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魅力湘西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还不少。比如哭嫁、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土家族祭祀舞茅古斯舞等等。这些都是魅力湘西所展现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帮到你呀。
②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
本报12月27日讯(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胡敏 周东平)为庆祝中沙建交20周年,“中国文化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于当地时间12月25日至27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法赫德国王文化中心举行。
体现湖南民间工艺最高水平的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土家织锦、苗族银饰、宝庆竹刻、小郁竹艺、长沙棕编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江再红、王文定、李军声等现场表演了湘绣、长沙棕编和沙石画技艺。
7月23日,世博湖南周开幕式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精彩上演,独具湖湘特色的歌舞让现场嘉宾和观众感受魅力潇湘。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上海7月23日电(记者 张尚武 曹娴)今天,世博园绽放出“桃花源里·诗意潇湘”的艺术奇葩。“情韵桃花源·舞台艺术”、“梦幻桃花源·三民(民族、民间、民俗)展演”、“浪漫桃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风情桃花源·广场文化”、“狂欢桃花源·踩街巡游”5大板块的文艺活动,尽展湖湘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世博会献上了一场湘味浓浓的文化大餐。
湘风湘韵引领游客走进三湘四水
走近宝钢大舞台,一条舞得活灵活现的城步苗族吊龙,正欢快地迎接游客到来。吊龙集绘画、布艺、剪纸、贴花于一体,一股浓烈的湖湘风情扑面而来。
下午1时30分,世博园的宝钢大舞台上,舞者击出激昂的鼓点,在神秘湘西的音乐中,腾跃出夸张的线条。这一刻,湖南人火辣辣的热情、敢为人先的气势、战天斗地的精神,表露得淋漓尽致。
以“情韵桃花源”为主题的舞台艺术表演,由省直各专业艺术院团与魅力湘西艺术团共同打造。湖南民歌联唱、木偶戏《虞美人》、侗族舞蹈《合拢宴》、杂技《芭蕾转碟》、花鼓戏《刘海砍樵》等,都是我省舞台艺术的精品,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傍晚时分,“狂欢桃花源”一路欢舞,世博园的博成路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踩街巡游主要展示我省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这4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土家族摆手舞、瑶族女子群舞《乖乖花瑶寨》等节目,引来沿路游客争相拍照。
在世博园B区庆典广场上演的“风情桃花源”,原生态茅古斯《猎归》、土家织锦情歌《叭台叭台卡普它》、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等节目,让意犹未尽的游客沉浸在湘风湘韵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流连忘返
“浪漫桃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的中国元素活动区举行。细入微芒的湘绣、净薄如玉的醴陵釉下五彩、甘甜清爽的雕花蜜饯、世界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江永女书……来自三湘大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5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文琴和铁笔书法两种民间艺术,也在此得以展示。
记者来到第一个展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江再红正在绣架前飞针走线。《狮啸雄风》、《晨雾荷花》等均是全国刺绣界数一数二的精品。为了此次展览,江大师特意带来了世博题材的湘绣产品,创新使用化纤布作为底面,刺绣难度增加,但能起到防潮、防水、防腐的作用,保存寿命更长,看起来也更具现代感,能符合不同游客的审美需求。
由通道侗锦、蓝印花布制作成的坐垫、钱包、旗袍、布鞋、壁画等日用产品很受游客欢迎。这里的蓝印花布虽然不是来自湘西,却是出自湘西刘大炮蓝印花布的发源地邵阳。蓝印花布的制作原料——草木灰、车前草、黄菊叶、椿树根、豆浆和石灰,引发游客们的浓厚兴趣。不少爱美的女士都看中了展出的蓝印花布旗袍。
③ 非遗文化有哪些啊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着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3、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
4、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5、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从小就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
④ 非遗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⑤ 非遗文化有哪些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如北京故宫、张家界非遗博物馆、京赣剧、书法、剪纸、皮影戏、特色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等……
⑥ 湖南推出10条非遗旅游路线,湖南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呢
随着居民的收入增加,很多人都会将一些钱用在旅游上,这样既可以享受生活,还可以增长不少见识。旅游业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主要经济收入,因此很多地方纷纷打造旅游 产业,这一次湖南在第五届鄂湘赣皖非遗联展上发布了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这些路线都很有特色,相信可以吸引到很多的游客。湖南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岳麓山
岳麓山也是湖南很出名的旅游景点。岳麓山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在橘子洲旅游景区内。岳麓山宋朝的时候建立,已经有差不多上千年的历史,里面也有很多可以参观的景点,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黄兴墓、蔡锷墓等。岳麓书院曾经培养了很多的名人,他们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在这里也可以顺便旅游一下红色旅游景点,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
⑦ 长沙传统音乐类别的非遗项目有哪些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3。
3、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打溜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
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申报的新化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5 。
⑧ 非遗文化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等。
吴地的民歌民谣,总称为“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 ,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 ,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的总称 ,发源于江苏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是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韵文,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艺术特征:
吴歌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
⑨ 非遗文化有哪些呢
非遗文化:
1、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⑩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皮影戏、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术、越剧等。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