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7-06 19:37:12

㈠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顺应潮流。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坚守传统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这样容易被历史所淘汰。

2.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我们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3.取其精华。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㈡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既是积累与沉淀,也具有开创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非常有益并且必要的,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我们承认,传统中也有糟粕和偏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去伪存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

(2)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㈢ 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发扬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时代,需要被摒弃的东西。简单来说,对待传统文化,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利于弘扬时代正能量,有利于提升社会风气的文化提取出来。

学习这些大家的思想,我们可以提升自我,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后实现人生的理想。国家大力推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甚至实现我国的文化输出。

㈣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2、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4、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

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4)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

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㈤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教育

一、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民族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外来文化充斥着我国的各个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让国人有些迷失了方向。当今社会忽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占据国人生活的现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部分年轻人青睐于外来文化,不论是国外影视还是国外书籍、国外节日,已经占据了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许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三字经》,反而操着一口生硬的英语、韩语、日语,对外来文化信手拈来;嘴里天天喊着吃肯德基、麦当劳,不喜欢吃面条等传统中餐;他们不再重视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不会在传统节日进行相关教育,反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还进行夸张的装扮,举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动引人注目。许多年轻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饰、食品等偏爱于外国牌子,认为国产品牌质量低下,点滴之间把中国之根、中国传统文化抛之脑后。此外,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也在逐渐减弱甚至淡化,如春节放烟花爆竹被禁止,元宵节打纸质灯笼被认为危险,清明节扫墓认为不必要,甚至感觉污染环境……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印记与标识,却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逐渐消亡,这是多么可怕。
二、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猛烈冲击的情势下,如果国人再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再不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蚀,那么我们的国家、民族将深陷万劫不复,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包涵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2]。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不留余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真正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需要学会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摒弃传统落后文化,学会审时度势,用发展进步的眼光去解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强化各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当代青年在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年轻的一代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各教育系统和单位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起步阶段,即潜移默化地对儿童阶段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让其从小身受古代优良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辨别鉴赏文化的能力,学会认可精华,摒弃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或者中小学阶段开展古典诗文品读诵读,陶冶儿童的情操;可以开展以儒家典籍为主的浅显易懂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赏鉴,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开展相关的系列教育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对孩童时代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高中及以上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更不可因为专业课而忽视传统基本文化课的学习。有的高校因专业性极强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开设和学习,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塑造和培养,这是极不可取的。在大学阶段我们仍然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将其设为大学必修课,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相关文化的学习任务,以免年轻人不知儒学,崇洋媚外。
(三)中国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应职责分明,重视相关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际,我们都会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浏览到新一年的日历,日历上标红的节假日更是吸引众人眼球。那么到底有多少国人真正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呢?他们仅仅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可以游玩,什么时候可以和同事举行派对联欢……而本应该引起思考的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仅仅被当成了玩乐的标识。大家没有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的关键点在于有内容含义的“节”,而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义首先是追根溯源,铭记先辈,牢记传承,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清明节,众人皆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是一个对已逝故人先贤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的节日,是一个对先人表达我们追思与敬意的节日,清明更是代表着一种感恩文化。现在的我们需要感恩先贤,感恩祖宗,正是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创造了当今灿烂的文化,正是他们留下的这些优良传统文化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这就要求中国各文化宣传部门应该在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加强对节日由来、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等的宣传教育或者开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动,使国人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接受并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预国人过分重视洋节,如万圣节、圣诞节和情人节,加深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教育总是伴随着一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教育发展背后的真正推动力。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文化的消亡没落势必导致教育落后。只要文化不灭,文明就会延续下去。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两面性的,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起到积极导向作用,是国人精神力量的支撑,是国人行为举止的指南。在优良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中华儿女践行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子孙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4]。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我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给予我们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气,支撑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现实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古代历来追求同一性,这源于古代君主对政治局势的把控,但在如今看来,盲目追求集中统一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思维的发散,严重阻隔了创新的发展。追求同一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如果教育课程、种类、设置等整齐划一,长期集中统一,势必会造成教育灵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后导致教育体系的滞后,学生缺少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被动化,缺乏创新意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㈥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㈦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其实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保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是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了优秀的部分来完善现在的文化,而且因为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在稳步的前行,我们需要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的新内容,发展现在的当代文化。
你三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这是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保持足够的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发展下去,不要从根源上否定自己国家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这样才会平稳的进行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㈧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拓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阅读全文

与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