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基础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文学,文化常识:
能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识记基本文化知识(包括哲学,历史和人文常识)。
三,古诗:
能识记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中的名句,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识记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中的名句,理解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中的名句,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
四,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
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
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❷ 初中文学基础知识包括哪些
1、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称“圣人”。《论语》是一部辑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明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2、《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的第一首诗是《关雎》。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左传》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一部文学名着和史学名着,又叫《春秋左氏传》所学《曹刿论战》记述了长勺之战的情形。
(二)战国
1、孟子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孔孟”并称,人们尊称“亚圣”,主张施行仁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7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首寡助》《生于忧患,列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
2、墨子 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现存53篇,所学课文《公输》 。
3、《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着作。《庖丁解牛》
(三)西汉
1、司马迁 字子长,史学家,文学家。人称“太史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世家”主要记诸侯之事,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
2、刘向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共33篇,共12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 。
(四)东汉三国
1、曹操 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所学《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2、诸葛亮 字孔明,蜀国丞相,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政治家、军事家。 《出师表》
❸ 事业单位考的”文化基础知识“范围是什么、
基本内容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历史、政治、法律、政策、时政等。
范围非常的广泛,它要求回答者知识面广,对国内外大事有一定了解。
你可以上网去查查相关的题库,有很多类似的试卷的。
❹ 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哪些
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下:
1、语言知识
2、史地文化知识
3、政策法规知识
4、心理学和美学知识
5、旅游业务知识
6、交通知识
7、海关知识
8、货币保险知识
9、邮电通讯知识
10、社会知识
需知:
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
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亦即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亦将会失去生命力。
❺ 教育教学文化基础知识具体指什么
1、中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中小学教育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等;其中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幼儿园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中小学考的一样吗?
中学和小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一般不做明显区分,考试用的是同一张试卷。幼儿园岗位的考试一般以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专业知识等。
3、中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有没有考查重点?
从各地历年考试来看,教育理论知识虽然考查范围广泛,但相对来说,教育学是重点考查的学科,案例分析题一般都考查的是教育学的知识。一般在只考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试卷中,教育学往往能占到半壁江山。
4、教育理论知识都包括哪些题型?
教育理论知识的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型。客观题主要是指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主观题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等。一般地域不同,题型也有所区别。
❻ 文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而存在的,因此,文化的发展成果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随之增加。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主流文化。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就是那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统治者依靠儒家文化的传播来统一民众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社会的主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亚文化则是在一个社会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一种文化。就像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占人口比例大多数的汉族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而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就是所谓的亚文化。
通常,在一个社会中除了主文化和亚文化以外,还有一种文化叫做反文化。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反文化也是亚文化的一种,但是,反文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当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已经走向畸形或者衰落的时候,反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往往可以使这个社会的文化重新振兴。就像当年的新文化运动一样,它虽然是一种反文化,但它的兴起与发展为当时被封建腐朽文化所笼罩的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二)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阶层文化
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该民族历史传承的纽带。
区域文化主要是偏向于地理环境特征而言,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地区所形成的文化也会因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区域文化。
由于各社会阶层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分工的不同,因而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也会因为各自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阶层文化。
(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创造物质产品的技术。物质文化来源于技术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相关。它通过经济、社会、金融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显示出来。物质文化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物质产品的显示存在和组合,不同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状态。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一是具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还有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这也是人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实体功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生产活动,而文化的根本功能则是实现作为主体的人的扩大再生产。
(一)生理需求功能
人类创造出文化,首先是要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生理需求。因此,就这一方面来说,物质文化的出现主要是用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的。
生理需求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人类开始进行劳动生产,种植作物,制作御寒的衣服,建造避风的住所,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住宅文化等。可以说,文化在其形成之初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功能。
(二)心理需求功能
文化的心理需求功能的出现,正是人类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后,为了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追求精神上的归宿而创造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文化的这种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在无助或者是遇到在物质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支撑人类心灵的精神支柱。
(三)社会需求功能
就像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样,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文化提供相应的帮助来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文化的社会需求功能对于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整合功能 。文化通过整合,可以协调文化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风俗、道德、信仰、制度、生产等,使之形成一个和谐一致又联系紧密的整体。文化的整合功能还表现在可以规范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民族成员的观念、制度、意识和行为,使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成员能够对自己的国家或民族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通过文化对一个社会的不断整合,可以出现 “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互相融会贯通,从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导向功能。文化在社会中的导向功能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导向,可以使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从懵懂无知到慢慢地开始在家长的教导下掌握语言的能力,从而完成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可以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
3.规范功能
文化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形成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以保证一个社会能够进行有序的运转和稳定的发展。
精神文化_网络
物质文化_网络
文化(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_网络
❼ 文化基础知识一般指些什么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 表达应用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
⑤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
二、文学、文化常识 能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
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
4、识记基本文化知识(包括哲学、历史和人文常识) 。
三、古诗 能识记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中的名句,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
1、识记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中的名句;
2、理解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中的名句;
3、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❽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简介
1、四书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五经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3、六艺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4、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5、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❾ 基础文化知识有哪些
❿ 文化基础知识是什么
了解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有了它可以深入的了解社会
融入社会,包括文化常识,基础思想,和一些必须背下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