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陕西的民俗有哪些
陕西的民俗有如下: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㈡ 延安的文化艺术有哪些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构成延安的“五鼓”艺术,已打遍中华大地,在多次大型文体活动中屡获大奖,其中安塞腰鼓在亚运会开幕式上,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中,雄伟宏壮的表演打出了国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豪情壮志。延安剪纸、农民画、布堆画、毛麻绣和刺绣等民间工艺,绚丽多彩,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中外艺术大师的高度评价,许多作品被法、美等国的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在国内民间艺术评选中屡获大奖,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其高亢激情的风韵深深地感染了各地民众,在全国卷起了一股“西北风”热潮,长久不息。洛川名俗展览馆为陕西省首家集中反映陕北民俗的展览馆,延安万花民俗村被称为活的陕北窑居博物馆,为陕北唯一集游、购、娱和吃、住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实体。
㈢ 陕西的风俗有哪些
陕西的风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㈣ 陕西独特的风俗有哪些
一、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合成新的独特的舞种,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整支舞蹈热烈而充满欢快的氛围。
㈤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 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3、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源地在华县,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4、“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5、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㈥ 回延安的民俗内涵是什么
回延安的民俗内涵是
1、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才有的景观,读者未曾见过,所以读来新奇。
2、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 “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3、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 “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㈦ 有关延安的传统民风民俗
主要景点: 秦直道 凤凰山 黄帝陵 黄河壶口瀑布 延安革命纪念馆
推荐行程: 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纪念馆-宝塔山-清凉山万佛寺……
餐 饮: 年糕、枣糕,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由黍科糜子、大枣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细腻、香甜可口。洋芋擦擦、抿节等也是很有特色的
娱 乐: 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都是当地的娱乐节目。
购 物: 延安新华陶瓷厂生产的紫砂茶具造型典雅、久负盛名;另外陕北小米、砂陶工艺品、陕北苹果、陕北红枣都是当地特产。
住 宿: 可选择一些有当地风情特色的旅馆居住,在延安大学里就有窑洞式旅馆可供选择,一般只需30元就可以住得很舒适
出 行: 210国道通过延安市内,公交每日5:30至17:30有车,每30分钟一趟。
民风民俗: 陕北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异彩纷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地方特色浓郁,伸手延安人民的喜爱。
注意事项: 陕北高原风沙很大,最好带上眼镜、帽子等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你的相机,以防被沙子划伤
㈧ 延安有什么民俗文化,急!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延安市为国家退耕还林第一市,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1年,延安全年经济总量达到1113.35亿元,位列陕西省第五位。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也被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7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着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2006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川胸鼓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1991年参加省九运会开幕式。1994年参加国庆45周年献礼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2007年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安民俗(15张)
陕北说书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安塞剪纸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陕北秧歌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川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