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麦当劳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
是一种家庭式的快乐文化。有人评论麦当劳在中国上演新文化帝国主义,强调其快乐文化的影响,甚至说有麦当劳的国家不会进入战争。麦当劳的同事之间不论管理级别彼此称呼对方名字,大家在一起感觉很轻松,像一家人。员工在工作上犯错误没关系,只要你不是严重违反公司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麦当劳不会开除你。人在于用,每个人都有长处,麦当劳一直提倡对人应表扬于众,提倡分享经验而不是高压。麦当劳不是靠人员流动而主要靠培训来解决员工的发展和提高问题,公司每年仅培训费用就达1000多万元。员工进入麦当劳,家人都说他们变了,做事更有条理更随和了。
B. 消费者从麦当劳餐厅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非常的放松 而且很随意 就是没有 哪怕你在那坐着喝一杯水 也没有人给你脸色看 时间又满足了人的一种很悠然的心理需求状态
C. 麦当劳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
餐厅制定了规范化的行为标准,员工们严格按标准的程式运转。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认为,快餐连锁店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坚持统一标准,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麦当劳将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四条:
就在第一家麦当劳餐厅诞生后的第三年,克洛克就制定出了第一部麦当劳营运训练手册(Q&TManual),该手册详细记载麦当劳的有关政策、餐厅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最新管理成果的基础上,公司每年都要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和完善。40多年来,营运训练手册已成为指导麦当劳运转的“圣经”。公司还制定了岗位观察检查制度,把全部工作分为20多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建立了岗位观察检查表(StationObservationChecklist,SOC),详细说明该岗位职责及应注意事项等。新员工进入公司,要接受岗位培训,包括看岗位标准操作录像带,进行有专人辅导的操作练习等。管理者要对员工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跟踪,员工的岗位完成情况要记入岗位观察检查表。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经验,追求科学完美的管理境界;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员工的岗位观察检查表,可以进行考核,决定录用、升降和奖惩。
麦当劳管理人员都有一本袖珍品质参考手册(PocketGuide),上面载有诸如半成品接货温度、储藏温度、保鲜期、成品制作温度、制作时间、保存期等指标,还有关于机器设备方面的数据。有了这种手册,管理人员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产品质量能够达到规定标准。
为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为餐厅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公司设计了一套管理发展手册(MDP),该手册实际上是具有麦当劳特色的餐厅管理教科书,即结合麦当劳的实际情况,讲解餐厅管理的方法,同时给出大量案例,要求经理们结合实际工作来完成。当管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后,还要系统学习一些相应课程,如基本营运课程、基本管理课程、中级营运课程、机器课程。在完成上述学习后,要想担当餐厅经理,还必须到美国汉堡大学进修高级营运课程。
D. 麦当劳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
“Q、S、C+V”精神
即“质量、周到的服务、清洁的环境、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食品”。
E. 麦当劳文化
是一种家庭式的快乐文化,强调其快乐文化的影响,和蔼可亲的麦当劳大叔、金色拱门、干净整洁的餐厅、面带微笑的服务员、随处散发的麦当劳优惠券等消费者所能看见的外在的麦当劳文化
F. 麦当劳的饮食文化
麦当劳的黄金准则是顾客至上,顾客永远第一。提供服务的最高标准是质量(Quality)、服务(Service)、清洁(Clean)和价值(Value),即QSC&V原则。这是最能体现麦当劳特色的重要原则。Quality是指麦当劳为保障食品品质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例如,牛肉食品要经过40多项品质检查;食品制作超过一定期限(汉堡包的时限是10分钟、炸薯条是7分钟),即丢弃不卖;规定肉饼必须由83%的肩肉与17%的上选五花肉混制等等。严格的标准使顾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品尝的麦当劳食品都是同一品质的。Service是指按照细心、关心和爱心的原则,提供热情、周到、快捷的服务。Clean是指麦当劳制定了必须严格遵守的清洁工作标准。Value代表价值,是后来添加上的准则(原来只有Q、S、C),加上V是为了进一步传达麦当劳的“向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高品质”的理念。也可以说,QSC&V原则不仅体现了麦当劳的经营理念,而且因为这些原则有详细严格的量化标准,使其成为所有麦当劳餐厅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这是麦当劳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
为了使各加盟店都能够达到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与标准化,除了上述理念和规范以外,麦当劳公司还建立了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麦当劳体系有三种检查制度:一是常规性月度考评,二是公司总部的检查,三是抽查(在选定的分店每年进行一次)。公司总部统一检查的表格主要有食品制作检查表、柜台工作检查表、全面营运评价表和每月例行考核表等;公司总部的抽查资料有分店的帐目、银行帐户、月报表、现金库和重要档案等,详略不等。而对每个分店的一年一次的检查一般主要由地区督导主持,主要检查现金、库存和人员等内容。地区督导常以普通顾客的身份考察食品的新鲜度、温度、味道、地板、天花板、墙壁、桌椅等是否整洁卫生,柜台服务员为顾客服务的态度和速度等。
完备的培训体系
麦当劳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并建立了较完备的培训体系。这为受许人成功经营麦当劳餐厅、塑造“麦当劳”品牌统一形象提供了可靠保障。麦当劳的培训体系是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主要是由位于芝加哥的汉堡大学(Hamburger University)完成。汉堡大学是对分店经理和重要职员进行培训的基地。1992年在北京开办的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馆的4名管理人员就毕业于汉堡大学。汉堡大学提供两种课程的培训,一种是基本操作讲座课程(BOC),目的是教育学员制作产品的方法、生产及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作业与资料管理和利润管理等;另一种是高级操作讲习课程(AOC),主要用于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上,其内容包括QSC&V的研究、提高利润的方式、房地产、法律、财务分析和人际关系等。
G. 有关麦当劳的文化
1955年诞生的麦当劳连锁快餐机构,至今已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30000家分店的跨国公司。麦当劳是餐饮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年初,由国际着名品牌研究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品牌100强中,麦当劳名列第二位。
麦当劳的成功缘于它的创始人创造了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制订统一和规范化的标准,使其可以迅速的复制扩张。六、七十年代正值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用于吃饭的时间越来越短,特别是个人大量拥有汽车后,途中快速用餐的需求出现了,而在一些机场和高速公路路口设立的麦当劳快餐店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麦当劳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而获得巨大成功,无形中具有了某种政治文化意义,人们视其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能够在麦当劳用餐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特征之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麦当劳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美国CI理论特征的以红黄为基本色调、以M为品牌标志的CI体系。麦当劳的品牌内涵中包含了其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质保障机制、品牌形象推广、特许经营的市场扩张模式等。麦当劳以其独特的成功商业模式获得了世界餐饮第一的地位,吸引了世界的强烈关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使得品牌得以快速传播,很多人没有见到麦当劳之前就在书本上、电影里熟悉麦当劳了,所以麦当劳进入新市场时不需要做广告,往往就会顾客盈门。比如在中国,麦当劳登陆北京和上海时当日单店的造访顾客都超过了万人。相比之下肯德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就品牌影响力而言,它一直处在麦当劳光环的阴影下,彰显了老大和老二间的不同际遇。
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以及人们文化心理的变化,麦当劳的商业形象招致了众多的非议。为了吸引顾客,麦当劳把儿童作为了主要的目标群体,并建立了滑稽幽默的麦当劳叔叔形象。正是这一错误定位使麦当劳从1998年开始业绩连续下划,几年时间股票缩水70%。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麦当劳已经开始把青少年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人群了。
作为世界级的品牌巨头,麦当劳在品牌传播方面的投资是不惜血本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存在着大量的败笔,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本身忽视消费者心理研究,把自以为有价值的信息硬性灌输给消费者,罔顾消费者的心理反应。套用一位美国企业家曾经讲过的一段经典名言“我知道自己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掉,遗憾的是我始终不知道是哪一半”,麦当劳的广告费一半或者更多是浪费在自鸣得意自我欣赏方面。
全球统一宣传策略,忽视地域国度区别
作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跨国公司,麦当劳想当然地采取了无差别的品牌宣传策略,这固然可以获得规模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心理审美习俗差异往往导致效果差强人意。比如麦当劳的广告片里拥有大量的滑稽镜头,这也许符合部分美国受众的欣赏习惯,但是却不一定适合理性务实的东方消费者;麦当劳聘请一些大牌体育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这些明星本人以及他从事的运动在美国也许有很多人追捧,但是在另外一些国度可能却波澜不起;麦当劳快餐店在欧美发达国家可能只是中低档餐厅,其顾客是蓝领等中低收入消费者,而在发展中国家却是中高档餐厅,出入者大多是收入较高学历较高的白领阶层,显然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不会是相同的。不同人种的口味是不同的,麦当劳食品以牛肉为主,而东方人对鸡肉更感兴趣,即使在麦当劳,鸡肉的销量是牛肉的七倍,这是经营者不愿意面对的尴尬事实。麦当劳有意无意中在品牌宣传过程中渲染了美国本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一些民族意识强烈的国度引发了人们的反感。顽固的全球统一化策略,是其在一些国家遭遇抵制并制约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根本原因。
品牌定位不准,宣传顾此失彼
麦当劳在相当长时间内把儿童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群,为此他们塑造了麦当劳叔叔形象,并在餐厅里建立了儿童乐园,通过文艺作品和电子技术创造了大量卡通人物和游戏,经常派人在公园和幼儿园向儿童派发带有M标识的小礼品,希望能够吸引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消费者。尽管推广活动做的十分精彩,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儿童所占顾客比例低的出人意料。原因在于儿童没有自我消费能力,他们在家庭消费决策方面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这一策略的危害在麦当劳逐渐步入困境后才被管理层认识到,使他们决心把宣传的重点目标转向青少年。另外,麦当劳作为一家从事提供方便快餐的服务机构,为了开展多元化,经营与其品牌属性差别甚远的童装,是其对自身定位和消费者定位把握失当最为明显的表现。
广告理念陈旧,广告表现拙劣
麦当劳的广告理念还停留在表现具有强烈美国特征的VI(视觉CI)符号和近乎雷同的商业信息灌输,表现方式则是西方的滑稽扩张情节+简单的商品促销信息。比如一则电视广告里: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儿童坐在公元里,儿童吹起气球,气球变大后把他身体带起,父亲一把把他拉住。旁白:一切不足为奇,只因有麦当劳, 双层吉士堡只卖六元。这类看似创意奇特的滑稽广告如果偶尔出现还能够博得受众的好奇,可是类似的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毕竟滑稽不等于幽默,搞笑不同于有趣。在着名的秋千宝宝广告里:一个婴儿坐在摇动秋千里,当秋千摇近窗户时,婴儿咧嘴笑了,当秋千远离窗户时婴儿就哭了,这时镜头一转,观众看到窗外有一个麦当劳的黄色M标志。看到这样的广告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还不会吃饭更没有吃过麦当劳的婴儿会对麦当劳有所认识有所喜好吗?显然创意者为了追求哗众取宠的效果而忽视了广告情节的内在逻辑,而看到M就笑看不到就哭的婴儿已经被描绘成为一个只会条件反射的小动物。“多多选择,多多快乐”是麦当劳广告想传递的品牌承诺和体验感受,但是仅仅通过一些滑稽的情节堆积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麦当劳广告尽管个别来看无不创意独特新颖,但是整体上缺乏深度。尽管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并达到强化提示的作用,但是无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偏好度。需要强调的是以强化视觉识别系统为主的美国式CI理论已经证明不适合亚洲人,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强调行为和理念识别的CI系统更容易成功。
忽视消费者感受,危机公关策略缺失
“顾客是上帝”、“让顾客满意”似乎是太平庸的口号,但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却确确实实是当今国际一流公司的最高企业经营宗旨。意外的是,而我们发现麦当劳是不太关心顾客是否满意的。在着名的TOM财经网站有一个针对麦当劳满意度的网上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认为很不满意的有6050票, 占41.31%; 认为一般的 5563票, 占37.98% ;认为还行的3034票 ,占20.71%。堂堂的麦当劳居然只有20%多的顾客对其基本满意,说明尽管其品牌知名度很高但美誉度和忠诚度却很低。餐厅是顾客对品牌进行体验和直接沟通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场所,如果顾客的消费体验和其预期相差甚远,不管你的品牌宣传的多么好对他们都不再发挥作用。近期关于顾客投诉麦当劳的事例很多,比如麦当劳“红茶消毒水事件”、“毒油外泄事件”、“顾客流血事件”等被媒体广为报道。令公众关注的不仅是麦当劳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居然会出现这样的恶性事件,更令人不解的是麦当劳在应对顾客投诉时的傲慢无礼。从专业角度看,麦当劳在应对事件时采取的回避推委表现了与其世界知名企业极不相称的危机公关能力的短板,这对一个着名品牌来讲是十分致命的。
麦当劳变脸,能否返老还童
面对连年的业绩下滑,麦当劳也尝试了很多办法,但大多因效果不理想而不了了之。而重新定位目标人群,由儿童转向青少年是麦当劳营销战略变革中最大的转折。目标人群锁定青少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之前就是青少年一直支撑着麦当劳的大半江山。2003年 9月,麦当劳在全球统一实行品牌更新。9月25日,麦当劳在中国全面更新品牌LOGO、口号、个性、电视广告及主题歌曲、员工制服等,中国560多家麦当劳分店的员工脱去传统着装全部换上黑或红的运动T恤衫,戴上棒球帽,原来延续了近50年的“常常欢笑,尝尝麦当劳”全面更新为“我就喜欢”,时尚现代的价值观取代了麦当劳以往“温馨”的品牌理念。为了迎合目标人群具有崇拜明星、追求时尚潮流、略带叛逆个性的心理特征,麦当劳大打体育牌,不仅出资赞助奥运会,还请姚明、王力宏担任自己的代言人。对于这种变革从整体战略来讲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有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麦当劳的标准色由金黄色和红色变为金黄色和黑色是不是合理。青少年具有标新立异和叛逆的心理特点,把红色变为黑色就是为了表现和迎合这一心理特征。黑色可以表现另类、魔力,但是黑色并不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色彩,黑色往往还代表破坏、罪恶。在文艺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魔鬼、阴谋者往往是以黑色为标志的。叛逆乃至破坏倾向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部分心理特征,以黑色作为标准色会起到强化青少年叛逆心理作用。从电视剧《流星花园》的禁播,我们不难得出迎合青少年性格中的某些缺点是不为社会所容许的,对于一个立足长期发展的国际化企业,麦当劳显然更应该兼顾商业和社会道德关系。
其次,麦当劳作为一个提供快速食品的服务机构,其品牌属性是有别于一般快速消费品和运动用品的。和体育绑在一起是不是最好的选择、聘请体育明星是不是最合适的选择都有待商榷。在麦当劳网站关于对顾客最有影响的人物的网上调查中,笔者得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有 43560人参与了投票,认为对自己最有影响的是:父母 : 43.514%, 18955票 ; 电影明星/歌手: 6.421% , 2797票; 运动员 : 6.053%, 2637票 ; 教师: 26.003%, 11327票; 政治家: 6.046% 2634票 其它 11.960% 5210票 。可见大多数麦当劳的顾客 最容易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而不是明星或者运动员,这些名人也许吸引力很大,但是影响力就很低了。麦当劳的店员内衬黑色体恤外套白色篮球运动服的打扮,是各种品牌要素的简单堆积,毕竟餐厅不是迪厅也不是路边酒馆,如果在麦当劳餐厅来一段迪士高,或者吃过两个汉堡包后翻两个跟头,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H. 麦当劳的特色是什么
大多数麦当劳快餐厅都提供柜台式和得来速式(drive-through的英译,即指不下车便可以购买餐点的一种快餐服务。顾客可以驾车在门口点菜,然后绕过餐厅,在出口处取餐)两种服务方式,同时提供室内就餐,有时也提供室外座位。
得来速餐厅通常拥有几个独立的站点:停车点、结账点和取货点,而一般而言后两个站点会并在一起。
因麦当劳固定销售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的碳酸饮料,麦当劳实际和可口可乐结成了战略联盟。
(8)麦当劳的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企业文化:
生产美学
清洁工不停地拖着地板的麦当劳里播放着悠扬的流行音乐,和油渍斑斑人声鼎沸的馄饨店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卫生状况值得信赖的空间,麦当劳具有所谓的“Q、S、C+ V”精神,“C+ V”中的“C”表示环境清洁,它的环境清洁主要包括: 店铺必须做到窗明几净,环境装饰舒适、优雅,严格的制造与服务的卫生标准,良好的店员精神面貌。
就拿其卫生标准来说,规定得十分严格: 工作人员不能留长发,女职工必须要戴上发网,店铺内不允许出售香烟与报纸,器具必须全部用不锈钢制作。
要求一旦顾客在店铺内丢落纸,必须马上捡起来。关于职工的仪态举止,则制定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比如统一服饰、说话方式、不能同顾客发生口角等,甚至规定: 与其背靠着墙休息,不如走起身打扫等等。
麦当劳的生产美学是一种干净的生产美学,这里排斥异己,不会允许任何玷污其名声的菜式来砸了它的牌子。
更多的时候,它倾向于一种极端保守的做法,即以放弃激进式的创新来获取一种价值观上的稳定,麦当劳的产品虽然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千篇一律墨守成规,却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少数几种供选择的经典食物,麦当劳向消费者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
愿者上钩。选择是影响效率原则的一种障碍,在麦当劳,一切都是简明扼要的,不需要繁复的菜单和点菜,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营业员的四指如飞,他们对顾客要求的传达就会使得整条流水线飞速运转起来。
麦当劳的运作模式及其成功体现了科学理性的胜利。主导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线索体现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所谓“合理化”的过程,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机构( 如教育、体育、政治和宗教) 都在采纳麦当劳的运作原则,麦当劳成了整个世界的典范,它们都在不可逆转的麦当劳化:
加速、便捷和反智化。在越来越高速运转的社会,麦当劳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这意味着只要少量进食就可以满足身体一天的能量消耗; 堂吃或者外卖都很“便当”,此外,你无需对着一份满汉全席的菜单难以下箸,一切都已准备停当,唯一需要等待的,是送上门来的顾客。
特别是在美国国内的高速公路旁边设立的麦当劳分店(在中国名为“得来速”),利用对讲机等现代通信手段,基本上保证顾客“一手交钱、一手取货”。
而在麦当劳的门口,麦当劳总部及各分店的经营者专门设置了儿童乐园,供孩子们边吃边玩。为了吸引顾客尤其是“回头客”,几乎每家店铺都有一个形象可爱的“麦当劳叔叔”玩偶形象,或站在麦当劳外厅门口或坐在麦当劳餐厅门口。
I. 麦当劳新一代营运文化有哪几项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0