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华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其根本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文化积淀。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共同遵循的生存智慧,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现了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度结合。正是在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指导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几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认识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代社会。
2. 浅谈企业文化如何融入新媒体以提升企业形象
(一)企业文化融入互联网以提升企业形象互联网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媒体形式,包括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是连接企业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打造企业形象关键在传播。新媒体的特点是灵活多样,能够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生动。
(二)企业文化融入手机客户端以提升品牌形象手机新媒体是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了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不仅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改变着人类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而且逐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和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互相渗透,因此手机媒体其实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手机新媒体的优势显着,有其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等优势。企业文化可以利用手机新媒体的及时性,采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企业重大的经营生产活动、职工文化生活进行即时直播。
(三)企业文化融入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以提升品牌形象目前移动电视、户外视频、户外 LED 等这些新形态的媒体逐渐显示其优势。数据显示,国内户外广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户外视频及户外 LED 等形式播放量的持续增加,公交移动电视内容播放量增速也十分惊人。在发达国家,户外广告市场中,户外视频、LED 占据了绝大份额,自由快捷的移动电视和户外新媒体逐渐成为企业品牌和形象宣传的窗口。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移动电视和户外新媒体特殊的属性、多样的手段、丰富的功能对传播企业文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3. 从文化生活角度,网络媒体是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的
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媒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和增强了文化的生产与创新能力与传播能力。
大众传媒依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共享传播和沟通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 以首饰为媒介,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相结合
如果用首饰为媒介,将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文化相结合。我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式来连接。通过电商来进行售卖传统首饰。对于传统首饰的售卖提供便利。
也可以通过制作一些节目,来,让现代的普通大众更加了解传统的首饰技艺。借人们对传统首饰的兴趣,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利用现代新媒体,还可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首饰的认知度,就比如像《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就是借用人们对于这个节目的关注度,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借用新媒体的技术,提高传统首饰的打造效率,就像传统的首饰要做出来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而使用3D打印技术却只用2给小时。
5. 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网络传播文化信息
新媒体在引领潮流上有独特的优势
正是利用这些优势,潮流的引领变得更加便捷迅速。
1、进入门槛层面:新媒体不像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时间上,比如电视广告,再美再好的电视广告最多30秒到一分钟(电视购物和一些品牌MV不算),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投放价格非常贵,所以再美好的品牌或者视频都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展示,但是新媒体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依托新媒体平台的自媒体们,可以用充足的视觉的讲清楚一件事,比如近年非常红的李子柒,她就是运用的新媒体平台打造一个能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系列视频,这种节目形式是传统媒体不敢想象的。
2、形式层面:新媒体能做到各种文化产品百家争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各族人民充分的表达观点,记录生活,再利用新媒体独有的流量管理程序,把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展示给更多的人看,看的人多了喜欢的人多了,那么潮流就慢慢形成。
3、时效层面:新媒体通过手机终端让新奇的文化潮流第一时间传送到消费者面前,东京、纽约正在流行什么,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即刻就能知晓。
4、组合层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集合,传统媒体服装大制作(各大主流卫视的自制节目),新媒体负责媒介触达并碎片化传播,让娱乐文化潮流24小时不间断推送到每个人面前,人们根据喜好再从传统媒体或者新媒体平台上观看节目。这种互动式组合式的玩法让潮流触达的面更广。
6. 如何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进行文化
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许多新媒体平台自身既是具备通信功能的重要通讯技术平台,同时还是兼具跨媒体传播功能性和可移动性的媒体平台。通过类似如手机、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渠道传播传统文化,是当前出现的一种文化趋势。第一,数字报刊形式实现“点对点”。手机报作为新兴的数字报纸,利用手机的彩信功能,将传统报刊的权威性与移动媒体的便捷性有效结合,是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二,碎片化的媒介体验开辟独特路径。无论是近年来兴起的微信,还是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微博,在发送信息的同时推送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是具备碎片化的文本特质。毫无疑问,这种碎片化的文本已经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并且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会产生一种独特效果。比如,元宵、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后,运营商和相关部门均会通过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内涵及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形成线上线下的广泛互动。第三,娱乐化的手段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探索采用游戏、音乐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有的游戏注重将传统文化资源移植入游戏场景画面和人物形象、道具装饰等方面,有的游戏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古典经典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资源。此外,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音乐铃声的推送,也为当今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刮来一阵清新的传统文化之风。
“微传播”形式是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力量之源。“微传播”堪称整个新媒体传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网帖、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以及后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则专指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传播”之“微”,在于使社会上的每一个微小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发出“微声音”。这些“微声音”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音频或视频,甚至只是一个表情符号……它们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出去。人们通过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简单的“微动作”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从而获得一种“微体验”。这种“微体验”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的。这种信息传播形态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显现出强大的威力。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要注意兴利避害。对于新媒体的崛起,许多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感——担忧对微博、微信的过度热衷,反而造成个人与现实社会隔离;担忧微阅读的流行,造成深度阅读的缺失;担忧微电影良莠不齐,传递负面价值观……在忧患者眼中,新媒体的表情上总传递着负面情绪。乐观者每天活在天堂,悲观者每天活在地狱,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迥然不同。如果负面情绪的蔓延,缔造出无数的悲观者,那无疑将是新媒体的最大忧患。于是,许多人开始唱衰新媒体——“微博末日”、“微电影走向末路”、“微阅读失去青睐”等说法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有极端者将对新媒体的喜好定位为“恶习”,欲除之而后快。其实,如何兴利除害,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眼光去看。2011年,大学生刘啸宇用200元钱拍摄的一段片长仅为6分钟的“微视频”——《天堂午餐》,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竟达到了400万次的网络点击量。可见,新媒体可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主流渠道。为新媒体解除忧患,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积极传播“正能量”。生活原本就是细微琐碎的,新媒体却可以在细微琐碎中提炼出无限妙趣。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新媒体就可以传递出无限“正能量”,使人们得以“微笑着生活”。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的成熟期还远没有到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运用还将日益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与之亲密接触。如何在满足个体自由的同时,规避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是对这个时代的一大考验。
7.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如何无缝对接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如何无缝对接
面对新的时代,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无缝对接需要具备新媒体思维,并在新媒体思维引导下形成新的传播模式、传播方法,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8. 你认为媒体应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没有任务详情
1、利用新媒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传播方式与文字、器物等传统方式相比,更加自由、主动和灵活,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积极优势。
2、利用新媒体,为培养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助力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层级扁平化,可以瞬间将权威文化信息传递到基层普通人群之中,强化了普通人的参与感,同时也实现了各类信息资源的普惠下沉。
9. 如何运用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
用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有很多,但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能认识传统文化并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10. 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代的变迁,媒体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无线的发展空间,从古老的造纸术,到如今的媒体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经过了一次次传播媒介的洗礼,至今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好的代名词,是一个民族,一个种群甚至全人类的发展痕迹,它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变化,记载了人民辛勤不断的奋斗史。对传统文化进行记载和传播是一个民族血液持续流淌的重要保障,血脉延续,精神不衰。
一、传播媒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代代的文化精髓被积累和保留着,持续传承着,这个繁多而复杂的文化群体需要一个持久不衰的文化载体,传播媒介的存在使得文化的持续传承成为可能。在纷繁复杂的传播媒介演变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克服重重磨难,一步步研究出了造纸术,随后有完善了造纸工艺,使得文化的记载更加清晰可见。印刷术的出现克服了记录困难繁杂的手抄工作,使得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今天,借助于网络和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具有更加可靠的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是流动的血液,那么传播媒介就是承载血液流动的血管,离开了血管的支撑,血液将会变得混乱并逐渐消散,而失去了血液的血管也很难发现其自身的利用价值。由此可见,传播媒介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传播媒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载体,使得文化的传承经久不衰。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对策
1.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传统文化是我国传承已久的文化精髓,保留至今,困难重重,我们要更加珍惜和爱护它们,以便更好的为后代储存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发展轨迹的衍生品,是我们国家风风雨雨的象征,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和挖掘。新媒体时代,先进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破坏文化遗址、文物的现象比比皆是,必须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些行为加以制止。此外,在保留和传承现存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挖掘文化遗产,以便丰富文化遗产库,更好的借鉴和发扬先人的文化结晶。
2.在新媒体语境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次冲击,将新的传播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打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北京奥运期间,“和”字的宣传既彰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理念,将和谐发展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将和平传播到每一个有战争的角落。此外,网络传播中,很多传统文化,都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开始了普及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精品的缩影。这些都是新媒体语境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体现。
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新媒体传播领域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华与繁荣的象征,是我国兴盛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媒体传播领域,可以更好的推动其在我国人民之间的传播与应用。常见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传播、报纸传播以及广播电视等方式,这些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接触外界、了解新闻的途径,在这些基本传播媒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领域更加广泛,影响人群更加广大。由此可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新媒体传播领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文化传播与宣扬途径。
4.通过新媒体推动优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骄傲,是我国发展的见证,是我国历史的宝贵痕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于促进我国的繁荣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较大的作用。传统媒介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很难被世界人民接触到,即使接触到也只限于很少的一部分人群,难以普及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优秀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虚拟的媒介进行,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可以通过新媒介接触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来探读我国的历史,从而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也使得中国发展走向了世界。新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范围传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千年来,风雨见证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有些在传承中逐渐消失,并湮灭;有些却在历史的洪流中历尽波折存留下来,成为我国可贵的文化遗产。借助于媒体传播是文化遗产存留与传承的基本方式之一。总之,文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传播媒介的更新,而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也推动了文化传承的脚步,可以说,传统文化与媒介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佐相佑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媒介的范围和传播广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进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融入新的元素的同时,更加的精纯与普及。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媒介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