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
不谈所谓的继承发扬那类官腔,太糊弄人了
文化本身就是积累的,不继承传统文化我们从哪接受文化,接受文明。而文化一代代传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所接受的父母以及社会所给的文化文明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由于接受了传统文化,你的文化之本都在那浩瀚的历史中,为了寻本求源只能先继承传统文化,去了解他,去认识他。
在文化的继承中,你才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你才可以发现所要的文化,去寻求外国文化,去背叛批判一些传统文化
接受传统文化就是先接受自己,认识自己,然后背叛自己,完善自己。
B.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重在传承
因为一旦没有了传承,那么就意味着断绝!断绝就意味着灭亡、死亡,死亡了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了,而成了“前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传承是最重要的,也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唯一不可放弃的一个因素,或者说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目标。
这就是我国传承了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可以睡但绝不倒的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其中最宝贵最重要也是人们最忽视的一点,就是它的连续性!如果中间断裂了,那么就相当于一个人死了一次,哪怕复活了也不一定还是那个他,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连续性。所以文化的传承就相当于人类的种族延续,都是一个种族、一个文明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
C. 我们为什么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其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巩固。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
其二,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其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
从整体来讲,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3)为什么要传承文化扩展阅读
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教育部表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活动,是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体育质量的创新之举。
教育部要求各传承基地要扎实推进建设工作,进一步对标基地建设原则、任务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建设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传承项目为内容的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落实2个学分;
建设2—3个校级传承项目学生社团和1个实践工作坊;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将对传承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定期对建设效果与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建设成效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的传承基地,将进一步予以支持。根据建设目标,2019年教育部将启动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
D. 为什么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究竟来自何处?除了受制于文化“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之外,文化自信还取决于本土文化传统在当代价值的日益自觉和不断彰显。离开了固有的文化传统,纵然有再多的物质财富积累,也谈不上真正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文化自信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够使自身文化延续至今的国度。这种悠久历史本身就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适应能力、包容能力和同化能力。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能够在不断损益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质、根性和道统,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一
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之建立,无疑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需要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支撑;但弘扬本民族文化及其优秀传统,以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一个民族只有拥有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拥有开放的眼界、宽容的胸怀和学习的勇气,去接纳一切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并能够同一切外来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
(4)为什么要传承文化扩展阅读:
国学的意义
国学的意义不是在西潮涌动的今天进行什么复古表演,也不只是满足于提供一种文化样式,更不是躲进书斋远离现实,做一些古玩家的鉴赏工作或是站在时代之外去构建什么神秘莫测的思想体系,宣讲什么高头讲章,不食人间烟火,国学必须正视这个时代,介入这个时代,指引这个时代,成为人们新的精神信仰。
E.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传承和发扬呢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传承和发扬?因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离不开它。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我们先说什么叫文化?
1,所谓文化?从古到今,我们每个人,心里想说的话,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从理论到实践,也都是文字。我们将这些文字,记录在大脑和书本,代代相传。
2,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文化,以及民间的俗语,彦语,暗语等。常言道;不读哪家书,不识哪行字。都是不同文字表达不同的意思,千条万绪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文字化,所以简称了文化。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就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表达边塞将士,我手捧精美的夜光杯,盛满用葡萄酿制的美酒。伴随着催人出征的琵琶声,欲开怀畅饮。纵是我们醉躺在这沙场上?请君也莫笑话我们。自古以来,在这沙场上征战的将士,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
F.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传承和发扬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传承和发扬?因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离不开它。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结束语
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磨灭的。我们炎黄子孙,没有理由将其失传。也不可能失传。因为我们年年月月,时时刻都在用,自然而然的就传承和发扬光大了。
G. 为什么要传承中国文化
因为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信仰和天赋
汉族,古之谓,华夏族。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夺目,究其原因也正是信仰造就的。汉族的信仰,从古至今,由伏羲八卦开始推,千万不要小觑八卦和《易经》,异于其他任何宗教信仰,这也是作为汉族人的骄傲。八卦从太极开始推到两仪、四相、八卦……无限无穷,说现代点就是二进制码,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可知中国人信的是天、地,大自然。这是一种无神论,中国人也是最早的无神论者。易经包罗一切而衍生一切。汉族的信仰可以这么理解,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只要我们按照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来行事那么我们就是正确的就会受到上天的庇佑,做的事说的话就是正确的,即为顺应大道(天道、地道、人道),否则就是违背大自然运行规律的,如做恶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是不可避免的,不会因为祈祷或者悔过而免于惩罚,大自然是公平的,正义的,不会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也是汉族信仰和其他宗教信仰本质上的区别,其他信仰往往做了错事悔过即可免受惩罚上天堂。汉族人的信仰不能偏执的认为是道教,其实道教仅仅是汉族信仰的一个小部分。汉族信仰推演,按时间推演:从太极生两仪----西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的《易经》----诸子百家,老子,孔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子等等,以上诸子的学说都直接源自于《易经》-----之后有了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等诸家----衍生出了各方各业各门各派——可以这么讲,中国人的一切都来自于易经,我们说话方式,思考的方式,历史,政治,信仰,文化,习惯,风俗,审美,道德,就连我们吃饭拿的筷子都是来自于《易经》或者八卦。如果有人在这里要反驳儒家不是易衍生而来,我想说,孔子亲自着的仅有的两本着作,《周易十翼》和《春秋》。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坚定拥护者,更是信仰易文明的伟人。现在的汉族主要还是信仰“易教”,姑且指代其为汉族信仰的统称,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但又一直信仰着按照中华文化来行事做人,汉族的血液里已经深刻的融入了“易”这种中华文明的根。佛教的禅宗即是非常深刻的融入了“易”文化的产物。汉族的其他信仰以人数排,依次为:佛教(禅宗),佛教其他宗,道教,基督系列,伊斯兰教,不可知论者,神秘论者,无神论者。------------------说的通俗些,汉族人的信仰其实就是中华文明,易文明。
H. 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
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智慧。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
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而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软实力,更具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从历史上看,中国自晚清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本身,不过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其结果是,“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在这一“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一开始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折射着这种受动性。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化固有局限的预警和免疫
现代化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大国而言,现代化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但现代化也内在地包含着矛盾,它既促成了历史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带来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理念。
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乃至冲突,“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表征。作为现代化深刻的基础,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本性,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提供温床,西方启蒙辩证法的历史表征就充分说明了现代化的内在悖论。从“人的发现”到“人的丧失”,都是源于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启蒙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