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构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一、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区拥有不同的物质基础,进而导致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我国地域辽阔,有着迥然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把中国天然地分成很多不同的区域,秦岭、淮河就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二、交通运输
中国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在没有机械运输的情况下,东西南北的的物资运输困难,人际交往也受到了约束,各地区的长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曾经发生过数次大的移民。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有些由于居住的需要接纳并适应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则改变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古代,北方历来是政治权力的中心所在,人多势众,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四、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
政治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作为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因素主要的是通过行政机构、行政区域来起作用的。对地方上讲,对它作用更大的可能不是中央,而是地方政府。所以地方的行政区划对其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民族分布。
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感情是不能割断的,一个民族无论是它整个民族迁移,还是它的一部分民族人口迁移,都会把民族文化带到它的迁入地,都会尽可能的保存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它有些特色是没有办法完全保存的,所以一般都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形成新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迁移和分布往往会对一个地方产生很大的影响。
⑵ 地理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京师(江苏 + 安徽),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2、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美国可是鲜活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 –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干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山东,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都是山东人。
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谓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丢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来源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河北为主,山东次之)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为江淮一代来的人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现在的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3、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现在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⑶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比如南方闽南、潮汕地区地气热,当地人都怕吃辣,对当地的饮食文化直接有影响。相反北方人就不怕热。
⑷ 我国地理环境对于文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可以说,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影响了人们吃的、穿的,用的,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降水和气温决定了人们的主食.中国东部平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地区主要为水田,以北地区主要为旱田.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其充足的热量、水分和光照条件很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的雨季较短,太阳辐射的强度又不够,不适宜种植水稻,但却适合种植小麦、高粱等,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虽然随着人口的迁移和饮食方式的融合,有不少南方人偶尔会以面条、饺子等做正餐,但是米饭作为南方人的主食这个位置并没有动摇,这个结论在北方同样成立.气候也造就了一些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例如广东的凉茶和老火汤.由于广东比较湿热,人容易上火,所以需要经常喝凉茶或汤水,而北方的气候寒冷,为了驱寒,东北人无论男女,有事没事都会喝点酒.气候不同使人们的运动爱好也不同.北方的冬天有雪,湖面结冰,人们可以在湖面上溜冰,享受冰雪世界的美丽.而南方即使是冬季,气温也比较暖和,湖面不会结冰,冬泳越来越得到欢迎.第一、它导致了不同地区其城市形态不同.“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 态比较规整,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较大.”1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地势比较平坦,因此城市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而“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区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2,用地比较分散.第二、地形、地貌的不同导致农业土地的利用形式不一样.在平坦的平原上我们可以建设农田,种植水稻、蔬菜等,而在丘陵区,地势的崎岖不平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却适合种茶,种果树或营造经济林.在黄土高原上,降水本来就少,加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可以把山坡改造梯田,发展小规模农业.第三、地形、地貌的不同使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不同.再次,水文状况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则人类将会灭亡.依山傍水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第一,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河套地区降水较少,其东面又有黄土高原、太行山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不适宜植物的生长和人的居住,但由于它位于黄河的上游,水源较为丰富,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为河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⑸ 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濒临海湾,多山少平原,航海贸易发展起来,政权、财权、神权的分立,形成“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⑹ 地理环境对于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生产方向也将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在自然中寻讨生计得以生存,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适合长远居住的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风俗也必然不同。长久的发展,会形成独特的生活文化饮食作业的习惯。特定区域的人群将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⑺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冯天瑜教授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比如汉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这种文化的由来是可以找到地理环境的因素的。汉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体(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饭万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对子孙来说已足够应用,家族宗法观念由此得到强化,引出了对祖先的莫大崇拜。”2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在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地理环境良好,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底。从远古时期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东亚大陆的广大地域。“长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也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这些广大的区域的总面积有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广阔的,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地理基础。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地理环境非常狭小,当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文明由此中断了。中国则不同,中国文化在广大的区域内发展,内部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在历史上,当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自己的文化。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不至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那样在历史上灭绝了。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从早期起源开始,就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4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中国的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跨越60个经度,南北温差相差近50度,东西年降水相差几千毫米,山脉和河流都有各种走向的,这种自然特点把中国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国中之国”,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
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是明证。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种区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以后又有关东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这些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渊薮,博大精深;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荆楚文化轻灵精奇;湖湘文化朴质蛮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很不一样,衣食住行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但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各种文化共存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着特点,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⑻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可不可以决定文化的差异性
可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由所在地域自然资源和物产以及人们对这个地域的认知程度和利用程度决定的,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的地域对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有正向作用力,也有反方向作用力!而贫瘠之地和恶劣环境也会对生活在当地的人类社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现在全球都认识到了非洲大地古老而资源丰富,环境宜居,可是非洲大陆却是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地域之一!除了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掠夺外,当地文化的演进缓慢落后也是一大原因,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生存压力小,使得这里的人类社会慢慢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文化的进步就更加缓慢了。而欧亚大陆上很多地域的环境并不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但是在当地的人自然就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意愿,在当地一切手段都用尽后,对外扩张占有更多土地就成为必然,所以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战争最多的地域(当然欧亚大陆人类也是全世界最多的),更是多次诞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比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除了带来灾难也使得民族产生融合,文明产生碰撞,文化产生交流,从而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远离这些因素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就缓慢很多,有的文明(或者文化)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⑼ 中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中国的南北文化
差异很大。主要是受到了气候地形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显着的差异,还受到历史的影响~!
⑽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决定了地域文化,比如北方比较开阔的地域决定了北方民歌旷达豪迈的风格,舞蹈也是舒展性的:相反,南国水乡的歌曲就相对婉转舞蹈也以柔美婀娜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