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汉族的发源地在中原地区。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1)汉族的文化正统在哪里扩展阅读
汉族的文化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
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体系,即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
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
❷ 汉族血统是世界上最纯正的吗
按照最新的基因组研究来说是的,因为汉族血统纯度达95%以上,世界上哪个国家民族的血统有这么纯?即使有也是少数的吧。
古汉族人乐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中国创造了很多奇迹和先进文化,只要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典集和历史的人都会惊讶于中国古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中国,在古代可不只是四大发明,还有很多今人的未解之谜。
所以希望我们能极大地振兴和发扬自己的汉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主题文化,其他的民族文化只能做辅助,否则就有分裂的威胁。
❸ 汉族正统血统是指炎黄时的,还是秦汉时的,还是唐宋时的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
古史学专家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迁移,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 汉族别称“汉人”, “秦人”、“唐人”、 “华人”等。到了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❹ 正统的汉人在中国的哪些省份
正统的汉人,应该在西晋(公元313年)以前存在于中国中原地区、吴及蜀地区。到南北朝以后,尤其是618年唐朝建立以来,真正的汉人已经不存在的了。这时,所谓的汉人,其实是南北朝以来各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统汉人了。杨隋、李唐开国之君即非全为汉人血统,更别说其它了。
dna检测解密,中国无纯种汉族人。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最近,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❺ 汉族文化的简介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多年,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着《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着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着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着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散文有着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着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形式。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发展成通用简化汉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❻ 正统的汉族有什么特征
正统的汉族特征如下:
1、头发直而质地较粗,横切面呈圆形;
2、鼻形为鼻根较低扁;
3、脸形为颧骨较突,面形扁平;
4、体毛为体毛和胡须较少;
5、发色为黑色;
6、肤色为黄或黄褐;
7、眼形为杏仁眼,两眼分开较远,眼脸较厚,具有蒙古褶;
8、眼色为黑褐色。
(6)汉族的文化正统在哪里扩展阅读: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点不仅可以追溯到殷商之际,而且可以至新石器时代,甚至一直到北京人的远古时期;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
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❼ 中国什么地方的人,汉族血缘最纯正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嗣,炎黄子孙。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曾经称“华夏”或“诸夏”。作为广泛含义上的汉族,前史上通过数次大规模搬迁、交融,许多少数民族也变成了汉族。那么,在中国,哪些省份的汉族血缘最朴实呢?
(皇帝)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嗣,是在中国及海外中国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在前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以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华夏边际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构成自称为汉人的“文明共同体”。 汉族别称“汉人”、 “中国人”, “唐人”、 “秦人”、 “桃花石”[9] 等。到了近代今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变成这一族群的正式称号。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规模,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华夏区域为活动规模;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的仰韶文明和龙山文明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明,通常以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明遗存。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构成、开展过程中建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明及国家的一致有了新的开展,原称华夏的华夏居民称为汉人。在今后的前史开展中,汉人变成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员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开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交融,构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区域及城市会集分布,在边疆与本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色。别的,在前史开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员移居海外,构成本地的华裔或华侨。
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供给了前史条件。别的,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往来中,别的民族称汉朝的戎行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所以,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往来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号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今后。” 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今后,便开端叫汉族。” 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东汉今后,华夏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支离破碎,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割裂、大混战、大动乱当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繁入主华夏,史称“五胡乱华”,江汉区域的有些蛮族也涌进华夏,在华夏区域构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势;而北方汉族公民又大批南移;史称“衣冠南渡”,在长江及珠江流域构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势。但他们大多已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色,变成了汉族的一有些了。
汉族人员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员的19%,也是世界上人员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或区域的主体族群。占中国大陆人员92%,占新加坡人员74%,占马来西亚人员24.5%,占中国台湾人员98%。汉族的正统血缘是远古时的华夏族,只限制在黄河中游区域,全部华夏民族是不断扩大同化的前史,从这个含义上是不行能有朴实的华夏血缘的。作为广泛含义上的汉族,前史上通过数次大规模搬迁、交融,也很难有真实含义的朴实汉人。相对对比朴实的汉人基本集合在浙东、浙南、浙西、闽西、闽南,广东全省、广西东南部一带,因素是五胡乱中华和后来的唐朝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汉人避祸到此,因为地舆因素,这一带区域相对阻塞,长时间来与外界交流较少,所以与异族通婚很少,血缘相对纯净一些,粤语、闽南边言就被考证是最具有古汉语特征的言语,能够为此佐证
❽ 汉族的文化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多年,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着《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着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着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着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散文有着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着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发展成通用简化汉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信仰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敬天法祖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大多数人信仰的是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文化心理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近代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
望采纳。
❾ 有人说经过多年历史北方汉族都不是纯正汉族,都是混血汉族,更纯正一点的汉族只能在南方找了,有道理吗
总的来说,北方汉族的民族源流比较单一,民族融合很少。南方汉族融合了很多南方少民,但是他们的外观更接近原始黄种人。
模糊的历史纪录是不信的,而且较真儿的看,历史中的明确的有关民间广泛存在的民族融合记录完全没有。
棕色人种(高颧骨,小眼睛,单眼皮,眼窝浅,塌鼻梁,宽下颌)较早的到达了亚洲,今天的蒙古人有70%以上的棕种血统。原始的黄种人很像北欧人(大眼睛,双眼皮,眼窝略深,中等鼻梁,低颧骨,高眉骨,尖圆脸),但是汉人的祖先到达东亚的时候,携带的女性太少,于是他们就杀光了棕种男人,掠夺了大批棕种女人,经过融合之后,汉族就长成现在的样子了。然后汉族又扩张到全国各地。所以汉族的相貌介于纯黄种人与棕色人种之间。
有些南方少数民族是从海边向内陆走的,生活条件好,女人多,所以对棕种人的屠杀更彻底。南方汉族吸收了南方少民血统,黄种人血统有所回升,所以眼窝比北方较深,颧骨也比较低。
在汉族形成之后,北方汉族很少与少数民族融合。
突厥人的Y染色体编号中普遍存在R1a1),但是汉族里只有比较古老的R,没有R1a1。
蒙古人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C3c,这可能是成吉思汗的标记,北方少数民族普遍存在。汉族有很少的C3,C3c一个也没有。
通古斯人中普遍存在从中国南方迁徙来的O2产生的O2b,在南方没有这个分支。而中国北方汉族别说O2b,连O2根本就没有。
这些抽样基本上是几百人几百人抽的,总数也就几千到一两万(具体我没统计过),就算上千万的抽样,这些没抽到的类型也不会超过千分之一。从这里看,在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