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看待夏文化

如何看待夏文化

发布时间:2022-07-06 13:39:15

Ⅰ 夏文化的夏文化的定义

我们认为,要从考古遗存中确定夏文化,首先要从辨识夏王朝时期的夏文化遗存人手;而要确认夏王朝时期的夏文化,则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夏王朝存在的年代范围及地域范围的基本确定;第二个条件是夏王朝地域范围内及其相关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概差绝对年代框架的建立:第三个条件是有若干能与文献记载的夏人礼制习俗和技艺水平相吻合的遗存发现。关于第一个条件,通过研究者们对历史文献材料的收集疏理,夏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loo年至前1550年间的河南省中西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在已基本可以肯定,这个条件已经具备。关于第二个条件,通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从龙山时代至商代早期,在河南省大部和山西省南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已环环紧扣,并有较多的’‘c测年数据可供参考:这个条件也已经满足。至于第三个条件,目前的情况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虽然有大型城邑和宫室遗存的发现,但尚缺乏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遗存(诸如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晶级较高的青铜礼器等)。这就使得在夏文化研究时,每每有内证不够充分的感觉。努力寻找这一方面的材料,使得这一条件逐渐具备,是今后论证夏王朝时期的夏人遗存和最终确定夏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Ⅱ 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呢

夏的问题很复杂,而且确切说来,现在的学术界比以前更加自由开放,已经不是简单用国籍来划分立场了,对于夏朝或者夏文化,中国学者中同样有不少人表示存疑,而西方学者也有人表示认可。所以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跳出狭隘的民族或者国家立场,只说学术。

殷墟甲骨坑

但是,正如北大考古教授孙庆伟先生所说,发现商代殷墟甲骨,其实是一个很小概率的事件——首先甲骨不是当时的主要文字载体,而是贵族占卜用的,在所有的文字材料中属于“小概率”;其次这些东西集中在一起掩埋,也是个小概率事件;最后这些东西被考古人发现,更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即便夏代有文字,我们也只能碰运气。眼下没有,未来或许会有。

Ⅲ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整体的夏商时期的一些巨大的改变所描述出来的认识

Ⅳ 你认为如何认识夏朝历史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夏朝简史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
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
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
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

Ⅳ 自己怎样看待夏朝

‍‍其实夏代是应该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暂时是没有找到它实际活动范围和出土文物。毕竟,我们的很多地方都有对夏代的纪念,比如说大禹像,总不可能是这么有默契的大规模造假吧。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没有夏代,我们国家直接到了商代的话,商代发展也太成熟了吧?相当于是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我们直接由部落体质进入一个国家体制,这个飞跃太过巨大,而且根据目前考古得知,商代的社会已经很成熟了,从文字到政治体制再到社会结构,这些不可能是一步达到的,必须有较长时间积累。所以持此观点的学者由此推测,认为商代之前必然有体制较为完整的国家存在,他们也认为未来是能找到夏代的文物的。‍‍

Ⅵ 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化的关系如果是,请举例证明。如果不是,谈谈你对夏文化的看法。

夏民族起源于东方说无论是从古献的的记载上还是从考古发掘上都有很可靠的依据,比河南伊洛地区说更令人信服。今年来,通过一些学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夏人本起源并建国于今山东省之说已近成定论〔20〕〔21〕〔22〕〔23〕〔24〕。所以,加强对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东夷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是解决夏史之谜比较正确的途径。
夏人居于河南说和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都斟鄩说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那些文献都是由于古代学者把《逸周书·度邑》中武王所说的“有夏”错误地理解成商以前的有夏后,逐步附会、演绎出来的,并非真是的古史记载;《度邑》中的“有夏”实乃周人的自称;河南伊、洛地区应是商人的活动区域,二里头应为先商时期某商王的都邑;夏都斟鄩当以山东潍坊的斟城说为是;夏人的活动区域是在今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历史学上的“东夷文化”才是真正的夏文化。

〔关键词〕度邑;有夏:河南;山东

现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多把河南伊、洛地区当成夏人之居,把偃师二里头遗址当成夏都斟鄩,研究夏史者也多以此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说:“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另据《逸周书·度邑》、《国语·周语上》和《战国策·魏策一》等文献,太康、羿、桀诸王之都斟鄩应在洛水附近。二里头遗址面积达9平方公里,发现有宫殿、大墓、铸铜作坊遗址与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和陶器,因此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1〕。

近年来,据一些学者研究,禹所居的阳城实际上就是春秋时还存在的阳国的故城,在今山东省青州东南,后来齐逼迁之于今沂水县西南,其地一直有阳都城,并非在河南也。〔5〕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关于“夏后启有钧台之享”的说法。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水经注·颍水》:“(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享’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按:“……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孙诒让校订为“《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见《札迻》卷三,或是也。)

首先说“夏启有钧台之享”的说法确系古传,是可信的,关键是钧台的位置,杜预、郦道元认为钧台在今河南的禹县(即古之阳翟)。可是古易书《归藏》却有不同的说法:

1、昔者夏后启享神于晋之虚,作为璿台,于水之阳。——《文选·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

2、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灵台,作璿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

3、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太平御览》卷八二

这是记载了夏后启两次享神的地点,一在晋之虚,在那里作了一个璿台;一在大陵,钧台就在大陵之上。

晋之虚一般认为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传言为尧之封国唐的故墟,故成王封弟叔虞于晋而号唐叔虞。《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杨向奎由此认为“晋地即大夏,亦即夏虚也。”〔3〕王国维、杨向奎、程德祺诸先生认为夏民族本起源于东方,所谓“东方”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后来河北、陕西、山西乃至甘肃、四川等地有了夏人的遗迹,那是夏朝灭亡后,一些夏朝的方国氏族迁徙过去的,是一种“后夏文化”〔6〕〔7〕〔8〕。故夏代的晋之虚不当在山西,而当在今山东省境内。

春秋之时,今山东境内的鲁国仍有地名曰鄑,《左传·庄公十一年》:“公败宋师于鄑”,杜预注:“鲁地”。《说文》:“鄑,宋鲁间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在其东约50里处的兖州地古亦称负夏,其地有大丘曰夏丘,后亦写作瑕丘。此夏丘当即最古老的夏虚,亦即夏代的晋之虚。盖夏代时的晋国曾在此附近,而夏都一度曾建于此,故此地即曰晋之虚,又称大夏或夏丘也。夏后启享神于此,做了一个璿台,于水之阳,水当即古泗水,水北为阳,夏丘正在泗水之北也。夏亡后,晋也西迁至山西,仍名曰晋,而其故地则加邑部为地名矣。

大陵当即大陆,原为夏王朝疆域西南部的一座大山,夏人西迁后,用之名泽薮,《尔雅·释地》:“晋有大陆”是也。《说文》:“陆,高平地。”《山海经·海外西经》作“大乐之野”,又作“大遗之野”,其《大荒西经》作“大(一作天)穆之野”。

《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宾)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启)焉得始歌《九招》。”

此陵、陆、乐古音皆来母字,双声音近;遗古音为余母字,与来母为准双声,音亦相近;陆、穆音同觉部,叠韵音近。故大陵、大陆、大乐、大遗、大穆其实一也。《大荒西经》言“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古以八尺为仞,二千仞约为一万六千尺,约合十里强,可见此是一座高峻而顶平的大山,故可曰陆、曰野也。此即崮类山,地理学上又称为方山,夏后启享神的钧台即筑于其上。可是在河南禹县一带,哪里有这样高大的方山?《水经注·颍水》所言的大陵只不过是一座小山丘陵而已,钧台陂之情形更是与古记不符,这明显是出于古人的附会,因为按照古人的想法,禹(夏)都阳翟,启也应都阳翟,那么启享神的大陵钧台也必然要在阳翟附近,所以才在阳翟附近找了个地名附会上去,其实夏人从未居过河南,禹也根本不曾都过阳翟,启又何曾享神于此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穆之野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但是这句话明显被篡改过了,因为据《海内西经》说:“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又说:“赤水出(昆仑)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此五字乃别处文字误兑于此者,《淮南子·地形训》用此文无之,是其证),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由此可知,流沙是一条河流,先是西流,又向南流经昆仑之虚,又向西南流入海;赤水则是发源于昆仑东南隅,又向西南流的河流。由此,赤水只能是在流沙之东,二者有一段基本是平行而流,那么大穆之野在赤水之南,决不可能再到流沙之西;同理,在流沙之西也决不可能在赤水之南。因此其原文当是“赤水之西,流沙之南(或东)”。据何幼琦研究,赤水即沂水(沂河),流沙即泗水(泗河)〔9〕,在沂水之西、泗水之东的鲁西南地区以多山着称,其山中有许多是高峻的崮类山,沂蒙山区素有“七十二崮”之说,较有名者如孟良崮、五王崮、抱犊崮等等,皆山势高峻而山顶平整宽阔,如抱犊崮,原名君山,《峄县志》卷五云:“君山,……一曰抱犊崮,山顶有平田数顷,昔有隐者王老,抱犊耕种其上,后仙去,因得此名。又《齐乘》:‘高九里,周四十五里,汉曰楼山,魏曰仙台山’。”其情形与大穆之野颇似。因此,大陵(大乐之野、大穆之野)当是在今鲁西南一带的某一座崮类大山,只是目前不能确定是哪一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夏后启享神的大陵钧台不在河南禹县,那里的大陵钧台纯系后人的附会,与古记并不相合,因而不可信。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太康、羿、桀都鄩邑说,现在学界把偃师二里头遗址当成夏文化来研究,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二里头就是夏都斟鄩,因此这个问题相当重要。

实际上,虽然自秦汉以降说夏人居于河南的不少,但在《竹书纪年》没出土之前,还没有人说夏都斟鄩实在河南巩(旧作巩)县的鄩邑的,如《说文》说鄩是“周邑”,《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郊、鄩溃”,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郊、鄩二邑皆子朝所得”,都不言是斟鄩。杜预《春秋左传注》、应劭《汉书注》等都认为夏都斟鄩就是今山东潍坊的斟城,看法很一致。但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或曰太康元年或二年,即公元280年或281年)《竹书纪年》的出土,给史学界带来了大量翔实宝贵的史料的同时,问题也就跟着来了。

最早把夏都斟鄩说成在河南的,是晋代的薛瓒(或以为于瓒或傅瓒,古书多称为臣瓒)的《汉书集注》。《汉书·地理志上·北海郡·平寿》下应劭注曰:“故斟鄩,禹后,今斟城是也。”其地在今潍坊市西南50里(一说在潍坊市东清池镇冶浑村,汉代于此置斟县)。可薛瓒不同意,他说:“斟鄩在河南,不在此也。《汲郡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尚书序》云:‘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所居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昔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南城为值之。又《周书·度邑篇》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

薛瓒的观点很明确,《汲郡古文》(即《竹书纪年》)说斟鄩是夏王之都,而《尚书序》、吴起和《度邑》都说夏人本居于伊、洛地区,那么斟鄩自然应该是在河南。他不仅理解错了《度邑》中的“有夏”,而且相信了吴起和《书序》的话,因而他的说法表面上看根据很充分,可实际上没有一个靠得住,从根本上就错了。

郦道元在《水经注·巨洋水》中对薛瓒的说法做了辨析,他说:“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鄩)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地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观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鄩)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

郦道元指出薛瓒说的斟鄩可能就是指河南巩县的鄩邑,但他不同意这个说法,其理由是从地名的沿褫上来看,应劭的斟城为斟鄩说是自古就有的,推传之迹斑斑可按,而薛瓒的说法是“创新”,虽然他引了一些古材料为证,可在此之前还没有说鄩邑就是夏都斟鄩的,因而他倾向于应劭的说法。明显的证据就是他在注《洛水》的鄩中、南鄩(上鄩)和鄩水时,只引了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肸之旧邑。”对于夏都斟鄩的事情只字未提,可见郦道元对薛瓒的说法根本就不相信。

另外,《后汉书·郡国志一》云:“雒阳,周时号成周。……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巩,有寻谷水。”刘昭注:“巩伯国,《左传》曰:‘商汤有景亳之命。’”也是没提夏都斟鄩的事情,可见刘昭也不采信河南鄩邑是夏都斟鄩的说法。

不过,薛瓒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斟鄩就是鄩邑(鄩城),把这个说法明确下来的,是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他在《夏本纪正义》中先引用了臣瓒的那段话,然后说:“《括地志》云:‘古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他大约是看过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的辨析,而且前人也鲜有持此论者,因而说这话的时候底气不足,不敢十分肯定,故用了个“盖”字,就是盖然之辞,但后人不加考察,把这些都一一承认下来,于是河南巩县的鄩城就是桀都斟鄩的说法便这样“三人成虎”地确定下来了。后来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遗址被发掘出来,学界便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夏都斟鄩相联系,一唱百和,于是二里头为夏都的说法也被肯定了下来,可是谁也没有去仔细考察一下其文献依据的可信性。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凡是持河南巩县鄩邑或偃师二里头为夏都斟鄩说的,基本上都是引《度邑》、吴起说、《书序》来做最古的证据材料,然后便是薛瓒和张守节的话,其他证据便更后了,甚至还有引今本《竹书纪年》做证据的,这本书本身的问题就有很大争议,就更难以据信。穷本究源,都是因为吴起首先误解了《度邑》中的有“有夏”,把洛邑的地理位置当成了有夏之居安在了夏桀身上造成的,此后便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了。实际上,《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博物志》曰:“河南偃师尸乡,汤所都;河南巩,东周所都”,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

就现在能掌握的古文献记载上看,在夏代,伊洛地区本来是商人的活动范围,所以偃师二里头应当是先商时代(时间相当于夏代)某位商王的都邑,刘绪说:

“二里头遗址从调查开始就怀疑与成汤亳都有关,尔后的多次发掘简报也总是把它同西亳联系起来。特别是60年代初一号宫殿的发现,更坚定了这种认识。在1977年第一次全国夏文化讨论会召开之前,这种认识在考古界比较一致,差不多已成定论。”〔10〕

二里头遗址是否确为汤都西亳虽不敢说得那么肯定(因为1983年在偃师市西郊又发掘出一座大型商城遗址,有学者认为这才是汤都西亳),但说它是先商时某王的都邑应该没有问题,至少比说它是夏都斟鄩更为可靠。但不知现在学界为何偏要抛开这个“差不多已成定论”的正确看法而去采信那些不可靠的材料,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若照此路走下去,夏史研究极可能走入一个矛盾百出、一片混沌的误区乃至死地。

总之,笔者认为不论是鄩邑还是二里头,都不是太康、羿、桀所都的斟鄩,夏都斟鄩仍当以杜预、应劭之说为是,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从地理和古记上看,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另外,还有一条资料是持“夏居河南说”者经常引用的,就是《国语·周语上》载内史过的话:“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笔者认为这个崇山也就是《书·舜典》中“放驩兜于崇山”的崇山,虞去夏不远且相继,二者自应为一。伪《孔传》以为是“南裔”,《正义》云:“《禹贡》无崇山,不知其处,盖在衡岭之南也。”都不认为是现在的中岳嵩山,但《孔传》以为崇山是“南裔”显然有误,《书·舜典》言“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伪《孔传》云:“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东裔。”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认为“幽州”本应作“幽都”,是也。幽都亦是山名,见《山海经》。那么,《孔传》说得对不对呢?其实《舜典》的“四裔”之地的说法主要根据的就是《山海经》,只要查一查《山海经五藏山经》就明白了。

据《五藏山经》,幽都山在《北山经》的《北次二经》(又见《海内经》,称“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三危山在《西山经》的《西次三经》,羽山在《南山经》的《南次三经》,没有崇山。但由此可知,幽都(幽州)在北,三危山在西,羽山在南,那么崇山一定是在东而不是在南,否则“四裔”之说便无着落。《孔传》之释只说对了幽州和三危的位置,崇山、羽山的位置都说错了。

今知羽山在今山东省临沂南60里处,古今一词,当无疑义。此为“南裔”,那么崇山为东裔必定还在羽山之东,如果说是今河南省的嵩山,在地望上就不合。温玉春、张进良认为夏代的嵩山即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嵩山〔11〕,在地望上庶几近之。此山海拔758米,其地今设有嵩山乡。《舜典》言放驩兜于此,邹汉勋《读书偶记》二认为驩兜即丹朱,是也。据景以恩考察,在嵩山脚下的临朐县境内古有丹山、丹河、朱虚冢等古迹,丹河即《竹书纪年》言“后稷放帝朱于丹水”之丹水,朱虚即丹朱之虚,丹朱冢即丹朱之墓,又称朱封,今其地尚有村名曰西朱封也〔5〕。可知此地古代确有丹朱(驩兜)的传说,则“放驩兜于崇山”之说亦非无据。

由此可知,虞夏时代的崇山是在今山东省境内,实际上,临朐的崇山一带当时夏民族的初兴地,《连山易》说“鲧封于崇”,当在此;《竹书纪年》说“禹都阳城”,韦昭说“夏居阳城,崇高所近”,他认为是在今河南的嵩山附近,但是临朐的嵩山下亦有阳城,今在此山东北13里处尚有阳城村,当与此有关,很怀疑禹都的阳城本来在此,因为古人好迁徙,后迁之青州东南,新地亦常用旧地名命名,故此地亦名阳城。

因此,虞夏时代的崇山与今河南的嵩山无关,故“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这句话不能用来证明夏民族是兴起于今河南的嵩山一带(极疑心这个“融”实际上就是指丹朱,因古文“融”通“彤”,“彤”、“丹”音形并近,古文就以彤为丹。是禹和后稷联合放逐了丹朱后夺取了帝位才建立了夏政权,故曰“夏之兴也融(丹朱)降于崇山”。此当另文详之)。



通过以上辨析,则河南伊洛地区为夏人之居说和二里头为夏都斟鄩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文献上的依据,仅靠考古发掘的成果立论,那是盲人摸象,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王玉哲先生说:“田野考古的发掘我们当然应当同等尊重,但是探索夏文化,如果离开夏文化的文献记载,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12〕先秦古籍对夏史的记载虽然不如商周的丰富,可还是有不少的,对于这些材料应予以特别重视。但这些材料由于多转录自古史传说,真伪、虚实相杂,特别是汉代以降的夏史材料,更多的是对古史记载的误解、附会、演绎甚至虚造,还有的以后为先,以真为妄,把夏亡后夏人的迁居地当成了其故地,如此等等,难以胜记。因此在使用时首先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辨别其真伪,确定其可信度;二是正确诠释和理解材料的内容,否则就会犯错误,其害尤大于无。把伊洛地区当成夏人之居,把二里头当成夏都,就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古史材料而犯的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对夏史研究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至今仍有许多学者在对着二里头遗址研究其“夏文化”,“成果”连篇累牍,恐怕是郢书燕说。

那么,探索夏史之谜的正确途径在哪里呢?

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6〕他说的“东方”、“东土”即指今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杨向奎对古籍中所载的夏代地名作了详细的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在今山东、河北、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13〕“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16〕程德祺更明确地指出夏就是东夷诸国组建的国家〔14〕。笔者认为夏王朝故国原本在今山东境内,夏人各部族自称为“夷”,即人,后来桀在鲁西一带为汤所败,夏朝灭亡,其部族流散于四方(主要是西北),后来的“东夷”就是夏王朝没有迁徙的遗民,东夷文化实际上就是夏文化〔15〕。

Ⅶ 夏朝文化有什么特点

亲……首先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商朝好么。。。
夏朝的青铜文化和商比较相似但是没有商那么发达。
总体特点如下:
主要是兵器和礼器,还有少数食具,几乎没有青铜农具;青铜器被视作沟通天地自然的渠道,所以很多青铜器上有动物和神灵样子的花纹;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手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身份的象征。青铜器上出现了“钟鼎文”,可以说是甲骨文的进化形式吧。
常见的形式有:鼎、钟、酒爵(那个字我找不到了。。。是一种酒杯)。阔刀、长戟

Ⅷ 谈谈你对“最早的夏文化”有怎样的认识

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对象。

Ⅸ 学术界对有无夏文化有着怎样的争论

学术界历来对有无夏文化有所争论,据郭沫若意见:1.殷商之前中国有先住民族。2.此先住民族为夏民族。3.禹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4.此夏民族与古匈奴当有密切关系(《郭沫若全集历史篇·夏禹的问题》)。

目前出土的乐舞文物资料,可以证明为夏代的,并以此可以想见夏代的乐舞情况。如1980年在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约在公元前4300余年,相当夏代。出土的乐器和舞蹈道具共三件:土鼓、鼍鼓、特磐,同时出土的还有龙盘一件。传说夏人始创社祀祭坛,有礼器祭器,从下述几件乐器,可以想见夏代乐舞文化。

Ⅹ 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怎样介绍夏朝的,我们要怎样看待

编版的新教材,重新采用通史的编撰模式。因此第一课是介绍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共8页,篇幅十分客观。一共有《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标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首先,文章介绍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是新石器。正文中介绍了中国发现的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然后给出一张旧石器遗址分布地图,并且让学生思考其分布规律(主要位于河流两边)。


文中并没有说元谋人是否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不过在开头的引文部分,提到了“铲形门齿”,这种牙齿是现在亚洲黄种人普遍拥有的牙齿类型。教材并没有定论是说人类起源于哪里,这一点和老教材有了区别。记得老教材说亚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然后介绍西周的衰亡。其中对“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有了合理的解释、过去的老教材认为国人暴动是奴隶起义,共和行政是贵族共同执政。现在改了,认为国人暴动是贵族驱逐了国王,共和行政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共和是共伯和的简称,并非共和制度。最后,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最后一段讲商周的奴隶制经济,可见该书虽然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还在继续沿用“五种社会形态说”。“历史纵横”中还专门介绍商周的奴隶。商周的农业制度为“井田制”。除了农业还简单介绍了手工业。


在“问题探究”中,展示几个西周“民本”思想的材料,提出了“你认为西周民本观念产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让学生思考西周的文化以及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在“学习扩展”中又提出了“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夏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