一段高音的唱词响彻全场,把观众的抱怨声都平息了下去。表哥也真够牛的,把那文生的角色演活了,比之前那个演员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剧情高潮,文生与正旦一段催人泪下的对唱,深深地打动了乡亲们的心,赢得了如潮的掌声。
更有意思的是,表哥也赢得了那正旦的芳心。原来,那正旦演员芳龄二十,尚未婚嫁。她见表哥初次登台便表现出色,才华横溢,便在台下追求起来。表哥见那妹子姿色动人,性情温婉,正和心意,便与她交往起来。不久,那正旦便成了我表嫂。表哥后来与表嫂联袂出演过许多戏,前不久才宣布退休,告别剧坛。

如今,身在异乡,我已经有四年多没看过雷剧了。每当看到电视电影上有戏剧节目、画面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亲切的雷剧,那热闹的场面,那淳朴的乡亲,那些跟雷剧有关的传奇人物。
想起饰演包拯的红黑脸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呔,那陈世美那厮给我带上堂来!”

‘柒’ 写自己家乡春节风俗习惯的作文800字写雷州

雷州新年

过春节又称“过年”,是雷州半岛民间最古老、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它有着较为浓厚的地方特色。按雷州半岛现有的岁时习俗,春节已不单指新年初一这一天。在爱热闹、爱过节的本地人心目中,春节是从腊月下旬开始,一直热闹到元宵节后才算度过了。腊月下旬,雷州半岛各地家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城镇居民少不了年桔、春联、鲜花、糖果、时髦衣装、孩童玩具;乡间农户则备全香灯宝烛、门神年画、鞭炮,还有自制糕饼诸类供品食物。
农历腊月廿四或廿五日,雷州各地大搞清洁,俗称“打囤”或“扫囤”,家家户户进行室内大扫除,以便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送灶”后,从廿六日到廿八磨米做新年糕饼。雷州半岛是蔗糖之乡,年糕甜,饼米乙种类繁多,令远客惊奇的一尺余直径三、四寸厚的巨型年糕有:筐炊、团笼炊、笼傻,约八寸直径一寸厚的筐箕炊、缸盖炊、牛皮糕;米有:饺子饽、叶搭、菜包、田艾薇、红印、白米果、煎堆、寿桃、米捏制的禽类和各式棕子。
农村廿九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室内的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公”和春联(俗称“对”)。

除夕的傍晚,雷州人设祭祀香火神和祖先,同时在自家的庭院角落摆设酒肴、塘鱼等祭品“围炉”,燃爆竹(鞭炮)除旧岁。晚上,全家相聚一起,在家里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曰“吃年饭”,部分城里人则阖家老少到酒楼饭馆吃年夜饭。晚饭前先鸣炮庆贺,饭后父母给孩子以红包,称“压岁钱”。临睡前,母亲教育孩子:大年初一半夜要起床,忌喊人不答应,忌乱倒水,见人要说恭喜发财,忌恶语粗言。不少地方又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看看春节晚会电视节目,说说笑笑,达旦不眠。
在新年初一,民间普遍忌扫地、倒垃圾。民间俗传新年期间家中的东西包括垃圾都是财宝,只能进不能出,把垃圾扫走,就是扫掉财气。实在太脏时,清扫的垃圾也只能放在门后,待初三开假时再倒。各地还忌操刀、杀生、倒水、挑水、洗澡,忌出村拜访亲戚。新年还忌说晦气话或骂人,要讲吉利话。不过即使小孩说了不吉利的话,家长也不能打骂,往往只用草纸擦擦孩子的嘴巴,意为臭话如同放屁,不算数。新年初一这天,广大村镇旧貌换新颜,从早到晚锣鼓喧天,游园会、舞狮舞龙、耍武艺、球赛,显扬出一派喜洋洋的节日气氛。

春节期间,雷州 人盛行用“肉刀”、年糕、三鸟等礼品探亲访友,且必伴有生蒜,因生蒜农村人称“蒜仔”,意味着多子多福,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旧时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初六起,各村圩的元宵锣鼓相继擂响,不少人把庆元宵看作比朝廷大典还大典,家家主妇预先备好肥鸡、水果、米乙等祭物,届时在门外设席迎神。三声铁炮响,游行大队浩浩荡荡出发了,头旗、红绿大旗、六国牌、八宝花、狮子班、鹰熊班、彩龙、锣鼓棚、八音队、飘色台……甚为壮观。晚上,一些乡村,还大放“春花”(烟花)。花炮、花树、火箭、风车、老鼠仔鲤鱼吐珠……最后“炮头”轰响,很多人奔上前抢“炮头”,据说抢得者预兆很快会“添丁”,不管添不添,明年元宵前必须送一盆“春花”谢神。
春节期间,从城市到农村,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放烟花,举办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热闹半个多月。

希望能够帮到你,觉得好的话请采纳!

‘捌’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1、雷州民歌蜚声海外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中。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迁来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着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8)雷州的传统风俗文化作文怎么写扩展阅读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雷州而得名,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全境面积13225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是雷州民系的根据地,亦是雷州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处。它背靠厚重的大陆,力拔千钧;面朝蔚蓝的大海,俯览华夏。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滋润万物。半岛以雷州方言、雷神雷祖、雷州换鼓、雷乐雷菜、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参考资料

网络:雷州半岛

‘玖’ 雷州的春节作文350字作文

早上醒上,一道和熙的阳光射进小屋.我微微张开朦胧睡眼,不经意将视线转到墙上的日历上,春节!我连忙翻身起床,整理衣裳,洗梳完毕后便打开大门.一阵微风吹拂着我的脸,好凉爽!心里的感觉好凉来,一道和熙的阳光射进小屋.我微微张开朦胧睡眼,不经意将视线转到墙上的日爽!"啪!啪!啪!"大街上的鞭炮敲响了新年的时钟,震耳欲聋,洋溢着喜气.小孩子们纷纷放起了爆竹.鞭炮爆竹声混成一团儿,冲破云霄.哈!今天可真特别,没想到一年一度的春节这么快就来了.这一天,大家特别忙,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挂灯笼,露出新年的喜讯.今天的心情特别愉快,大街上的人都喜气洋洋,焕发着光彩.春节的广告到处都有,时时提醒着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弟弟妹妹在一旁拽着我的衣角,调皮地扑闪着大眼睛,"姐,压岁钱!"一家人毫无顾及地玩耍开玩笑,连年老的爷爷也像个小孩子,在一旁憨笑着.夜幕降临了,开始四合.晚上也是新年最精彩的一个阶段.大家都吃着团圆饭,桌子上放满了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当然,也有传统的饺子.我们沉浸在一桌子的美味中,赞不绝口,真是"美味佳肴铺满桌,人间能得几回尝?"饭后,家里便举行了小小的联欢晚会.每个人都必须说吉祥话,若没接上要被淘汰.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从我开始:"牛年大吉!""龙马精神!""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美梦成真!"....."吉......吉......吉什么呀?"到弟弟这儿就断气了."你被淘啦!"大家异口同声,呵!可谓一呼百应!弟弟摇头晃脑地说:"什么呀?我没听到!不知者无罪!""你是不是在练摇头功哇?"不知是谁插上了一句.全家人都被逗乐了,开怀大笑.晚上 点,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我们正期待已久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这年的晚会真实别出新裁.精彩的相声,宛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使人回味无穷.离正 点只有十秒了."十,九,八,七...""轰!"家家户户都放着烟花,绚丽多姿,像仙女散花般美丽无穷.大家都真心祝福身边的每一个人,永远幸福..

‘拾’ 雷州元宵节的习俗300作文

雷州元宵节的习俗
雷州元宵佳节,群众一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游神活动,素有菠萝之乡美誉的英利镇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会举办元宵游神活动,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可以让群众过上一个和谐欢乐的元宵节。
当天上午10点15分左右,游神队伍到达圩区,领头的是英利墟的两头“狮子”,随后呈现的是彩旗队、锣鼓队、舞龙等。在英利市场西门的群狮狂舞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群众纷纷挤上前用手机将这一精彩表演拍下。英利镇的元宵游神活动历时两天,而且还有“夜游”,作为雷州市创建生态文明镇村首批四个乡镇之一,英利镇在此期间修建的圩区路灯为群众的夜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颊,是广东湛江“年例”巡游表演的一项神奇习俗。“年例”是粤西湛江、茂名地区隆重的乡傩盛会,在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春节过后,当地各村庄的“年例”便陆续开始,一直延至清明节前后。
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傩舞传承人彭爱文10日受访时称,旧县村每年元宵节及“年例”期间都举行傩舞表演,祛除凶灾恶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和国泰民安。在傩舞表演中穿插入“穿令箭”和“滚刺床”等传统民俗,把傩舞文化表演推向高潮。
令箭用金属特制,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结构实心,上粗下细,尾部呈针状,长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边脸颊穿进口腔,再从另一边脸颊穿出,用手扶着外露部分,让人们抬着游行,行程有的数公里,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自始至终神态自然。令箭拔出时,表演者的脸颊看不见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也有穿耳、穿舌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等。
“传说旧县村村民的祖先曾用令箭惩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孙,而每年年例及元宵节的穿令箭,就成为后代为表示自己不忘祖训、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

阅读全文

与雷州的传统风俗文化作文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