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松滋的这些文化瑰宝你了解多少

松滋的这些文化瑰宝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2-07-04 05:37:43

⑴ 松滋的风土人情是什么样的

松滋滚灯舞 松滋滚灯舞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是我国花灯艺术中纸灯的一种,源于江浙一带,由于历史上人口大迁徙传入湖北松滋。史籍灯节起于汉、隋、唐有群众观灯游乐活动,以后愈盛。八宝东岳乡民间艺人刘守玉的父亲刘鲁成,在解放前就曾用滚灯形式为四邻乡亲们贺新年,讨吉利。新中国成立后,刘守玉把她父亲当年口授于她的滚灯舞传承讲授,使这一民间艺术流传至今。1978年,词曲经整理改编后,收入《湖北民间歌选》;1980年,选入《中国民间歌选》(上海出版发行)。滚灯舞以“拖、戏、晃、摆”为主体动律,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生动活泼、祥和喜庆。充分表现人民群众对“团、圆、亮”的美好心愿。滚灯舞表演时,打击乐起着贯穿,烘托、连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锣、大钹、马锣、小锣五件击乐组成。鼓(冬)音色热烈、厚实;大锣(广)音色深厚,奔放;大钹(且)音色稳健,明快;马锣(得)音色开朗、活泼;小锣(太),音色清脆、悦耳,合奏起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击乐音响体,独奏时又可充分显示击乐本身的特点和性能。“滚灯舞”是根据松滋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玩“滚灯”的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进行,它具有民间习俗的传承特征。“滚灯舞”选自别具一格的松滋乡土击乐音响,特别是马锣起着指挥、协调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锣鼓点谱主要有:花锣、长锤、大小收头、乱锤、滚头子等,演奏时随舞蹈的变化而变化,时轻时重,快慢交替,节奏鲜明,气氛热烈,使整个舞蹈场面更富活力,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滚灯舞”舞蹈通过表演者采用“推、拖、戏、晃、摆”等动律,加之大小“圆场”,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的场面,因而极具审美特征。

⑵ 松滋的历史、人物、景观、美食、习俗、传统文化

摘要 亲,您好松滋有:曲艺“松滋说鼓子”

⑶ 松滋有那些饮食文化

关注你很久了哦 rose 97613

⑷ 中华文化瑰宝有哪些

洋洋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的后代,数千年的传承,灿烂瑰宝如繁星满天,数不胜数! 有:陶瓷.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青铜 等等

⑸ 文化瑰宝是什么

瑰宝是指贵重而美丽的珠宝,又指稀世之珍宝。艺术瑰宝当然是指艺术作品中的美丽的稀世珍宝,贵重也。

⑹ 松滋有哪些习俗

一、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一、为一年内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时二十三天,活动繁多,热闹非凡。 (1)送灶神:腊月二十三,相传为司命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各家各户点锅灯,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送神之后,诸神不在家,百无禁忌,开始忙年。但家中如有丧事,当年不送神。 (2)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称过小年。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俗曰“闹春”。又,相传此日高客子(老鼠)过年(亦有说过喜会),不宜吵闹,应早睡,保持安静。否则,“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过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俗语曰:“二十八,洗邋遢。” (4)团年:腊月三十为大年,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俗称“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团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团年的。团年前,先用猪头、猪尾、大蒜敬菩萨,烧香鸣炮,然后闭门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团年。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留至来年吃,表示“年年有余”。吃团年饭的时间较平时吃饭的时间长,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随便下席。吃完团年饭后,开门纳财,俗称“开财门”。傍晚时分,上祖坟送灯亮。 (5)守岁:相传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视,清点人丁。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各家各户用在树蔸生旺火,合家通宵叙谈,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窝(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头)里。俗语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你守菩萨爹爹一夜,菩萨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晓,合家穿上新衣,洗净手脸,然后大开正门,选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毕,带柴(财)蔸进屋,紧闭大门,俗称“紧财门”。进屋后,媳妇给公婆筛糖茶或蛋茶,长辈接受晚辈礼拜,亦给年幼儿孙“压岁钱”。80的代,城镇多零点出行,中央电视台午夜钟声响后,鞭炮烟花齐放,一片欢腾。 (7)拜年: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但若有亲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称“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后亲友邻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称曰:“有心拜年,十五不迟。”此间,狮子、龙灯、三棒鼓、道情、说鼓、地花鼓、竹马等沿门闹春。 (8)送年:正月十五,过年结束,城乡皆舞龙玩狮庆贺,家家户户吃元宵、点夜灯,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解放后,农村仅点夜灯,显得较平淡。城镇较为热闹,烟花鞭炮,舞龙玩狮,张灯结彩,盛于解放前。

⑺ 我爱美丽松滋作文字数多点的啊,至少800左右,记叙的

北京有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蒙古有一碧千里的茫茫草原,但我最爱的还是我的家乡——湖北松滋。我出生在湖北省松滋市,这是一个很小的县级市,虽然它名不见经传,小得你在地图上几乎都找不着它,可在我心目中,它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说它小,既是说它人口少,也是说它城区小,土生土长的松滋人走在街上几乎人人都认得对方。外地人常常笑松滋的城区新江口一条街一口气可以走到头,说城东炒辣椒城西呛鼻子。说起我的家乡——松滋,不少人的脑海里或许还残留着当年的印象:低矮混乱的民房,拥挤狭窄的街道,垃圾遍地的大堤、还有杂乱无章沿街摆放的小摊贩,蝇虫乱飞的菜市场……是的,如果时光倒流十几年,松滋县城确实是这样,到处是残垣断壁,破旧不堪。可是,现在它却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每一个松滋儿女都感到自豪和骄傲。走在 宽阔的洁净的乐乡大道上,沿街到处是整齐有序的高楼大厦,老年人精神抖擞的去北湖公园锻炼身体,妇女们到超市去逛,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新江口更是流光溢彩,满目辉煌。一盏盏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棵棵高大美丽的香樟树,一群群购物休闲的人们,构成了一幅热闹的松滋夜色图。到松滋来看看吧,俗话说“松滋人礼性大,进门就把椅子拿,毛把烟、砂罐茶,炖钵炉子腊蹄胯,开口就是哦嗬啦”。哦嗬啦就是好的意思。这句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把我们松滋人热情好客体现得淋漓尽致。据说在新石器时代,在松滋境内依山傍水地带就已形成原始聚落,所以我们有着悠久的民间文化,成为被人们称道的礼仪之邦。我们这里的婚嫁习俗也特别有讲究,去年我一个姐姐出嫁,从发八字开始,到过礼、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到铺床、闹房、回门。据说有三十多道礼仪,每项礼仪,都有特定的寓意,如果不按规矩办,新郎可别想讨到老婆,我想这每项礼仪里,都包含了亲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到老。我们松滋的民俗很奇特,你如果来对了时间,正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滚灯舞,跳狮子,踩高跷。松滋有名的说鼓子也是一绝。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深感幸运的是,松滋已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听我们老师介绍,全省高速公路、铁路、长江沿岸的港口建设和核电发展都要全面加速,这些都将给松滋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松滋可谓天赐良机。到松滋来旅游,最美丽的当然要数洈水风景区了,秀美的山水田园——洈水,正属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暑假的时候,妈妈带我畅游了新神洞,哇,里面好长好深好奇特!有面积超大,气势雄伟的天宫大幕,有凌空飞泻造型奇特的迎宾瀑布,还有神龟巡海、石鼓催征、鲤鱼喷宝、九重仙境,好多好多叫不出名字的形状怪诞的钟乳石,据说新神洞是目前发现的洈水溶洞群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观赏性和研究性的溶洞。这个洞,距今约有5亿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洞。洈水森林公园好大,森林覆盖率竟达到96%,春天有缤纷灿烂的野花;夏天有高大茂盛的松林;秋天有一轮明月高悬在湖心岛上,最适合饮酒弈棋、吟诗作对;冬天大雪纷飞,洁白的雪花覆盖住一切,好像给秀美的洈水盖上了一层薄被。据考察的专家说,森林公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多达千余种,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群落,华南虎、金钱豹、白天鹅这些漂亮威风的珍稀动物时有发现,青山叠翠、碧水环绕,湖似明镜水似银,山似画屏河似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到这里游玩,真正是赛似神仙,好不逍遥。玩累了,就去泡温泉,洈水温泉热气腾腾,美名远扬,人还没走近泉边,就能感到热浪袭人,温泉的水质也很纯净,水色湛蓝,被称为“神泉”。洈水风景区,堪称大自然献给人类的无价之宝,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令人留连忘返。那一尘未染的湖水,那健身祛病的温泉,绝对让你心旷神怡。在北大山国家森林公园,你可以尽情享受“森林氧吧”的舒爽。在那一座座农家饭庄,你将品尝到纯绿色环保的洈水鲜鱼和地道的农家饭菜。那一座座星级标准的饭庄、别墅,保证让你有宾至如归之感。洈水旖旎的湖光山色,别具一格的山野情趣,良好的服务态度,已成为中外游客永远难忘的记忆。还将迎接更多的远方来客。说了这么多,您一定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了吧,没关系,我来帮你做导游,品尝一下我们松滋的特色菜肴。从松滋城区出发,往西北走6公里,就是素有“松滋餐饮第一村”的木天河村。可别小瞧了这个小村落,它可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荆州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村,松滋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木天河的农家乐餐饮闻名四方。锅巴饭、土烧鸡召唤着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渴望换口胃的城里人。除了木天河的餐饮一条街,我们松滋还有许多特色名菜。洈水鳜鱼、野蘑菇、鱼糕、漂丸、黄花菜、老城芹菜、卤花生米、荷渣、五花扣肉(五花肉)、麻水豆皮,样样名不虚传,无不让人大快朵颐,大饱口福。就说我们的沙道观杜婆鸡吧,它可是由祖传配方精心烹制,鸡是乡里的土鸡,纯粹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加上我们荆州特有的豆瓣酱,配上松滋本地产的“炖钵炉子”,炖好的杜婆鸡颜色金黄,吃起来回味无穷。麻得舒服,辣得过瘾,让正在写作文的我也口水直流!松滋的杜婆鸡,被选为“松滋十大名菜”的榜首菜,到松滋来玩,一定不要忘了品尝哟。其他的素菜我就不再具体介绍了,免得大家口舌生津,垂涎三尺。有好菜没有好酒怎么能行?当然喝我们松滋最有名的白云边了。相传白云边这一品牌还是李白所赐的呢,白云边酒,我们小学生只敢闻一闻,感觉是非常香,这种酒被誉为“湖北茅台”呢。畅销全国,据说还出口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今天的我,以一个松滋儿女的身份,骄傲的告诉我们的前辈先贤,我们“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荆楚大地湖北,不仅江山多娇,而且还以高瞻远瞩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正在迅速崛起!蓝图已绘就,点染成华章!美丽的松滋,我可爱的家乡,我们生在这块热土,将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松滋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我们期待松滋的明天更辉煌!

⑻ 文化瑰宝是什么意思,并举两个例子

一个种族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或是物质文化,都可以被称作瑰宝,这种文化也会跟随种族的繁衍而不断传承下去。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都是属于瑰宝,然后不同地方的不同戏曲,例如豫剧、昆剧、京剧等也是,然后物质的,比如北京的紫禁城、拉萨的布达拉宫、苏州的园林艺术等等。

⑼ 湖北省松滋市当地过春节有什么风俗

看看我们松滋的春节,不说其他习俗,逛庙会从小到大在家没见过,连贴春联也是小时候家里有过,不知道什么时候都给淡忘了。 大年的前二十天就开始了准备年货.香肠,腊鱼腊肉一早就挂起来了。松滋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有着显着的提高.鱼肉不离餐桌,时令水果蔬菜平常都在消费着,用它表示在过年是说不过去的.更注重的是一种味道和气氛。它所边县的就是对习俗的尊敬,对文化的推崇。 以我家来说,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妈妈保险公司在年终会发上年画,都是有中国特色的,还有一箱苹果。但是让大家亲睐的还是喜气的年画。. 我假期打工所在的公司也在橱窗里张贴了新年的年画.当地的超市专门有这样的年货一条街就是专们买这些节日饰品,看着那些可爱的猪猪图,还有中国娃娃图,喜庆的红色加上精巧的设计,美好的寓意让人看了都喜上眉梢,供不应求。当地的市政府也在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点缀着城市更加的美丽,喜庆,祥和。据说今年的投资都是达几十个亿。就是因为越来越好的新气象让大家认准看好它!有幸参加了年前的一次大型的文艺汇演,表演的场地就是在露天,全市人民都可以看的见。而后还有几场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让大家一起共享!那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而作为一个过客也对它很看好。按这样的趋势和景象它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而在我们松滋又是怎样的了? 每年我们松滋都有自己的文艺晚会,但都好象交差的一个形式,只是专门录下来播放而已。问下周围的人,知道的也是寥寥数人。 兴致勃勃的去超市准备购一些年画贴在房间,那边见到的可爱猪猪图一直让人念念不忘。找遍了几家仅没看见,更别说这样的年货专柜了。商家压根没有这样的意识。不能不让人失望。 街上除了极个别的商家有这样的意识,贴上了春联和年画,让人感觉到一点氛围,就是不一样。 回老家上灯的时候,看见的故土的村庄死气沉沉的,一路上都是万物呆苏的颓唐景象。是几家贴上春联和年画的几户给人以欣喜,感觉的确有过年这会事。 晚上电视上播领导送温暖的活动。送到困难户手里的就是两百元钱。对于我们,现在两百元究竟能做什么了?又能维持多久了?如果加送一副春联,贴上年画怎么样?我觉得起码可以有一个新气象呀。 春节的一个习俗就折射了我们松滋的一个状态。城市在发展但是很缓慢;在成长,但很不稳定。。这些是什么原因了?我觉得精神文明建设没做到位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的政府应该把创新意识和精神文明面貌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个个人,应该人人有建设好城市都尽一份力的意识。 更希望我们在文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找到适合我们松滋人命自己的文化习俗来放大。有一天也有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蒸蒸日上。 有一个心愿就是在迎接2008年的时候我们松滋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示人,城市的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⑽ 松滋的民俗习惯

据《松滋县志》记载,日常生活的民俗有这么几项:
1冕礼。“古三加礼久废,男发可束则加帽,女鬓可合则加笈云。”如今,冕礼的风俗不仅是在松滋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都不再规定留长发,汉民族的这一习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2婚礼。 “初,以仿古纳彩、问名礼,具币请庚,然从简略者恒多。亲迎礼,亦不多见。妇车至门,设香案,一人祝赞,谓之‘拦马车’。婿先入,迎新妇至堂,行合卺礼,饮交杯酒。次日,拜祖先,即古庙见礼。次拜姑舅暨诸尊长,各赐新妇拜钱,三日入厨,执爨作羹于是始焉。”
可以看出在清代的时候,“仿古纳彩、问名礼,具币请庚”这些比较正式的礼仪就已经大半从简了,而今更是不复存在。其余的礼俗如“行合卺礼,交杯酒,古庙见礼,拜见尊长”等都是古时比较普遍的,没有特殊之处。
然而,今天我们在网上查到的一些比较可靠的婚礼习俗之中,倒是有一个很特别,即骂媒人。这是以往乡下新娘子出嫁前的一道仪式。迎亲之日新娘子梳妆就绪,等随迎亲队伍而来的媒人一到,新娘就边骂边唱“骂媒歌”,而且言词相当刻薄,比如“你这媒人妖精婆,千刀万剐砍脑壳。世人没有你人坏,头上灌脓坏到脚。骂你双脚长又长,一世做媒跑四方。跑烂几多绣花鞋,踩烂袜子有几箩;骂你嘴巴大又阔,吃酒你要动碗喝,鸡鸭鱼肉都要有,花言巧语几大箩……”。这搁在平常一个人遭如此辱骂,免不了要大打出手。但此时媒人只能洗耳恭听,等新娘唱完了“骂媒歌”, 才由媒人挽着新娘走出闺房。当然新娘的骂,本不是真骂,因为她的情人早就是共同劳动中相恋的意中人,做媒只不过是授意而来的。此时的“骂”是女儿不想离开爹娘的一种表白。此风俗清朝尚未有,而产生在近代 ,我觉得多少有民族融合的影响。因为松滋地区也居住有不少的土家族人,在土家族哭嫁风俗和汉民族地区讲求孝道的形式影响下,新娘离家之前必定要表现出不舍的心情,骂媒人便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
另一个风俗是贺新婚,即送新婚贺礼。这与现在大部分的汉族地区风俗相似,或许是由过去的“尊长赐新妇拜钱”转变来的吧。而近些年,由于经济建设日臻欣荣,各类生活用品皆不稀奇,且花样日新,于是人们送婚礼都趋于送钱,以便婚家自购满意之物。
3
丧礼。 “三日殡,礼也。拘忌失之缓,苟简失之率。绞紟、衾冒,贫以布,富以帛,或更以绵周裹而密束之,加品服,庶人则幅巾深衣。三日成服,受吊焉。葬取藏深封固,铭志惟贵者始用。俗好听堪舆家言,停榇侨厝,改兆易(),致体魂不安。多崇信二氏,钟鼓铙吹,建斋诵经,谓资冥福,竟视为一定常经,几于贤智不免。噫!是遵何道欤,志之以俟复古者裁正焉。”
这里讲的是清朝时在松滋地区,人死之后并不急着埋葬,停放棺材,或浅埋,然后再次开馆更换葬服,并请人在旁做法。
当时的记录者就已经开始批评这种风俗会使故去者不安,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奉行的入土为安的原则。但是到了今天,这一风俗非但没有象作者希望的有复古者进行裁正,反而越演越烈,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松滋,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这些当代的风俗,显然都是过去“钟鼓铙吹,建斋诵经”演化的结果。除此之外老人去世后,称为“白丧”,亲戚朋友皆丧吊念,除送纸香、蜡、鞭进行祭奠外,一般是送钱,城镇则送花圈表示悼念,也有送挽联或挽幛的。
4
祭礼。 丧有成服祭,发引祭,牲用羊豕,佐以庶羞。平时,大夫士庶皆祭于寝,案置主,昭穆以序,列献用熟。令节,鸡、豚、鲜、薨(存疑)咸具。士大夫朔望盛服,如吉祭;忌日,素服、素食。
祭礼这一礼节在汉民族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已普遍消失了,也许在日后受到台湾回大陆祭祖的风气影响后,有望恢复这些先前的传统。

松滋岁时民俗

以下全部引用自《松滋县志》:
正月 “元日”夙兴,长幼以序拜祖先、上下神祇,子弟拜尊长,饮屠苏酒,然后里人更相造拜。市皆阖户。是日不洒扫,取畜藏也。朔之三日,爇褚币,送祖先,祭门神,士民各就本业。“立春”先一日,邑令率僚属迎于东郊,驺从鼓乐,士民连袂观,以五谷掷土牛。越日,邑令祀太岁毕,持赭鞭击土牛以送寒气,是日,送小春牛,细民以其色占丰歉水旱。“元夕”,张灯度曲,步月踏歌。或拈诗藏谜,招人猜索,谓之“打灯谜”。是月,山农植松苗。

二月 长吏试耕于藉田,劝农。儿童放纸鸢。“社日”,祀社赛会,饮宴为乐。田家多以是日浸谷种。
三月 “清明”插柳,标挂纸钱于先墓,具酒果拜扫焉。前后各三日修墓,谓无禁忌,惟“清明日”忌扫墓,不解何义。
四月 农家始布谷。
五月 “端午”,簪艾,饮菖蒲酒,采药草。屑雄黄和酒洒房室,点小儿额,谓辟疫;或以大黄刻小葫芦及猕猴系小儿臂。啖角黍,更相馈遗。江滨竞渡,岁以为常。
六月 六日,曝书及衣物,谓辟虫蚀也。又相传是日压桑条,来春截而栽之则耐久不蛀。
七月 “七夕”,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中元”,先期设香案祭祖先,封纸钱成帙,上书祖先亲姻名号;夕至空地焚化,谓之“寄包袱”。新丧,则初十便祭。寺僧建“盂兰会”,具酒食、褚币飨冥漠无依者,如有司之祭厉坛也。
八月 二日祀社,如仲春。“中秋”,枣栗、菱芡皆登于市,合饼饵,设以庆月,兼赠姻党。是夕,有“送瓜”、“摸秋”等俗。
九月 九日,士人登高,饮菊花酒,啸咏为乐。
十月 是月树麦已毕,农功寝息,始修筑塘堰。
十一月 “冬至日”,合祭祖先于祠堂,士大夫交相拜庆,庶民不与焉。
十二月 “腊八日”调粥,名“腊八粥”,以竹枝扫舍宇。二十三日,燔褚币,具茗送灶神,锉草杂豆置诸地,谓“饲舆马”,“除夕”接灶亦然,二十四日为“小年”。“除夕”,贴桃符,写春联。祀神及祖先毕,尊卑序饮,曰“团年酒”。是夜爆竹声达旦,少长不寐以“守岁”。分给子女钱,谓“压岁钱”。
现在这些岁时风俗大多都已经消失,比如正月里拜神、掷鞭土牛、占丰歉水旱,二月的藉田、劝农、“社日”,六月晒书物、压桑条,七月七夕祭拜牛女,“中元”设香案祭祖,八月的“祀社”、送瓜、摸秋,冬至祭祖等。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象那些略带迷信色彩的风俗活动,象祝祷、占卜来年风调雨顺,乞巧祭祖这些,都被直接抛弃或简化了。这也是受建国后唯物主义思潮的确立的影响。
另外有部分比如八月“送瓜”、“摸秋”等风俗,从建国后的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还能依稀发现它们的影子,但是随着男女社交的开放和发展,这些风俗也顺利地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而退出了舞台。
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应该属十二月时节的各项习俗,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现存民俗和过去基本无二,甚至略有发展,更加热闹完善。列举如下:
春节俗称过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时二十三天,活动繁多,热闹非凡。

(1)送灶神:腊月二十三,相传为司命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各家各户点锅灯,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送神之后,诸神不在家,百无禁忌,开始忙年。但家中如有丧事,当年不送神。

(2)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称过小年。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俗曰“闹春”。相传此日高客子(老鼠)过年(亦有说过喜会),不宜吵闹,应早睡,保持安静。否则,“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过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俗语曰:“二十八,洗邋遢。”

(4)团年:腊月三十为大年,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俗称“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团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团年的。团年前,先用猪头、猪尾、大蒜敬菩萨,烧香鸣炮,然后闭门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团年。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留至来年吃,表示“年年有余”。吃团年饭的时间较平时吃饭的时间长,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随便下席。吃完团年饭后,开门纳财,俗称“开财门”。傍晚时分,上祖坟送灯亮。

(5)守岁:相传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视,清点人丁。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各家各户用在树蔸生旺火,合家通宵叙谈,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窝(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头)里。俗语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你守菩萨爹爹一夜,菩萨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晓,合家穿上新衣,洗净手脸,然后大开正门,选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毕,带柴(财)蔸进屋,紧闭大门,俗称“紧财门”。进屋后,媳妇给公婆筛糖茶或蛋茶,长辈接受晚辈礼拜,亦给年幼儿孙“压岁钱”。80的代,城镇多零点出行,中央电视台午夜钟声响后,鞭炮烟花齐放,一片欢腾。

(7)拜年: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但若有亲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称“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后亲友邻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称曰:“有心拜年,十五不迟。”此间,狮子、龙灯、三棒鼓、道情、说鼓、地花鼓、竹马等沿门闹春。

(8)送年:正月十五,过年结束,城乡皆舞龙玩狮庆贺,家家户户吃元宵、点夜灯,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解放后,农村仅点夜灯,显得较平淡。城镇较为热闹,烟花鞭炮,舞龙玩狮,张灯结彩,盛于解放前。

在用松滋现在的风俗和清朝年间编订的《松滋县志》中的记载进行对比后,我再谈两点过去曾经在松滋地区出现过,但书中没有记载的当地的独特风俗。

1、松滋说鼓子。民间曲艺,又名说鼓。清同治年间开始在荆州松滋西斋、街河市、杨林市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后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唢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音乐分两大类,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1949年后,对松滋说鼓进行了搜集整理。1973年又进行了改革,韵白采用松滋县南部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谱,除唢呐伴奏外,还增加了管弦乐器,深受群众欢迎。由说鼓艺人沈兴亚改编并演唱的说鼓《老姨妈》,被湖北省电台录音播放;《“苕”老表》参加湖北省百花书会演出,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这在一个松滋人的笔下也有记载:我成年前的所有记忆都留在了家乡松滋,具有地方风味的闹年风俗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每年腊月三十吃完团年饭,一发一发老人和小伙便轮番上门来打“莲花闹”、拍“渔鼓筒”和跳狮子了。这种夹杂着乡土文化,又具有娱乐性的闹年方式颇受人欢喜。80年代,10多岁的我只要听到外面传来“渔鼓筒”和“莲花闹”的声音,就会跟着他们唱了这户唱那户。接受了他们“拍打”的人家是要给钱的,2分钱5分不等,要是遇到哪家吃商品粮的,一出手就是几斤谷子或几包烟。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莲花闹”更是不得停歇。要是遇上哪家办喜事的,准是唱了新郎唱新娘,唱了父母唱亲戚。打完一天,这些艺人尺把长的布袋子里都装得鼓鼓的。
然而这当年唱“说鼓子”或是打“莲花闹”、“滚灯舞”这些风俗今天都淘汰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了。原因很简单,主要是这些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民的极端贫困,无钱生存而自发进行的一种讨钱方式。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急剧提高,再也不需要用这样的方法谋生存,这一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民俗形式也就被老百姓自然遗忘了。
2、松滋歌谣。松滋歌谣,来自民间,既有章曲者歌,又有无章曲者谣,内容极其丰富,且形式多种多样。现已发掘出来的主要样式有:山歌,田歌,号子,小调,灯歌,风俗歌,时政歌,儿歌等。在音律特征上以五声为最多。在曲调和句式结构上,有一句式、上下句式、三句式、五句式,还有六、八句式等。咏唱时,常有扩充的衬句、赶句、穿句出现。
山歌主要流行在县南山区与丘陵一带。种类繁多,按劳动工种分,主要有放牛歌,放羊歌,砍柴歌,栽秧歌,赶仗歌,驮运歌;按歌词内容而定,可分为景物歌,幻想歌,抒情歌,爱情歌;按腔调又可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歌词言简意明,通俗易懂;曲调自由奔放,高亢悠扬,节奏舒缓,长于抒情。演唱时,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或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如:隔山隔岭隔个岩/唱起山歌情满怀/黄莺攀的是杜鹃鸟/牛郎只为织女来/不是知音口莫开。
田歌是人们在田间边劳动边唱吟的一种民歌。有30余种曲牌,分为高腔,平腔,低腔三大类。高腔有扬歌,赶歌,二接头,三接头;平腔有载秧歌,扯草歌;低腔有当当子歌、散句等。人们在田间劳动,人多时请来锣鼓手在田边敲击锣鼓,请歌师领唱,以歌声鼓劲加油,声势激越。如《载秧锣鼓》:鼓儿晒得焦/三十六道销/拉到田中打/打得好热闹。秧儿载得嫩/上的猪栏粪/载的月半行/长得像芭芒。
号子形式多样,有打夯号子,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扛包号子,挑运号子,拉锯号子,榨油号子,多达20余种曲牌。号子一般无固定内容,大多根据劳动环境即兴而作;曲调一般固定,旋律优美;腔调具有地域特点。如:日落西山又转东/老板东家早放工/我说你呀是条牛/莫把月亮当日头。
小调又称小曲,是常见的一种抒情短歌。有的是妇女纺纱织布,绣花做鞋时哼唱,也有的是中老年人在田头、禾场小憩时轮唱、合唱。腔调柔和,旋律委婉,节奏感强。如《绣腰带》:一绣腰带红丝飘/腰带绣起郎的腰/腰带乱哒红线在/现出奴家手投在。再绣腰带两面黄/腰带上面绣天堂/天堂外面绣大姐/天堂里面绣情郎。腰带绣的五花角/绣上长江一大河/长江上面绣大姐/长江下面姐妹多。
在松滋歌谣中,还有大量的风俗歌,儿歌,既反映了地域风情,又对儿童和青少年有重要的启蒙教育作用。这些歌谣,世代相传,承袭不绝,充分显现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家庭,社会,爱憎情感密不可分的特征,表现美,向往美。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从摇篮曲开始,到葬丧歌止,无处不有歌谣伴随。

松滋歌谣如此丰富,却为何不见史册,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歌谣风俗出现在1869年之后,所以书中不见记载,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松滋歌谣据考证,皆有一定历史,不是新创造出来的;第二,过去这些内容在当时看来不属于民俗的一部分,总所周知,古时专门设有乐府一类机构收集各地民谣,所以民俗书中不见记载;第三,民间歌谣在统治者的眼中是伤风败俗,不上台面的事情,《松滋县志》中也就不见记载了。

阅读全文

与松滋的这些文化瑰宝你了解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