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1、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大学当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思政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等。这些课程当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要发挥课程的作用,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传统文化知识。
2、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学习传统文化。学校当中有很多的免费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资源当中都记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闲暇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转转,自觉主动地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3、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展。几乎所有的大学当中都有一些展览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艺术展等。这些活动都是校方精心准备的,大学生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大学当中有很多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文学社等。这些社团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这些社团当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感受一股强大的文化气息。
5、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榜样,学习榜样的奉献精神。达到爱国爱民,建设国家,小到拾金不昧,帮老爱幼。这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像学雷锋服务底层需要帮助的人,学习那些革命先烈,树立报国的志向。
⑵ 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干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
⑶ 如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学习和体验一种以社会导向为主的文化模式,比如对社会价值、家庭观念的遵从和尊重,以及在这种前提下对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开发与实践,所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诵读经典,聆听经典,传统文化经典是文字和音韵的结合,长期进行诵读有助于让自己的精气神得到振奋和提升,如《诗经》、《乐府》;
2、养气正心,矫健身心,传统文化包括以养气为主导的带有身心协调的体育术,比如导引术、入眠术、吐纳术;
3、亲善友朋,敬爱师长
⑷ 谈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并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摘要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⑸ 传统文化怎么学习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要从书上入手,还得要实践才能了解得更加透彻。
想要学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得有一颗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心态,喜欢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古人曾说过,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它就如同嚼蜡,食不知味,更别提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美,愿意把它记在脑海里,并且加以研究了。
当然,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许多令人唏嘘的一面。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与现在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鲜少有人会耐着性子将传统文化一一呈现给世人,如果喜欢这传统文化,大可发挥你的耐心,多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它的魅力。当然,也有许多匠人不愿将传统文化贡献出去,认为是祖上秘宝,对此我们也要多加尊重,不应该道德绑架,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留存。
⑹ 怎样把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去
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工作的技巧
1、重视传统节日: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老百姓在娱乐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2、重视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要在生活中,各行各业中树立优秀人物的典型,凸显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传播真善美、展示礼义廉耻等优秀传统道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内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
3、重视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可以多设置一些国学的课程,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应用分析
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重视文化作品的作用、重视传统节日的作用、重视模范的作用、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文化作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结合,体现出时代特点,文化作品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通过电视、网络、电影传播,形成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
比如说老百姓喜欢的文艺节目有《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影《战狼2》《红河行动》,文学作品有《草房子》等,可以说通过这些形式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⑺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学习的目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整理、选择和评价。
要防止两种偏向:既要反对一味美化传统,食古不化;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玩能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而阉割其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对立起来。
全面渗透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各个掌握条块的问题。应以弄清条块问题为基点,进一步运用系统整和的方法,从部分与整体、条块与系统、外层与内核的关系中寻求内在联系,挖掘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相对独立的各个条块,给予系统整合
⑻ 如何正确学习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做到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深入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获得足够的成长与进步。否则只能是乱读一通,而不知其所说了些什么。
⑼ 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方法
(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学习的目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整理、选择和评价。要防止两种偏向:既要反对一味美化传统,食古不化;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玩能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而阉割其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对立起来。因为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是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既应进行微观局部剖析,又该做宏观整体的鸟瞰,两者结合才会拓宽思想,获得新的启示与发现。要做到点面结合,必须首先看到,在庞大而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可以从其发展历程、类型特征、内容要素等方面,解析成若干个条块。但要全面渗透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各个掌握条块的问题。应以弄清条块问题为基点,进一步运用系统整和的方法,从部分与整体、条块与系统、外层与内核的关系中寻求内在联系,挖掘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相对独立的各个条块,给予系统整合。如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而言,有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史学等,其中任何一项还可以划分为几个分支系统。如果能在每个分支系统和各项范围内,或者是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分别进行共时的静态分析,与历史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这对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其自身固有的丰富多样的联系是大有益处的。 (三)把握好史与论的关系。学好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丢掉史实和事例,仅仅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论证,或是走捷径,把现成的结论原封不动地接受过来。这样做不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不懂得史实材料与问题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被眼花缭乱的历史材料所淹没,不会凭借理论武器穿透材料,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途径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突破学习中单纯记忆事例的层面,把事例材料作为认识本质的向导,探索隐藏在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规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把我们头脑变成堆放史料的仓库,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材料做出正确的理论分析和规律性的总结,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文化建设。
⑽ 如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要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机关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教材;在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在企业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商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扬优良家风,推进社区、农村和家庭建设。要突出抓示范。通过好人好事的评选和推广,用榜样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
二、要加大文化、文明工作的创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行为大教育、大劝导、大实践、大提升活动,突出细节文明建设,从身边一点一滴抓起,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不良行为改起,教育引导人们在卫生习惯、交往礼节、礼貌用语、守时守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践行文明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政府要重视,比如,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地方文化发展。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联合战略策划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要从能干的事情做起,尽快启动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同时还要在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上选好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好融合发展文章。
四、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社团等要引导群众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安全意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五、要创新保护方式。比如与旅游、与网络“+”相结合,让文化释放更大的能量。
六、中央领导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