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园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有哪些
下面是我分别从几个网页汇总以及经验写的,希望采纳~
梅花
蔷薇科落叶乔木,花先叶开放,白色或淡红色,芳香,花期3月。梅在冬春之交开花,“独天下而春”,有“报春花”之称。梅傲霜雪,象征坚贞的品格;梅喻女人,竹喻夫,梅喻妻,婚联有“竹梅双喜”之词。男女少年称为“青梅竹马”;梅花吉祥的象征,有五瓣,象征五福: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竹子
竹属禾本植物,常绿多年生,茎多节,中空,质地坚硬,种类多。贤人君子,在中国竹文化中,把竹比作君子;竹又谐音“祝”,有美好祝福的习俗意蕴;丝竹指乐器。
桂花
木犀科,常绿灌木至小乔木,花小,黄白色,具浓香。花期正值中秋佳节,香飘数里。桂树是可香满天下,誉满天下的树木,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
牡丹
芍药科,落叶灌木,花型多样,花色丰富。是我国传统名花,花大而美,姿、色、香兼备,素有“花王”之称,被誉为“天香国色”。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迎春
木犀科,落叶灌木,枝条鲜绿,早春黄花满枝,艳丽无比。迎春花在开放的时候像一条金腰带,古代“金腰带”寓意达官贵人,所以古人常在庭院中种植迎春来表达做官的愿望。
海棠
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春季开花,秋季可观果。海棠品种繁多,花色有清新淡雅也有艳丽缤纷。开花时花繁如锦,美丽动人。陆游在诗中蹭写到“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鲜艳的红花绿叶及花朵繁茂与朝日争辉的形象。同时海棠也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
玉兰
木兰科,落叶乔木。花大,洁白,芳香,开花时极为醒目,宛若琼岛,有“玉树”之称,是我国着名的早春观花树木,由于开花时无叶,花感甚强。玉兰既寓意高洁清雅,又寓意吉祥如意,可谓雅俗共赏。古人因玉兰淡雅清香植于所居之处。以示高雅。苏州拙政园有玉兰堂用玉兰营造景观,以表达“此生当如玉兰洁”的志铭。又叫辛夷。
松树
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民间更爱它的常青不老,在传统装饰中它是长寿的代表。
兰花
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着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水仙
冰肌玉骨,清秀优雅,仪态超俗,雅称“凌波仙子”。水仙开花于新春佳节之际,被视为新岁之瑞兆,也是吉祥之花。
莲花
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藉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
萱草
又称黄花菜。其叶丛生,粗看像兰叶,花朵状如漏斗。品种亦多。母株开花六至九朵,千姿百态。中国历代诗人的眼中把萱草看作使人忘忧消愁、怡养心情的花卉。因此萱草又称“忘忧草”。
灵芝
又有瑞芝、瑞草之称,乃为仙品。古传说食之可保长生不老,甚至入仙。因此它被视为吉祥之物。如鹿口衔灵芝表示长寿,如意的头部取灵芝之形以示吉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人喜欢的植物:桃花、紫藤、杨柳、荷花、相思。
②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
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着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
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
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
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
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
③ 中国园林中体现出了哪些传统文化与艺术色彩
1: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 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 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 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 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 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 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 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 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 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 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 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 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 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 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着称。据《史记·孝 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 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着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 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 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 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3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 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文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们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 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 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 -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 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已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 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厂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 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 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 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 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 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 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 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 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 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木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 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早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 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4 :结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 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④ 请论述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
园林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园林建设的特色及意蕴的形成。
这里的文化内涵通常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要倡导和营造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借园林各要素来表现的审美情趣和贯穿的设计理念。
园林建设的这种从“囿”、“苑”及“园”的演进过程,事实上也是中国园林文化从雏形到丰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以孔子之尊的儒家思想中“比德”文化对我国的园林建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许多人结合自身体验、文化素养、伦理观念、人生境遇等,有感而发、赋诗怀情,极大地塑造提升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形象,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就是园林景观的生命之源。
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包含如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表达的文化主旨和场地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植物对人的情趣感观和心性思想的影响作用,植物文化在中国园林建设中的独特地位日益显着。只有用文化内涵支撑的植物造景设计才能令入园者产生共鸣并激发联想,这是设计师们普遍的共识和工作着眼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赋予的植物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样便衍生了新的文化内涵即传统景观的人类文化。文化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应创造出具有当代文化造诣的园林景观。把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与植物景观有机组合起来,通常认为植物的时序布局有助于其构景功能和观赏性的实现。但是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植物在园林构景中还扮演着文化符号的角色。植物包含的那些内容,寄寓园主人的意愿和情怀,才是园林建设最具魅力之所在。这不仅反映了景点的群落布置、物种更替以及四季各色的物质世界,也是顺应园主真实内心的文化象征。因此,
我们首先要从造园者思想角度开始建造园林,其次要从观赏者角度欣赏景观,使得园林既成为一个文化产品又成为一种思想产物。每一座园子就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精髓的荟萃,就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家园。
⑤ 中国园林在植物配置设计中的文化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特定文化环境的植物配置
特定的文化环境,要通过不同的植物配置,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落,从而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如纪念性园林绿地,要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常用常绿的松科植物和塔型的柏科植物对称列植,用植物人格化,拟人化的手法使人产生联想,象征被纪念人的高风亮节和情操;
幼儿园绿化设计,常用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种,如红花槿木、金叶女贞、十大功劳由红、黄、
绿三色组成,显示出活泼的气氛。又如要营造开敞空间,一般要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使人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半开敞空间,其封闭面要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
从而引导空间的方向。比如从公园入口进入另一个区域,通常会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
一个“障景”,使人一眼难以望到尽头
二、特殊环境植物配置文化性的体现景观立意应根据特殊环境形成相应主题。
如高地或高台较易形成秋景,取“秋高气爽”之意,因此植物应以落叶乔木中的秋色植物为主,
如枫香、重阳木、银杏、峦树、五角枫、三角枫、鸡爪槭等;滨河绿地宜形成夏景,
植物应选用高大浓荫的落叶和常绿乔、灌木为主,如垂柳、旱柳、乌桕、枫扬、水杉等
,以营造浓荫、繁茂的夏季景观。同时有效地利用点植、片植、对植、丛植、群植、孤植
,在林下补植杜鹃、海桐、构骨等,丰富植被层次,实现乔、灌、草的植物多样性。
三、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因此城市文化在园林植
物配置中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即树种的选择。大到一些地带性植物的应用,如椰子树、棕榈就是南国风光的代表,而在北方城市,杨树则是独特的地域性风景体现。小到市花市树的应用,
市树、市花是一个城市的居民经过投票选举并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植物。
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
⑥ 一种或几种园林植物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园林植物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有:松柏、荷花、梅花、竹子等
1 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
1.1 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相似的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你可以欣赏它们的刚直美、高洁美,也可以领略它们的雅逸美、潇洒美,但总的都是在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赏景、赏花与文化相关联的特有传统的审美方式。
1.2 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单调,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的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说它:“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它:“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林逋的七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张磁,他提了六条荣宠之道:“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径净落瓣不溜;为王公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按此标准,赏梅就格外超尘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宋代于石《西湖荷花》一诗中,收月夜赏荷的意境美,写得如画如歌:“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
竹子,又是一种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为中国古代文人看重。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对竹子的雅逸美说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将有竹与无竹提高到雅与俗之分,可以说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并为以后所有文人所公认。
1.3 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的。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杨万里)表现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这是梅花的俯态美;“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杨基)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南朝齐梁陶弘景特爱听松,这是松的音响美;“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植物的光影美。古代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
1.4 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侧重于通过花木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1.5 田园美
“寓善于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招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趣,其乐也融融。《上林赋》中就提到了39种植物,诸如卢桔、黄甘、橙、枇杷、留落(石榴)、离支(荔枝)、蒲桃(葡萄)、隐夫(山樱桃)、杆(银杏)、胥邪(椰子)、燃(酸枣)、亭奈(棠梨)、枣、杨梅、樱桃等果树,这说明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拙政园中的嘉实亭是取梅实为主景的;而枇杷园更是选择具田园野趣的枇杷并筑富田园风光的梯田状树坛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秫香楼原本属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这是一处极富田园风光的景点,里面选择的植物以稻谷为主景,再配以其它观赏植物营造乡村生活的。有一些果树不仅形实兼丽,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林》中说:“梅李至东而花,春得而食;”《世说新语》记述魏武带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都给梅李等增添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在有限的空间里,仅仅配置上这些颇具文化内涵的植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古代士大夫们常常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
⑦ 举例说明园林植物(花木)有哪些形态美及社会意境美
园林植物大多有它天然的独特形态美,有的苍劲雄得、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古雅奇特、有的提根露爪、有的俊秀飘选、有的挺拔刚劲、有的情影婆娑,如树冠有球形、塔形、伞形、圆锥形等,可谓千姿百态。但有的园林树木形态风姿欠佳,有的形态虽美,但要经过人工的整形修剪,进行艺术加工,会更加美妙。如侧柏修成龙形、蝶形、马形、虎形、葫芦形、花瓶形等形状,则观赏效果令人耳目—新。 进行园林树木造型主要是为增加树木的观赏性,增加其美学观赏价值。树木造型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造型形式有自然式、造型式、理想式、建筑式及其它形式: 自然式是树木的自然形态为标渡、保薛其大自然的造化神茵,只是对植株本身不尽人意之处稍加整理修饰,使其更加完美,如雪松断主尖,可以绑立一个侧枝为主尖,双尖的可以剪除一个尖;油松以诱引造成奇形,但总体上要保持它的自然风貌,不露人工做作的痕迹。 造型式是选样枝叶豁密,不易透露,枝条柔韧,不易折断及萌发力强,生长快速健壮,耐修剪的树种,按照人工想象的设计要求,运用绑扎、诱引、修剪等办法,制作 成雄狮望月、丹风朝阳、仙鹤凌空、蛟龙探海、猛虎上山、孔雀开屏、熊猫观云等。这些造型能充分展示人工独具匠心的艺术美。 理想式是以树木原有的形态为基础,对美之所在而进行修饰整形加工。如龙柏自然生长就近似盘龙,若顺势进行近度的修剪,使它更具魅力,栩栩如生;垂柳婀娜多姿,人工剪除树干上影响美观的蘖枝,让其生长得潇洒自如,俊秀飘逸;黄杨自然生长近球形,经人工细致剪修,使它更加浑圆、秀美。 建筑式是将树木修剪成建筑物的形状,如方柱、球体、圆柱、菱形、楼形、塔形、亭形、桥形等形状,根据树木的生长势态,按照建筑物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树施艺, 掌握好比例结构、形状特点、凸凹变化,将枝条合理布局整理成建筑物的轮廓,再经过细致巧妙的绑扎、精心修饰、剪裁,便可做成精美绝伦的绿色建筑造型,提高了 树木的观赏性、艺术性,既发挥了绿化、美化的效果,又体现了建筑的艺术特色。 建筑式与造型式是树木艺术造型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常用的树种主要是常绿树种。如黄杨、桧柏、女贞、龙柏、六月雪、榆树等,所做的造型枝叶细密,雅洁秀美,翠氛融融,四时常绿。用落叶树也可制作成观赏树枝、树干为主的艺术造型。如龙爪榆、龙爪槐、龙爪枣,这些树木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树木品种嫁接而成,将其枝条再稍经人工蟠扎,奇妙曲折,绕臂交织。把株距靠近的两株同种树木靠接在一起,可形成双干同抹的造型、成为夫妻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也可做成门楼、花瓶、长廊、组字等造型,多寓意幸福安康,国强民富。园林植物的艺术造型,增添形态美感,又满足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合理的生存环境.
常易为人们注意的是植物的形体美和色彩美,以及嗅觉感知的芳香美,听觉感知的声音美等。除此以外,树木(植物)尚具有一种比较抽象的,但却是极富于思想感情的美,即联想美。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坚贞、气节和理想,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其他如松、柏因四季常青,又象征着长寿、永年,紫荆象征兄弟和睦,含笑表示深情,红豆表示相思、恋念,而对于杨树、柳树,却有“白杨萧萧”表示惆怅、伤感,“垂柳依依”表示感情上的依依不舍、惜别等。在民间,传统上更有所谓“玉、堂、春、富、贵”的观念,对此,有的认为是粗俗的观念,但是在某些地区,广大的民间却喜欢在欢乐的节日里,家中能有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开放,哪怕只有其中的一种能在家中盛开,就会给其带来全年精神上的快乐与安慰=实际上,这种民间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习俗是不应受到贬责的,园林工作者应当热情地给予支持,使千家万户都能有名花盛开。
树木联想美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关。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在欣赏、讴歌大自然中的植物美时,曾将许多植物的形象美概念化或人格化,赋予丰富的感情。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其他许多国家亦均有此情况,例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每当樱花盛开的季节,男女老幼载歌载舞,举国欢腾;加拿大以糖槭树象征着祖国大地,将树叶图案绘在国旗上。中国亦习惯以桑、梓代表乡里,出现于文学中。一个较着名的例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在德国柏林建立一座苏军纪念碑;在长轴线的焦点,巍然矗立着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威武战士抱着儿童的雕像;军旗倾斜表示庄严的哀悼,母亲雕像垂着头沉浸于深深的悲痛之中,在母亲雕像旁配植着垂枝白桦,白桦是俄罗斯的乡土树种,垂枝表示哀思。这组配植使我们想象到来自远方祖国家乡的母亲,不远万里来到异国想探视久久思念的儿子,但当她得知爱子已牺牲而来到墓地时的心情。这组配植是非常成功的,当你细细品味时总是感人泪下,从而唤起反对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感情。还会觉得战士的英灵也会得到慰藉,因为他得到人民的尊重并且有母亲和家乡的草木在身旁陪伴而不会感觉是在异国他乡。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南面的松林配植也是较好的例子。
植物的联想美,如前所述,多是由文化传统逐渐形成的,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会转变的。例如“白杨萧萧”是由于旧时代,一般的民家多将其植于墓地而形成的,但是在现代却由于白杨生长迅速,枝干挺拔,叶近革质而有光泽,具有浓荫匝地的效果,所以成为良好的普遍绿化树种,即时代变了,绿化环境变了,所形成的景观变了,游人的心理感受也变了,所以当微风吹拂时就不会有“萧萧愁煞人”的感觉。相反地,如配植在公园的安静休息区中却会产生“远方鼓瑟”、“万籁有声”的安静松弛感而收到充分休息的效果。又如梅花,旧时代总是受文人“疏影横斜”的影响,带有孤芳自赏的情调,而现在却应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富有积极意义和高尚理想的内容去转化它。
总之,园林工作者应善于继承和发展树木的联想美,将其精巧地运用于树木(植物)的配植艺术中,充分发挥树木(植物)美对人们精神文明的培育作用。
⑧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造景特点和审美特征有哪些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的审美表现出三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重视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把对植物的审美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要求其在尺度、姿态、寓意商与环境相协调。
二是注重欣赏植物表现出的动态感,松涛竹韵、桐雨蕉霖,残菏听雨,柳廊闻莺,是瞬间的动态美,烟霞出岫
,倦鸟归林,月下观菏,春梅,夏荷、秋菊,冬松
是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美感,古梅、古松、古柏、古槐表现的是历经百年沧桑而生命不息的顽强之美。
三是对植物的审美中更多包含了人生的理想与期寄,菊野逸如隐士,梅矍烁似老者,松坚贞如勇士,柳伤感如怨女,牡丹富贵,兰花优雅,槐示忠,竹有节,植物暗示着祥瑞,表现着人格,承载着文化。
⑨ 园林植物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园林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值等几种:孤植
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对孤植树木的要求是:姿态优美,色彩鲜明,体形略大,寿命长而有特色。周围配置其它树木,应保持合适的观赏距离。在珍贵的古树名木周围,不可栽植其它乔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独特风姿。用于庇荫和孤植树木,要求树冠宽大,枝叶浓密,叶片大,病虫害少,以圆球形、伞形树冠为好。对植
即对称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多应用于园门,建筑物入口,广场或桥头的两旁。在自然式种植中,则不要求绝对对称,对植时也应保持形态的均衡。列植
也称带植,是成行成带栽植树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或规则式广场的周围。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丛植
三株以上不同树种的组合,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务求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看出树种的个体美。群植
相同树种的群体组合,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美为主,具有"成林"之趣。原文链接: http://www.yt160.com/a/news/2334.html?13082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