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士和居士的区别
1、定义的区别
居士:即是居家修炼的有道之士。
信士:只是相信或奉行道教的人士。
2、修行方式不同:
居士:因为社会、家庭或个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备条件出家,而自己又愿意入道的人士,经道门同意,正式择师拜师,授以道名,传以法派,即成为居士。
信士:由于各种原因,只信奉道教或信奉道教的某位神、仙,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择师叩拜、进入道教之列,这些人只称为信士。
3、历史文化不同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 宋朝时避讳太宗赵光义,改称“信士”。后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诚实可信的人。
4、行为不同
简而言之,居士是完全信奉并且拜师授业,是真正的修道之人。
而信士只是简单的信仰,并未拜师授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施主”。
(1)文化博士和居士哪个好扩展阅读:
依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道教宫观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八款之规定:“宫观可接受信仰道教的公民为居士。道教居士要遵守宫观管理制度,不干预宫观事务”。由本人申请,自愿选择师父,经茅仙洞清天观批准。
年满18周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尊师重道的道门信众拜师皈依入道,居士证是道教宫观核发的身份证明,它是居士的教职身份凭证。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
‘贰’ 我国哪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招佛教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研究所最好。具体给你看看这个吧。
哥们你真有勇气~
http://www.buddhism.com.cn/fjwh/199805/tlpy199805.htm
‘叁’ 青莲居士、香山居士、东坡居士、易安居士、柳泉居士、六一居士、随园居士是谁
青莲居士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香山居士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1],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东坡居士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柳泉居士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着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六一居士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随园居士 袁牧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干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干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干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拓展知识
居士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道家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寅自称六如居士,孙越自称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现于儒家《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印度佛教传入后,又被用翻译入佛经。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肆’ 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好是坏
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
木圣居士
日前,在网上看了一篇《十位名校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文后,再次令人深省、发人深思,深感当代中国人弘扬我中华文化之责任重大,刻不容缓。之前在2003年,我在网上也发过一篇《中国人,何时才能觉醒》的帖子,现在我博客[社会观察]栏裏收藏着,与此殊途同归,再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言!
首先说明我不过圣诞节!
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什麽糟粕精华都要学,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人家先进文化、科技、社会文明,以及科学的民主政治和先进的国家管理经验。而“圣诞节”是西方的宗教节日,却在中国悄然兴起,刮起了中国人过“圣诞节”之风。有学习的必要吗?看看各大商场、超市、酒店、宾馆的装扮结彩: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快乐……,这是商家强制于顾客的视觉感观,即使你是不信“耶稣”不过圣诞节的人,你也得接受这种视觉感观与氛围。请问那些商家们:这是在“教堂”裏?还是在购物公共场所?说白了,这是一种强制“视觉污染”。再更深层讲,公民有不信宗教的自由,而商家的这种商业操作——强制于顾客视觉感观与接受“圣诞节”氛围,纯属于违法行为,这是在公共场所不是在“教堂”裏,不是商家们想怎麽搞就怎麽搞,那样社会法理何在?只可叹目前我国法制不健全,还没有这种法律规定!并且商家们也不是慈善的“牧师”,有哪个商家大发慈悲借此“节日”,广开超市,物施天下?
当然,这是商家们利益驱动的商业操作,但是这种强制顾客视觉的手段,丧失了伦理,丧失了民族精神,为宣传“崇洋媚外”的“精神”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然而,“圣诞节”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也绝非偶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宗教、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令中国人震惊的“西方文化侵略”,已上升到了一个政治问题,并且是波击到了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将在后文讲述。
我们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大势渲染的来过洋人的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眼下国人也快全不过了,现在也只剩“中秋”与“春节”了,中国人有那麽多民族传统节日不过怎有兴趣过洋人的“圣诞节”?难道“圣诞节”就那麽好?我们中国也有孔圣人,为什麽不过中国式的“圣诞节”?并且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本土国教——道教与儒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几千年来蕴含着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三大宗教”,哪个不是劝人向善?尤其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国现在还有吗?中华文化之根呢?中国思想之根呢?为何不去发扬国教?弘扬国学?弘扬民族易学文化?
对于宗教信仰,这是人们的自由,我们干涉不了!但是,对于一个西方宗教以及西方文化来严重的冲击着中国文化,我们绝不能麻木不仁、执迷不悟,更不能熟视无睹、冷眼旁观。此时,有觉醒的中国人就感到中国文化已危在旦夕,这些有良知的中国人就不得不站出来呐喊——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
先从改革开放说起,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学习西洋文化“全民运动”中,尤其是“英语热”,严重地冲击着“母语”与“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热衷”过洋人的这些“节日”……,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侵略扩张”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目前,中国社会已在被西方文化“同化”中,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无可争议的!
从近年来,国人的“崇洋媚外”思想,商家的“弃我扬外”操作,“英语热”对“国语”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兴起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种种迹象说明,如今中华文化已走在失落的边缘了,中国已危在旦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每个上过初、高中的人,都知道政治课本裏常提到的两个词:“颠覆”与“渗透”。早年毛泽东就提醒中国人民,我们要警惕帝国主义列强,警惕帝国主义的颠覆与渗透。当年中国人紧绷的那根神经,早已被西方国家用西方文化这一“软刀子”割断了。目前,商家们“弃我扬外”的商业操作,以及部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精神”,和中国当前的“英语热”……,全完吻合了西方国家要颠覆与渗透中国的政治企图——“全盘西化中国”!此时,美国人高兴了,西方人笑了……,“颠覆”与“渗透”中国已成功一半了!
再进一步说明,近年来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的疯狂扩张,明显是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一种“黑客”政治手段。他们多年来用西方文化这一“软刀子”痛割中国,疯狂的“文化侵略”中国,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政治目得——“全盘西化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接受西方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西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蓄谋已久的“颠覆”与“渗透”的政治阴谋。
一种民族文化就代表着一个民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失落,标志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丧失。那麽,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灵魂的民族,又何谈复兴?
要知道,一种民族和国家被他国掠夺与侵略,不外乎就用他国语言或文化来渗透与颠覆是最好的手段了,一个民族和国家被他国语言、文化掠夺与侵略了,那麽这个民族、国家也就快不复存在了!(《中国人,何时才能觉醒》)
此时,中华文化在被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以及中华文化在近代史上的两次浩劫已是遍体鳞伤,尤其是“文革”的沉重打击更是伤痕累累,中华民族的灵魂受伤了!中国与中华文化已危在旦夕了!
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失落的中华文明,才能复兴中华民族!
所以,当前中国不是要安装“防火墙”来防御西方政治“黑客”的渗透颠覆和“文化侵略”,而是要彻底“杀毒”抵制政治“黑客”攻击。否则,晚了也就完了!
让我们觉醒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彻底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渗透”与“颠覆”的政治阴谋!大力向世界弘扬我中华文化,复兴我中华文明,复兴我中华民族!
此时,
中国也该觉醒了!
中华民族也该觉醒了!
中国政府也该觉醒了!
中国人民也该觉醒了!
‘伍’ 织帘居士,四休居士和圆通居士分别是谁知道哪个都好
织帘居士:南朝沈麟士。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隐居不仕,不与人物通。出自《南齐书.高逸传.沈麟士》。成语“织帘诵书”出自他。
沈麟士(419—503),字云祯,南朝齐教育家。人称“织帘先生”。吴兴武康(今属浙江)人。少时家贫如洗,以织帘为生,但好学不倦,苦于无书,特至京城,阅读经,史,子,集四部。他隐居德清吴羌山(又名乾元山)讲授,学生数百人,各造屋依居其侧。时人称颂“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教学内容除经学,老庄之学外,重陆机《连珠》。南朝宋升明(477—479)末,太守王奂上表推荐,诏任奉朝请,不就。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吏部郎沈渊、中书郎沈约又表荐麟士,称:“吴兴沈麟士,英风夙挺,峻节早树。”又下诏征为太学博士,不就。建武二年(495),征为着作郎;永元二年(500),征为太子舍人,均不就。着有《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老子要略》等,注有《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等。
四休居士:宋代 孙昉。孙昉别号四休居士,省称 四休。
宋黄庭坚有《四休居士诗序》:“太医孙君昉,字景初 ……自号四休居士。 山谷问其说。四休笑曰:‘麤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山谷曰:‘此安乐法也。’” 金刘仲尹 《别墅》诗:“灶下旋添温坑火,床头剩买读书油。可人谁似黄夫子 ,着意裁诗寄四休 。”
圆通居士:竹子的代称。
宋陶谷《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俄,窗竹生一笋,花紫箨,如梦者之衣。既成竹,六尺余,无节,黄绿莹净……光乃用为拄杖,曰直兄。光来都下,予因见之,光云梦者自称圆通居士。"后因称竹为"圆通居士"。
‘陆’ 中国古代的十大居士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十大居士:
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欧阳修,东坡居士苏轼,淮海居士秦观,易安居士李清照,石湖居士范成大,幽栖居士朱淑真,六如居士唐寅,柳泉居士蒲松龄。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着名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阁本有《六一词》,略同《近体乐府》。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夫赵明诚,卒于宋南渡时。易安晚年,流寓在浙江金华、绍兴。着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着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中兴四大诗人”。晚年退居故乡石湖。有《石湖词》。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着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以及拍成电视剧及电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着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柒’ 我是出家好还是做在家居士好就是我这个人只有一点点小善,我想。这辈子能够往生能够做有利于人的事情!
阿弥陀佛
出家是为了度众生自己今生修行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发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心。出家人靠十方供养,不要为了逃避世间而出家。 想出家可以亲自去寺院里询问,看哪个寺院和你有缘分,
问:出家修行要具足什么条件?
老法师答:首先,要明了出家的真实意义。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为到寺庙剃头、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形象的出家,而佛法着重的是实质的出家。何谓实质的家?烦恼是家,生死是家,轮回是家。佛教导我们,断烦恼就出烦恼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脱离六道轮回,就出轮回之家。形式上无关紧要,实质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发心出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正如北京师大所标榜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形式出家必须具足的条件。念念要为一切众生做表率、做模范,使一切众生看到你的行宜,听到你的言说,能够觉悟,也能够发出家之心,发出离烦恼、出离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须要“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最低的标准。戒学里面,基本的要求是“净业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够达到?《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总纲领,一定要认真去做。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诲。我根据佛陀的教诲,编了一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同修们要念熟,要记得住、做得到,就是受持。
然后要读诵经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听经太少,境界、念头转不过来,所以决定要多听。我这一生学佛能得一点受用,实在讲就是四十年在讲台上没有中断,天天劝别人,也就是劝自己,这样才把念头转过来,这是为人演说。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得到效果。这样,出家条件就具足了。
老法师---出家、在家是形式,证得佛果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道理要懂,要尊重。在家真正证果的人,要把他当佛一样看待。
‘捌’ 对付没有文化的人应该怎么办
用他对付别人的方式来对付他
‘玖’ 请问居士、大师和法师都有什么区别阿弥陀佛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大师: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瑜伽师地论》卷八二:“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后遂为僧人的尊称。《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姚兴 ]尝谓 罗什 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而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大师一一问行藏,小生仔细诉衷肠。”
法师:梵文 dharma-bhanaka,又译说法师。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法师。所以,释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师。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竟都称他为法师了。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拾’ 茅山居士与悟道居士哪个名好
悟道居士吧!既然是悟道当然是居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